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学最初由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并应用于小学语文学科,同时提出了儿童情境数学的相关主张,强调创设探究的情境进行数学教学。随着教育的发展,问题情境式教学逐渐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在课堂转型的视域下有效落实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能动的学习意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问题情境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转型
一、前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应当掌握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问题情境式教学的重要意义。从定义上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数学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展示或模拟具体情境,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基于课堂转型的视角,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分析,聚焦当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的现状,提出问题情境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的现状分析
“情境数学将‘数’与‘生活’,‘数’与‘形’结合,让儿童在身边发现数学,使原来颇为遥远而陌生、敬而远之的数学变得亲近,似曾相识,可以理解,可以捉摸。”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教师对于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的理解与运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师对于问题情境式教学的解读存在偏颇
在具体实践中,对问题情境式教学的解读存在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诚然,教师的个人内化对于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不得不承认,很多教师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偏颇,不够准确与深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将问题情境式教学简单的定义为只是让学生就本课学习内容提出问题。
(2)教师将问题情境境式教学完全与生活化等同,即问题情境教学等于联系生活实际,忽略了与数学的逻辑性、推理性、直观性等多种特性的相互结合。例如,《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就“平移”这一概念展开问题情境式教学。通过学生的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进行导入,课堂效果良好。但在后来的教学中,直接出示了平移的概念,没有抓住学生所提的一些现象来概念,使得问题情境式教学流于形式。
数学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因此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助于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转换为“活”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而,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联系实际——教师给出定义”这一固定模式,基于学生的需要实现对学习活动的激活与引导,调节与把控。
(二)教师对于问题情境教学过于追求形式化
新课程指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问题情境式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尚未形成问题情境式教学的意识与习惯,将问题情境式教学仅仅作为一个课堂的流程而缺少实质的内容与效用,只有在公开课或者教师评比课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式教学作为一种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走过程”的现象,由于备课时间不足、教师重视程度较低等问题导致了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有点流于形式化的现状。如果问题情境式是教学仅仅流于形式,为了问题情境教学而进行教学是比较没有意义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师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力不足
当前,教师自身素质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上的能力有所欠缺。当前,由于时间与精力受限以及教师自我学习意识较弱的内部原因,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会对工具书或者网上的材料有所依赖,缺少自己对于教材的分析与解读,甚至出现了直接照搬材料进行课堂教学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主动性较低,从而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再发展。而这一方面导致了部分教师很难有意向、有能力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问题情境教学缺乏灵活性与变通性,缺少对于问题情境的延伸与总结。
三、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课堂转型的优化策略
在课堂转型的视角下,如何有效落实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式教学,发挥其积极效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能动学习的意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笔者基于当前问题情境式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学生经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师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共情”,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在小学阶段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为其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华应龙老师在《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一课中,没有直接出示概念,而是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利用一张普通纸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之变成“两个面两条边”并与学生一起动手亲自实践感受纸条变化的魅力,从而引导出“莫比乌斯圈”这一概念。
华老师利用了问题情境式的课堂导入方法,将问题情境式教学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疑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建构起了“莫比乌斯圈”这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实际经验之间的桥梁,形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由此可见,问题情境式教学首先应当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实际经验创设的;其次,应当真正将学生放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其自己探索自己发现;最后应当实现问题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合理过渡。
(二)提升教师素质,有效组织问题情境式教学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与最终体现。教师应当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教师作为直接的教育者,在问题情境式教学课堂转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观之教师专业再发展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个、自我提高意识存在不足,同时也缺少专业再发展的条件与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学习途径越来越多,而核心之处便在于教师是否肯学,肯思。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反思,教师对问题情境式教学的内涵理解将更为深刻,从理论层次把握问题情境式教学,再落于实践,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其次,教师应当敢于实践,肯于实践,从而在问题情境式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能够合理地把握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与合理途径。例如,在《观察钟表》一课中,教师能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下“动手学数学”中自己发现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不急不躁”地把握情境教学,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中能动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实现课堂的转型。最后,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情境式教学做到及时的记录与反思,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认为情境式教学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对其的总结与反思,乃至于问题情境式教学流于过程,缺乏创新,从而难以发挥实际效用。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有效促进学生能动学习,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问题情境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重视。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逻辑性与推理性等特点,通过与问题情境式教学的完美结合将有效的创设出充满趣味与探索力的课堂将极大地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品出“数学味”,发现“数学美”。
参考文献
[1]姜立刚.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堂结构重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61-63.
[2]李吉林.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7,38(03):91-102.
[3]顾明远.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刘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式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