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论文_陈清云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论文_陈清云

陈清云(渌口区朱亭镇中心学校 湖南 株洲 412108)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根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开设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知识内容更“接地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0-020-01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该阶段学生性格较为叛逆,他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分析问题,在与他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期望他人观点始终与自己保持一致,如果他人观点与自己逆向而行,就会感到焦虑,甚至产生敌意,主动的疏远他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学生非常容易受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负面文化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还存在引导学生犯罪的风险,为此对初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中考时所占分值有限,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科目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时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内容,用抽象的知识内容来导出新的知识内容,新旧知识融合之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为接下来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做铺垫,以理论性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充满抽象性,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不是一门抽象的理论性课程,而是一门实践应用型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引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具体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教师教学的知识内容缺乏生活性的案例进行支撑,比如讲到爱国主义精神,教师通常会讲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应该热爱祖国,应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了支撑理论观点,教师通常会讲到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例子,例子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缺乏时代意义,初中在各种阅读资料中都已经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反复的讲解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达到相反的教学效果,相比较而言,如果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等,就更具有时代意义。此外,教师在内容设置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提出一大堆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这样自然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压力,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就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进而增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在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畅销书中选择与友谊相关的知识内容,来诠释友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追风筝的人》可谓家喻户晓,故事围绕阿富汗“富二代”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之间的故事展开,阿米尔性格懦弱、胆怯,而哈桑阳光、正直,“父亲”非常欣赏哈桑,阿米尔对此怀恨在心,为了赶走哈桑,就把自己父亲送给自己的手表和一沓钱放在哈桑父子的地毯下,告知“父亲”丢了东西,当“父亲”在哈桑父子地毯下找到阿米尔丢失东西时,询问哈桑是否偷了这些东西,哈桑为了维护阿米尔在父亲心目中的形象竟然承认东西是自己偷走的,尽管父亲原谅了哈桑父子,但是他们还是选择离开了,在小说的这段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哈桑对于阿米尔的友情,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能让朋友遭受痛苦,在列举学生熟悉的小说之后,让学生以友情为主题进行写作,在写作中要说出与自己建立深厚友情的人和具体的事例。

(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道屏障,通过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提起法律,初中生会将其视为理念层面的抽象物质,总认为犯罪离自己非常遥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法律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法律就在自己的身边,当遇到任何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当情绪过于激动时,就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要想增强学生所学知识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就需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只有在生活化情境学习中,学生才可以感同身受,增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就可以营造出排队买票的场景,大家都在井然有序的排队,然而却有几名学生插队,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然后“争吵”起来,最终插队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插队”就是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这种违反规则的行为让所有人都“嗤之以鼻”,这种走捷径,贪小便宜的行为以牺牲他人时间为代价,不仅反映出自私的心理特点,还映射出缺乏秩序意识,如果缺乏秩序意识就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不被社会道德与法律所约束,最终会因此而付出代价。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增强现场体验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具体的案例,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

为了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形象,教师通常在课堂教学时引入具体的案例,用事实来支撑观点,实践证明,这种严谨的论证方式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促进意义。比如在学习《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上海中学生因为与母亲斗气,在桥上穿越车流,直接跳桥的案例,通过实际的案例,告诉学生要做情绪的主人,要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而不能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大脑,成为情绪的“俘虏”。

(三)积极的开展课外活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不应当只拘泥于教学课堂,还应当将学生带入课外生活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思想教学活动。[1]比如在学习《在集体中成长》时,要让学生区别“我”与“我们”这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在足球比赛中去品味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自己是团队的成员,要想取得胜利,就需要相互配合,把脚下的球传起来,把射门留给机会更好的队友。

四、总结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和《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距离,增强知识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构建法治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建平.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148.

论文作者:陈清云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论文_陈清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