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_蔡荣华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_蔡荣华

蔡荣华 巴东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444300

【摘要】当今社会科技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行业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能力也越来越重视。而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相关的教学老师和教学研究这要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因此,本文结合计算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78-02

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国新一轮课改将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础教育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落实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

落实核心素养最根本的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要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服务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

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总目标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其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下面笔者就谈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该学科核心素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

现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包括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泛而浅,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不会出现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而是地方统一规定选修模块,并且大多选择一些对师资要求不高的技术性模块,如《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这样一来,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体系就偏离了学科本质,偏向技术,而忽视了其信息科学的核心。信息时代,信息技術学科是个承载重任的学科,若要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必须对课程做调整:首先把“信息技术”改名为“信息学科与技术”;然后对必修模块1《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做深度处理,讲透信息科学,强化信息伦理,演示当下流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另做一个必修模块2《计算思维初步》,整合“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初步”知识和内容,侧重问题与抽象、数据与结构、模型与算法。基础教育阶段共设两个必修模块,不设选修模块,这样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重视,认真实施,一是可以提高我国国民信息素养,二是为今后想在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专业发展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信息技术的认同

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改革也同样如火如荼。我们不能再功利性把信息技术当成“副科”,而应该重新审视,有个新的认同。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的高效学习工具,主要包括六方面功能:一是信息工具,获取资源,探究知识,支持在建构中学习;二是情境工具,创设情境,强化体育,支持“做中学”;三是效能工具,化解难点,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支持知识建构;四是认知工具,支持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五是交流工具,支持协作学习;六是评价工具,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作品,促进反思和发展。可见,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多功能学习工具,学习者对信息技术正确认同和合理应用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学科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演示—模仿”模式,该模式虽然可以最直接、有效地让学生“知其然”,但学生却难于“知其所以然”,这与“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的教育终极目标相去甚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就是自我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信息和认知能力,对信息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想体系、道德体系的过程。

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师创设情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情境—获取—加工—建构—内化—升华”的过程,即基于情境—获取信息—加工真实有用信息—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知识内化为智慧—智慧升华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不再是讲师,而是导师;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

四、教学评价的改变

传统评价方式单一,着眼于认知结果,以笔试成绩或机考成绩为标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向科学、多元、综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转变。评价的权威不再只掌握在教师手中,还应多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反思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五、教学策略的优化

1、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师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将教学目标细分,确立总目标,并制定、分成多个小阶段目标。以此合理地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目标作明确制定,使其不脱离大纲的前提下融入更多新方向。同时,在课堂学习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结合知识整体结构,制定自己的阶段学习内容。并通过制定的每阶段学习内容确立合适的目标,阶段性地去完成,不断地进步。以《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目录来确定教学目标,如这一章的第一节完成Excel表格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式的讲解和教学,第二节完成数值运算的教学,第三节完成工作表编辑方式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一方式为自己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如学会运用Excel窗口输入数据,掌握工作表名称的修改方式,并使用计算公式和函数方式运用到数值运算过程,同时,学会编辑、增加、删减工作表内容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活动来研究一些不懂的问题和不会的操作,达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2、重视信息意识的培养

当前信息时代下,信息资源的优势十分巨大,且其经济价值、实用价值方面也极为重要。在实际生活当中,如果具备信息意识、对于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就可以创造出不少的社会财富,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是塑造学生的意识价值。教师帮助学生塑造信息意识,可以以重要的信息案例为教育题材,以此达到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有个明确的理解。另外,教师也需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锻炼对计算机操作熟练度,形成综合信息技术素养。如在讲解《信息与信息技术》时,教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现信息的巨大作用和价值,从一开始就让学生重新认识“信息”,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和用途,掌握信息的处理方式和传递方式,意识到某些信息内容蕴含的巨大价值,从而从思想对信息给予高度重视,养成良好信息价值意识。

3、教学组织方式

在高中阶段,新的一轮深化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仅仅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具体的组织方式可以是项目情境创设法、应需法和探究法三种方法。①项目情境创设法:要求通过对有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情境创设,并采取、组织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数字化等知识的学习,从而领悟整个信息网络环境对个人、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如对项目组织的相关教学,教师通过组织项目,对学生的信息知识的教育进行展开,对具体项目情境进行创设,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将自身代入具体情境,使学生主导自己进行有效学习。②应需法:教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根据其学习需求分别设立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分配独特的学习任务,并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③探究法:则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探究学习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对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进行交互摸索及创新。

4、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生活在信息时代,教师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黑客对电脑系统的肆意入侵、病毒的侵扰等,造成了信息的泄露,从而导致国家机密、人民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教师可以在教授《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这一课时,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威胁网络安全的不良因素之外,还需要向学生展示信息泄露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概念明确,并了解其对国家、社会及个人产生的危害性,以此规范学生计算机使用并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承担信息社会责任。

5、注重教学方法,优化计算思维培养过程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学生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中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事先充分的备课,围绕着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计,按照计划进行开展教学工作。例如,《文本和表格信息的加工》中汉字编码的学习,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数字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求解过程中体验基本的抽象化、符号化机制以及系统化设计思想。可以创设一个研发情境: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按顺序研究(1)如何将字形转变成0和1——字形码;(2)在存储、传输过程中如何减少信息量——机内码;(3)如何输入汉字——输入码;(4)几者之间如何转换——系统化设计(5)还可以有哪些改进——创新。让各小组独立研究,并呈现成果,经过讨论对比,再确定方案,最后提出优化或改进方案。作为计算思维的训练,老师可以给出邮政编码、身份证号、二维码等实例,并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些实用案例。为让学生体验二分法算法,可以制作一个猜数字的游戏程序:以最少次数猜中计算机预设的某一范围中的任意数字,既有趣味,又能使同学们认识算法的重要性,作为计算思维的拓展应用,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一些可以用二分法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须结合这一学科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感,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注重引导学生确立信息价值观和信息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巨大价值的同时认识其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加强学生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其信息方面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为培养适应与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奠定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广德,魏雄鹰,黄荣怀.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7(1):33-37.

[2]魏雄鹰,肖广德,李伟.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测评方式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7(5):15-18.

[3]樊秀芬,孙庆光.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7(62):19-23。

论文作者:蔡荣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论文_蔡荣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