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安排与我国会计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里讲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指在会计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规范约束,包括会计价值信念、会计伦理道德、会计文化传统、会计习惯、会计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中,会计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会计价值信念、会计伦理道德等其它非正式制度因素,而且还构成某种正式制度的先验模式。
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等特点。从历史上看,在正式会计制度产生之前,会计活动是靠非正式制度安排来约束的。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会计制度的约束也只占整个会计改革的一部分,会计改革的很大一部分空间还是由非正式制度安排来约束的。
一、非正式制度安排与我国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
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的会计改革,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和稳健的方式,它不是一步到位的破旧立新,而是先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安排,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逐渐取消旧制度的空间,促使旧体制的变迁,然后达到整个会计改革的目标。我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会计改革方式,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奕后形成的一种公共选择。同时,我国会计改革的时机和条件也为渐进式改革留有余地,能较从容地推进。从改革至今,虽然各种矛盾纷呈,但政府还有较高的权威,完全有能力领导这场改革。但是我们对文化传统、会计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会计改革方式选择的影响和制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在我国会计改革渐进式选择中,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有关统一会计制度的主导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使我国的会计改革很难采取“激烈变动”方式,“激烈变动”方式与我国会计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不相容的。否则,会计改革将遇到巨大的社会阻力,其成本将大到会计改革不可能进行下去的程度。
1、渐进式会计改革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会计人员的心理行为习惯相协调。“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我国会计人员也不喜欢大起大落、风险太大的会计改革方式。中国文化传统强调“和为贵”,因此,会计改革应当注重和谐与协调。采用渐进式较为和谐的会计改革方式,可以增强会计人员的认同感,减少改革的阻力和成本,使改革能较为顺利地进行。
2、渐进式会计改革与我国传统理性的认识方式相一致。中国传统理性是一种实践理性或经验理性。它不像西方理性认识方式那样,先提出一个假设,构建一个先验模式,然后推广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完善。我国渐进式会计改革的认识方式也明显地反映了这种经验理性的传统,即我国的会计改革开始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边改革,边总结,边提高。改革之初没有一套一揽子改革计划,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会计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自身的改革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因此,我国的会计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
二、非正式制度安排与我国会计改革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著名经济学家偌思在解释不同国家制度变迁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一旦形成某种特殊的发展轨迹之后,无论好坏,都会惯性地运行下去。
在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路径依赖也比较明显。这主要表现在旧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顽强维持和向新制度的渗透,如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保留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特点,党政部门对企业微观会计行为的控制与干预,会计在完善企业分配过程中的平均主义倾向难消除等。路径依赖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原制度下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希望沿着既定轨道持续下去;二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与制约。
在会计改革中,我们至今还受着许多不正确的意识形态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能实事求是地去进行制度改造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上层对会计改革的热情很高,动作也很大,搞出了一系列新的制度与准则,但到基层,操作起来仍然是低效率的,仍旧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甚至根本就没有反应。进行一些改革,也往往换汤不换药,政府一些新出台的会计改革措施,到这里往往就变成了旧制度的变种。因此,会计改革如果不注意这种惯性的非制度安排的影响,其成效往往事半功倍。
三、非正式制度安排与我国会计改革的时滞
在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时滞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如会计制度改革的时滞,国有企业会计改革的时滞,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滞等。这是渐进式会计改革的一种必然现象。渐进式改革,意味着对旧制度在时间上的容忍。
现在着重分析非正式制度安排对我国会计改革时滞的影响。首先,从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对我国会计改革中制度创新和发明时滞的影响来看,我国这次会计改革始于八十年代,当初还把会计划分为社会主义会计与资本主义会计,对市场经济持排斥态度,对市场经济下的会计也就持有很多偏见。这就使会计制度创新一再滞后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会计制度创新滞后现象才没有再继续下去。
其次,意识形态和传统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对我国会计改革中创新制度的启动时滞有着重要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央一些新的会计改革措施常常不能按时推行到位,比如要求企业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很多企业只是胡乱应付一番了事。另一方面,我国的一些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又有利于会计改革方针政策自上而下推行,可以缩短新制度启动的时滞。这是由我国意识形态社会取向的相对一致性,以及对中央权力的从属心理造成的,这也是我国会计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非正式制度安排与我国会计改革的绩效
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会计改革绩效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它与会计改革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时,可以提高其绩效,否则必然降低其绩效。
非正式制度安排对我国会计改革绩效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营造了较为良好的会计改革大环境,减少了会计改革的摩擦与阻力,降低了会计改革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会计改革的绩效。
2、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会计改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传统的家族伦理观念的影响,在比较混乱的社会思潮中,广大会计人员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直接影响下,大多数人为了能安身立命、光耀门庭,尽量不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大大减少了会计改革中的负面效应。
3、在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下,会计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会计监督在许多单位已经大大弱化,但如果没有会计人员在集体主义观念影响下,尽量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不被侵犯,其结果要比现在糟糕得多。
非正式制度安排对我国会计改革绩效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意识形态对人们观念的禁锢,使会计改革中的制度创新,特别是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创新大大滞后,使会计改革难以走出旧的路径,在低效中徘徊。如国有企业很难把管理会计效益最大化原则加以应用,使大部分企业至今没有走出低效的困境。
2、一些陈旧的传统观念使创新的正式的会计制度在实行中被歪曲,大大削弱了正式制度的功能,降低了会计改革的绩效。比如我国会计改革中制定的法规越来越多,但有法不依现象也相当严重,例如最近的小型企业股份制改造中不遵守会计法规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与我国文化传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是一个重人治、轻法制的国家。这也大大增加了会计改革的成本。
3、大量的社会“道德风险”的存在,干扰了会计改革的正常秩序,从而降低了会计改革的绩效。当前我国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伦理道德规范的无序和混乱,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大量存在,假帐、贪污成风,侵吞国有资产、他人资产现象触目惊心。这些大大破坏了会计改革的进程计划,造成了会计改革的时滞和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