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让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让幼儿从交往中学会谦让
谦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话题中所提及的“大让小”现象,我们在生活中极常见,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事。记得每当为了能穿上新衣服、玩上好玩具与妹妹发生纠纷时,父母总是对我说“大的让小的”。久而久之,妹妹就认为好东西给她永远是天经地义的,而我呢则心里涩涩的,不断地恨自己“为什么我是老大呢”。许多年过去了,现在自己从事了教育工作,遇到这个老问题,我不得不以教育者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传统的谦让现象。
谦让是什么呢?我查了查字典,上面说谦让就是“谦虚地不肯接受或不肯占先”。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来,谦让是一种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但以这个原则处理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是有些难度的,因为他们尚处在“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谦让还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况且孩子们的年龄差不了多少,为什么总是“大的”让“小的”呢?那“大的”利益谁来保证?教师的一句“大的让小的”剥夺了孩子们真正认识谦让的机会,剥夺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而努力进行争取的过程,剥夺了他们主动协商、合作、轮流、分享的交往机会和过程,影响了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谦让成了教师对儿童的一种外在要求,而不是儿童自觉自愿的高尚行为。所以“大的”不一定让“小的”,如果要让,就请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主动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们自己获得这种生活的经验。但教师千万别忘了及时夸奖孩子,以帮助他们巩固高尚的行为,使谦让成为孩子们主动选择的友好交往的准则之一。
(北京北海幼儿园 乔梅)
这种教育方式不对
老师要求大的孩子让着小的孩子,是一种具有浓厚意味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
过去的家庭里孩子较多,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时,父母总是要老大让着老二,老二让着老三……总之,父母要“大的”让着“小的”。结果在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当中排行最小的往往都是最任性、霸道的一个。
一个幼儿园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就像父母,幼儿就是大家庭中的孩子们。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时,不能总强调“大的”让着“小的”。如果那样,就意味着要“大的”接受“小的”的错误和缺点。这不但不合理,而且也不公平,甚至会导致教育上的片面化。可以说孩子们是在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他们都免不了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对孩子们的错误,老师首先要做的事是批评指正。显然,大的孩子不因为“大”总错,而小的孩子不因为“小”总对。孩子们之间一旦发生纠纷,即使是“小的”错了也要“大的”让着,这样做会使“小的”从无理而变成有理,错误、缺点得不到及时纠正,也会使“小的”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反省、正视、改正它,渐渐变得任性、霸道起来。这样做对于“大的”是不公平的。最主要的是会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观念。
老师在解决孩子们的纠纷时,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针对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清谁是谁非予以解决,要一视同仁,不要对某一方庇护、迁就。
(青海门源县第二幼儿园 李生兰)
谦让是美德 竞争更应当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小时候,我们的老师就不断地讲述《孔融让梨》等故事,教育我们学会谦让。但我认为,讲“谦让”已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当幼儿发生矛盾,老师仅用“大的”应该让着“小的”来解决纠纷则更不应该。
现在很多的孩子已不那么“简单”,他不会被你这句“谦让”的理由说服。这次他心不服口服,也许下次他就心不服口也不服了。那时,作为老师的你将如何下台呢?
现今的社会竞争激烈,不是可以靠人谦让来生存的。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应该帮助幼儿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今天那些“小的”生活在你的羽翼下也许很“安全”,但你的一句话也许为他撑起了一片晴空,也许为他制造了一片阴影——“我小”将在他心中形成定势,成为不争取、不努力的理由,影响其一生。
所以,我不赞成老师仅用这句话来打发孩子。我鼓励孩子们“据理力争”,学会为自己争取,为集体争取,长大为国争取。但在平时的道德教育中,我还是会给小朋友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幼儿尊老爱幼。谦让是美德,但不能用它来禁锢孩子的竞争心,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谦让”的。教会幼儿竞争是我们老师更大的责任。
(江苏锡山市新苑公司幼儿园 臧颖)
“大让小”可以制约“唯我独尊”
我认为,“大让小”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孩子整天相处在一块,磕磕碰碰的事情常有发生,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无法分出谁对谁错的。如,一件玩具两人都想玩,于是就争了起来;两个孩子都不小心碰在一起,于是又打起来等等。这样的事情很多,但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因此,也找不出一个标准来较好地处理。“大让小”为这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方法,特别是在我们中国,这种做法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普遍为绝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家长们理解和接受。
这种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较好的作用。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竞争的对象,孩子往往会养成“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唯我独尊”产生制约作用,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当然,对一些能分清对错的问题,必须坚持原则。这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胜利油田胜北社区井下第一幼儿园 田艳云)
来文集粹
▲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年纪大,这是一辈子不能变的事,难道“大的”就得一辈子无条件地谦让“小的”吗?这太不公平了。孩子的年龄是有差异的,但孩子渴望被爱、渴望公平的心理却是相同的。
有理不在于年龄的大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教育观念。
(江苏江阴 薄秋敏)
▲老师们认为年龄大一些的幼儿比年龄小一些的懂事,接受教育多一些,而年龄小一些的就不那么懂事,应该原谅他。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仔细一想,这种看法就有欠妥的地方。
“大的”让着“小的”的教育方法,原则上不是不可以用,但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在爱护、帮助的前提下,“大”让“小”是应该提倡的,但是以忍受委屈、牺牲是非观念为代价,那么,这个教育观念就是错误的了。
(广西邕宁 陈波)
▲《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孔融既让了哥哥又让了弟弟。此故事久传不衰,不单单是给我们以“谁让谁”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习孔融谦让的品德。既然我们从小就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培养他们谦让的美德,又何以要求“大的”必须让着“小的”呢?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谦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如何正确理解谦让,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绝不能一味强调“大的”让着“小的”。
(河北昌黎 张艳霞)
▲“大让小”是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纠纷时常用的一种手段。原因之一是教师不可能目睹所有纠纷的全过程,只能听当事双方申辩和陈述,而幼儿的申辩和陈述又往往与事实有出入;原因之二是幼儿的纠纷在成人的眼中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教师没有把它们上升到道德品质的高度去评判。于是常常是以“大的让着小的”草率了断问题。
不了解全过程,教师更应做细致的工作;教师眼中的小事在幼儿心中就是个是与非的大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教师都应该给幼儿一个满意的答复。
(陕西西安 张秀萍)
▲不管是在幼儿品德教育中,还是在处理幼儿纠纷上,长幼有序、“大的”让着“小的”,常常是教师和家长工作不细致、无耐心、应付孩子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不能完全提倡。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讲,应让孩子明白谦让的意义,而且要在谦让时注意做到有理、有节、有度。
(广东茂名 余艳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