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历史、现状、困境及未来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拉伯国家论文,心理学论文,困境论文,现状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07)03-0036-05
一、历史的简要回顾
早期阿拉伯国家心理学的观点和思想,与西方和中国相类似,见诸于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论著中。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从起源方面来看,主要有两个,一是医学,二是哲学。前者是以“医治”灵魂而肇始的。古代的埃及人对歇斯底里、幻觉和梦等心理现象以及治疗方法等等作了心理学——哲学式的探讨。AL-Kindi(801~866)认为医治自我身心障碍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有规律。Abou-Baker Al-Razy(864~925),中世纪阿拉伯国家最著名的医生指出,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疾病的康复过程。他在《精神医学》(Spiritual Medicine)一书中,对如何改善道德行为、治疗心理疾病和行为的矫正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阿拉伯最早的精神病学者和哲学家之一Ibn-Sina(980~1037)不但对言语困难以及遗传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等问题颇感兴趣,而且还指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1]。另一位阿拉伯医生、哲学家和法官Ibn-Roshd(1126~1198)则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的《医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一书当时享誉东西。在本书中,他论及了神经病理学、神经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的矫正等问题。认为诸如幻觉、谵妄和心智混乱等变态心理是由大脑的病变引起的。在谈到记忆障碍的时候,他还对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作了区分。受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的启发,在他的专著《灵魂》一书中,指出灵魂有五种官能,即生长、感觉、想象、理性(reason)和意动(conation)。Ibn-A-Heitham(965~1039)是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关注视觉现象,推翻了古代关于视觉的粗糙理论,奠定了以光学决定论解释视觉的新的理论基础[2]。在盖仑的视觉理论的基础上,他进一步要解决视知觉问题,用灵魂的活动解释视觉现象。认为灵魂是产生视觉的动因,提出完整的视知觉活动还需要一个重要因素,即无意识比较,这类似于赫尔姆霍茨的“无意识推理”[3] 211-240。
阿拉伯国家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伊斯兰哲学家之一Al-Farabi(870~950)。他以一种宏大的叙事方式并且以哲学的形式,开创了阿拉伯国家心理学的人文或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在他的名著《高尚城邦的公民》(Citizens of the Noble City)和《乌托邦城邦人民的观念》(Opinions of the Utopian City' s People)等书中,他不但描述了乌托邦式的“高尚之城”,而且还详细地阐述了个人的社会行为原则,认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内在预设的。除此之外,他还对群体问题作了较为全面、详细的论述,涉及了群体内聚力(group cohesion)问题。Al-Farabi在当时以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著称,他的“高尚之城”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另外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是Ibn-Khaldoun(1339~1406)。他的心理学理论涉及面较广,包括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职业心理学。在人格心理学方面,他指出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和政治,可以塑造不同的人格,而且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对人格特征产生影响。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他提出知识的传授要经过三个循环的过程,反对惩罚学生,认为这样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长期的不利作用[3] 211-240。
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早期的阿拉伯心理学有4个突出特征,一是一些心理学观点具有较坚实的医学或自然科学基础;二是在内容上深受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三是强调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性;四是视野开阔,涉及了较多的心理学领域。与同时期西方中世纪的心理学相比,阿拉伯的心理学可以说并不逊色,有的方面甚至走在了前面,例如Ibn-Roshd的视网膜是视觉外周感受器的发现,以及Ibn-Khaldoun的职业心理学的理论,Abou-Baker Al-Razy的心理治疗理念与当代人之心理学相似;而Ihya Al-Ghazzali(1058~1111)则早于冯特和费希纳几个世纪用内省作为研究他人行为和自我分析的方法。但是,阿拉伯心理学并未在此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或当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而且它的历史迄今为止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现状
虽然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在20世纪初才传入阿拉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七十年代中期才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目前,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突出的特征:第一是在研究内容上集中于与社会的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有关的社会和人格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第二是发展不平衡。
有研究者指出,家庭、语言和宗教是阿拉伯文化的三大来源[4]。它们是阿拉伯社会和文化的核心以及引发阿拉伯社会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阿拉伯社会的热点、难点和敏感性问题,这些问题是阿拉伯国家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阿拉伯人广泛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教,不仅是个人的信仰,而且完全是阿拉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获得和平”(achieving peace),也就是说与神、自我和由神创造的万事万物和平相处。然而事与愿违,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阿拉伯国家宗教冲突频发,宗教暴力事件不断出现,尤其是“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成了全球的热点之一,“伊斯兰恐怖主义”(Islamic Terrorism)也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阿拉伯国家对此更是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也进入了阿拉伯国家(其中包括非阿拉伯国家)心理学者的视阈。他们试图从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层面解读恐怖主义以及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人体炸弹是恐怖主义经常采用的恐怖袭击的方式。关于充当人体炸弹的心理原因,有学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作了探索。认为在阿拉伯国家,孩子主要由母亲养育。但是由于宗教和文化的影响,阿拉伯国家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受到较多限制。如此,母亲在孩子眼中一方面作为全权的监护者而“至高无上”,另一方面作为家庭和社会成员又时常“蒙羞”,这使得孩子,尤其是男孩,在心理上深受“毒害”(contaminated)。为了与母亲“解离”,他们就倾向于公然采取一种粗暴的方式,即充当人体炸弹。因为在深层的无意识层面,他们还是想和他们的“毒害之源”(the source of contamination),即母亲相融合。而充当人体炸弹杀死自己的敌人的时候,他们的鲜血也与敌人——母亲的替罪羊融合了[5]。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后果之一,是在某些国家出现了反阿拉伯的态度或情绪。有关的心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有4个因素可以预测反阿拉伯态度的出现,即觉察到的威胁、自我归类、社会优势定位以及世界正义的信念[6]。对“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另一种心理学解释是阿拉伯人的集体性或众数性(modal)人格,这种人格极易使他们参与恐怖行为。与之相关的阿拉伯人的集群心理(crowd mentality)也容易导致群体情绪失控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阿拉伯文化中,家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阿拉伯人有时用七个同心圆来描述他们关于世界的概念:居于中心的是他们自己,紧接着是直系的家庭成员,然后是家族成员或宗族等等。然而,阿拉伯国家的家庭关系一方面非常密切,另一方面却又充满着竞争与冲突[4]。此外,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以及民主权利等,一直是阿拉伯国家存在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的心理学者Abu-Baker K对以上两个问题做了研究。他发现,有三个因素影响阿拉伯妇女的家庭地位和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它们分别是情绪化的性别依存评价,即对男性和女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将冲突性的价值要求强加给女性;颂扬和尊崇女性的隐忍和顺从,也就是欣赏和强化妇女的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婚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性机能障碍、躯体行为、使用心身方面隐喻性的语言[7]。
种族问题是阿拉伯社会的另一个焦点。Hisham Motkal Abu-Rayya博士以青少年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他的研究对象是两组年龄介于12岁至18岁的居住于以色列的青少年。这两组青少年分别来自于混合族裔的阿拉伯——欧洲家庭和单一族裔的阿拉伯家庭。研究结果表明,后者在自尊、生活质量、对环境的控制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方面分值较高,并且与前者存在着明显差异;而前者在心身症状、焦虑和压抑方面的分值较高,在形成强烈的人格统一感方面存在问题,但二者在自己的阿拉伯族裔身份的认同上没有明显差异[8]。这说明,来自于混合族裔家庭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阿拉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对阿拉伯人的行为施加着一种“极强大”的心理影响。其原因在于阿拉伯人喜好运用夸张的语言,语言的过度修饰与浮夸在阿拉伯国家不但不会受到指责,而且还很受推崇。这种语言极具感染力,易使言说者和听众失去自控,进而忽视实事的真实性而陷于情绪化的状态,也许这与阿拉伯民众高度情绪化的行为特征不无关系。将语言作为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可以视为阿拉伯心理学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就业方面,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除了从事教学工作之外,主要是供职于政府部门,例如卫生部、教育部、社会事务部、内务部和工业部等。其中在教育部工作的心理学者最多,他们主要充当学校心理学者[3] 211-240。由此看来,在阿拉伯的一些国家,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就业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阿拉伯国家心理学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内容失衡。从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阿拉伯国家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和人格心理学领域。1992年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在当年发表的论文中,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占21%,人格的占10.6%,认知的占10%,教育心理学的占9.3%,变态和女性心理学各占5.7%和3.6%,而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则分别是1.4%和1%[3] 211-240。从中可以发现,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所占比例极小,认知心理学也主要是研究皮亚杰的理论,而社会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比例加大。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但就目前看来,总的状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阿拉伯国家中比较领先的埃及心理学几乎涉及了心理学的所有主要领域,但是社会、人格和教育心理学问题排在前三位,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大概如此。
其次是心理学在阿拉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具体而言,埃及一枝独秀,其他国家和地区则相对落后。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最初是通过埃及和黎巴嫩传入阿拉伯国家的,之后,埃及就成了阿拉伯心理学的主要发展地。70%的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者在埃及,埃及心理学者的研究在阿拉伯国家占70%左右,阿拉伯国家使用的心理量表有53%是由埃及的心理学者开发和修订的。在心理学专业期刊方面,埃及有5种,而其他阿拉伯国家只有2种,即巴勒斯坦的《心理和教育测量与评估》以及黎巴嫩的《文化心理学》。阿拉伯的两个有影响的心理学会都在埃及,其中的埃及心理科学研究会在1948年就成立了,是阿拉伯国家第一个也是最早的心理学组织,为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会员。虽然黎巴嫩、伊拉克、也门和苏丹等国也成立了心理学组织,但时间较晚,会员数、学术活动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3] 211-240。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据1998年的资料,整个阿拉伯国家共有108个心理学系,而有60个在埃及[9]。
三、困境
虽然现代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以埃及为代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以埃及为例,首先是心理学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学系分属于文学和教育学科,这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影响心理学者的身份认同,陷于人为的“学术人格分裂”,以致丧失自己的专业身份认同或同一性而处境尴尬;其二,也是更为严重的,心理学者往往不被视为真正的科学家,同时也影响到了心理学在埃及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定位,以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埃及的心理学一直不被国家科学研究院所接纳。
其次是阿拉伯国家经济和社会状况的不利影响。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国家对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投入不足。2003年《阿拉伯人发展报告》(The Arab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称,自1985年开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一直呈下降趋势,用于研发的费用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0.2%。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用来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的经费更是少而又少。如此,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这样需要大量投入和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的研究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相关的研究人员就只能做一些低层次的、重复性和小规模的研究。报告还指出,阿拉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新生入学人数减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心理学后备人才的培养。再者,许多阿拉伯国家心理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于埃及、巴基斯坦、印度、英国和美国。此外,阿拉伯地区一些国家由于宗教和种族冲突而战乱不断,不可避免地对各级教育产生严重干扰,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学。
第三,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本土化程度不高,缺乏原创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心理学是舶来品,主要是从美国、英国和法国输入的,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甚至用外国语授课,例如,苏丹的某些大学就用英语教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心理学由于深受法国的影响,用法语发表论文。研究课题和工具、方法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几乎没有开发出本土性的测量方法,并且研究缺乏系统性。这些使得阿拉伯的心理学与自己的文化相脱离,影响了它的本土化程度;第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是阿拉伯人生活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是所有阿拉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伊斯兰教中,怀疑是禁止的,但是知识的追求和科学方法恰恰是怀疑精神的表达[10]。这种宗教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学者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
第四,学术交流不畅,学术期刊生存期短。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学术论文大多以本国语言发表,并且很少被翻译成英语,这样西方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心理学者就很难了解阿拉伯国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再者,也没有定期召开的学术会议、研讨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心理学者的交流也缺乏有效的途径。另一个问题是,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期刊不但偏少,而且生存期比较短,一般是15至20年[3] 211-240,其后果是研究成果无法积累以及系统化,也不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传统。
四、未来的走向
阿拉伯国家心理学的历史同中国以及一些非西方国家的历史相类似,一般都经过4个时期:第一个是古代或早期心理学思想的萌发时期,这个时期一般都留有比较丰厚的历史遗产;然后是一个历史的“断代期”,此时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学的发展处于中断或停滞状态;接下来进入一个模仿期,主要是输入和模仿西方(美国)的心理学理念和方法;然后是反思阶段和本土化或创新时期,即对前一时期的某些不足进行批判,对历史传统加以挖掘,开始关注本国民众心理和行为的特异性及其与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较清晰的创新意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本土化以及创新的尝试。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就处于第4个阶段。
10年之前,即1997年,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者就对美国式的科学心理学,或主流心理学所假设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埃及心理学者还提出了心理学“埃及化”(Egyptianizing)的概念。还有学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应用上是种族中心主义的,它只适合解决西方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问题。他们还强调,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早就应该敏锐地、充分地考虑文化对心理的磨塑作用,认为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而阿拉伯人则是集体主义取向的,如果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重视这一问题,那么科学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就会更好地适合于阿拉伯的社会文化结构。在本土化方面,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者也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阿拉伯文的心理学文献自1940年以来就快速增长,大量的心理学专业术语也进行了阿拉伯化,一些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也经过了修订以适应阿拉伯人的喜好和社会状况。针对研究生过度依赖外语文献,尤其是英语文献的现象,有阿拉伯学者指出,坚定地、富有洞察力地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中,并且与国外的同行保持同步,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者能够发现,自己在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真正的贡献方面处于一个有利地位[3] 211-240。
阿拉伯国家的文明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对世界心理学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将所有国家和地区富有特点和创新性的心理学纳入世界心理学的体系之中,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人类心理学图景。阿拉伯国家的心理学应该而且必将融入世界心理学发展的潮流之中,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