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听语文的声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册论文,人教版论文,听众论文,语文论文,用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师: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会读吗?(出示“嘿”)这个词怎么读?(生:嘿!)
师:这是个叹词,叹词一般表示强烈的感情。我们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嘿”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生:(读句子)我羞愧了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
师:读得不错!这里的“嘿”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
生:表达了激动、开心。
生:有点兴奋……
师:有点兴奋,不是十分兴奋。一个叹词,在文章当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点评】重点抓住一个叹词,深入体悟文本情感。
师:像你们这样慢吞吞的读法,不能够表达这种“嘿”的惊喜之情,听老师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师范读,生再读。)
师:读得好!有一点兴奋,一点喜悦,一点情不自禁,但都是埋在心里的。
(师出示: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生读。)
师:小令就是小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感到怎样?
生:应该是一种慢慢的、很舒适的感觉。
生:我认为是有一点,那个,开心的。(众笑)
师:不要有那个,开心就开心,没有那个的。(众大笑)
【点评】在幽默的直率中透出老师对学生语言训练的严格。
生:我认为是让人感到婉转的美妙的音乐。
师:的确是美妙的!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读这个句子!
生: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师: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它先说林子里是静极了,然后是沙沙的足音,听起来有点矛盾。
师:是啊,“沙沙的足音”怎么会是“静极了”呢?
生:就连林子里沙沙的足音都听得见,更说明林子很安静。
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的静。还有什么特别的吗?你看,沙沙的足音,悠悠的小令。
生:这里用了叠词,听起来比较舒服。
师:你连叠词都看得出来,真专业!如果他这么写,沙沙沙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
生:不可以。沙沙沙,脚步很急。
【点评】老师添一个字,让学生推敲多一字与少一字的细微差别。经常这样做,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会大为增强。
师:匆匆的脚步,能说是悠悠的小令吗?你看,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之美!如果把沙沙改成蹬蹬。蹬蹬的足音,就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生:如果用蹬蹬,感觉这个人脚步很沉重,没有很轻松的感觉了。
生:我觉得用“蹬蹬”,脚步声就不美了,而后面说是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让人感觉像很美妙的音乐。
师:你看,多一个字就不美了,换一个词也不美了。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
(生读得很有感情)
【点评】在换词比较中,让学生体会不同语词在程度和美感上的差别。
师:这一句写的是“景”(板书),但是在不同的语境里面,这个景包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你在家里受到了很大的委屈,走到这个林子里,会觉得像悠悠的小令吗?
生:不会的。心情不好,听起来也不好听了。
师:不同的心境,听到的声音,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你们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读一读所在的这个段落,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这种心情。
生:(读课文段落)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
师:读得好,你体会到了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
生:我认为他的心里是充满神圣感的,好像要去做一件什么大事一样。
生:我从“蹑手蹑脚”看出,他不忍心扰乱林子里的安静,所以走得非常小心。
师:除了愉快,他还想拉出——(生:美妙的曲子。)
师:以便和这寂静的林子——(生:相和谐。)
师:他对自己有一种期盼。这时候,这个景,不再是简单的景了。记住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读到课文中写景的句子,它可能包括作者内心的感情。尤其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要切身感受到作者在练琴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有的,文中直接告诉你是什么心情,如“嘿”“无法割舍”;有的,藏在语言文字当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体会。
【点评】在充分铺垫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写作特色的理性概括,显得十分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
师:“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小提琴?都有哪些听众?心情有哪些不同?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然后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先在家里拉琴,爸爸妹妹说他拉得不好,他的心情是十分沮丧的。后来去了小树林里拉,听众是一位老人,给了他鼓励,他的心情是兴奋的。最后,他又在家里练琴了。后来,妹妹听了大吃一惊,说他拉得很好,他心里十分高兴。最后他在文艺晚会上拉琴,有很多很多的观众,他心里是高兴的。
师:说得很完整,很连贯。但是,你可以说得更好一些!你看,一个人在舞台上拉琴,心里很高兴,可以换个更恰当的词语吗?
生:激动,自豪。
师:再看,你刚才说了两次“最后”,“最后”只能放在“最后”。不然,条理就不清楚了。想一想,再说一次。(生再说)
【点评】敏锐地捕捉学生表达中的问题,迅即指出,并指导学生修正——这是语文老师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师:你看,你能说好,但没有说得最好。有说得更好的吗?(指一生再说)
师:看,你们越说越好了!父亲和妹妹说“我”的琴声“像锯床腿的声音”,这样的话在“我”听来像什么?
生:像刀割一样,很伤人心。
生:听了这样的话让人心灰意冷。
师:这种心情就是“沮丧”!而老人的话,听起来却像“诗一般”……
【点评】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巧妙引出“沮丧”一词,不用再解释词意,学生已经全部理解。
(三)
师:那么,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是怎么打动“我”的呢?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我”的内心变化。请小伙子开始拉琴。(男生都站了起来)
师:在树林里拉琴吗?
生:锯床腿。(众笑)
师:没有床腿,没有床,哪来的腿?(众大笑)
生:锯木头。(众笑)
师:这么多小伙子在树林里锯木头,你感觉到这声音?
生:很摧残耳朵。
师:是啊,这么多的小伙子肯定不行。就你们两个人拉,其他人都坐下。你们在树林里拉了一曲后,忽然发现一位极瘦极瘦的老人坐在椅子上,这时你们想干什么?
生:我们想溜走。
师:就想溜走。这时候老妇人叫住了“我”。
生:(女生齐读)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听到这句话,你还想溜吗?
生:不想溜。
师:为什么?
生:老人反而还说是她打扰了我,这使我感动。我拉得那么难听,她居然没有任何反应。
师: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二句话,读——
生:(女生齐读)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师:现在听了老妇人的这句话以后,你的脸还烧吗?
生:我的脸不烧了,感觉和平常是一样的。
师:哦?
生:我本以为她听得见,后来才知道原来老人聋了。
师:老人耳朵聋了,她听不见我的声音。你心中的那块石头才落下来了。这时候老人又说了第三句话,一起读。
生:(女生齐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师:你现在愿意拉琴吗?
生:愿意,因为这不会使我感到难堪。
生:我也愿意。她愿意做我的听众,我感到非常开心,非常有面子。
师:是啊,家里的父亲和妹妹,是我的亲人,听着这个像锯床腿的声音,纷纷逃走了,居然在树林里还有一位老人愿意听我拉琴。虽然是个聋子,只要做我的听众,我都不会介意,是吗?好,这样每天拉,每天拉,拉了以后,老人总是不忘说那么一句话——
生:(女生齐读)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听到了吗?第二天,你拉完了,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女生齐读)
师:第三天,她又这样说——(女生齐读)
师:你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我对音乐有了自信。
生:爸爸和妹妹是我的亲人,他们对我拉琴的评价是很不好的。而这个老人和我不认识,却给我那么高的评价,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师:你看,听了这几句平常的话,他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是温暖的,是温馨的。她带给我一种自信。心里是那样的喜悦,对吗?所以你的琴,越拉越好,越拉越棒。
师:(对男生)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那位老妇人吗?
生:你真的是聋子吗?我的琴难道真的拉得那么好吗?
生:我想老人应该是想这个小伙子这么尽心尽力地演奏小提琴,再打击他的话,会让他的自信心彻底垮掉,所以要去鼓励他,让他重拾信心。
师: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这位老人其实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她知道刚开始练小提琴的时候,琴声就是那么难听,那么不堪入耳。但这时候需要的是有人给他?
生:安慰和鼓励。
师:同学们,这就叫体验,我们要读到人物的心里去,就是要设身处地像她那样去想,去思考,这时候,我们就能读得比较深入了。往下读——
【点评】在老师看似随意而实质有意的问话诱导下,学生慢慢走进了“我”与老人的心灵深处。这种无痕的引导充分彰显了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
生: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作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而以前我会的。
师:他发现自己变了。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生:我又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以前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数次传出难听的声音,现在——
生: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
师: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生: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
生: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
生: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
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
师: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而现在——
生:我知道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师: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生: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点评】教师艺术化的引读,使对话与朗读融为一体,将学生置于“以前”和“现在”对比的话语情境中,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人物的巨大变化。
(四)
师:通过这样的对比朗读,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你注意到“我”变得怎么样了?拿出笔,圈一圈,体会一下。
生:我是从三个词语体会出来的。“又”看出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敢在家里练琴的,说明“我”又重拾了自信;“很直”“又酸又痛”看出“我”很勤奋,比以前更加刻苦。因为我有了自信,更加努力地想把琴拉好。
师:多好呀!“又”看出自信;“很直”“又酸又痛”看出他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了。
生:我是从“紧闭门窗”和“基本练习曲”看出来的。因为“基本练习曲”可以提高他的演奏水平;而“紧闭门窗”看出他在练之前,对自己说过,不要被其他事情诱惑过去,我看出了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师:不错,还有更突出的词语吗?
生:我从“尽心尽力”看出他很勤奋地为老人拉琴。
师:这个老人是耳聋的,她听得到音乐吗?
生:听不到,但是她能感受到。
师:哦,她是能感受到的。为什么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要尽心尽力,马马虎虎不行吗?反正她也听不到的。
生: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听众,他很珍惜这个听众。是这个听众给了他自信,所以他要用尽心尽力的演奏来回报她。
师:哦,学会感恩,还有补充?
生:第二个词是“手指打着节拍”。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琴技渐长,因为前面提到他拉琴就好像是在“锯床腿”。而这里可以看出他拉得好起来了。
师:熟练了,进步了,特别是能找着节奏了。
生:我找到的是“快乐”和“幸福”。一开始老人听他拉琴,只是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而这里却说了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生:我是从“慈祥”和“深深的潭水”看出来的。“我”现在看着老人慈祥地望着“我”,平静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而以前“我”演奏的时候因为没有自信,所以不敢抬头看老人的眼睛,而现在敢在演奏的时候,抬起头和老人对望,说明老人的鼓励给了“我”自信。
师:文中几次写到了老人平静地望着“我”?
生:(齐声)三次。
师:前两次有没有写到她慈祥的眼神?有没有写到她平静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没有。因为没有自信,不敢直视老人的眼睛。现在,他自信了,自信的人都可以和他人眼神对视。你看,有多少同学的眼睛看着我?看着我的都是自信的,你不敢看着我,有点“自卑”哦。(众笑)
【点评】妙用课堂情境很自然地言说文本语词的意思,使学生在开怀大笑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是薛老师常用的一种幽默。它不仅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器、学生情绪的激发剂,更是促进学生理解的催化剂。
(五)
师:“我”心中的这个秘密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下面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课文却只写了六个点,省略了。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六个点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吗?
【点评】这既是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提升,又是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
(生写作,然后交流。)
生:我很惊讶,甚至有些不可思议。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人慈祥的面容与她那深深的潭水一样的目光。我顿时明白了,老人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是为了让我能够更好地演奏小提琴曲。那位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在我沮丧之时,那样默默地帮助我,默默地支持我。我不想把我知道她不是个聋子的事情告诉她,我要珍藏着这个秘密。我要一直面对那位唯一的听众尽心尽力地演奏。因为是她一直帮助我,使我取得很好的成绩。她不是一位真正的聋子。
师:最后一句改成:她是一位真正的听众,我要永远珍藏这个秘密。
生:什么?教授,不可能,这不可能是真的。我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但从妹妹惊讶的表情看来,这是真的。第二天,我又来到了林子,看到那位老人依旧如同往日那样。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我好想问她昨天妹妹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我憋住了,架起小提琴,站直了身子,尽心尽力地拉了起来。她的眼神还是那么平静,犹如深深的潭水……
师:太有诗意了!他又一次写到了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不过这时候我已经然明白了眼神的含义。
生:我该不该同老人说话呢?我一说,不就等于把老人的谎言戳破了吗?不,不说。让美丽的谎言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不说。不然,这位珍贵的听众就会离我而去了。
师:对,不说,写得多感人啊!
生:我十分震惊,教授?首席小提琴手?这真的是这位耳“聋”的老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我再次走进林子,当老人继续平静而慈祥地望着我时,心中便涌出巨大的感动与感激。我真想大声对老人说:“谢谢,是你让我重拾了信心!是你,让我这个音乐白痴有了自豪的感觉。”可是,我并不想捅破这个谎言,于是,我静静地拉,老人,静静地听。
师:诗一般的语言,一个静静地拉,一个静静地听。让这个感人的画面一直留在“我”的心中。看,同学们写得多优美。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师:美吗?这是作者写的一段话。可是编进我们的教材。却变成了六个点。你觉得是六个点好,还是这段话好?
生:六个点好,因为这样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去想想,去遐想这样的故事。
生:原文好,写得很有韵味。
师:省与不省,都有味道,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文章的结尾还有六个点,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点评】将原文与课文进行比较,增强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生:后来,我已经能足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师:从沮丧到重拾自信,到演出时的自豪,“我”想起了那唯一的听众。这六点省略了什么?我们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去感受,去想象。好文章往往言已尽而意无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