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的思考_生态系统论文

关于天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的思考_生态系统论文

对天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建构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生态系统论文,城市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都市文化生态是一个复杂系统,不仅因为城市显见文化,如人口、建筑、设施等的规模巨大,而且由于信息化使城市潜见文化规模日益扩张。在信息化时代、在全球化语境下城市文化生态表现出很多新特征。城市文化各要素的性质与数量、能量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镶嵌、相互影响,其关系地位不断地重新组合,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的分裂,使城市生命出现新的演化轨迹。

一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系统现实研究评价

较长时期以来,在理论界、学术研究领域、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人们习惯于把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系统简单地分为“两架马车”——城市文化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去分别加以认知、对待,并且往往依据两个相对独立的现行研究系统,对它们各自的特定范围和专门对象分别加以研究。

1.从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看,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城市文化的内涵;城市文化的主要特点;国内外对城市文化的研究状况;国内外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城市文化建设的体系、对策、规划、方案等。

2.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看,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国内外对生态城市的研究状况;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生态城市建设的体系、对策、规划、方案等。

如果对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系统进行评价,应当肯定的是:将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系统分为城市文化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去认知、研究,布局清晰、支脉条理、便于操作、简洁明快,适应人们的习惯认知方式,易于宣传普及。截至目前,“两架马车”研究成果累累,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大量优秀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都市文化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产生了骄人的物质、精神形态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 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困境

在逐步进入新的、更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文明过程中,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工作原理已经而且正在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伴随城市化进程,城市文化与生态城市各自难题的解决却往往加大了彼此之间的鸿沟,如美化的同时污染日益严重、建设中的破坏性、高速度中的不和谐等等,形成此消彼长的“怪圈”。面对大量的断裂、突进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更加复杂、综合的、甚至难以预测的城市问题,如领域分界的模糊性、相互渗透性、软柔性、集成性等,传统的思维惯性或思维定势受到了空前的冲击。

由于研究的学科分离与管理划块,形成“两架马车”运行中的分割,导致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构建的困境并显露出滞后性:

1.文化生态建设系统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产业的资源配置、文化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不适应;

2.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文化生态城市建设参与意识、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的拥有,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不同步;

3.对传统城市文化、某些历史的建筑精华、地方风貌特色的保护、修缮、继承、挖掘,与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要求不适应;

4.中心城区的开发强度及施工现状、城市的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生态、社会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透支现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5.城市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视觉形象与象征意义统一的标志性城市建筑的塑造,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要求不适应;

6.城市的优势资源的利用、城市建设规划、城市景观环境及郊区、县的发展,与建设文化、旅游和生态型城市的要求不适应等。

上述不适应不仅使非自发的力量会破坏城市的适应性,而且使城市局部的改造往往不能与周边环境良好协调,城市资源的共享难以实现。系统思维方式则要求人们必须打破“两架马车”的认知樊篱,改变将城市文化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分别对待和研究的陈旧模式,把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建设由分离状态经过关联整合、逐次分门别类的演进,使其走向混沌、糅合和共生,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将它们视为“同一架马车”,则可以进一步透视出两者之间相互镶嵌、衬托、影响、折射、依存、促进、共生的紧密关系和天然联系,并演绎、构成新的以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为两大关键要素的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系统。做到这些不仅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更是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全球化、信息化同步趋势所使然。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不再是逐步的或渐进的过程,其现代化内涵也不再是第一次现代化那种传统的较单纯的以工业化为主的推进过程,而是遇到第二次现代化的“夹进”。城市化面临着城市文化与生态城市“叠加”的境遇。在现代化“进行时”,出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的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生态化、智能化、民主化等多项特征的更高一级现代化(后工业化)的促进和推动,对城市文明提出新的标准和新的目标。因此,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实质是城市聚落及其生存发展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关联而形成的以维持生态平衡良性运行过程的产物。尽管城市文化与生态城市从城市文化学和生态学、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角度看,属于不同的两个领域,但从现实意义上看,城市文化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不过是系统构成的两大要素,它们之间相互镶嵌、相互影响,城市文化生态经过分离和逐次的分门别类的演进,已经走向混沌,走向整体。

三 对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思考及价值定位

(一)对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思考

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两者间的关联性问题,而且是城市文化生态的系统性问题。“文化包括传统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全球化条件下,那些不在场的事物或事件,便不再与我们无关,而是相反,不在场的事物或事件塑造着我们的经验。”[1] (P2-3)应当改变以往的单一性、静态性的研究惯性,改变既定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工作原理,即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本质,从系统上进行全息的、立体的、动态的透视和研究。生态学重视发展“链”、重视物种对象的关联性、关注城市文化的系统性,为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启迪。而广义的城市文化以宽阔的视野、跨领域的连接,将城市“硬”文化与“软”文化融为一体,关注城市文化主体的生态性的体验感受、城市文化结构的对称与和谐、文化生态审美的整体升华等,体现着系统本身的复杂关系。“我们观察大城市千变万化的本性时,就会陷入更深的困惑。买者、卖者、管理机构、街道、桥梁和建筑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一个城市的协调运作,似乎是与人们的永不停止的流动和他们形成的种种结构分不开的。正如急流中的一块礁石前的驻波,城市是一种动态模式。”[2] (P1)正是从城市文化的系统性意义上,应当探讨与复杂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并对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复杂性模式进行可行性的探索和尝试,以便更适合于复杂性系统的管理和建设。

1.城市文化建设中涵盖、包容了生态城市建设。城市文化是城市市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思想、准则、艺术等思想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为价值核心的文明结晶与追求目标、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群体习俗与器物、制度,还包括知识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媒介基础设施、符号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文化含量、文化承载、文化传播与文化容量。城市文化的内涵从根本上不可能脱离生态城市的物质载体和物质需求,生态城市建设当属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1)从涵盖范围上看,城市文化分为狭义和广义文化。狭义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精神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法律、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而广义的城市文化则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几乎涵盖了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居民素质、企业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质实体,而且还包括建筑艺术风格、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等物质实体。

(2)从形成时间上看,城市文化可分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及后现代文化。前者是指历史上各类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后者尤其后现代文化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前者在新时期的一种表现,它更强调对历史包括现代城市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和共生性。

(3)从哲学形态上看,城市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前者指各种文学、艺术、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等非物质文化实体;后者指各种建筑、人造景观、公共设施、雕塑小品等物质文化实体。二者通常相互结合、融为一体。

(4)从作用区域上看,城市文化可分为多门类区域文化,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街道文化、企业文化、商场文化、公园广场文化等。它们反映了特定城市区域市容和市民的风貌。

(5)从产业系统上看,城市文化可分为多种类行业文化,如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购物文化、广告文化、商业文化、金融文化、消费文化、管理文化等。

(6)从相互关系上看,城市文化可分为多类型相关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资源的人文类型,人与历史关系中人文资源的文化类型,人与城市关系中区域资源的都市类型,人与产业关系中知识资源的科技类型,还有未来价值取向的文明类型。

2.生态城市建设昭示、发展了城市文化。生态城市是20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演绎过程经过了60年代的IBP(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的MAB(人与生物圈计划),以及现在正在执行中的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DIVERSITAS(生物多样性计划)等阶段。城市生态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城市生态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和生态健康的城市状态。可以说,生态城市本来就是一种新生文化,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文化。一方面,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理想阶段,是在充分发挥城市化的优点、克服城市化的缺陷基础上建立的新型城市。生态城市应该体现出对自然状态最少侵扰、具有最大的多样性、在人口与资源之间能达到最佳的平衡。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人民生活健康舒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文化的必要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生态城市为着城市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城市文化动态发展的统一,必然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城市建立的是一种以人力资本占主体的“内在化”的知识经济。生态城市主要凭借生态技术这一物质手段超越现代城市实现自我发展。生态城市作为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聚居模式,是建立在未来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可能性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也是为了实现全人类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价值定位

实现理想的城市文化生态目标,应当考虑到“每个系统的协调性和持存性都依赖于广泛的相互作用,多种元素的聚集,以及适应性或学习。”[2] (P3-4)适应性是系统的机能和属性。充分肯定系统的丰富性、多样性、变动性,才能从一个更高级、更复杂、更深刻的研究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思维观对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价值加以定位。

1.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是城市的根和脉,体现着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这些“力”本身能充分代表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类聚居地发展方向。如果说工业化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经济”的话,未来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文化”。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和工业城市的反思,已不是纯自然的生态和单纯的城市文化意识形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形态。生态城市是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也是城市文化的更高阶段。无论是对自然的尊重、利用,还是对城市建筑遗迹的保护、对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及功能的发挥,还有市民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都是彼此相互密切联系的。它和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异曲而同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具有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与生活质量的功效。

2.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之一。城市系统的核心是文化。“人创造的城市作为一种人文与物化的环境,在养育着人类,也在改造着人类。”“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家园’”。[1] (P5)现代城市要在发展中进行长期和持久的文化再造。“文化”这个词在拉丁语中的原意是“市民”或“城市居民”,从一个侧面表明文化本身是由人类的聚居而得到发展的。城市的发展记载着人类的文明,记载着人类的设计史,不断影响着社会总体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表现为城市系统演化过程中,支配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的力量。“21世纪的文化的争论可能归结到城市文明的争论上,文化将被视作城市魅力最集中的发散点而受到强有力的关注”。[3] 优秀文化产品是城市文明健康向上的动力。现代城市要成为高尚文化的沃土,主流文化要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要将每一个城市单元都融入主流城市文化之中。

3.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现代城市要秉承历史、融会时尚,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个性,做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地域风格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市民生活的精神支柱。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一个城市就没有自己的灵魂。现代城市要赋予历史文化以合理的功能定位,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让历史文化转化为城市的人文之光。发扬光大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其他优秀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城市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明智抉择。建立“多元秩序”[4] (P35),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培养公民自觉的生态意识,寻求人类、城市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之所在。

4.市场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城市要培育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扶持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基地,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和良性机制。一座城市的地位总与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密不可分。现代城市要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和传承中心,文化产业应纳入城市的考评体系。要运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依托城市特色培育、发展城市特色文化。文化复兴是现代城市走向更加文明、更具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合理扬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城市不是自然之物,也不是机器。城市是一个社会,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是标示其现代性特征的身份证”[5] (P8)。城市文化生态系统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一句话,它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标签:;  ;  ;  ;  ;  ;  

关于天津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的思考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