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编写要做到“五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做到论文,教案论文,地理论文,五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内容要开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可以不受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依据标准、教材,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重组教学内容,重组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联系时事热点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案例1】“中国的民族”两则教学设计
设计一: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56个民族56朵花”。
教学新课:[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你们都熟悉哪些民族?
[读图]请同学们打开“民族分布图”,看一看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看谁能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
……
设计二:
课前活动:1、安排学生调查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2、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3、观察并查找1980年版的人民币上的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民族。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56个民族56朵花”
教学新课:先请同学们展示课前的调查结果,说一说1980年版的人民币上的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民族(学生纷纷拿出人民币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再请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有的介绍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有的介绍苗族的服饰,有的介绍傣族的泼水节等等)。
……
“中国的民族”这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设计一”虽通过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呆板,课堂上缺少了课程的生成。“设计二”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精心的加工,课前布置几道调查题,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使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利用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图像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等知识,充实了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习。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指路灯,统率着地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不仅是课程标准而且包括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的描述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条件是可具备的,行为结果应该是可评估的,不仅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而且体现其具体性及可操作性。
【案例2】“亚洲复杂的气候”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运用地图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并能归纳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②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阅读亚洲气候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亚洲的气温、 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②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亚洲不同地区主要的气候差异及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③分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相关资料,并与亚洲进行对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根据资料分析亚洲气候差异带来的自然灾害、 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②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减少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方案,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
上述的教学目标使用了“运用……说出……并归纳……”“运用……分析……”“阅读……说出……”等行为动词,这些动词清晰、具体,使学生具体明确了“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做”,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要创新
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紧扣课标,设计出适合学生所需的教学过程,摆脱以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检查学习——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束缚,每节课都能有所创新,让学生有新鲜感。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精心问题设计。其次,安排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即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变填鸭式为放鸽式。
【案例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过程(见表)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导入 比一比:让学生用心感受本地冬季的气候特征,接着展示校园风光和北国风光图片,比较两地气候
新课 上的差异,进而提出问题:同样是冬季,为什么我国北方与南方气候相差如此悬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指导 试一试:课件显示巴马科、上海、雅库茨克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的位置。请学生讨论:2月份到
探究 以上三地旅游,穿什么样的衣服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单衣单裤、毛衣毛裤、皮衣皮裤)讨论后,请学
生上台用鼠标拖动作出选择,计算机给予评判。接着显示三地气候直方图,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印证学
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探究得出,纬度位置是影响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显示北京和吐鲁番景观图,设问:如果去北京和吐鲁番旅游,看到的景观有何不同?为什
么?学生讨论后,显示两地的气候直方图,由学生读图印证结论。引导学生探究得出,海陆位置是造成
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想一想: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变化景观图及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设问:从山脚到山顶,植被发生了
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从而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自主 找一找:依据地图册24页提供的材料,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 议一议:小组代表上台,描述两地气候上的差异,请其他组同学回答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
么。鼓励学生展开辩论,大胆提出问题。对于课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允许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总结 理一理:课件展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填充表格,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用键盘输入答案,全班
提高 共同评判,得出正确结论。
自我 评一评,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各小组评出一个表现最好的同学,全班评选
评价 出一个表现最好的小组。
以上的教学过程设计由“导入新课”“指导探究”“自主探究”“总结提高”和“自我评价”等几部分组成,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全课,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等生动活泼的活动,构建“自主学习、乐于合作、勇于探究”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活动中,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预设要充分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遵循“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平台,以便更好地迎接教学中的生成,使自己能够勇敢地面对学生,更好地驾驭课堂。
【案例4】“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教学片段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图”和“澳大利亚地形图”,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澳大利亚的农场主,你应该把牧场建在哪里比较合适?
请学生小组讨论后,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把牧场建在草原分布区,因为这里生长着很多的草。
生2:把牧场建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因为我学过,欧洲西部农牧业发达,这个地方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生3:把牧场建在澳大利亚的中部,因为这里有一个大自流盆地,有充足的水源。
生4:我同意你的看法,这个盆地的水,只要打井,打到一定的深度,水自行流出来。
……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印证学生的结论,鼓励学生质疑,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同时课外布置一道探究题,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与欧洲西部农牧业发达的形成原因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上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为学生创设发现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经验、知识储备、个性等多种因素,促成了课堂上的生成,如欧洲西部与澳大利亚两地农牧业发达的比较。因此,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重视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与时间。
五、教学反思要落实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我们常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地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过程等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是优化地理教案设计不可缺少的环节。
【案例5】“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教学设计反思
以前的设计:教师先利用图文资料,使学生知道长江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后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长江干流剖面图,分析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河段。
现在的设计:要求学生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请学生作为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考虑: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资源?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再出示“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长江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
上文“以前的设计”采用由果导因的方式,这种方式教学中过多的采用,会使教学显得比较呆板,而且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地图的智能培养因素,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思维更多的空间与时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不断思索的一个问题。上述“现在的设计”就是在这种思路下产生的,从课堂教学情况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真的调动起来了,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创新性的教案设计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