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探析河南方言与豫剧论文_贾燕妮

从文化视角探析河南方言与豫剧论文_贾燕妮

西安市豫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发展区域之一,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豫剧是河南的文化品牌,以河南方言为载体,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河南方言的俗词俚语,声韵特征增强了豫剧的艺术表现力。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原地区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彰显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概述

1、河南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河南方言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属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历史上曾是中国古代民族共同语,据贺巍的分区,中原官话八个次方言片中,河南境内有七个方言片,其中"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四个方言片内的方言是纯粹的河南方言。河南方言语音节奏稳重清晰,五音俱全,四呼规正,调值低,入声多,尖音重,五度的高音与低音间距离校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调值分别为24、42、55、312,韵母共86 个,词汇和语法与北京官话的共同性多,方言语汇丰富,句式简短明快[2]。

2、豫剧。戏曲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方言等多种形式。任何一种戏曲的起源都具有地域性,其发展的最初阶段都是地方戏。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河南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诞生在河南开封及其周县,明清鼎盛,迄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56 年与京、评、越剧合称全国四大剧种。豫剧的唱腔语言是在开封、郑州"中州语"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方言形成的,腔调高亢爽朗,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

二、方言和地方戏的关系

方言、地方戏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都是历史积淀形成的浓厚地域文明的象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戏在产生之初,其显著特征是方言而非声腔,以方言为基础的声腔特性是地方戏艺术风格之本。无论是板腔体还是曲牌体,都是基于方言"腔词关系"不断磨合的产物。它的"语言表征、文化内源、表演形式、声腔特征等无不沾染着某个剧种原生地的乡土特色"方言作为载体,体现了地方戏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区民俗文化、生产方式、思维习惯。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相近性和同地域人们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等因素的趋同性密不可分。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认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三、用新技术保存豫剧资源、拓宽传播渠道

目前来看,河南豫剧主要还是通过小范围的室内剧尝广尝露天舞台等传统形式进行传播,传播渠道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多种渠道紧密互动的现代传播网络。从当代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抢救、保护濒危的豫剧精品,促进豫剧艺术的传播既必要又可行。

1、运用数字技术整合、保存戏曲资源,建立数字化豫剧艺术资料库。现在可以利用录音、录像、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记录、保存、复现戏曲艺人以及各个流派的豫剧作品版本,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戏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后世戏曲艺术的"文本"传承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依据,以保持豫剧资源的完整性。"数字化技术成为一种更有效、更直观、更生动的实现文化资源保护的方式,这种保护方式不仅信息管理成本低、占用的物理空间小,还可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可以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可以高速便捷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可以方便迅速地根据需求进行检索、调用"为即时管理和利用戏曲资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建立豫剧艺术虚拟博物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受时间、场地、展品等一系列物质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展品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展出,展品有限,展示效果也比较单一,单位时间内承载的客流量也受到很大的制约。而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各类新技术的出现,恰恰能够有效地解决实体博物馆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戏曲虚拟博物馆借助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等,能够再现并大大扩展传统博物馆的各项功能。通过网络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以自由地参观展览馆,较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虚拟博物馆日常管理起来也比传统实物博物馆更为方便快捷,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3、创建多元、互动的网络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受众关注豫剧艺术。各类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为传播和共享戏曲资源提供了便利,这与以往通过舞台演出或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戏曲的方式大不相同。豫剧演员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将自己平生参演的剧目、经典唱段、演出活动等制作成音视频等展示给自己的观众,设置网络论坛、聊天室、博客等版块,增进自己与戏曲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断了解观众的需求,根据观众需求的变化对作品进行改动和创新,在演员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催生优秀剧目,并形成更加稳定的观众群。

四、豫剧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娱乐是戏曲艺术的基本属性,戏曲这一特性决定了戏曲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必须满足受众的休闲娱乐需求。而娱乐亦有两个层次,满足感官的娱乐和满足精神的娱乐。过分追求感官娱乐的戏曲作品往往依赖于技术,受商业因素影响较大,当然,豫剧毕竟是通俗的大众艺术,也不能过分深刻严肃完全不接地气,如果曲高和寡,受众寥寥,也就失去了作品想要实现的价值。

编剧、演员、导演等豫剧创作者要培养更高的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艺术追求,懂得辨别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既要满足观众的观戏心理,又要做到不迎合、不流俗,尊重艺术规律,坚持艺术价值。为响应国家大政方针而创作的新戏尤其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手法,不能变成假大空的口号式作品。

有关部门在开发豫剧资源将豫剧艺术推向市场时不能忘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一些热心于市场经济开发的部门对于申遗工作极其热衷,但他们往往更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追求的是商业利益甚至为了发展经济不惜过度开发并不考虑其合理性,这就造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作为非遗的豫剧艺术最关键是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在传播层面,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各类豫剧作品和舞台演出情况得以快速复制和传播,满足了更多观众观看的欲望。但是豫剧若要有长远的发展,仅靠网络传播远远不够,必须高度注重豫剧艺术的剧场传播。如果豫剧演出只停留在网络上机械式的复制传播,表演中缺失观众与演员的现场互动,豫剧的舞台魅力就丧失了,这份文化遗产的精髓也难以长久保存和传承。

豫剧和河南方言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厚重的中原文化。它们深深地印在河南人的基因中和厚重的河南文化交织在一起,成为河南人的精神家园、奋斗动力。目前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运动的不断深入,人口的流动、交通的便利、大众传媒的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促使河南方言逐渐弱化,以方言为载体的戏曲等文化形式呈现萎缩趋势。因此豫剧和河南方言的研究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对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意识,提升河南形象、中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树林,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0

[2]殷末之.论豫剧浓郁的中原民俗文化特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 3) .

[3]段纳, 平顶山方言古入声字演变中的方向和规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67

论文作者:贾燕妮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从文化视角探析河南方言与豫剧论文_贾燕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