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纪之交中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取向_工业文明论文

论世纪之交中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取向_工业文明论文

论世纪转换中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体育论文,价值取向论文,世纪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序幕已经拉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已成为人类社会主要发展趋势。中国 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这是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亲身感受到,不容质疑的现实 。这表明,缠绕我们民族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终于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社会正以市 场 经济的建设为中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中国民众正从传统的深入走出来, 与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会面,从而由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向现代的自由自觉 活动主体转型。中国在世纪转换时所进行的社会转型,使中国体育理所当然的在这种世纪转 换时的社会转型中扮演它应有的角色,承担它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究竟中国体育应该进入怎 样的“角色”,履行怎样的“义务”,也就是说,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应如何进行历史的定 位,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1 世纪转换中国的现实——“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矛盾

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一个很大的时代落差,是西方工业文明已经高度 发达,以至于自身开始出现弊端和危机,受到人们的批判和责难而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的时 候 才开始工业文明的过渡。即是说,当中国社会终于确立了走向现代社会和现代工业文明时, 原本意义上的工业文明已出现了严重的弊端,生产力的变革使得生产方式和劳动者结构发生 了变化。人类逐渐由运动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向安静的伏案状态的脑力劳动者转化,致使整个 人口中出现了以脑力劳动者为典型的“肌肉饥饿”,“劳动不足”等现象,大大改变了人类 正常的生物适应能力,据资料调查,在80年代对中国3万名中高级知识分子的流行病学研究 表明,其平均死亡年龄只有58.52岁,有61.08%的人患各种疾病,而且在总体疾病构成中, 心血管等“文明病”高达53.12%,超过同期美国居民的同一指标。在今天,汽车、火车、飞 机、电话、电灯、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产物冲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离开这些东西 几乎寸步难行。这一切,其可谓“自然的人化”的充分体现。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借 助科学技术的手段和力量,但是,科技与国家、社会一样,又会反过来窒息人类,特别是窒 息人类的感性生命。当今的世界,往往是科技越发达,人们的灵魂便愈发感到孤独无援。这 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矛盾。这种矛盾逼迫人们再次用各种方式加以反抗,以维护人类自身 的存在。这种反抗就是:“与以数学和智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思潮拼命抗争,竭力想挽回被 工业文明所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拯救被数学性思维浸入了人的的内在灵性,拯救被数 学思维浸入了的属于人的思维方式。”科技不仅对人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异化作用,而且对人 的肉体也有严重的片面机械影响,破坏着人的健康和心身协调。即使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 国家,科技的异化也一样十分明显,对科技人员的身心仍有强大的破坏作用,科技的发展和 兴盛对于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的确起了无以替代的伟大的作用,但也确实在人的灵与肉的 分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所面临的这样的现实,使“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之间的 张力在现代化初始就过早地展开,由此导致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与人的异化的冲突。当西方在 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并没有展现出内在的张 力,它们相互一致,构成了以理性至上、人性至善为核心的文化精神,从而极大地刺激和推 动了人对自然的理性和技术征服。尽管按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尺度来衡量,这种精神潮流 在工业文明后期曾导致了人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等消极后果,但从历史的尺度来看 ,这种文化精神则在一定时期内支撑着工业文明以极强的内驱力向前发展。

而中国现代化进程从开始就出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冲突。这种情形或许在一定 程度上有助于中国社会减少或消除自然的人化过分发达所带来的技术世界对人的异化和扭曲 以及人与自然的分裂,但它也确实存在着由于拒斥工业文明精神而干扰延缓现代化进程的危 险。

2 世纪转换中国发展的历史性——对新的价值体系的追求

所谓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就是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发展的趋向必然展现出来的 本质性的东西。在当前,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和 方兴未艾的中国式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之所在。我们必须立足于这种社会 发展的历史性,弘扬这一价值体系的核心观念,就是以独立人格的确立为前提的自由、平等 、民主。只有以这种价值取向分析现实中的问题,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人,才是与社会发展 相一致的人。当代中国社会正走向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中国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科学创作的 主体是人,这就要求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 世纪中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定位

3.1 人的发展

在世纪转换之时,中国体育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取向,社 会发展的进步说到底是作为历史行进主体的人的进步,社会发展说到底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 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1976年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大会就提出,社会发展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的 《中国21世纪议程》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从而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 认识到了体育自身的价值,其价值就在于使那些饱受文明重压肢体不能伸展的脑力劳动者们 拣回日渐衰落的肉体力度,摆脱了长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限于“工具”的局限性,工具的 价值取向弱化,人本价值取向强化。实际上,这一趋势已在目前发生着变化中显露端倪。

首先,价值取向中带有阶级特征的内容相对缩小,而以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人的发展作为基 本的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角度看,强调体育的阶级属性、阶级工具,曾表示一种社会的进步 ,表示着思想观念的觉醒,体现了人民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归属。但人为地过分强调阶级属性 ,就会使本来意义上的观念内容发生阶级分化,难以体现人类共有的全部文明成果。随着现 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类在体育需求中的共同因素愈来愈多,体育价值取向 就出现了许多共同之点而超越了阶级局限性。

其次,体育竞赛上民族主义情绪和社会制度的表征有弱化趋势。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 一个国家日趋成熟的标志,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在体育运动以外的许多方面表现出应有的 成就,如艺术、外交或各种工作中的长处,即大胆创造、追求进步、企业才能、想象力等等 ”。随着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表征中华民族优秀、国家发展进步的渠道增多,影响 力日趋加大,而且在经历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奥运会,承受狂欢、失落、沉 思之后的中国人,更为理性地看待体育竞赛中人为的表征性。

第三,健康第一,追求生活质量是一个确定不移的趋势。据1995年《家庭》杂志公布的调 查结果,城市居民对个人最重要的9项因素排列,第一位的是身体健康。叔本华早就意识到 健康的价值。他甚至认为真正的人生幸福主要最取决于人的健康。他说:“在一切幸福中, 人的健康实甚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 多。”在1998年零点市场调查公司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市民最关心的首 要大事,希望挣到钱排在第二位,而个人事业成功与否,则排在第三位。它表明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健康已成为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的第一需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是关注生活 质量。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社会,必然关注公众生活质量,并且有较大 的可能来提高生活质量的论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质量必然愈来愈多成为人们关注的中 心问题。未来学家预计,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将从物质转向精神,精神消费将成为 人们未来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趋势将使体育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开发 ,并显示出无比诱人的魅力和无限广阔的前景。

从精神文化的范围来看待体育,体育是完全个性化的。在闲暇中参与体育,绝不仅仅是消 磨时间,获得娱乐,排除闲暇中的孤独与失落感,更主要的是认识自我,在体育运动中可以 更加自如地发展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因为在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生活与生命的绝大 部分时间必须听任机械钟表式的指挥和摆布,唯独在闲暇之中,每个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去 安排生活与生命,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表现与生产 活动中不同的自我。在世纪转换的今天,娱乐享受的价值和个性自由发展的价值,将汇合成 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巨大潜在力量,成为体育价值之所在。

3.2 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在推进文明的进程中,总是力图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改造并主宰自然及生灵。今天 ,当人类终于成为“万物之灵”。具有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之后,突然领悟到人类自 身也成为这种“征服”的受害者,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失衡,不仅使自然生态受到极大的破 坏,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面对这个关系世界未来和人类命运的问题。近几年,可持续 发展广为传播,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重视。可持续发展观将是21世纪人类正确处理、协调人 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主导观念。

世纪转换中国体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顺应历史潮流,而且也是面临着自身需要和 必然选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 水 平的历史任务。从世界范围体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总是同该国现代化进程 趋于一致。体育的竞技化、商品化、生活化,在发达国家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当发 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之际,出现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的潮流。我国体育发 展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处在一种“迟发展”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既要积极寻求发 展,又不能超越基本国情和承受能力搞超前发展,或违背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搞片面发展。 所 以,确立可持续发展对世纪初的中国体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标志着对体育发展问题的关 注将强调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结合,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当代发展战略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对世纪转换中国体育价值取向无疑是具有“范式变革”的意义,最突出的是确 立协调为本的发展观念。90年代后,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了“三个协调发展”的思路,即体 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文化等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这 反映了我们对体育内、外部关系认识上的深化,其思路与可持续发展观是一致的。当然,以 可持续发展观来进一步认识,还有许多关系需要协调。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诸如经济 效 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等,都不能牺牲未来,急功近利求得一时的满 足。其次,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确立科教先行的观念。科教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 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提高集约化程度,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向前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需要。也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人的 发展,以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相适应。

标签:;  ;  

论世纪之交中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取向_工业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