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现实、未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未来和学生应进行科学的结合;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融会贯通的理解,在于对社会、对学生的深刻了解。
摘 要:历史 现实 未来 学生
民族的复兴有赖于人才,有赖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能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地结合起来,将历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上来,一定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一、历史、现实、未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马克思对历史这一经典性解释,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历史绵延不断地发展到现在,现在又在历史的基础上谱写新的历史。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新陈代谢,继往开来成为历史规律。存在决定意识,不管自觉不自觉,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总是回忆过去,想想未来,这种思前想后的行为,是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时态有序的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能自觉地将历史、现实、未来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来思考就是科学的思维。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特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历史教学必须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紧紧地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和展望未来,最终实现读史启迪智慧,服务人生的目的。
二、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的科学结合
要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结合起来,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在叙述时尊重历史,在分析时认真探究,然后得出现实、对未来、对学生有益的启迪。我在教学中,总是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历史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人物的欢乐或痛苦,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又将学生引回到现实世界中。这样历史和现实就会在学生的心灵舞台上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思想上的感悟和思维上的跳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结合在一起,既要反对纯客观地讲述历史,也要反对用现实社会中的观念来分析历史人物,更要摒弃牵强附会、生拉硬配、乱贴标签的结合,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与史料的统一,历史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的统一,结合要顺其自然,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历史是在纵横联系中演进的,有联系就有比较。不同区域的文明是在相互比较中撞击、吸收、提纯、发展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决定人类思维有纵横比较的习性,因此,要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结合起来,还必须在历史课堂上用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比较的目的不是着眼于过去的辉煌或暗淡,而是为民鉴别,得出对现实有益的结论,以启迪未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历史教材很多地方运用了可比性原则。两相比较,说明我国在15世纪之前,科技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说明中华民族不但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上的重要新成就,有利于学生树立人生的自信。
三、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结合的关键在教师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就是中学几本历史教材也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要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要读很多的历史书,而且还要熟悉理论,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笔者个人的体会是首先要熟悉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力求融会贯通,然后以此为基础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此外,还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它来对历史事件作出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理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在课堂上说古道今,借助历史说明现实,展望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如果说只有借助现实才能正确了解历史。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小农经济时代产生的闭关自守的思想意识,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日益加深,逐渐产生了外对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这两种不同思想意识下看历史,对历史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历史的认识是随着对现实认识的深化而深化的。因此,历史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我们历史老师必须在上课时说古道今,引导学生以现实为镜子,反视历史,从而更正确地了解历史。总之,只有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才能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现实,展望未来。
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还在于老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时下的学生思想活跃、单纯,对各种信息都容易接收,但往往缺少辨别和判断能力。如果我们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讲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就会恰到好处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能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现实、未来和学生科学地结起来,将历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上来,一定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全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历史教育学》。
论文作者:朱新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历史论文; 现实论文; 学生论文; 未来论文; 科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思维论文; 《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