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权威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针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错误主张,对权威存在的客观性以及维护权威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着重论述,为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奠定了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将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相关内容和历史发展演变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要求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挑战,而这毫无疑问对维护党中央权威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权威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 现实价值
纵观历史发展进程,权威问题一直存在。因为当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会出现一些无序的混乱状况,这就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进行组织管理。同样,国家在谋求繁荣富强的过程中亦是如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特别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与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党的十九大对此也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可见,对马克思主义权威观进行研究是时代赋予的新要求,有助于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入认知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核心意识并将其贯穿于实践中。
1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理论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不可能脱离实际凭空产生。马克思主义权威观也同样如此。自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进行,随后将新的技术拓展到了社会各领域之中。直到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从以手工劳作为主体的小作坊逐步过渡到以机器大生产的庞大工厂,这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也造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和创造更多的财富,不断对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成为了雇佣劳动的奴隶、机器的附属品,所获得的微薄收入越来越难以支撑其日常生活。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它们之间阶级矛盾越加凸显。因此,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开始意识到联合起来进行革命。最终在19世纪,欧洲爆发了三次代表性的大规模工人运动,使得无产阶级逐步走向成熟,并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马克思主义权威观正是在这种社会时代背景之下开始产生的。
2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与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相对立的是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他们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对权威进行了否定,并宣称一切权威都是虚伪和有害的。他们还把矛头对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这种错误观点及行为,恩格斯专门写了《论权威》一文来对巴枯宁及其追随者进行批判。
他是唐门七子中的五公子,能够在唐门残酷血腥的晋升机制下,爬到并坐稳这个位置,定然是人中的翘楚。他经历过了太多的生死攸关,那些宝贵的经历,让他在当前极度的劣势下,仍然没有放弃心头的那丝清明。他告诉自己,那些鬼影和鬼声,都是当前环境下大脑的错觉,此阵的关键,就是远处那团模糊的红影!
2.1 主要内容
首先,对于什么是权威这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相关的阐述和见解,特别是恩格斯在《论权威》中针对巴枯宁反对一切权威的错误言论进行了清算。他指出:“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2]从这一给定的权威含义中不难理解,权威是不受个人意志支配的,也会受到别人所施加的影响。因此,并不是无政府主义主张的绝对自由,可以随心所欲。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权威使得个人的自由受到约束,根本不存在个人的绝对自由。
权威具有客观性。就马克思主义对客观性的阐释而言,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恩格斯从工业生产的角度进行论证。他指出:“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4]因为在生产力得到一定提高后,开始出现社会化大生产,如果权威缺失,那么一些基本的活动将不会被组织起来进行有效开展。因此,对于一些复杂的联合性活动往往就更加需要权威来保障实施。此外,恩格斯还分别用铁路和航行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权威存在的客观性。
2.2 重要特征
而在如何对待权威和自治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者将自治绝对美化,对权威的存在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恩格斯对此进行反驳指出:“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3]恩格斯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辩证统一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的权威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因为若缺乏权威的制约,绝对的自治将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从而处于无序的状态。相反地,如果脱离了自治,权威便会形成专制。因此,恩格斯有效地批判了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者宣扬权威与自治是对立关系的错误认识。
据他的研究,古希腊时代的历史学家并不是缺席的叙述者,他是以目击者的身份向公民同胞述说的。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史学家则相反,他是以缺席的叙述者身份出面,向信徒讲述上帝的神迹和灵魂得救史的。近代以来,由于档案革命和科学方法这两个新观念的出现,历史叙述者的身份起了根本的变化,历史本身成为客观的进程,历史学家的任务只不过是提出研究计划、阅读史料和解释历史合理性[6]45-52。换言之,他成为一个缺席的在场者。他的在场只是为了缺席,以便历史客观地展开自身,显示其合理性和规律性。
权威具有长期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权威总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伴。在经济生产中,权威体现在对资源的占有上。虽然原始社会是集体劳作,平均分配,但由于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的低下,客观上决定了必须要有权威的氏族首领带领族人生存下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成为不同等级划分的依据。如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封建地主占有土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技术,就体现了他们在各自的社会形态中占有的优势,从而他们具有一定的权威,要求处于弱势的一方必须服从他们的意志。在政治生活中,权威则体现在对权力的掌控上。如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树立自身的政治权威,自称“天赋皇权”,以此来加强思想的管控,甚至通过严刑厉法的手段来束缚民众的行为。新的社会形态的确立或封建王朝的变更往往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结束反动统治的,但反权威主义者却主张反对政治权威,要求把权威的政治国家废除。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反驳,指出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权威也不会在历史条件改变前而消失。
权威具有必要性。权威在社会生活中对人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为如果没有权威,也就没有控制别人意志的强制力,就不可能有共同行动,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就特别重视维护权威。尤其当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次惨痛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他们认为巴黎公社最后的灭亡,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缺乏权威造成的后果。因此,维护权威是必要的,不容忽视。
3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历史发展
3.1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在苏俄的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畜牧管理部门应及时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全面树立草为业,粮、草、畜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与发展思路。通过对辖区范围内的畜牧业结构不断调整,切实推动草食动物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3]。结合发展实际,积极向农牧民群众宣传草地畜牧业发展观念,发展技术,使农牧民群众能逐渐转变传统养殖理念,认识到草地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和草地畜牧业安全环保的重要性,使先进的生产理念在农牧民群体中得以传播、推广、应用。
在中国还在遭受三座大山压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巧借桃子剖开只有一个核心的形象比喻,来强调对革命权威的运用和维护。由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党中央还不够成熟,致使党在早期发展中遭遇挫折。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深刻意识到掌握军队是维护革命权威的有效途径,因而在“八七会议”上,他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依靠暴力革命来夺取政权,进而维护革命的权威,同时也是对恩格斯“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的最好阐释。随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逐渐在革命战争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权威。特别是建立新中国以后,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不容乐观,这些都需要有权威的党中央去克服重重困难。正是基于党中央对世情、国情的洞悉,才使得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完成了“一化三改”,取得了重大成就。
列宁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也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他在指导工人运动的经历中深刻领悟到:“工人阶级为了在全世界进行艰巨而顽强的斗争以取得彻底解放,是需要权威的。”[5]同时,他强调要有权威的领袖来统一领导,并对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合理的阐述。需要注意的是,列宁虽然注重领袖权威的作用,但也认为不能对领袖进行盲目崇拜,否则容易将党内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少数人身上,使得个人专权,这样将极大地危害党、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中,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维护了领袖权威。而斯大林在执政时期,把权威当作意志统一的工具。他所倡导的权威观的显著特点是聚焦权威的集中性和突出纪律的重要性。虽然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有其固有的弊端,但促使苏联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3.2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在中国的发展
梁爽(1987-),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经济系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收支,国际投资,国际货币流动,国际储备。
在改革发展时期,邓小平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他多次强调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党中央如果缺乏权威,将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加强权威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邓小平也深刻认识到不能把党和国家的希望完全依靠在一两个有威望的领袖身上。因此,他主张严格实行集体领导制度,从而防止“家长制”作风和一言堂行为带来的弊端。而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党中央领导人更加重视对中央权威的维护,并将其提高到了政治原则和党性要求的高度。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以此来保证在党的领导下解决国内外出现的突发棘手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稳步向前推进的,这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明确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有了这样的领袖和这样的核心,中国才能在深化改革发展中凝心聚力去战胜新时代遇到的各种挑战。此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也离不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同时基于社会发展进步和对全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战略,这些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权威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来提供保障。
4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的当代价值
4.1 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显然是不同的。但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西方倡导的价值观正在以隐性的状态不断冲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因为中国的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数量是庞大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意志,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巨大作用,继而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但意识形态若发生偏离,将导致党中央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和领导核心,国家就会如同一盘散沙不堪一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就是由于党中央缺乏权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边缘甚至被抛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阵营不断被削弱。因此,我们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拒绝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渗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4.2 政党建设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6]而从严治党的过程就是要落实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上。因为党员干部在党规党纪和重大决策的执行上处于重要位置,其自身素质的高低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政党建设和长远发展。当前我们党不仅受到国外“修昔底德陷阱”,而且国内也经受着“四大考验”和破除“四大危险”的严峻形势。党要切实解决好所面对的这些实际问题,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首先是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因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党员只有做到坚定理想信念,这样才能有效将腐败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其次是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这样才能保证中央政令畅通无阻。此外,党员干部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和公仆意识,牢记和执行党的宗旨。
4.3 国家治理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有权威的中央政府。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治理方式是依靠王权来强迫底层劳苦大众服从统治者的权威和意志,这种人治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被统治者起到了震慑作用,但长远来看,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是采取立法的方式来确立和巩固通过暴力革命所取得的政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法治相对于人治来说,进步了很多,但仍存在很多缺陷。早期资本主义为了谋取暴利,对外进行了殖民扩张和残酷压榨,时至今日,一些发达国家依然凭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定不合理的国际法规来谋取私利。与此不同的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权威的树立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服从为基础的,在治理国家上更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挑战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可以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也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与信任。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6-10-2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6.
[5] 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25.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Research on the Authority of Marxism
WANG Zhongxiang,FENGLijuan(School of Marxism,Xihua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39)
AbstractAuthoritarianism is an important issue studied by Marx,Engels and Marxists.They emphatically expounded the objectivity of the existence of author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safeguarding authority in view of Bakunin's anarchism,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 scientific Marxist view of authority.Therefore,in order to do a better in-depth study,we will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relevant content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rxist view of author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the"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clearly put forward by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China,entering a new era,requires a strong core of leadership to mee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hallenges,which undoubtedly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in safeguard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Keywordsauthority;the view of Marxist authority;realistic meaning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69
基金项目:“西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马克思主义权威观研究”(编号:2018093)
标签:权威论文; 马克思主义权威观论文; 现实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