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支付水污染控制的费用?_城市污水处理论文

谁来支付水污染控制的费用?_城市污水处理论文

水污染治理 谁来买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污染论文,谁来论文,买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污水处理厂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盖住房就必须要建厕所一样,建城市也不能只建住宅、商厦、宾馆而忽略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严重滞后,欠帐太多。美国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欧洲许多国家平均每5~8千人就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而在我国的城镇人口中,平均每150万人才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大量的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必然对江河湖海造成严重污染。近些年来,环境保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被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然而,雷声大,雨点小,在这方面的进展仍然十分缓慢。被列入国家污染治理重点的“三河三湖”,即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其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都一拖再拖,不尽人意,更别说其它地方了。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为何这么难?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财力有限,建不起。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往往十分庞大,动辄几千万到数亿人民币,确实难为了各级政府;二是污水处理厂没有经济效益,是个光投入不产出的“赔钱买卖”,政府建一个赔一个,建一个就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所以各地对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都没有积极性。据说,有的地方给他国家贷款都不愿建,怕建了之后还不了钱,有的地方即使想建,银行也不愿贷款,怕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全国600多个城市,目前大多数都没有污水处理厂。70年代之前,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几乎为零,80年代为3%,现在也仅仅是1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城市污水处理率几乎达到了10%。

1 污染者付费天经地义

辽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每年仅接纳的生活污水就达7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净化处理。沈阳是辽河流域首届一指的污染大户,每年向辽河排放5.5亿吨生活污水,占了辽河生活污染总负荷的80%。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是沈阳市政府投资5.8亿元于1998年建成的,然而,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建成以来就没有正常运转过,时开时停,一年当中有大半年时间闲置在那里。本来该厂一年能处理1.4亿吨污水,但是只处理了4000万吨,一年少处理了一亿吨污水。一座花了数亿人民币建设起来的污水处理厂,竟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益,大量的生活污水仍然不经任何处理,直排辽河。

据了解,处理一吨污水的最低成本是5角钱,可是沈阳市生活污水处理费每吨仅收2角钱,污水处理厂入不敷出,经营困难。北部污水处理厂一年的运行费大约需要5000多万元,但现在市里一年只给它2000万元,企业只好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了”。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没有保障在全国是个十分普遍的问题,污水处理厂要达到保本微利,费用应为每吨一元钱左右,现在全国各地污水处理的收费标准都偏低,一般在0.1~0.5元/吨之间,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收的标准,致使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亏损严重。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其运行,只好由当地政府给予大量财政补贴,使得污水处理厂成了各地的包袱。

在国外许多国家,由于实行的是“谁污染,谁付费”,城市污水处理是一门有利可图的产业。在美国,自来水费中有55%是污水处理的费用;在丹麦,污水处理费为自来水费的1.6倍。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污水处理厂一直被当作公益事业来经营,不向老百姓收费。近两年来,一些城市刚刚开始收费,但收费标准很低,不足以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污水处理厂作为事业单位,不实行企业化管理,不讲经济效益,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基本上靠政府补贴。

这些年,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有很多消费领域诸如住房、上大学等,都由原来的靠国家财政补贴、政府替老百姓掏钱走向了市场化、产业化,让老百姓自己付费,为什么生活污水的处理就不能让老百姓自己负担呢?每个人都是污染者,为治理污染掏腰包天经地义。一般来说,一户家庭一个月使用6~10吨水,污水处理费按1.2元/吨计算,每月不过是7~12元,这笔费用仅相当于居民用电费用的几分之一,或者是煤气费、电话费的几分之一,它在生活总开支中占的比重不大,居民能够承受。由此可见,污水处理收费如此步履维艰、迟迟不能到位,并不是老百姓承受不了,而是一些政府部门的观念没有转变。

2 污水处理市场化势在必行

城市污水处理厂应该实行有偿服务还是无偿服务?它到底是公益事业还是产业?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一直存在着误区。可喜的是,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认识开始转变了,把污水处理推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在我国拉开了帷幕。

1999年,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良性运行机制的通知》,通知指出:“污水处理费是水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用户用水数量,各城市要在供水价格上加收污水处理费,以补偿城市排污和污水处理成本,建立污水集中处理良性运行机制。污水处理企业(单位)要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2001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视察了大连傅家庄污水处理厂,他对大连市采用社会投资和市场化运营搞城市污水处理的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过去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都是由政府投资,运营费用也由政府出,这条路在开始时可以走,但再往下走,就越走越窄。要搞好污水处理,就得靠社会来投资和运营,走产业化、市场化之路,大连傅家庄污水处理厂就走出了这样一条路,我们要推广这种投资机制和运营模式。

在最近召开的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强调,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环保事业,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路子,用新的思路去探索环保产业建设和运营的各种有效形式。

3 改革环保投、融资机制迫在眉睫

为了尽快扭转我国目前面临的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要大规模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以使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北京市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计划再建设11座污水处理厂,使全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为保证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水质,国家准备在沿线建设130多座污水处理厂;为治理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需要建设150多座污水处理厂;“三河、三湖”流域目前有近20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和准备上马。按照国务院不久前发出的“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十五”期间,所有的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到2005年,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到2010年,所有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得低于60%,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不得低于70%。有专家预测,要达到国务院规定的这一目标,我们国家将要新建200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

鉴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任务极其繁重,光靠政府一家来投资根本不行,必须改革现行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吸引多方投资尤其是国内外民间资本建设污水处理厂,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才能加快我国水污染治理的进程。

建设部副部长郑一军指出,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局限于政府,管理运营也几乎完全由政府直接操作。财政拨款成了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或维护管理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投资渠道的单一,资金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也导致经营管理上的政企不分,使企业缺乏活力,造成投资效益低下。这种格局严重阻碍了污水处理市场的发育,制约了污水处理的投资及运营良性机制的形成。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逐年提高,各主要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很快,相比较而言,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却明显落后于其它领域,远远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是政府唱主角,环境保护责任及投资基本上由政府承担。据初步估计,各级政府或公共资金的投入已超过环保投资总额的70%,这种投、融资机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至今的,其筹集资金的能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需求。当前必须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在加大政府环保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否则,国家环境保护“十五”目标将难以实现。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林锋说,长期以来,由于环保基础设施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没有回报,许多工程项目主要靠政府投资建设,国内外投资者难以进入这一领域进行投资建设与经营,使得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础设施投资管理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政府管理规范化、经营管理企业化、举债融资社会化、产品价格市场化的新机制。

福建省人民政府不久前颁发了《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暂行规定》,《规定》提出:“要建立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的新机制,转变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必须由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的观念,解放思想,采用一切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办法,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体制。”

4 中外民间资本跃跃欲试

要想调动国内外投资商和企业家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投资热情,必须给投资者以回报,如果污水处理厂没有经济效益,光投入不产出,投资者就会望而却步。总之,必须让污水处理由“只赔不赚”的公益性事业变为“有利可图”的产业,才能吸引中外民间资本。

为吸引多方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北京市率先在污水处理的市场化、产业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我国第一座以BOT方式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去年年底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竣工,这座污水处理厂是由美国金州集团北京金源环保公司投资建设的,建成后金源公司将通过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来维持运营和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利润。预计10年后收回投资,20年后金源公司将污水处理厂移交给开发区政府。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BOT方式,即“建设—运营—移交”(Build-Operate Transfer)。政府通过出让建设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项目的融资与建设,而项目的投资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地移交给当地政府。BOT是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的一个极好的手段,政府不花钱,把想办的事办了,而投资者呢,也没吃亏,得到了一个收益稳定的投资机会。

美国金州集团总裁蒋超说:“我之所以愿意为中国环保基础设施投资,一是因为风险小,收益稳定,二是想为中国的发展做点好事。中国的环保市场非常之大,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光靠政府一家来投资根本不行。大力吸引中外民间投资进入中国环保领域,能够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美国金州集团现在又在与北京市政府磋商,拟投资建设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此外,法国苏伊士集团也准备投资建设北京卢沟桥和小红门两座污水处理厂,苏伊士集团的有关人士说,我们公司对中国污水处理市场十分感兴趣,很想在这一领域里有一番作为。当然,我们投资的前提是必须有回报,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对中国污水处理市场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不仅仅是外商,中国的企业家也瞄准了我国污水处理市场潜藏的巨大商机,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斥资10亿元收购了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准备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首创集团负责人表示,要把环保基础设施作为今后投资的主要方向,不断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投入,中国现在最急需发展的产业就是环境保护,尽管它不是暴利的,但是它有稳定的收益,今后将是首创利润的主要来源。

随着污水处理这种由国家负担的公益性事业变为由千家万户付费的有偿服务,随着环保基础设施走向市场化、产业化,污水处理厂不再是无利可图的“赔钱买卖”,而将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中外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将会大大加快我国水污染治理的进程,辽河、淮河、海河以及更多的河都将洗去污浊,获得新生。

标签:;  ;  ;  ;  

谁来支付水污染控制的费用?_城市污水处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