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长治校的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模式论文,校长论文,治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构建校长治校的新模式的必要性
1985年5月, 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可以说,校长负责制无疑是发展中的必然。它强调领导与负责必须统一,做到职、权、责统一。这是符合现代科学管理原理的。
从近十年的实践来看,校长负责制可行、有效,符合办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校长负责制有待于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它日渐显露出自身的弱点。据《南方日报》载,广州市某小学一从教三十余年,体弱多病的老教师被校长一句近似“莫须有”的话“不合作”而堂而皇之地解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且类似的情形报章上和生活中时有可闻。有的教师甚至直陈本校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已演化成“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
校长负责制其不足的要害在于校长个人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办学。校长所拥有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务权等学校一切大权,由于校长负责制发展中的不完善,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制作风的滋长。校长负责制在不自觉中已重蹈了校长责任制的覆辙,其表现如下:
类型一:个人的独断专行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类型二:个人的知识浅薄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类型三:个人的墨守陈规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类型四:个人的好高鹜远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类型五:个人的急功近利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类型六:个人的妒贤嫉能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类型七:个人个性的综合缺陷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个人意志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要改变各种不良状况,一方面要在领导体制上强化监督职能,强化民主管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由此可见,校长负责制还强调党政分工,职责明确,充分发挥党政各自组织的职能作用和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教师民主管理与监督。校长负责制这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新的领导体制,它应该具有三根支柱: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运作中三者应缺一不可。尤其是目前部分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出现的“校长、书记一肩挑”的现象,更应引起注意。
另一方面,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责任制,也就是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这也要求校长在管理上要具有较优的个人素质,在格局上、情境上、方式上、观念上构建新的模式以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校长治校新模式的设想
(一)格局上的新模式——变独体式为集体式。
校长负责制实际上已确定了校长在学校、国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校长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陶行知说道:“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事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就这一意义而言,校长的职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又并不丝毫意味着校长可以高高在上,气指颐使,个人独断一切。校长不应是唯我独尊的“君主”,当然,也不应是图解政策的“传声筒”或一定体制的“维持会长。”校长应该是可以根据党和国家所确定的教育方针而确定新思路,构建出实施管理新格局的理想的设计师。而所构建的格局新模式的基本标志,就是集体式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不仅应当宣传和把科学知识推广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要用自己的创造性的意图和思想把全体教师组织和联合起来”,还应当“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这些思想。”这进一步启示我们,校长宜强化集体行为。在教育新形势下,校长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校务工作会、董事会、教职工代表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与党支部一道去形成整整一个层面的领导架构,从而有效地组织、指挥、协调和把握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对内创设一个教育者自觉管理和受教育者自主管理的良好局面,对外营造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家庭——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管理的良好环境,形成一个大教育的网状格局,创造出一种远比校长个人力量或学校各个个人活动力量总和要大得多的集体教育力量。马克思曾有类似的论述——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校长只有在实施管理中变独体行为为集体行为,才有可能全面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会焕发出无限的教育生机。
(二)情境上的新模式——变人为式为人文式。
如果校长对校长负责制认识欠明确,受潜意识中“一校之长”概念的滋扰,行为上往往容易陷入一个管理的误区。尤其是对第一个层面的管理对象——教师,或过分强调“清规戒律”;或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或忽视战略策划,偏向短期行为;所造成的情境大大地影响管理效能。列宁十分理解知识分子的特定职业习惯,强调要少“玩弄行政手段”,“少发号施令”;“要采取异常慎重和灵活的态度”,“象我们爱护眼球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作为校长,要使教师满意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智,就要在情境上开创一个以淡化人为的行政手段为前提的人文管理的模式:即强化文化意识,创设有着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教研氛围——使之成为一种颇具凝聚力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为:校长以人格力量去薰陶教师,以心理力量去吸引教师,以学术力量去影响教师,一句话,是以学者风范去联结教师,而不是以硬性的规定去迫使教师就范。
身为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后提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的行政和组织工作“不应当摆在第一位,它应当完全从属于教育过程。”校长“对教学教育工作的领导——这就是把全校范围的思想和组织同个人在工作中的身体力行恰当地加以结合。”要“千方百计地保护教师,让他们避免各种各样的文牍和‘措施’”,“不要让教师在他的创造力形成的年份里弄得精疲力竭”。当然这并不排斥其它方面的行政行为。校长应明了:现代教育管理科学所强调的校长效能,包括了校长的思想、才能、品德、行为在教师身上产生的某种示范性影响。校长作为领导者在教育这个特殊的领域里,其专业威信和道德威信的影响力往往超过其行政职务威信的影响力。因此,校长首先应是一个好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学者。校长应当完善地掌握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只有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方能成为一个有威望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方能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凝聚能量。尤其需要提出的是,现今学校中,必然会存在着具有较优的个人潜质,较好的知识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甚至有些本身就已具备了领导才干的人,他们思维敏捷,能独挡一面,因此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容易滋生一种逆反心态,这就更需要校长以自身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业务素养去加以感召,以心服人,以理服人。
(三)方式上的新模式——变直管式为层管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他将人的需要看成一个整体并把各种需要归为生理、安全、社交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大层次。尽管他离开社会条件强调人的价值,把自我实现看作是先天的自然的成熟的过程,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违背;但是他揭示了人类需要的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可以说,人的积极性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国内外学者对于需要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解释,但共同之点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望和追求的心理。表现了人与客观世界依存关系上欲求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
校长在实施管理中应明确: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既是学校工作必需的,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其一,校长要充分地意识到教职工的各种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在心理上要尊重和信任下属。其二,校长要在举措上为教职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创造条件。一方面,要从个人直接管理所陷入的事务漩涡里而不能自拔的局面中解脱出来;一方面,要根据学校校务分工的层次架构落实岗位责任制,逐层包干,逐层负责。如:主任对校长负责,学科长对教导处主任负责,年级长对德育处主任负责,班主任对年级长负责等等。让中层干部(主任、副主任)和各层类教职员工(年级长、学科长、班主任、科任教师、职员)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为完满地完成工作任务挖掘个人的潜能而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此前,在构筑学校校务分工的框架层次过程中,还可以改传统的直派聘用为招标式,真正地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机制。使不同素质层次的教职员工能真正地确定自身的位置,化校长一人的职、权、责为学校各层面各人员的职、权、责,这样就能进入管理的最高境地——“垂拱而治”。
(四)观念上的新模式——变因循式为开拓式。
不少学校卓有成效的办学经验证明:成功的学校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更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其办学经验是融理论、研究、实践为一体的一种创造性教育实践。而校长观念的更新、观念的领先,往往成为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和工作风格,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的认识与实践的动力。换言之,每一所成功的学校都与一位具有开拓性思想意识的校长相关联,每一个真正成功的校长,都是具有开拓性思想意识的。科学管理论认为:“任何事物总有改进的余地,唯有创新,唯有及时抓住群众感觉到而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才能带动群众前进。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者,即或本人不是一个非常有创见的人,也应该鼓励和运用别人的创造力。”校长负责制恰恰为校长炽热地追求学校的事业,在管理上一展身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景山中学和上海建平中学之所以卓然领先,引人注目,享有国内外声誉,正是以其创造性的教育实践独树一帜。景山人和建平人,无论是在细致入微地编织校内整体教育改革的网络方面,还是在高瞻远瞩地构筑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桥梁方面,皆无不倾注着除旧布新的汗水,无不丰富着开拓式办学的深刻内涵。诚然,在同旧传统思想的搏斗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以意料甚至难以排除的障碍,这就更需要充满自信和理智地思考。”“弄潮儿向涛头立”,校长须不断进行自我扬弃和修正,坚定不移地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才能使办学符合社会的期望,符合历史的要求。否则,终究会被时代潮流所不容。
陶行知认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校风校貌的反映,就是办学水平的反映。只有尊重人的志趣,开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长处,发挥人的才干,关心人的生活,才能真正赢得信任和拥戴,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校长必须讲究新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构建实施管理的新模式,以达到科学治校,情感管理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