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变迁
彭志强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 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归根结底为现实的社会存在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也促进了青年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迁。青年价值观经历了追求理想、价值反思、主体觉醒;多元价值趋向的形成发展;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并存;多元趋向整合并向传统回归四个阶段的变迁。呈现出由一元走向多元、由轻理想到重现实、由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转化等特征。新时代背景下,需正确审视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和发展,这对更好地引导青年,帮助青年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青年价值观;改革开放;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价值观变迁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加速转型发展,社会发展更趋多元与复杂,青年的价值观念与改革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在加速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着青年价值观的变迁,社会转型与青年价值观变迁是协调互动的。一方面,社会的转型发展是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决定性因素。青年价值观变迁的起点源于社会的转型发展,社会转型又推动青年价值观的成熟与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青年价值观对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对价值观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有益于社会的转型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青年是人类社会最活跃、最敏锐的群体,青年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青年负有重大的使命和担当,是新时代中国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研究青年价值观变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粗裂地钱风兜亚种Marchantia paleacea susp.diptera(Nees&Mont.)Inoue. 余夏君等(2018)
一、青年价值观的变迁轨迹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追求理想、价值反思、主体觉醒
中国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价值观方面也实现了高度统一化。“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在人们思想上的冰块渐渐开始融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现工作中心转移的决定,重新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国家迎来发展的春天。特别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社会上形成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风尚。这无疑是一股春风温暖了广大青年的心田,他们渴望改变自身的命运,渴望学习知识,渴望参与国家改革开放的事业。因此,参与国家建设,追求社会理想成为青年主流价值观。1976年后,支撑青年的革命理想主义破灭。一时间青年原有的价值体系坍塌,然而新的价值观还未形成,青年陷入了信仰真空的节点,一方面,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青年们以自主的态度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开始更为现实地探索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1]。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刊载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来信,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青年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什么是人生目的?”透过这些问题,能够折射出当时青年内心的迷茫彷徨。这些内心的疑问催促青年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重新进行定义,这场大讨论实质上是对之前极端化思潮的反思。通过讨论,大多数青年对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有较正确的理性认识,在肯定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存在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社会、集体利益是个人得以发展的前提[2]。“潘晓”来信所引发的关于人生观的讨论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张华救老农”讨论、“伤痕文学”讨论、“朦胧诗”讨论,等等,这些讨论都有助于青年对人生价值进行重新探寻。原有价值体系的颠覆,使青年的主体地位凸显,青年渴望有所作为,为时代立言,然而,集体主义价值观观念不能很好地解答他们内心的疑问。这一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上中国的舞台,这些多种形态的社会思潮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念,青年从这些外来的社会思潮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青年开始意识到个人意识的存在,自由、平等等观念开始深入青年内心,由此,青年的主体意识渐渐觉醒。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元价值趋向的形成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不断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观念也会不断输入中国。西方多元思想文化的涌入势必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青年一代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时代环境中,传统文化观念较淡薄,社会主义集体观念也在淡化,使得广大青年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观念。一元价值观念的消解,使得青年不再拘泥于单一的价值选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价值追求,青年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活跃,多元化价值观念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然而,青年从一元化价值追求转向多元化价值追求,也使得青年的人生价值选择更加迷茫。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上的多样化,使得青年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这一时期,青年被多元价值所迷惑,读书学习不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选择,更多的青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纷纷选择下海经商。“读书热”慢慢退去,“下海热”逐渐流行开来。“1988年上半年,上海35所高校退学人数达386名。中山大学有两名研究生在筛选考试中故意使两门不及格,以达到自我淘汰、早日降格结束学业的目的。”[3]是这一时期青年价值取向的真实写照。急于求成、浮躁成为大部分青年的典型特征。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青年愈发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越来越注重物质文化的享受,个人本位的观念越来越浓厚。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得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对青年凝聚力弱化,社会剧烈的变化再加上青年自身的调适能力较弱,使得青年不能正确地思考一些问题。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青年的个性越来越叛逆,青年对传统的不满日益增多,在多元化价值背景下,青年不仅没有找到明确的道路,思想上反而愈加困惑。这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加之青年社会阅历经验较少,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和社会思潮所蛊惑。
(三)20世纪90年代: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并存
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事业跌入谷底,这给青年思想上造成了更大的困惑,同时也趋使其远离政治,转而追求功利。青年也因此开始重新思考,这时青年的关注点在于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这是一个更趋于务实的转换过程。1992年,在严峻的社会形势下,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才使得左倾社会思潮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打破了一些禁锢在人们心中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也树立了新的社会主流价值导向,至此,青年参与政治的热情持续降低,相反,他们渴望成长成才,渴望拼搏致富,他们拥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只关心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一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比,青年不仅仅看中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还更注重出国深造机会、家庭幸福稳定、权利和社会地位等,这个时代的青年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更为理性。务实是这个时代青年在价值观上的显著特点。总的来说,这个时代的青年更趋于理性、更加追求功利。这种价值取向趋使着青年不断拼搏奋斗,应该承认青年价值观改变对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重大作用。
在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多元思潮不断传入中国,给青年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虽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国的主流话语体系,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威,但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已不是唯一的主流话语,这是西方思潮入侵的结果。多元的价值观念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多元文化并存的空间结构也在逐渐形成,这为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发达的电子传媒为青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表达渠道,一些富含多元文化气息的信息也在网上流传,无形中强化了青年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但是这些信息的传播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和拜金主义思潮等不正常的现象。于是,青年又开始向传统回归,希望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济世良方,开始呼唤传统优秀道德,希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的美德。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在稳步推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的繁荣富强牵动着青年的心,这使得青年的向心力得到大大的加强。青年关心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对国家的伟大复兴有着必胜的信心,青年以自己亲身的行动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青年希望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中,能很好地实现自身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又能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可见,青年价值观由多元趋向整合,并且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度也越来越高。
“库区东头砂床有明水,表层下50公分处见积水,东、西两头与北面道路,混凝土质量明显有别于正南面,过了车的路段出现多处裂痕,片石沟渠的水泥沙桨标号很低,用手就能捏碎,坝体护坡草皮大面积枯死,绿化带上民工在矿渣上种树,挖的坑基比碗口大不了多少,没有足够的泥土,种的树能生长?”
(四)21世纪以来:多元趋向整合并向传统回归
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人心中唯一的价值观就是红色价值观。红色象征着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它是英勇革命精神的反映。红色表达激情、奔放,在青年人看来,红色有着非凡的意义,红色意味着生命的高度,红色是他们的梦想、希望,是他们奋斗的一切。改革开放之初的青年人,受浓厚社会主义理想教育较深,他们大多都理想信念坚定,有着崇高的革命精神,他们将集体利益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在他们心中共产主义就是他们唯一的价值追求。然而,这种一元价值观念独自占据青年内心的局面在改革开放后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流入中国,并迅速占据了青年的思想阵地,这对红色价值体系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一元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局面也由此被改变,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其中D5%、D95%,分别表示5%、95%体积的靶区所接受照射的最低剂量,HI值越接近1,表示均匀性越好。
二、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的特征
(一)由一元价值观走向多元价值观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思想观念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年必须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观念,重新树立新的价值观。价值观的不断更迭,这对青年的精神层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改革开放短短数十年青年人已在思想上跨过了几段不同的历程。“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时空聚变共时并存于当代中国,使人们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冲击、震荡与裂变。”[4]这个时代的青年出生时就能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多元的精神生活。这个时代的青年拥有比较浓厚的自我主体意识,他们对于客观事物有自己的评价方式、判断标准、语言表达方式。他们要求自由、崇尚自由,主张自主独立,不想被过多的羁绊所限制,他们想按照自己的价值选择来生活,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决定自己未来个人的成长之路。当代青年是成长在新时代的“新人”,他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包容,接受新鲜事物和外来事物的适应速度较快,他们本身更渴望成长成才,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平等、效率、风险等观念意识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因此,这个时代的青年价值取向更趋向于务实、多元、包容。这个时代的青年少了些理想主义,多了些务实主义,他们不再为内心信仰的空虚而惆怅,而是多了几分实干精神。青年也不再过多关注一些沉重的历史话题,这使得他们可以放下思想的包袱轻装前行,他们似乎有意无意地远离政治,但在他们骨子里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特别强烈的,他们蕴藏于心的爱国主义意识是特别浓厚的,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二)由轻理想到重现实转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氛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浓厚。整个社会范围内都提倡集体利益,主张抑制个人私利,反对个人单干,反对搞个人主义。这时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是社会的集体利益和社会需要,这是个流行、崇尚奉献的时代。青年由于长期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再加上当时良好单纯的社会环境,他们乐意为国家、为社会而奋斗。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社会就业机会逐渐增多,青年就业也越来越灵活,不在受单一单位的制约,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传入也深深影响着青年的价值观念,青年的价值观念开始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这是社会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当社会不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应该允许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并实现个人的价值,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许多青年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在当前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主要提倡和引导的还是集体主义,但是这与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并不矛盾,因为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如今国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注重协调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有少数人个人主义观念依然明显,但大部分人还是注重集体主义的,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来奉献社会。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最新表现形态,代表了时代的方向和青年的主流价值观。
(三)由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转化
改革开放前,青年群体都有着崇高的革命和社会理想。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青年也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身伟大的目标追求。青年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激情,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就业政策,青年的可选择空间不大,所以,青年本身也并不太关注自己的前途,青年人依然是怀揣赤子之心,集体利益优先的观念在他们心中依然牢固。但后来青年人的这一理想信念并未被很好保护,使得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发生异化,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了青年理想信念的动摇,从而使其陷入了迷茫彷徨的境地。改革开放不仅打开了对外交往的大门,同时也打开了青年的理想大门。计划经济时代逐渐落幕,商品经济的飞快发展,使得青年不得不面对现实。现实就是青年要为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劳碌,使得青年不得不去追求经济利益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这时远大的理想信念与青年的距离越来越远,拥有较高的收入、体面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体及安定的社会、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现实追求[5]。
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启示
(一)在多元价值观念中要大力倡导社会主流价值
如今的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一元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会再现。多元并存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现实,当前加强对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处理好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引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使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要承认其他价值观的地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是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对其他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引领、制约、规范的作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能够为青年提供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为青年提供一个精神支柱,以帮助青年更好地做出价值选择,避免在思想上走弯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为主流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提出就成为凝聚全体公民思想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内涵丰富,公民应自觉地以此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符合青年的价值观并为青年接受和认可。社会主流价值必须要大力弘扬,要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面对社会多元文化思潮不能不闻不问,要加强对社会多元思潮进行有效引导和整合,从而吸收其合理的成分,以此来改进和充实社会主义主流与价值观。
(二)要注重优化有利于青年价值观形成的社会环境
青年是价值观形成、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年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青年群体本身就比较活跃、敏锐,价值观正处于塑形的阶段,这一时期青年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年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就是为青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影响青年价值观的环境因素既有宏观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等大众传媒环境,也有微观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等。对于青年所置身的环境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社会急剧转型发展,传统道德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西方的一些消极的思想文化传入,使得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风气,不能忽视这些对青年价值观的日渐侵蚀。因此,良好社会环境氛围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但社会环境的净化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青年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关乎15万户国企、100多万亿资产和3000多万名职工的宏大改革,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推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对青年价值观进行教育要注重层次性
青年作为一个整体被审视时,可以抽象出他们共有的性格特征、思想观点。但是作为个体的青年又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的具体差别又都是存在的。青年之所以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因为他们生活于相同的时代大环境下,所以他们具有相同的时代特征。然而,每个青年生存的具体空间又是不同的,因而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也就不尽相同,这使得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趋于各异。特别是在现实的社会中,每个人生活的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都大为不同。因此,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有针对性实施教育,要以尊重青年的个性多样性为前提条件,而不能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人,不能忽视青年思想观念差异性的存在。思想观念的差异性使得青年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既有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层次的价值取向,又有只图生活安稳、公私兼顾的较低层次的价值取向。这种不同层次的价值取向并不矛盾也不相互排斥。提倡高尚的行为与观念,但也要允许不高尚但不卑劣的观念存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青年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1-6.
[2]樊新民.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J].青年研究,1997(4):1-5.
[3]苏颂兴,胡振平.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72.
[4]王彬.从解构走向整合:20年来大众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嬗变[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5):19-21.
[5]于俊如,史桂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2-38.
中图分类号: G641,D4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254(2019)05-012-05
收稿日期: 2019-04-23
作者简介: 彭志强(1992~),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刘景平)
标签:青年价值观论文; 改革开放论文; 变迁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云南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