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演进及启示
黄 江 张家俊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逐步掌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厘清了发展的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分别形成了建国初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理念。纵观这些发展理念与思想,他们具有以“工农”到“经济”到“人民”为中心的侧重逻辑,以“矛盾”到“改革”到“创新”为核心的动力逻辑,从“征服”到“利用”到“尊重”自然的理念逻辑和从“解难”到“脱险”到“圆梦”的实践逻辑。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逻辑演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发展观;演进;启示
新中国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逐步掌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厘清了发展的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分别形成了建国初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理念。这些发展理念与思想不仅指导、引领中国走过7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从以“工农”到“经济”到“人民”为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侧重演进与时代分析
新中国建立之初到70年代末,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本国情出发,通过“一化三改造”等措施,以发展重工业和农业为侧重,提出了鼓足干劲、多快好省、力争上游的发展观。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同时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好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再次强调,要重工业,也要人民。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工业和农业并举的思想,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理论。
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审时度势,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国家的发展中心提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澄清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实现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国内、国外两大背景,世情、国情、党情三大现状,为破解时代发展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提出人民对美化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理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不再唯“GDP”而“GDP”,“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发展绿色经济,落实精准脱贫,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新常态。
从以“工农”到“经济”到“人民”为中心的侧重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主题的分析和把握;更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摆在了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根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中国从弱到强的发展演进。
二、从以“矛盾”到“改革”到“创新”为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动力演进与矛盾分析
从以“矛盾”到“改革”到“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发展观演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征服”到“利用”到“尊重”自然的发展观演进,既是中国人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也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到创新型发展的转变,更是中华民族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伟大飞跃。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生存率及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 Kaplan- Meier法,组间生存率差异采用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把握自然规律、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吸取西方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后,提出在发展中开发和保护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利用自然的发展观,并最终形成科学发展观,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发展观依赖于发展的实践,同时又有力地引导和推动着发展实践。新中国成立70年来,表现出建国初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更困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更危险”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更复杂”实践。
毛泽东主席提出“进京赶考”时曾明确指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建国初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的发展动力为“矛盾”。矛盾的观点是毛泽东发展观的核心。他根据生产落后的矛盾、工业薄弱的矛盾和社会主义矛盾,提出了以农业合作化推动农业集体化的思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的思想和经济增长波浪式前进的方针。
三、从“征服”到“利用”到“尊重”自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理念演进与环境分析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加上新中国刚成立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希望早日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由此便产生了“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发展急切。虽然在实际过程中,毛泽东也多次警告: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在经济体制问题上,主要是如何协调地方与中央关系,如何处理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利益关系。但最终还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酿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状况堪忧,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学业忙碌,竞争激烈,除了正常的课时安排外,业余时间所剩无几,大多学生很难坚持阅读,读书既没有计划也没有时间。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是很强,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的时候较少,在所剩无几的课余时间内容,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更少。
十八大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倡导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把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习近平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后来,他进一步指出,新时代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前期委托专业设计院编制切合实际、较准确的投资估算,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对建设成本的影响,考虑建设期间市场变动及价格动态浮动系数,采用科学方法有效控制前期投资阶段费用,重视项目投资决策深度和广度,此阶段费用控制的合理,就会为整个核电项目建设成本控制打好基础,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在总结和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悲痛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著名论断,科学地把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体制分开,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从而建立和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江泽民、胡锦涛几代人的努力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从“解难”到“脱险”到“圆梦”: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实践演进与目标分析
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和把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的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著名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新矛盾的新征程就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指出,新时代发展的动力是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发展。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人才是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早日实现中国梦,就要发挥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首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新中国刚成立到70年代,中国经历了战后的千疮百孔、帝国封锁、抗美援朝、苏军压境、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困难”,祖国人民不得不“缩紧裤腰带过日子”。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没有被困难吓倒,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以及社会主义的伟大优越性和归属感、自豪感。
李武岗,号称笑面虎,乔十二郎多方打探,居然无从知晓他的弱点。酒色财气,李武岗几乎不沾边,公务之外,像德公公那样深居简出,不管闲事,不争闲气,不慕名利。这样的人,你该怎么对付他?
到了世纪之交,中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被唱衰论的国际冷战氛围下,新中国再次被推向“危险”的边缘。中国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坚守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的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科教兴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稳步健康发展。充分体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正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奔跑着。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使中国的方案造福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70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沉着冷静,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落后就要挨打”的心情中“解难”,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中“脱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打通“一带一路”而迈向“圆梦”的新征程。从“解难”到“脱险”到“圆梦”发展观的实践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真正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该工程将以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农村坑塘整治为主要建设内容,实现以排水管网收集农村生活污水,以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以村内坑塘调蓄再生水,并通过农灌沟渠河道将再生水回用于农田灌溉的综合治理思路,在改善农村地区水环境面貌的同时为农业灌溉提供新水源。据了解,工程建设范围涉及蓟县、宝坻、宁河、武清、静海、东丽及滨海新区大港、汉沽等8个区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9-0166-02
收稿日期: 2019-7-2
作者简介: 黄江(1979—),男,安徽桐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家俊(1980—),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党的建设研究。
(责任编辑:李凌峰)
标签:发展观论文; 演进论文; 启示论文;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