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人文史的内涵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小康社会人文史的内涵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小康社会的人学历史观底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历史观论文,小康社会论文,底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 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4)06-0008-04

马克思的人学历史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和理论归宿,考察社会发展和 历史过程的理论学说,是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历史哲学,它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不是并列 的,更不是相游离的,反之,它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唯物史观的中心地位,揭示了如下 历史规律: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互相推进是历史的生成机制。这一理论视野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贯彻,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人的各方面的本质力量都发展起来,使个 人向完整的人发展,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 己的全面的本质”[1](p.123)。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 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同一过程中彼此影响和制约的不同方面, 人的发展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马克思特别从人的发展角度论述了社 会形态的历史发展。[3](p.104,108-109)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初发生的是自然经济 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那时人处在血缘的或其他人身依附关系之中,人的 生产能力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的;虽然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但那是 原始的丰富性,人的生活总体上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第二大社会形态是市场经济社会 形态,即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市场经济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历史作 用。这时,人获得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在普遍的物质交换和全面关系中, 形成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产生出个人 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第三大社会形态是产品经济形态,即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这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了阶级、压迫、剥削,实现了人类解放,实 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社会,也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p.649)。这种社会形态所对应的社会制度相当于未 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注:三种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应关系可作如下划分:第一形 态包括三种地区性社会制度:(1)原始公有制;(2)奴隶制;(3)封建制。第二形态包括 两种地区性制度:(1)资本主义制度;(2)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形态将有哪些地区 性表现形式,现在很难预言,就总的轮廓来说,它相当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言的共 产主义社会(含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顾乃忠《论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一文,有详尽 论述。)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和其他人 一样的、充分体现自己特长的、深刻挖掘自己潜能的、完全符合自己心愿的、最丰富多 彩的发展,充分表现自身真正个性的积极因素,同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 发展的条件,人们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人的全面发展。由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已经与他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一致,所以通过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来促进 全社会发展,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有效的发展形式。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是其唯物史观的人本学表达 ,具有深刻的人学历史观内涵。从发展的内在矛盾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化和社 会化的矛盾运动,由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 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 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 、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 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 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或者说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 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 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而 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条件。

从发展的过程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 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以自然经济、市场经 济和产品经济为基础的三大社会形态的递进,是一个以生产力水平的递升为物质内容的 自然历史过程,与此对应,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以人文因子的蕴积和滋养为文化内容 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我国,由初步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同样展现了人的全 面发展的这种历史性和过程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逐 步实现、永不完结的过程,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还会在更高 的层次上继续推进。

从发展的目标追求看,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本身。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主体的自觉、 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 展。马克思反复阐述了人的发展是目的本身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草稿)》中,马克思说,“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是“目的本身”。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说,“人类能力的发展”是“目的本身”。人的主体地位于是十分明显地 突出起来。

总括以上所述可见,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表达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历史唯物 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历史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社会基本矛盾等基本理论都可 以由此得到深刻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继承 和发展了这一历史观的基本精神,形成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范畴的关于人的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理论体系。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概括和提炼出社会的物 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历史主体中的突出方面,不仅清晰地呈现出社会有机体的深刻联系 ,而且展现出社会有机体的上升性前进运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指向未来的,因而都是表示社会 历史进步的崭新命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正是由此引出的重要结论。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本观 点,确立了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全面需要为基本内容,以文化建设为基本途径的人 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 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 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 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5](p.383)。最后,将以上两种“全面发展”辩证综合,形 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观和历史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 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 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 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 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5](p.384)这一发展理念成功地指导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决策体系和目标安排。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过程, 两种全面性复合起来、一致起来,共同指向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 于人的全面发展,放眼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 展,在社会全面发展中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两种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这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的人学历史观运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看,它是我国 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是在发展水平、发展层次上高于总体小康的一个阶段。从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看,“全面小康社会”属于第二大社会形态,但又不完全相 同,其区别在于,马克思的考察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以初期市场经济为对象 的,在那里,社会个体发展的宏观环境具有不完整性,因而一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另 一部分人甚至大多数人全面发展的牺牲为代价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使然。在我国总体 小康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同样存在这样的历史局限性。而 全面小康社会是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 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与社会的发展成为统一的历史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虽不 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第三大社会形态的境界,但却是走向这一境界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阶 段。

建设小康社会贵在“全面”,强调“全面”的针对性在于,我们的小康水平还是低层 次的,不平衡的,不仅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平衡,而且表现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民主 政治建设之间的不平衡,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例如,一部分人还没有实现温 饱,物质消费能力很低;各阶层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部分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落后,文化消费水平低;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 健康素质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等等。有鉴于此,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体系时强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 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 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p.20)所有这些方面,着眼于人的发展和进 步,构成了完整的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中的人文指数系统。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全面 性”要求于此凸现:

首先,对象的全面性。小康社会所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个人和部分人的全面 发展,而是每个人即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使我国“人口众多”的负担变成人力资源的 优势,这一全面性要求契合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其次,素质的全面性。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涵盖了人的精神、身心、能力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了 人的活动及其丰富的能力(含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现 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以及知、情、意等)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含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道德关系、交往关系和家庭关系等)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 实现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按这些要求塑造而成的人,反映了马克思 对未来社会新人的设计理想,是真正的“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觉的人”。第三, 范围的全面性。全面小康与我们所实现的总体小康相比,在范围上是一次大大的拓展, 总体小康是区域上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从而形成惠及十 几亿人的小康。这是由我国“幅员广大”这一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人的全面发展。第四, 层次上的全面性。总体小康是偏重于物质消费即生存层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 人的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民主权利的享受、生活环境的 改善等发展层次,要求社会全面进步。最后,手段的全面性。目标决定了手段,在小康 社会的目标系统中,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健身、医疗、学习存在依赖关系,教育的普 及性、健身的全民性、学习的终身性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系统。上述诸种“全面 性”内涵形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对马克思人学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由此看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一个宗旨,即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将其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追求。诚然,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致力于经济发 展,但发展经济不是目的,它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 件。发展是第一要务,而人的发展又是“第一要务”的首要,是一切发展的归依。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时又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 上,不失时机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人的现代化。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与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是统一的。文化就其深层本质来讲,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 其次是人的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再次是人格培养和个性形成的活动过程。这三种意义 上的文化都是围绕人、为了人而且指向人的。这样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又是个文 化建设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 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培养出适应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5](p.385)。“四 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系统,造就这样全面的、高 素质的具有现代文明的新人,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指,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 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所在。

标签:;  ;  ;  ;  ;  ;  ;  ;  ;  ;  ;  

全面小康社会人文史的内涵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