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宝塔区建筑设计院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可拓思维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基础,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可拓思维模式用于创新学、思维科学以及建筑学等技术领域时,又产生了传导思维、共扼思维、菱形思维等新的思维模式,因此,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思维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
1现代建筑设计要求
1.1基本的使用要求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来说,其最根本的要求还是对其自身的安全性,稳定性等的使用性能的要求,即要求其可以满足正常的生活活动。相关工程在设计和进行的过程中,对于材料的使用,建筑的方法等方面都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或是质量不过关的工程现象,同时针对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到水压,供暖等民生要求。对于一个建筑工程来说,满足最基本的使用性能是对其基本的要求。
1.2设计层面的要求
同城市的现代化改革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样,人们对其最基本的工作生活条件往往具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建筑行业的设计就不能仅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好的设计感也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建筑行业高投入高收益的行业情况,加之越来越火热的市场情况,吸引了许多企业参与竞争,竞争强度的加大导致相应的产业要想在该领域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项目进行中有其独特的突出的一面。现代人外貌协会居多,除了对东西实用性的追求,对其美观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可以考虑从多个角度寻找灵感,设计出符合大多数人审美追求的设计方案,这对于其占据大的市场份额具有好的推动作用。
2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的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建筑市场对建筑设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的创新水平。为了充分发挥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建筑设计人员需在实际工作中将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新型模式,同时对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效思维进行集中、整理及总结,并将所总结的可拓思维逻辑通过数据、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可拓思维是建筑设计创新的基础,设计人员需打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弥补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可见,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创新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3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性思维模式
3.1建筑设计创新与逆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模式,作为可拓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逆向思维,即以反向思路来分析和考虑问题,该种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来的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该种思维模式,让建设设计师们认识到既可以从正面去考虑问题、设计方案,又可以从逆向进行思考。虽然逆向思维模式与传统逻辑向背,但是经常会出现新的观念和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创造学领域也存在着逆向思维模式,比如属性、原理以及方向逆向等,而且已有效地应用在了实物、问题创新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中可以看到,可拓学领域的逆向思维,主要有利用反物元、逆蕴涵以及非物元等思维模式,有利于人们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部分建筑设计过程中已采用了逆向思维,然因设计思路有待进一步清晰化,所以需要利用可拓原理、方法等,创新性分析建筑设计。比如,一位建筑设计师设计老年居住房屋时,意识到若在室内设计相应的扶手共老年人使用,则可能会影响部分老年人的心情,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而且还会对房屋的整体美感产生影响。基于这一考虑,该设计师最终采用装饰架、柜子等结构来取代扶手,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美观度,另一方面还有可以有效避免对老年人产生心理影响。从本质上来讲,该设计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非物元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对于错层型住宅室,尤其是内楼梯建筑物,当然也可采用逆向思维模式,这种方式效果非常的好。
3.2建筑设计创新与菱形思维模式
所谓的菱形思维模式是指将人们的发散思维模式及收敛思维模式结合起来,以实现多次重复、反复持续应用的一种思维思考模式,具体来说,即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可采用发散收敛、再发散收敛的思考模式。在建筑创新设计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从建筑最基本的结构出发开始实施发散型思维,在获取显著效果后再实行收敛思维模式,且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发散性思维对建筑设计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正或补充,通过多次发散性思维及收敛思维的应用,以高效完成相关建筑创新设计任务。菱形思维在建筑创新设计中应用的具体内容为:通过对建筑设计原理结构的有效定位,再利用发散性思维对建筑工程使用性能进行分析,促使设计人员创新性思维的发散与强化。菱形思维模式的应用可将建筑设计内容的目的性与根本性结合起来,形成高效、先进的创新思维模式,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建筑设计的创新水平。
3.3建筑设计创新与传导性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能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好的思维模式能激发人的潜力,让他们的行为创新性。可拓学中的传导性思维模式全面总结了传统思维模式,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传统思维定式的特点和优势,推动设计师把握建筑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创新形态。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在数据上和经验上给予建设施工最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北宋丁渭在设计皇城建造方案时,就采用了这种思维模式。被大火烧毁的皇城需要重建,丁渭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重建时间短、工程量浩大、运输不便等。他在设计重建方案时考虑到各个环节的传导关系,做出了如下方案:首先挖掉皇城门前的土,就地进行烧砖,避免运输材料的麻烦更节省了时间;接着将河水引入挖开的渠道里,通过这条人工河把远方的木材和石料运送过来;建筑用水便是就地取水;最后把建筑垃圾填埋进大坑,修整道路。丁渭利用了传导性思维,使建筑各环节环环相扣,不但节省了时间和资源,更降低了施工难度。
3.4建筑设计创新与共轭思维模式
共轭思维认为,每个事物都存在负正、潜显、软硬、虚实这四对共轭部。共轭部在满足一定条件时能够实现相互转化,通过对这个原理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在设计施工中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共轭变换原理和共轭分析原理是构建这种思维模式的基础,需要设计师认真掌握学习。当遇到的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在共轭思维模式下对其展开分析,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共轭思维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创新式设计方案的产生,推动建筑创新学的发展。
总结: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当设计人员应在具体的建筑创新设计过程中加强对不同类型可拓思维模式的综合应用,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四川水泥,2015(2):162.
[2]李辉亮.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商品混凝土,2013(7).
[3]张瑞.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5)
论文作者:李延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思维模式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思维论文; 建筑论文; 过程中论文; 菱形论文; 设计人员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