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执政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统战理论与列宁统战思想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战论文,思想论文,工人阶级论文,执政党论文,列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邓小平对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对象、任务以及“一国两制”的思想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发展了前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要团结和联合其它阶级与政治派别的思想,构成了新时期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
关键词 统一战线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从有利于无产阶级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阐述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团结和联合其它阶级与政治派别的思想,展开了这方面的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刻地阐述了工人阶级执政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一
在国内战争时期,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同中农联盟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俄共(布)在农村组建了苏维埃政权,领导贫苦农民同地主、富农的反抗进行了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中农的政治态度动摇不定,俄共(布)实行了中立中农的政策。1918年6月, 为了推动农村革命形势的发展,俄共(布)在农村组建了贫苦农民委员会。由于地方工作人员工作中的偏差,参加该委员会的仅仅是小部分贫农,而且他们在活动中攻击中农。这样,在国内战争的形势下,在苏维埃政权面临着颠覆的危险而需要工农团结战斗的时候,农民中发生了分裂,无产阶级政权不能够得到中农的支持。1918年11月,列宁发现了上述问题。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他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同中农联盟的思想。11月20日,列宁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首先提出,中农不是无产阶级的敌人,党和无产阶级当前应该善于团结中农。1919年3月,列宁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在他所作的《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和起草的《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决议》中,全面地论述了无产阶级要团结中农,同中农结成联盟的思想。概括这个时期列宁的思想,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农不属于剥削者”,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所确认的一条真理。在当时的俄国,中农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有进行生产必需的耕畜及其它生产资料,然而他们不出租土地,不雇佣他人,只是靠自己的劳力进行生产和维持生活。由此出发,列宁认为中农不是剥削者。他认为,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是党和国家制定有关政策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促使有关方面的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列宁将它从理论上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称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真理。他说:“党无论如何要使农村中全体苏维埃工作人员十分明确而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所确认的一条真理,即中农不属于剥削者,因为他们并不从他人劳动中取得利润。”(《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196页)
第二,对待中农,决不能使用任何暴力。对中农不使用暴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之一。在这一时期,列宁反复援引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的有关论述,强调必须遵循上述理论和原则。他在党的八大会上的报告中,在讲到农民问题时指出,恩格斯晚年已经把农民划分为小农、中农和大农,认为无产阶级不能用暴力加速小农和中农的灭亡,对大农也不一定“到处都要用暴力镇压”。他指出:“这个观点所表明的真理有时被人们遗忘了,但在理论上我们大家都是同意的。……对于中农,我们不容许采取任何暴力手段。”(同上书第185页)他在大会上批评了前一阶段工作中的失误, 他说由于无产阶级派到农村去的文化力量和技术力量不够,由于处理农村问题的工作不细致,有的工作人员往往使用强迫手段和暴力手段,把整个事情搞坏了。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将受到严厉的追究,直至被撤销在农村工作的领导职务。
第三,苏维埃国家应该在生产上和生活上大力帮助中农。当时俄国的农村,除富农拥有大量的粮食并拒绝把粮食卖给国家以外,中农和贫农的境状非常困难。他们不仅缺乏粮食、衣物等必要的生活资料,而且缺乏工具、耕畜、种子等生产资料,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所以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在大力帮助贫农的同时,应该大力帮助中农。他在起草党的八大有关决议时写道:“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主要是供给中农城市工业品,特别是改良农具、种子和各种物质,以提高农业经营水平,保证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同上书第198 页)他考虑到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国家不可能很快使中农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所以又提出,各地苏维埃政权应根据自己的条件,采取种种实际的办法,帮助中农渡过目前的难关。
第四,无产阶级应该善于同中农妥协。在列宁看来,所谓妥协,指无产阶级在采取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措施时,通过一定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中农的利益和要求,达到团结中农的目的。1918年12月,他在有关会议的讲话中提出,无产阶级的目的是使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然而仅仅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努力是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团结中农和其他劳动者阶级,使他们跟着无产阶级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不能够寄希望于用鼓动性演说使中农接受社会主义,一定要实行妥协,即必须通过有效的办法使中农的利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满足。他说:“在这里,我们寄希望于长期的逐步的说服工作,希望通过一系列过渡办法由居民中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部分同中农实行妥协,由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资本的共产党人同中农实行妥协。”(同上书第35 卷第356页)
第五,应该估计到同中农联盟与合作的长期性。在当时的俄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小生产,小生产者主要是中农。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这就决定了中农的存在不可能是短时期的。由此,无产阶级同中农联盟的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方针与措施。列宁当时正确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因为农业技术比工业落后(甚至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也是如此,俄国更不用说了),所以经济根基比较牢固的中农在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以后还会维持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农村中苏维埃工作人员和党的工作人员的策略应当估计到和中农合作的长期性。”(同上书第36卷第196页)在列宁看来, 长期地坚持同中农联盟与合作的政策,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就能获取足够的力量,创造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一步一步地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阐述了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发展了列宁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邓小平明确地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作用和性质。如前所述,列宁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主张团结和联合中农,主张团结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即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中的一部分人;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又主张团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派别,即“路标转换派”中的左翼。列宁的这些思想,具有统一战线的意义。可是,列宁当时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明确地使用统一战线的概念,没有从统一战线的高度上来认识这些问题,因而也没有从统一战线的角度阐述它的地位和性质。与此相比较,邓小平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在我党的历史上,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的“法宝”,我党的领导者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非常重视统一战线问题,不仅明确地提出和使用了统一战线的概念,而且高度评价了它的地位和性质。值得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地强调了这个问题。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它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3页)可见,同列宁的的思想相比较,邓小平在当前的实践中一是明确地使用了统一战线这个概念,二是深刻地阐述了它的作用和性质,即认为统一战线的作用在于它是一个“重要法宝”,它的性质在于它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显然,邓小平从爱国统一战线的高度来认识、团结和联合工人阶级以外的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科学地说明了它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第二方个面,邓小平明确地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和对象。如前所述,列宁当时认为中农是倾向于苏维埃政权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是无产阶级团结和联合的对象。这种思想认识是和当时苏俄国内阶级关系的实际相适合的。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拓宽了,统战对象更为广泛了。1979 年6月15日,邓小平在有关讲话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大大加强,农民也已经是有20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主党派已经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爱国主义觉悟在不断提高。由此出发,他说:“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同上书第187页)可见,在邓小平看来, 在统一战线这个“统一体”中,包括着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包括着作为我国人民政权基础力量的农民阶级,包括着作为统战对象的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如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非党知识分子干部、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爱国的宗教领袖人物、去台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亲友、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归国侨胞和国外侨胞、个体生产者等等。这说明,在邓小平的思想上,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空前宽阔,即它既包括领导者,又包括基础力量,还包括统战对象。统战的对象空前广泛,即它包括上述11个方面的人员。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我国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为旗帜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另一个是大陆内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旗帜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的广泛的联盟。邓小平统一战线政治基础和对象的这种思想认识,发展了列宁当时的思想。
第三个方面,邓小平明确地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如前所述,列宁针对国内战争的严峻形势,从有利于战争胜利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团结和联合中农以及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又针对战后初期国内经济生产状况日益恶化的局面,从有利于恢复经济生产的目的出发,主张利用和吸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经济建设。相比较而言,我国新时期面临的任务具有更重大、更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因而邓小平就统一战线的任务所阐述的思想,也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时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同上书第187页)这就是说,在邓小平看来, 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贡献,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于这个问题,他在另一次讲话中还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成员以及他们所联系的人们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有些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人是学有专长的专家,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利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邓小平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另一个重大的任务,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这个问题说:“在当前新的长征中,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实行互相监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对于增强和维护安定团结,共同搞好国家大事,是十分必要的。”(同上书第205 页)他认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者的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做得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事业的成败,又由于我党处于执政的地位,我们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习气,因此我们党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邓小平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第三任务,是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广大骨肉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的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所面临的一项光荣的神圣的任务。”(同上书第205 页)我国同苏维埃俄国当初所面临的任务相比较,具有更重要的世界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邓小平就统一战线的任务所阐述的理论,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第四个方面,邓小平明确地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宁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十分严峻形势的时候,要求工人阶级执政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联合中农和其它的政治派别,以利于形势的好转。然而,列宁提出的达到联合目的的政策和措施,只具有临时的、应急的性质,不具有长久的、战略的意义。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在1982 年9月,党的十二大开幕词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同我们党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同我们党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党还要同所有的爱国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长期合作。”(同上书第3卷第4页)正是在这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指导下,党把对民主党派的方针从50年代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说明在邓小平的思想上,作为我国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必须长期实行的制度,是我党关于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邓小平认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以下几种作用:一是民主监督的作用,即通过这种途径就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以及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相互监督,尤其是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对工人阶级执政党的监督。二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作用,即根据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进行思想改造的工作,正确解决人民政协内部的各矛盾,以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作用。四是开展人民外交活动的作用。他认为,后两种作用要利用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以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在港、澳、台上层人士中开展工作,以利于达到目的。显然,邓小平关于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思想,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第五个方面,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发展了包括列宁在内的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1983年6月,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的谈话中说:“问题的核心是国家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同上书第3卷第30页)次年6月,他在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的谈话中又说:“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上书第58页)这就是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设想。他就这个问题所阐述的理论,就是“一国两制”的理论。在邓小平看来,以“一国两制”的途径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利于坚持和捍卫中国的主权,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国内的经济,特别是有利于发展和繁荣香港、台湾的经济。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是他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即这一理论既属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又发展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理论发展了包括列宁在内的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国家是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即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一定阶级的国家只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经济制度,甚至于只允许这种经济制度存在。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理论则不是这样,它强调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下可以实行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从未有过的东西,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也是对苏俄时期列宁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
综上所述,邓小平阐述了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作用和性质,认为统一战线的作用在于它是工人阶级执政党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性质在于它是全体社会主义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他阐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和对象,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拓宽了,对象更为广泛了,它包括两个联盟,即大陆范围内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旗帜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大陆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旗帜的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国外侨胞的最广泛的联盟。他阐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一是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三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他阐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他阐述了“一国两制”的理论,认为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下,可以同时存在作为主体部分的社会主义和局部区域的资本主义。上述各种理论观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系统理论。就这一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性而言,他发展了苏俄时期列宁有关的思想。
*此文为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列宁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中农基金论文; 时政论文; 苏维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