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话语论文,体系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高举的一面旗帜,它不仅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而且是一种有别于前苏联、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外学者开始热议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的肯定和认同,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西方学者的立场与我们不同,他们的热议存在着一些偏见与错误认识。然而对于国外学者的热议,国内学界还没有有效地进行回应,以至于西方学者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中国模式”研究的话语权与学术路径。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展开分析,以就教于学界。
一、问题的缘起
自从2004年5月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文章以来,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外一些学者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者中不乏一些国家的政要,也有一些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还有一些海外的华裔学者。他们基于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是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拉美国家改革和苏东国家转型遭遇重大挫折。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立足自身实际,通过不断创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更不同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崭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中被称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在一些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它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不仅使“华盛顿共识”指导下的拉美模式相形见绌,甚至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吸引力正日益成为中国崛起所必需的软实力,而中国也正在以自己的思想理论一步一步地改变世界,这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静悄悄的革命”被认为是对西方世界的最大威胁,中国模式已经成为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最大的潜在意识形态竞争者。
尤其是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西方重要经济体——美国、日本、欧洲仍然不景气,而中国却很兴隆”①;况且“西方对中国模式的担忧和恐惧也类似于冷战期间对前苏联所代表的价值的恐惧”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挑战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中国模式也自然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焦点,而雷默发表《北京共识》这一抛砖引玉之举,则迅速引发了研究中国模式的新热潮。
在这波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中,既有一直关注当代中国发展且长期深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客观的研究,也有一些国外政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对中国模式的评价,还有一部分人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中国实际,却也要赶着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仅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中国模式进行脱离实际的评论。国外学者的研究,有的能够立足中国实际,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在肯定中国模式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也有的持绝对赞成的立场,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非常值得期待的选择;还有一些学者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畸形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最终的结果不是崩溃,就是“走向历史的终结”,其不同的研究背景对他们的理论观点具有重要影响。
二是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性质的研究。尽管众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但对于中国模式内涵的看法和观点却莫衷一是,甚至大相径庭。包括雷默在内的一些学者从总结中国经验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模式就是“北京共识”;有的学者则从实践角度出发,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有学者从研究经济政治体制的角度出发,把中国模式理解为“经济自由加政治压制”③,甚至是经济上的资本主义与政治上的封建主义的结合;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模式是用资本主义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型。
对于中国模式的性质,国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而持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打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等等,中国模式是新自由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因而中国模式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还有学者把中国当前日益突出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的出现归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通往社会主义的复兴,而是通往彻底的资本主义复辟”④,因而把中国模式看作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实用主义发展模式,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模式的最终价值目标,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最终都要服从于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
三是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特征的论述。由于对中国模式内涵和性质的观点不同,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特征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那些从积极方面看待中国模式的学者来说,渐进式改革与不断试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独立自主等是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通过渐进式改革保证社会的稳定,在稳定的环境中深化改革,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既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又促进了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则使中国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不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从而保证了经济的安全,避免发生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的经济动荡。在这些学者看来,中国的发展道路虽然是中国特有的,中国模式虽然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但中国模式也包含着很多具有普遍性的经验,对于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值得借鉴。
对于那些对中国模式持消极态度的学者来说,缺乏社会公正、生态环境恶化、高昂的行政成本、经济自由加政治压制等是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他们看来,中国模式即便可以被称之为模式,但也是不值得借鉴的。因为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民主人权等为代价的,它不仅不能被推广,也是不可持续的。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中国模式必将走向崩溃。还有学者认为,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共产党的领导相结合,是中国模式最突出的特征。这种经济、政治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模式只能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中国特有的而难以推广。
面对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热议,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没有作出有效的回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和深入地展开。这不仅体现在国内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更体现在众多学者对中国模式研究持消极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虽然国外对中国模式的热议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在众多关注中国模式的学者中,只有少数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学理上,都已经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应该在中国模式研究问题上,促进“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和“中国模式学派”的崛起,建立“中国模式学派”,以有效回应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热议。⑤而多数学者却似乎并不认同中国模式,认为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不够完善,而且我们曾经在历史上屡受“模式”之殇,至今仍未彻底走出苏联模式的阴霾,因此提出要“慎言”中国模式。这种对中国模式的消极回避态度,会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在中国模式问题上的话语权。
当前,迫切需要对中国模式作出我们自己的解读。这不仅是因为在中国模式这个问题上我们最有发言权,而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加强对国外中国模式理论的研究,构建当代中国模式研究的话语体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和偏见。虽然党的十七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着各种模糊、混乱甚至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当代中国的诸多成就来源于“自由市场经济”,把当代中国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中国而言没有持久性、对世界而言没有借鉴性。出现这些误解和偏见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这些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则由于相关的学术研究还没有深入下去,对这些错误认识还缺乏深入分析。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认真辨析相关问题并批驳错误论调,激浊扬清,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目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发展模式的区别究竟何在,中国特色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有说服力的定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否则就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并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理论辨析,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有针对性地阐释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三是有助于我们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使人们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软实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仅表现在文化方面,更表现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既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提升当代中国的软实力。
二、建构中国发展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文献中尚未论述过中国模式问题,更多的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⑥,不断总结经验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进行了阐述。胡锦涛同志把这些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在十七大报告中还专门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上的演讲中也强调指出,“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⑦。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不仅需要从经验层面上进行总结,也需要从理论上和学术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这不仅关涉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理论面貌出现,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迫切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在理论上和学术上进行深入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提出了中国发展模式研究的话语体系问题。
在这方面,国内学界对于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提法,赞成者有之,同时也不乏反对之声。有学者认为,应当讲“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等等,其理由是“中国人自己没有首先使用‘中国模式’这个词,因为‘模式’在英文中有多种含义,它有模范、示范的意义,中国人慎用这个词就是为了避免把‘模式’变成‘要别人学习’的那种意义。如果一定要给‘中国模式’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也许称为‘中国案例’更合适,它还在进行中,处在现在进行时”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模式还不成熟,还处于发展中,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发展,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缺点。同时,一提模式,也会使人首先想起过去那种僵化的苏联模式,以及中国模式提法本身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性质等等。
反对者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如果一味排斥或否定这一提法,就会丧失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因为,没有来自中国主流的声音,任由别人评说,久而久之,在这个问题上就会陷入被动。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国外正在热议的中国模式给予正面的回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模式给予科学解读,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首先,应该明确“模式”的涵义。因为只有把“模式”的涵义确定下来,才能有一个对话的平台,明确“模式”以及“中国模式”的涵义,是构建中国模式研究话语体系的基础。一些学者之所以提出要慎言“中国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模糊了“模式”的涵义。模式并不一定代表着就是要别人模仿,也不是就一定要强行对外输出,那种一提模式就意味着要输出的认识,显然是还没有摆脱对历史上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城市中心论”,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模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恐惧,还禁锢在那种习惯的思维定式之中。其实,模式并不只是成功的经验而没有缺陷和教训,尤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苏联模式、拉美模式,现在看来是有严重缺陷的,是经实践检验证明是失败了的模式。所以,不能因为苛求中国模式的完美而拒绝这种提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并不长,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模式更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它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存在。
况且,模式并不意味着凝固化,任何一种发展模式如果凝固化了,只能说明它已经成为历史。所谓模式,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规律性的方式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它既包括了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包括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思想。而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开辟的发展道路和在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经验的有机统一。这一模式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坚持作为中国经验的升华和提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要用全面的方法,从整体性的视角研究中国模式。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决不能管中窥豹或犯盲人摸象那样的错误。中国模式是一个整体,只有把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才能读懂中国模式,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解读中国模式。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学者尤其是国外学者只看经济,不看政治,把中国模式看作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忽视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另外,既不能只看到中国模式成功的一面而盲目颂扬,也不能只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否认或诋毁中国模式。研究中国模式,一定要基于客观事实。对于中国模式成功的一面,我们应该肯定但不要片面夸大,脱离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提高中国的软实力,甚至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中国责任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片面夸大中国成就的结果。对于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回避或就此否定中国模式,而应深入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
第三,要深入研究中国模式的本质。研究中国模式,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研究中国模式的本质。不要只看到当代中国取得的成就、出现的失误、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探寻取得这些成就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需要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立足中国国情,采取了哪些措施,实行了哪些改革,这其中,又有哪些取得了成功,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是研究中国模式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国外学者研究的被动回应,对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既要看到他们对中国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有其客观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固有的偏见和对社会主义的敌对立场。对国外学者的中国模式研究要警惕两种倾向,一种是“棒杀”,一种是“捧杀”,对中国模式的任何一种缺乏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评论,无论是对研究中国模式本身,还是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无益的。
第四,要深刻总结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中国模式研究要着眼于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及其成果的系统阐释,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经验有机统一起来,它既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形式,也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验的总结。从实践层面来看,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第三,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五,独立自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第六,不断总结经验,实行渐进式改革;第七,走和平发展道路。
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如果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我们还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外交等方面进行具体概括。比如,经济上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等等。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一国两制”等等。文化上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利用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等。外交方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建设和谐世界。
第五,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立场出发,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上阐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比如,中国模式的成功究竟是新自由主义的成功,还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模式的成功究竟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还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或者说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尤其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完全得益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私有化,中国的成功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的成功,中国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中国早就放弃了一直倡导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迷失了方向,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还是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于国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要进行有效回应并阐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去分析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否则就会误读和曲解中国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之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基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模式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要客观看待,不能像一些西方学者那样,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甚至是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复辟。中国模式的某些缺陷,不是偏离社会主义的结果,而是为了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付出的代价。既然是探索就会有失误,同时也可能存在风险,研究中国模式,就是为了分析失误和缺陷,找出症结,避免再犯错误。
此外,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还需要我们联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联系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把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三、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及其独特性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但在后来就发现了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⑨毛泽东论述的十大关系,都是围绕着解决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尽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其晚年的探索却走入误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多次谈到,“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实际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突破僵化的苏联模式。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也指出:“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1989年5月,他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又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由于我们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照搬照抄的严重失误并有着切肤之痛,因此特别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⑩正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模式、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继续博采众长。该模式在与他国的合作中逐步完善,它顺应时代所需、效率极高”,“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他国的盲目拷贝,而是人类社会众多成就的创造性集大成者”,“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综合体,它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并将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一言以蔽之,或许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正是其设计师并未将一切绝对化”。(11)
经过博采众长和独立自主的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色,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还在于,一是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引领中国走上了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道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2)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使当代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三是以一种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解决了在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解决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改革开放,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这也正是国外学者热议中国模式的深层次原因。
在充分肯定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包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长期历史的积淀、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等等。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不能忽视这些主客观条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我们不要过分沉湎、陶醉于已有的成就和尚未成熟的发展模式。一个成熟的发展模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完善,绝非一蹴而就。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具有其独特性和某些不可复制性,任何发展模式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完善,因此不能把当代中国发展的模式凝固化,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同时还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难题和严峻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腐败蔓延、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模式也就无法完善和成熟。
此外,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不能过分强调其普适性,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不管社会性质如何,在发展模式问题上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提供给世界的、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也许不是一种现成的发展模式本身,而是一条成功而重要的经验,那就是独立自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一点也许比一种现成的发展模式本身更为重要。
注释:
①彼得·哈尔彻:《中国模式影响力与日俱增》,《参考消息》2010年11月24日。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联合早报》2009年9月9日。
③Rowan Callick,"The China Model",The American,2007(November/December),http://www.american.com/archive/2007/november-december-magazine-contents/the-china-model.
④ Martin Hart-Landsberg,Paul Burkett,China and Socialism:Market Reforms and Class Struggle,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5,p.16.
⑤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4-235页。
⑦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
⑧赵启正等:《对话:中国模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1、2、292、256页。
(11)亚历山大·萨利茨基:《中国:现代化正在继续》,《参考消息》2010年10月2日。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标签:中国模式论文; 新自由主义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