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框架&以TCL为例_国际化战略论文

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与分析框架:以TCL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中国论文,制造企业论文,框架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 的重要战略选择。西方学者的企业国际化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丰富 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为对象,其成果对我国企业国 际化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在我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仍很肤浅”。[1]因此 ,从理论上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指导和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企业国际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商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围绕该课题,产生了大 量的研究成果。

1.UPPSALA模型

1975年,Johanson等在对瑞典四家制造企业调研后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经营都遵循 了“偶尔出口活动—通过海外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生产”这样一个逐 步升级的顺序。[2]为了更好地解释和说明这一现象,Johanson和Vahlne于1977年建立 了一个动态模型,即UPPSALA模型。[3]其基本假设是国外市场知识的缺乏是阻碍企业国 际化的主要因素。模型的关键变量包括市场知识、市场投入、投资决策和经营活动,该 模型由市场知识开始,市场知识影响投资决策,投资决策又决定经营活动,经营活动使 企业获得市场知识的同时,降低了可感知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对国外市场的投入。这是 一个不断获取知识、降低风险、增加投入的循环往复过程。

2.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

与UPPSALA模型相同,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的主要概念也是“知识和经验” ,同样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之处在于,UPPSALA模型认为 企业国际化是组织学习的过程,而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则认为企业国际化是 组织不断变革并从此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商务活动的过程。对于这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不 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977年,Bilkey和Tesar在对423家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出口 发展活动研究后认为,企业的出口活动可以根据管理者对海外市场的兴趣划分为六个阶 段:对出口毫无兴趣、接受海外定单、企业积极寻找出口的可能性、开始向临近国家出 口、成为有经验的出口商、努力开拓心理距离与地理距离较远的出口市场。[4]1980年 ,Cavusigil根据管理者在一段时间内对出口的连续决策行为,把企业出口活动划分为 产品国内销售、前出口、获得出口经验、积极从事出口活动和开始从事各种直接投资活 动等五个阶段。[5]Czinkota为了使企业对出口活动的管理更有效率,将企业划分为对 出口毫无兴趣的企业、对出口开始感兴趣的企业、出口企业、有出口经验的企业、有经 验的小出口商和有经验的大出口商六类。[6]Vozikis和Mescon提出了出口活动的三阶段 模型。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关注的都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出口发展过程,并依据 一定的标准把企业出口行为划分成连续而固定的发展阶段。[7]

3.国际新企业模型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国际化并没有按照前述两个理论所指出的渐进方式来进行 。对于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这些新现象,Oviatt和McDougall通过建立国际新企业模型 进行了解释和说明。[8]他们认为,国际新企业是“那些起初就通过利用多国资源与市 场来寻求竞争优势的企业。”国际新企业模型包括四个要素:部分交易的内部化;网络 以及许可协议等可以选择的控制结构;国外的区位优势;独特的资源。根据模型他们得 出结论:由于竞争迫使通过知识创造价值的小企业难以通过聚焦于国内市场获得成功, 并且小企业普遍缺乏资源,因此,这些小企业从起初就是国际化的企业,而且其国际化 的重点在于控制而非拥有资产。这样,其国际化就拥有不同于传统企业国际化的新路径 。关于影响小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因素,他们引用了许多案例以及前人研究中的一些证据 ,说明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依赖于企业起初就拥有的国际化视野、革新的产品或服务并 通过网络和有效的组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4.企业国际化中的企业战略管理和网络理论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Axinn、Melin、

Mintaberg、Welch和Lawrence[9-12]等人纷纷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来研究和解释企业 国际化现象。Mintaberg和Mchugh指出,企业成长战略随着企业环境中机会和威胁的出 现而呈现出高低不同的曲线,因而,国际化必然也体现为企业战略有意或无意的结果。 [13]Millington和Baylis特别关注战略计划在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国 际化的早期,企业由于经验的缺乏,其国际化也许会表现出缓慢而逐渐发展的特点。然 而,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在战略分析和信息搜索的基础上,战略计划系统就会 发挥重大作用。由于企业经验可以在不同市场、不同产品之间传递,因而使企业国际化 完全有可能超越传统理论提出的阶段顺序而发生跳跃。所以,企业的渐进国际化与其说 是一般原则,还不如说是特例。[14]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运用产业内网络的概念分析和解释企业国际化现象,提出了企业 国际化的网络理论。Johanson和Mattsson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应从企业间关系网的角 度而非传统理论中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研究。由此,企业国际化就是企业发展与其它国家 企业网络关系的过程。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程度越来越 高,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会越来越快。而且,由于相关伙伴企业对周边国家市场的进入以 及战略联盟、合资企业进入方式普及等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国际化从市场和进入方式的 选择等方面都不必按照传统的渐进方式,即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上,每一个企业国际化 的过程必将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15]

5.小结

UPPSALA模型和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这两个企业国际化的传统理论,都不约 而同地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这种观点被许多的经验和实证研究所证 明,直至今天仍被广泛应用并被作为许多研究的基础,但这两个理论对新环境下的一些 企业国际化现象缺乏解释力(如国际新企业现象等)。至于国际新企业模型所描绘的企业 ,由于国外的教育背景,海外的工作经验等增加了企业领导人的国外市场知识,减少了 他们对国外市场的可感知风险,促使他们从企业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把国界看作是企 业发展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新企业模型与传统理论没有本质的矛盾,并且国 际新企业模型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聚焦于一类企业,即那些投入很高且产品或资产具 有公共产品特点的,如果不在早期进行国际化就无法获取相应收益的企业进行的研究。 战略管理理论和网络理论的应用则为企业国际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战 略管理理论的应用为企业国际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它使企业国际化 理论的重点从研究国际化的过程转向国际化影响因素的探讨,而这方面的研究是企业国 际化理论目前的发展趋势(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国际化程度的准确度量)之一。不 仅如此,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在重点探讨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同时,还研究企业国际化 的进入方式战略、区位选择战略和进入时机的把握,以及它们与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关系 等问题,使企业国际化涉及的众多问题都有可能放在一个框架内来研究,增强了企业国 际化理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可见,在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引入战略因素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

从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实际情况来看,引入战略因素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时缺乏战略思考 和战略策划。从外部环境来讲,旧体制下企业不需要有自己的战略安排,经营活动按照 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进行。从企业自身来讲,现行干部考核制度也使在任的企业家不必 花费较多的精力去思考企业发展战略,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眼前的经营上,尤其是眼前 经济效益的提高。这种状况反映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就是国际化行为的主观性和随意 性,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率很低。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国际化(对外直接投 资)企业中,2/3都是亏损的。以杭州市为例,该市共批准非贸易性海外企业53家,企业 从未开展经营的有14家,因各种原因终止经营的15家。也就是说,参与国际化的企业中 ,54.7%是不成功的,剔除经营效益不佳的企业,实际成功率很低。[16]

第二,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环境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与健全,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以及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等,所有这些因素 都要求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加强经营决策的计划性、科学性和效益性,制订并实施 有效的国际化战略,避免盲目性和冲动性。

第三,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具有后发展型特点。后发展型虽然使我们在进入国际市场 时面临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激烈竞争的不利形势,但有可以借鉴它们国际化成功经 验的优势。因此,制订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国际化战略,有利于我们借鉴国外跨国公司 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后发优势。

综上所述,引入战略因素,构架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框架,既可以为中国制造 企业国际化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丰富企业国际化理论。

二、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企业国际化,为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 的空间,鉴于战略因素在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引入战略因素研究中 国制造企业国际化问题。而在战略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文献中,一个传统而又重要的分析 框架就是“环境—战略—绩效”框架。该框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Chandler首次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揭开了现代战略管理 研究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Andrews和Ansoff等人又围绕着战略概念、组织与战略、 环境与战略等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是制订和实施战略以及制订战略 的SWOT分析框架等理论,标志着战略管理思想的产生以及基本研究框架的形成。以后的 战略研究都是围绕这个框架展开的。正像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资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巴尼所讲:“战略管理研究的历史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填补SWOT框架构成空白’的尝试 过程,亦即超越‘实力、弱点、机会和威胁对于理解竞争优势很重要’。”[17]进入80 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战略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 争方面,探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阶段的战略研究 过程中,先后出现了结构学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分别以

Porter、[18,19]Wernerfelt[20]和Prahalad[21]等人为主要代表,这些研究又从不同 方面对战略管理基本框架进行了补充。其中,结构学派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为 基础,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企业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绩效。因此 ,其战略管理思想的基本点是产业结构分析,即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竞 争战略,并通过竞争战略的实施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业绩;资源学派则在资源异质性和 非完全流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控制的资源状况,即企业 有价值的资源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能力学派在发展中又出现 了核心能力学派和动态能力学派两个重要的分支,前者主要以Prahalad为代表,后者主 要以Teece为代表。[22]核心能力学派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在于组织识 别和开发别人难以模仿的能力;动态能力学派强调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组企业内外能 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从而使组织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动态”强调了组织不 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强调了战略管理在更新企业自身能力方面所具有的重 要作用。可以发现,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虽然都强调战略管理应把目光 集中在对竞争优势的获取与提升方面,但在对企业竞争环境的分析中却强调了环境的不 同侧面。而动态能力学派对环境的分析则倾向于全面考虑企业战略的影响因素,并且把 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基于上述理论,我们运用“环境 —战略—绩效”这个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作为构建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分析框架的主 要思路。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对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环境因素进行归类。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在研究中,都涉 及到一些变量,这些变量既有企业外部变量(External Factors)和内部变量(Internal Factors),又有肯定因素(Positive Factors)和否定因素(Negative Factors)。我们在对这些变量进行整理和归纳后发现,这些变量可以被提炼为国际化需要、国际化愿望和国际化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国际化愿望是指企业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国际化经营取向,即要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从事企业经营;国际化能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营销、管理、品牌或技术等竞争优势;国际化需要,包括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要求(分环境对企业国际化的“推力”和“引力”)和企业自身要求进行国际化的必要性(分企业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特点对企业国际化施加的“压力和企业欲通过国际化提高效率和拓展市场等国际化“动力”)。

其次,引入战略因素。这是因为,引入战略因素研究企业国际化可以增强企业国际化 理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另外,国际化战略被认为是企业的关键战略,[23]它为企业成 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24,25]

最后,构建了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框架(见图1)。该框架包括三层内容:

1.国际化愿望、国际化需要和国际化能力三个变量共同影响着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战 略。在三个变量(要素)中,只要具备了其中任何一个或两个都可能促使企业步入国际化 轨道。不过,要取得国际化战略成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在影响国际化的三个变量中,国际化愿望是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有需要和能力而 没有愿望,企业国际化是不可能的。不过,国际化需要和国际化能力会制约或影响国际 化愿望。一个仅有愿望而没有能力的企业,即使勉强进行国际化,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是 很低的;国际化需要则会迫使企业管理者思考国际化问题,进而产生国际化愿望。

2.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然会给企业绩效带来影响。这与传统的战略管理分 析框架(“环境—战略—绩效”)和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相符。[26]

3.这是一个动态框架。国际化绩效的高低影响着企业在下一个循环阶段的国际化愿望 、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化需要,而三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调整,影 响到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或降低。

这一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它囊括了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内外部因素,三个变量从三个 不同的方面描述了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因素,互补又不冲突,较为全面。更重要的是,三个变量都有理论基础:国际化愿望和国际化需要符合了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以及国际新企业模型;国际化能力符合了UPPSALA模型和大多数在国际化起步阶段只有局部能力特长而尚无垄断优势的实际情况。(2)它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条件,国际化愿望、国际化需要和国际化能力。没有国际化的愿望,企业不会进行国际化;没有国际化需要,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国际化;没有国际化能力,企业的国际化很难成功。(3)它引入了战略因素,要求企业的国际化必须建立在详细的战略分析和计划基础之上,既符合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趋势,又使企业的国际化更理性,成功概率更高。(4)它是一个动态的分析框架: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带来企业绩效变化,而绩效变化又必然影响到企业下一个循环阶段的国际化愿望和国际化能力,最终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调整。

作为一个初步研究,我们根据以上模型,提出以下三个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命 题:

命题1(P1):企业的国际化愿望、国际化需要和国际化能力,是影响中国制造企业国际 化战略的三个主要因素;

命题2(P2):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在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成功方面起着重要 作用;

命题3(P3):企业国际化的绩效将反过来影响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愿望、国际化需要 和国际化能力。

三、研究方法

由于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时间较短,缺乏定量研究所必须的资料与数据,所以本文采 用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案例研究对象为TCL集团。之所以选择TCL集团,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TCL集团的 主导产品为TCL彩电,属于家电产业,而该产业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产业之一, 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是多种经济成分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是产权制度改革最 充分的产业,该产业无疑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其二,TCL通过 多年努力,现已在美国、俄罗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菲律宾和中国香 港地区建立了销售机构,在越南、菲律宾、印度和德国建立了生产机构,其产品出口到 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三,TCL还是国家经贸委重 点扶持的跨国公司发展对象。选择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跨国企业集团作为检验中国制造 企业国际化分析框架的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案例资料的主要来源有:TCL年度会计报表、《TCL通讯》和《TCL新闻》、(注:资料 来自TCL网站www.tcl.com,2004年3月10日。)暨南大学李晖民工商管理硕士论文:《案 例:TCL王牌彩电——竞争战略分析》、(注:资料来自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 库。)《中国工商时报》与《东方企业家》等报刊杂志对TCL总裁李东生的采访资料。虽 然案例分析以二手资料为主,但这些二手资料却有多个来源,它们相互印证,增加了资 料的可信性和可靠度。

四、案例分析:TCL的国际化

TCL创办于1981年,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专业化阶段。1981年,惠阳地区电子 工业公司与港商合资创办了“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录音磁带。1985年,T TK与港商合资兴办了“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次年开发出我国最早的扬声免提式电 话机。(2)多元化阶段。1992年,在全国彩电供过于求的背景下,TCL进军彩电业。TCL 王牌彩电1993年面世,三年后进入全国三强,2001年在中国彩电几乎全行业亏损的情况 下,TCL彩电产业仍实现利润3亿多元。目前,王牌彩电是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1998年 ,TCL以家用电脑生产为切入点进军IT业。1999年,TCL还成立了空调研究中心,采用贴 牌方式生产空调。(3)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阶段。1997年,TCL提出“二次创业”的目 标,即要把公司建成“电子通讯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综合大型企业集团”。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其国际化战略于1999年正式启动。20多年来,TCL发展的步伐迅速 而稳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13年以年均42.65%的速度增长(见图2),是全 国增长最快的工业制造企业之一。

2.TCL的国际化过程

TCL集团的前身——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的12家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可以 说,TCL在成立之初就是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TCL的国际化过程经历了两个 阶段。

(1)以贴牌出口为主阶段

长期以来,TCL的国际化经营主要依赖出口,而且出口主要以OEM的形式进行。1985年 ,TTK和香港一家外资公司共同出资成立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借助于港商的资金和技术,TCL研制出国内最早的按键式电话。1989年,TCL电话机销量800万台,占领了国内60%的市场,并出口30多个国家。1993年,TCL和香港长城电子集团合作进入彩电业,利用港资的海外销售网络,在1994年生产的55万台彩电中,有50%出口国际市场。

(2)以品牌出口为主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阶段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TCL集团定单大量流失,迫使集团下决心开拓国际市 场,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推广自己的品牌。用集团总裁李东生的话说,就是“东南亚 金融风暴逼出了TCL的国际化”。

首先,凭借其国内市场多年建设与运作销售渠道的经验,通过自建与合作相结合的方 式,先后在美国、俄罗斯、新加坡、越南、印尼、菲律宾、印度和香港等地建立了公司 或商务机构,推广TCL品牌的产品。

其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和销售TCL以及其它品牌产品。1998年 ,TCL通过收购越南的港资彩电企业DONACO,进入越南市场,经过四年的努力,成功进 入了越南彩电市场三甲之列(依次为LG、三星和TCL);2000年8月,进军印度市场,目前 已跻身印度家电市场十强行列;2002年10月,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并以此为 突破口,打开了欧盟市场;2004年1月,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合资成立了全球最大的彩电 制造企业——TCL—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

3.分析与讨论

表1是我们根据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框架和三个命题,对于TCL案例的一个归纳 。我们发现:TCL国际化的案例能够很好地嵌入我们所提出的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分析 框架之中,也提供了支持三个命题的证据。

(1)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因素

我们看到了企业国际化愿望、能力和需要这三个因素对TCL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第一,国际化愿望。TCL有着非常强烈的国际化愿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前 身就是我国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并且企业在后来的多元化中,无论是彩电还是电脑项 目,都与国外企业进行了合作;二是TCL总裁李东生是一个具有强烈国际化意识和使命 感的企业家,正像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讲:“国家的强大在于经济的强大,而经济强 盛的基础有赖于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群体的支撑。因此振兴民族经济,复兴 民族工业,与国际化经济接轨,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林,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 也是TCL集团光荣的责任和神圣使命。”对TCL而言,通过多元化,企业已经获得了快速 而健康的发展。如果企业负责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没有创建中国跨国公司的强烈愿望 ,TCL的国际化并非是必须进行的。所以,企业国际化愿望对TCL的国际化有至关重要的 影响。

第二,国际化能力。从企业发展及国际化历程的介绍中可以发现,TCL经过一系列低成 本扩张,彩电的生产规模优势凸显。2001年,在国内彩电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TCL仍 能盈利,说明其赢利能力之强。因此,TCL进行国际化有能力方面的支持。

第三,国际化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外部环境变化给TCL带来的必须进行国际化的推力 ,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内彩电业的激烈竞争等;也包括世界其它市场如美国、欧盟、 印度和东南亚对TCL的吸引力。

(2)企业国际化战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我们看到了企业战略计划在企业国际化成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TCL的国际化是从出 口开始的,但在随后的国际化中,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了不同的进入方式:在越南通过收 购方式,在印度采取合营方式,而在德国又采取购并方式。这反映出TCL在国际化进程 中,针对企业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市场的不同情况,设计了不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TCL在国际化方面的成功,与其注重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密不可分。

(3)绩效对企业国际化能力和愿望等的影响

我们看到了国际化战略实施对企业绩效带来的积极影响。TCL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提高 了企业的绩效,而绩效的提高又坚定了企业国际化的决心,改善了企业国际化能力,促 使企业国际化更进一步发展:企业投资区位由周边国家到距离较远的国家,由发展中国 家到达发达国家,最终促使TCL的国际化不断升级,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结论

通过对TCL国际化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发现:TCL国际化的案例能够很好地嵌入我 们所提出的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分析框架之中,提供了支持三个命题的证据。由此,我 们认为,在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化中:第一,企业以及管理者的国际化愿望、企业国际 化需要和国际化能力,是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二,企业国际化战略 的制订与实施有助于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第三,企业国际化的绩效将反过来影响企业的 国际化愿望、国际化需要和国际化能力。

本研究有以下三点主要贡献:第一,对西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回顾与 评价,强调了国际化过程中战略因素的重要性;第二,归纳提出了影响中国制造企业国 际化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分析框架;第三,以中国制造 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

本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只用了TCL一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因此所得结论不 一定具有普遍性。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更多的企业,最好进行量化研究,以检验我们所 提出的分析框架和三个命题是否成立。

标签:;  ;  ;  ;  ;  ;  ;  ;  ;  ;  

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框架&以TCL为例_国际化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