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整编,新的教材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是一线数学教师共同的话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读教材;教学实践
一、直面教材“疑惑不解”
人教版修订教材五年级下册新增了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学内容。为什么又新增“观察物体(三)”?新增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施教?带给笔者无限的思考。
二、研读教材“柳暗花明”
研读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其教学总体目标和年段目标,理解学生学习的难处,还可以系统规划教学任务,让教师理解教材例题之间的本质联系,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去审视和处理教材。以下是笔者的研读启示:
1.明确阶段目标,横向把握教材使用方向
原实验教材和新修订教材对“观察物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大体相同,在观察、想象、分析、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原实验教材对“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分了两个学段、两个阶段,目标的设定简单抽象,不够具体,且学段之间的跨度较大,容易造成教师教学的随意性。而新修订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两个学段、三个阶段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地完善与补充,目标详细具体,环环相扣,教学目标注重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学生空间能力和数学思维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2.理顺教材内容,纵向把握知识体系架构
原实验教材和新修订教材都在第一学段二年级上册安排了“观察物体(一)”教学,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第二学段新修订教材在原实验教材的基础上于第二学段分别安排了两次观察物体的教学,一次是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另一次是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新修订教材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移植于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知识;例2是新编内容。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也是新编内容。新修订教材编者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分三个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首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并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接着让学生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最后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这样的内容编排从易到难、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领会编者意图,局部把握新增教学起点
对“观察物体”修订前后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如何开展新增内容‘观察物体(三)’教学”是笔者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与编者的对话不难发现,经过二、四年级学段的学习学生能从直观观察到的立体图形形象,在大脑中建立表象,并能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编者的主要意图是根据学生在前面学习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再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形状图借助操作还原物体,通过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
三、教学实践“曲径通幽”
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根据研读教材中得到的启示,笔者在执教“观察物体(三)”时,通过“两部曲”实施有效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空间能力的发展。
曲一:借生活情境,“唤”已知“促”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时注意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努力从生活实践中找出空间图形的原形”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对“空间与图形”教学提出的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学习新事物的基础。在“观察物体(三)”教学时,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笔者把日常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进课堂,给学生呈现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激活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1.选取生活素材。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生活原型,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可供数学学习的素材,在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与教学有关的生活素材来补充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让教学因生活素材而精彩。笔者在教学“观察物体(三)”前,让学生搜集了很多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茶叶罐等,把它们带进课堂。课初,笔者设计了有趣的连线题,先让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相应的生活实物原型,接着再让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让学生在“形”与“型”的转化中激发探究的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观察物体(三)”两道例题是让学生由易到难体验由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需要通过逆向思维借助表象进行推理,难度较大。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笔者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动画生活情境“兰兰玩积木过关游戏”,让学生解决兰兰在玩正方体积木游戏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用4个同样的积木,摆出从正面看是 的图形,可以怎样摆?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积木,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又可以怎样摆呢?通过这两次摆你有什么发现?如果给出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正面看)、 ( (左面看)、 (上面看),你能用积木摆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吗?你又有什么发现?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曲二:借数学活动,“获”经验“促”认知
任何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活动,学数学也如此。“观察物体(三)”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笔者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为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逆向转换打下了坚实的直观表象基础。
1.观察中积累。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在“观察物体(三)”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两道例题的教学笔者都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机会,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小组交流,在观察与交流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积累感性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
2.操作中体验。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仅依靠观察是不够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观察物体(三)”教学时在观察的基础上笔者分别设计了适合学生认知需求的“个体摆”和“小组摆”相结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摆、拼的过程中形成直观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想象中建构。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只有将操作与想象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无论是在新课探究、验证阶段,还是在巩固练习中,笔者在“观察物体(三)”教学时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力求在各个环节上体现“想象”。如,在观察中想象,在操作中想象,在应用中想象,让学生在想象活动中不断经历认知错觉和真实图形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历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形成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建立空间观念所必须的土壤。教师想把新编“观察物体(三)”这节课上得简约而不简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空间能力,一定要研读教材、把握教学起点,在研读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才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 523770)
论文作者:李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物体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图形论文; 空间论文; 笔者论文; 直观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