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理论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年会论文,十二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2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0-5374(2002)02-0250-0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15-18日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和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承办。早在21年前,武汉大学于1980年就成功地举办过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二届年会,当时,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对会议非常重视,省委书记、省长亲临大会讲话,安排会议代表住在那时尚未对外开放的东湖宾馆,还在省委宴请代表中的资深学者专家,在拨乱反正之初,留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美谈。武汉大学更上下一心,为办好会议作出了巨大努力。这些给与会的专家学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1年过去,武汉大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四校合并组建的新武汉大学实力更强,校园建设旧貌换新颜,校区变得更美。但武汉大学好客的传统没有变,她仍然满腔热忱地欢迎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前来交流学术,增进友谊。这次会议共有90余位代表莅会,提交论文近百篇,从中不难发现20多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变化趋向。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讨的重要话题。在此次会议上针对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中西文论的比较问题,学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指出:中西方的文学理论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不可妄分高下。会长郭豫适先生则认为,关于转换问题我们不能过分重视外国的所谓新观点,也无须用外国观点去硬套中国古代文论,要避免把西方标准作为惟一的衡量尺度。部分代表就转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学会秘书长胡晓明先生以新儒家诗学为个案,从马一浮到钱穆再到徐复观,讨论了以中国文化为诗学的认知图式对重建中国文学的思想世界的可能性。阮国华先生通过研究晚清三种意境说的得失,指出王国维的意境说的转换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呼吁学术研究的个性化。周波先生则从贴近文学实践,呼唤原创意识,建构多元体系三方面来定位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古代文论研究。程亚林先生认为,直面古代文学文本,从切己的体验出发来发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学内涵,创造性地重新阐释古代文论概念或创设新概念、提出新理论是实现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重要途径。

只有对中国古代文论做整体观照,才能发现其独具民族特色的价值。此次大会不少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涉及到了这一问题。蒋述卓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表达方式具有典型的东方特性,是具象的、辩证灵活的、言简意丰的表达方式,这些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李建中先生也从思维切入,着重探讨了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既立足于中国,又带有比较性质。郁沅先生以主体性原则为干,通过分析中国诗学言志、主气、缘情三个阶段,揭示中国古代诗学以情感为本体的美学思想。李中华先生力图以赋心、诗心、词心、文心为标志来建构中国古代心灵化文论。陈文新先生《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更表达出建立全新的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理论的努力。彭玉平、杨金文先生从训诂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关系着眼,响应了钱钟书先生关于训诂中蕴含着丰富文论资料的思想。吴建民先生的《论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之建构》也体以现了建构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尝试。

对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理论家及其观念进行更深入研究,以进一步丰富古代文学理论,仍是古代文论研究的主要实践。郭豫适先生指出:对过去的看法只要认真去研究,就会有许多未显的意义显现出来,成功的个案研究同样具有学术价值。在先秦两汉时段中,涂光社先生通过分析《庄子》独特的开放性话语和理论形态,对西方抽象的逻辑严谨的表达形式的惟一合法性提出质疑。刘怀荣先生把扬雄哲学上的“九天说”与文学上的“文必艰深”说联系起来考察,指出其与时代审美观念的一致,对旧说有所纠正。此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段中,陈顺智先生的《佛经转读考论》从材料和逻辑两个方面对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汉语四声之说的发现与佛教传入中国之转读有关的论断提出质疑,既显胆识,又见功力。傅刚先生的《〈玉台新咏〉与〈文选〉》则从选本之中发掘出文学观的变化。尚永亮先生《初唐声律论的深化及其特点》以上官仪、元兢的诗学理论尤其是声律论为研究中心,清理了中国诗歌律化理论史上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卢永璘先生通过对李商隐、杜牧的比较研究,发现二人的文学见解、创作风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郭外岑先生的《陈子昂诗论再认识》、陶礼天先生的《司空图家世、信仰及著述诸问题综考》都敢于质疑旧说,提出新见。《文心雕龙》研究方面的论文都出自中青年学者之手。其中,黄鸣、王少良先生分别从训诂和哲学两个角度对《原道》篇做了新的探讨。董玲女士在比较刘勰与钟嵘文论言说方式的一致性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印象式批评的特点。总的看来,龙学有待新的突破。宋元明清段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张伯伟先生《宋代禅宗评唱与文学评点》通过体式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首次揭示了宋代禅宗评唱对文学评点的直接影响。邬国平先生《钱谦益的杜诗批评》通过对钱氏“以杜诗学为诗学”的分析,从笺注中发现有价值的文论思想。吴中胜先生关于谢启昆《论唐诗绝句》的研究和张思齐先生对洪迈接受意识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诗学研究的新材料。此外,香港学者洪涛先生参考艾布拉姆斯和刘若愚的元素论来整理王夫之和叶燮的诗学理论,并对二人进行了比较研究。韩国的琴知雅女士从比较诗学的角度探讨了韩国学者申纬与翁方纲的文墨缘。来自新加坡的王力坚先生则结合女性主义批评力图寻找清代女性婉约词之创作和理论中的性别意识。

今年初,王文生先生的新著“中国抒情文学思想体系丛书”之一《论情境》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与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期间,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会议组织部分代表举行了该书的研讨会。大家一致肯定了王文生先生的努力探索。主持会议的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首先高度评价了王文生先生在创办古代文学理论学会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愉快地回忆起他和王先生共同主持国家教育部委托武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中国文学批评史师训班时的情景,充分肯定了王先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情境论是富有新意的创见。罗立乾先生认为该书是一部学术个性化的力作。曾庆元先生认为此书是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转换的成功实践。刘良明先生认为此书乃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的新突破。程亚林先生推崇该书在“进行诗学创新”方面“已导夫先路”。他们的看法得到广泛的认同。大家还就各自体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唐翼明先生盛赞此书为“高屋建瓴,俯视中外,自辟门户,影响深远”之作,展示了作者建构体系的宏伟魄力。易中天先生认为此书是超学科的,对古代文论与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思想等都有借鉴与示范作用。阮国华先生肯定该书抓住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和主体,是一部对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外融通与古今转换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个性特色的著作。卢永璘先生认为王先生对诗言志的诠释、对王国维的评价非常到位,有理有据。郭豫适会长在研讨会总结发言中也充分肯定了王先生的新著,他认为王先生是在真心实意地寻找古代文论遗产中有价值的东西,王先生身居国外,仍然想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作贡献,这一点是很可贵的。同时,有的代表对《论情境》一书中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郭豫适会长最后做大会总结,肯定了会议的成功,勉励大家坚持民族优良传统,杜绝浮躁学风,并对越、韩、新、美、日等国家与港台地区的学者参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到会发表成果表示欢迎。学会理事会吸纳了一批新会员,确定下届年会由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承办。可以预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在新世纪里会产生更为丰硕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1-11-22

标签:;  ;  ;  ;  

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