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实验评估方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课程论文,评价论文,高校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8)07-0009-03
所谓实验评估方法即自然实验法,就是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验与考察活动。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验实质上是以假说演绎为基本方法的研究活动,是对教育理论假说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检验手段和活动。从课程实验评价的指导功能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验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课程实验评价作为课程实验的重要因素,对实验的选题、设计、实施起着指导作用,也就是对实验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对实验选题而言,选题的可行性、价值性如何,通过评价论证,可以明确它的价值、意义和确切的内涵;对实验方案而言,方案是否科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评价,可以做出修订。对于实施而言,实验的操作是否合乎要求,是否与设计一致,是否遵循了实验的原则,通过评价可以得到及时改善和弥补,可见课程实验评价对实验的全程都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课程实验评价作为有价值取向的活动,对课程实验有指导价值。也就是说,课程实验评价有一定的标准,包含了评价者或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评价,就会引导课程实验向社会的要求或评价者所要求的目标转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验有助于发挥人们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形成实践检验真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中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用来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制度、方法的实际效果,探索教育对象某一方面思想、心理、行为的变化原因和制约条件。实验评估方法一般主要采用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设置实验情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验的目的就在于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由实验者自由操作某一变量(自变量),控制其它的变量(控制变量),考查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变量(因变量)的变化。这里所说的自变量就是实验因素,又称实验因子,它是由实验者操纵的;因变量就是实验的结果,它是实验对象(即被试者,通常是学生)在实验因素和其它控制变量的作用下的反应;控制变量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这样,设置实验情景的同时也要做好实验情境的控制,有学者认为:“所谓教育实验情境的控制,就是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来操纵实验因素,有效地消除、均衡或排除非实验因素的影响。”①大多数人也都认为“实验法的精髓在于控制”②。在实验中,对实验情境的控制是必要的。从理论上讲,实验情境的控制决定着实验的内在效度,即实验归因的正确性或实验结论的可靠性。所谓实验情境,是指将课程方案当作实验处理时所处于其中的具体的条件、情境。这里的“条件”是指实验实施的时间、地点或需要使用的设备用具等。这里的“情境”是指自然情境或者特殊控制的情境。自然情境,即对实验对象不加以控制,不人为地改变条件,观察某一因素在自然状态下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分析,得出结论。特殊控制的情境,即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考察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实验处于自然情境还是特殊控制的情境,都是一种科学实验,即具有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最本质特点是有目的地控制变量。作为一种严格的科学实验,课程实验评估必须人为地设置一定情境,通过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必须主动变革实验对象,以寻求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另外,课程评价实验研究者不是被动地等待所要研究的被试心理、行为现象的发生,而是设置一定的实验情境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反应,以此来考察被试者的反应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与深度,使实验研究者对自然情境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研究,而且还可以确定某种特定变量的效果。因此,设置实验情境就是指在理论假设的指导下,提出实验的条件,通过变革这些条件,观测被测者的反应,通过分析这些反应,概括出被试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这些反应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反应与实验给的条件有什么关系等,由此概括出各种条件与反应的因果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情景存在一定差距,从实验情境中获得的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实际生活情景,它还需要广泛的实践作进一步检验。
二、注重对比实验
在进行实验评估方法过程中,注重对照实验的基本意义在于从不同的方面全面论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下述原则:其一是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一般只有一个实验因素有差异,即单一实验变量,而且这一变量恰好是实验要探讨或验证的中心问题。其二是等量性原则,除确定的实验变量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它相关因素的取量及实验处理应完全相同,这样才能确定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单一实验变量引起的。实验评估方法是在一定的人工设计的条件下,按照设计程序对实验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分析而直接按获取资料以作出判断的方法。而检验实验手段有效性的常用方法是对照法。研究者需要分别测量被实验者在实验前的状态(如能力水平)和在实验后的状态,然后,根据测量出来的状态差异来确定实验手段的有效性。使用这种对比法的关键是要控制好实验的过程,使在运用实验手段时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可以使被实验者的状态改变。如果实验控制得不好,有干扰因素参与,即使可以测得被实验者的前后状态变化,但究竟实验手段是否起了作用或是起了多大作用,实验者都难以做出判断。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应尽量使实验的环境处于稳定状态,除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外,其他条件都应保持不变。例如,在特殊控制的情境下,即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考察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相似性原理,用随机法把实验对象分为相似的两组,准备人为地向其施加条件的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测量两组在所要实验方面的状况,分别记为;给实验组施加条件b,而对控制组不施加任何影响;经过一个时期后,再次测量两组在上述方面的情况,记为;比较两组在所实验方面的差异:,结果就是条件b所产生的效果。如果结果是零,说明施加的条件对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没影响,反之,则是有影响。例如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量这一措施效果的检验,就可按照上述步骤,选择两个情况大体相同的班级进行实验,借以分析、观察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进行对比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全面控制,防止与实验无关的因素对它们的影响与干扰。在自然情境下,即对实验对象不加以控制,不人为地改变条件,观察某一因素在自然状态下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在大学生中开展创建文明寝室的活动,可分别对不同寝室实施相同的激励措施,看看这一措施在不同寝室产生的效果,进而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注重对比实验,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造性服务。
三、观察比较效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③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所谓比较效果就是从纵向的对比和横向的对比中获得对效果的判断。纵向对比,是指从时间上而言,即将实施教育的前后状况作对比,通过观察其间的变化来进行效果的分析与评价。横向对比,是指从空间上而言,即将同一类对象作比较,从它们的差异性中进行教育效果的分析与评价。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比较,必须注意比较对象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一般来讲,同类事物之间可以比较;不同事物但却有一定联系的事物之间也可以比较,没有任何共同性的事物之间是不可比的。比如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只能与另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相比较,而不应与其身体素质相比较,否则就没有可比性。另外,比较必须选定合理的比较标准,标准选定得合理,比较才能合理。也就是说,比较是有一定条件的,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验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实验的变量往往比较多,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考试与评估制度等,而且有些实验的变量是综合性的,难以截然分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验的本质就在于变量的综合性及其优化组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探索性实验,若过于强调严密控制,不利于新设想、新方案的形成。在实验的过程中,明确任务,各负其责,按照评估方案及评估内容按阶段进行自评,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措施,保证实验开展的扎实有效,坚持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相结合;在实验进行中,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使实验评估与实验进程并行,以评估促实验。对实验的评估要整体设计,分段实行,既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估,也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估,进而对实验作出整体的综合评估。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教育实验类型、层次水平、形式的极其多样性以及界线的相对性,不可能仅仅存在单一标准,因此,评价的标准:一是在研究假设、操纵自变量、合理控制无关变量等问题的评价标准上以及评价的基本程序方法原则上应是统一的,绝对的;二是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水平的实验,评价标准又应是多样的,相对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验效果一般采用两个指标,即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实验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如果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符合要求,因变量的变化就可以归因于自变量,即内在效度就高,反之,内在效度就低。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论的概括性程度,它用来说明实验结论能应用到其他情境去的程度,即实验的推广度。外在效度是评价实验对其他情境的实用价值的指标。如果一项实验的被试者在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与同龄人的一般特点有很大差别,那么对这些被试者进行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就不适于其他的人,即实验结论的推广性较差。以课程实验目的是否达到为评定教育实验成败的依据,标准明确、客观,可操作性强,能充分发挥评价的鉴定作用。因为任何一项课程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可供考察的实验目的,这就为我们评价教育实验成败提供了确定、客观的依据。某项实验若达到了实验目的,就是成功的课程实验;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就是失败的课程实验。进行评价时,绝不能离开实验目的再去寻求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若如此,必然导致评价的主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切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的准则是评价的最高准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验的实践是课程实验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验评价标准的制定离不开对课程实验实践所做的系统的历史与现实的考察。一切课程实验评价标准,都必须建立在课程实验实践的基础之上并接受它的检验。只有那些合乎课程实验的实践运动形式和规律的课程实验评价标准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否则,任何课程实验评价标准只能是无效的,甚至是空洞的摆设。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状况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联系,是把实际的表现同评价标准两者相对比的过程。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评价指标的对比,还表现为评价对象过去同现在的对比,也表现为评价对象之间的对比。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可以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效果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剖析,从中把握实验评估方法的实际价值。
注释:
①王汉澜:《教育实验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页。
②刘华山:《教育实验中的控制及其设计举例》,《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2期。
③《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