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超级对接”模式下农民心理契约的构成及中介效应分析_农超对接论文

“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心理契约的构成及中介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契约论文,效应论文,中介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1)02-0069-05

一、引言

“农超对接”模式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去掉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将节省的利润留给农民和消费者。我国商务部、农业部于2008年底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最近,在政策的刺激以及业内一片看好的前提下,大型零售超市开始“农超对接”的疯狂提速,包括TESCO、沃尔玛、华润万家、家乐福等多个大型零售企业已签下新一轮“农超对接”合作协议。

然而,相对于超市经营的标准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农户或合作社由于其规模小、起点低,想对接而仍然面临诸多障碍。据近期统计,连锁零售企业水果和蔬菜占生鲜销售比例分别为23.66%、22.13%,其中90%的企业由总部统一采购,只有16%的企业以基地或产地为主。①由此可见,目前,“农超对接”还没有占据主导位置。在渠道为王的超市强势话语权下,超市开出的条件让很多农户和农业合作社望尘莫及,农户或者合作社显得“人微言轻”,本应是“农超对接”受益方的不少农户和合作社都抱怨没赚到钱。这种不公平的感知进一步降低了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使得“农超对接”的惠农政策大打折扣。

目前,部分学者对降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损耗的模式创新进行了广泛讨论。李强(2008)提出农产品直供模式,由零售终端直接深入农村种植养殖基地选订产品与数量,以契约的方式保障农户利益及货源的供应。祝映莲等(2010)认为要探索以物流、超市、农业合作社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以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彭磊等(2010)认为“农超对接”使得零售产业介入农业生产流通,提升农产品流通市场集中度,实现了多方共赢。徐健等(2010)以农户与农产品收购企业间的契约型交易关系为对象,讨论了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对农户交易成本及其违约倾向的影响。以上大多数文献对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正式契约进行了讨论,而很少有文献关注非正式契约——心理契约。与正式契约书面表达不同,心理契约仅存在于关系双方自身的判断或意识之中。由于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铰接彼此的心理上协议,该协议会随着交易过程而不断演进直至组织间出现善意循环,并最终成为组织间关系稳定和长期发展的无形要素和不可替代的持续稳定器。因此,将反映农户认为超市应承担义务预期的心理契约引入,有助于我们打开超市与农户之间的合作过程中的关系“黑箱”。如果说农户的组织公民行为是农户与超市关系确立的核心指标之一,那么关于农户组织公民行为是如何建立并发展的研究依然缺乏。因而,组织间心理契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超市组织公平与农户组织公民行为机制合适的切入点和工具。因此,本文主要从农户心理契约的视角,分析农户与超市对接过程中农户心理契约的构成以及农户心理契约对双方合作关系的影响机制,进而为“农超对接”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框架

(一)超市组织公平与农户心理契约

Schein(1980)将心理契约定义为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Rousseau(1998)认为心理契约是雇员对与其雇主相互义务的感知。这一定义将心理契约的边界界定为只是雇员对相互义务的感知,认为心理契约概念主要关注雇员一方,它将心理契约看成是个人对相互义务的一种主观、个人感知。就“农超对接”过程中农产品的交易而言,除正式契约可以规定的农产品的价格、数量、质量和交易时间等内容外,农户对超市信息的沟通、资金、技术的支持以及价格波动下合理的收入等期望则构成了农户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由交易心理契约和关系心理契约两种类型构成。交易心理契约是建立在短期回报和利益基础之上,如农户主要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的交互关系,它是指某一有限时期内具体的、可货币化的交换,如超市额外的奖励、及时付款等。相对而言,关系心理契约更多地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的交互关系,它除了经济方面的物质回报之外,还有来自较高水平的情感投入,如创造合作性的氛围、公正和公开的回馈、乐于承担责任等(Kingshott,2006)。

社会学理论中,组织公平(organizational justice)指个体或者组织认为其投入与其得到的利益相当,并且与其他个人或者组织的利益平等。“农超对接”过程中的组织公平特指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农户感知到的超市带给其的公平性感知。一般而言,组织公平包含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互动公平等3个构面。分配公平指农户感知到的从交易结果中获得的利益和付出的代价相比分配是否公平,例如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超市的卖出价格间是否存在很大的差价等方面;而程序公平指农户针对超市组织决策制定过程与程序中公平性的知觉程度,强调在达成协议的过程中政策、程序和方法等是否公平,例如超市对农户的选择、对农产品标准的要求是否苛刻等是否公平;至于互动公平则指农户针对超市组织决策制定前,是否有被充分沟通与尊重的知觉程度。根据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观点,当农户产生不公平的认知时可能会有下列的反应,比如扭曲自己或他人的投入或结果、采取某种行为诱使他人改变其投入或结果、采取某种行为改变自己的投入或结果、选择不同的比较参考标准等行为反应。因此,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农户若产生不公平的认知,继之便可能影响其交易型或者关系型心理契约,并可能最终影响其表现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3个假设:

H1:超市的分配公平对农户心理契约的交易建构(H1a)和关系建构(H1b)具有正向影响。

H2:超市的程序公平对农户心理契约的交易建构(H2a)和关系建构(H2b)具有正向影响。

H3:超市的互动公平对农户心理契约的交易建构(H3a)和关系建构(H3b)具有正向影响。

(二)超市公平与农户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测量组织合作过程中绩效的重要的指标之一,Demnis Organ(1983)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明确和直接规定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包括组织公益行为和人际利他行为两个重要构面。具体而言农户组织公益行为,可视为农户表现出超越超市正式规定额外付出的公民行为,比如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严格控制及对道德、社会规范等的遵守;人际利他行为可视为农户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对其他农户或者超市的利他行为,比如农户与超市之间信息的分享、农户之间经验的交流等。Moorman(1991)与Schnake(1990)指出组织公平会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具体而言,员工认知组织愈公平时,其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愈高。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当超市对农户给予关心、协助以及尊重时,基于回报的心理,农户将可能会以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予以回应。因此,当农户感知到超市是公平时,农户有可能会做出超乎角色要求外的行为,以回报超市;而当农户感知不公平时,为了减缓不公平感觉,将减少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超市的分配公平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H5:超市的程序公平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H6:超市的互动公平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三)农户心理契约与农户组织公民行为

图 “农超对接”下农户心理契约及中介效应的概念模型

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社会交换过程中,会基于共有的价值观定位自身的义务,与此同时,也会形成对另一方应尽义务的看法和信念,构成自身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心理契约内含的互惠性暗示某一方认为其义务和行为有赖于另一方的行为(高维和等,2009)。而组织公民行为类似于员工的角色外行为,是不受与组织签订的正式合同或内部的规章制度约束,而是发自内心做出的利他的有益行为。因此,在超市组织公平对农户组织行为影响的过程中,可能通过农户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7:农户的心理契约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正面影响。

H7a:农户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对农户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H7b:农户的关系型心理契约对农户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综合所述,超市公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可能会直接或者间接透过农户心理契约而影响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益行为、人际利他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其概念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测量及检验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搜集资料,以武汉周边农户为调查对象。共发出300份问卷,回收280份,然后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问卷为26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88.3%。在量表的选择上,本研究尽量参照中国学者已经在研究中检验过的量表,希望借此有效地避免语句翻译、因国别文化不同导致的理解误差等问题。参考Kumar(1995)等的研究,超市公平量表包含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互动公平3个层面,共有9个陈述题项;参考Kingshott(2006)对企业间心理契约的测量(农户一般通过农合组织与超市交易),农户心理契约包括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两个层面,共有6个陈述题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量表包含组织公益行为和人际利他行为两个层次,共有6个陈述题项。问卷量表尺度选用7点李克特量表衡量,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分~7分,分数愈高代表其运作符合的程度愈高。经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以了解问卷内容是否为受测者所理解,修改无误后,发展成预试的问卷。在预试阶段,以50位农户进行问卷的预试,最后确定完成正式问卷。

为验证本研究超市组织公平、农户心理契约以及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分析表明所有项目在其预期构念上有显著的载荷,而且载荷值较高。各测量项目均具有较高的信度,Cronbach'a系数和组合信度都超出了0.7的较好水平(见表1)。各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均小于该测量项目的平均萃取方差,这表明建构具有很高的判别效度。进一步,我们采用LISREL8.70对模型整体性进行CFA分析,模型拟合指标中,NFI=0.94,GFI=0.95,CFI=0.97,RMSEA=0.052,CN=107.64,说明本研究中路径模型拟合度较好。

(二)回归分析及结果

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来检验研究假设。所有多元回归模型中VIF值均小于2,为了避免引入交互项而导致标准化回归系数出现偏差的问题,我们对所有测量模型的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根据概念框架,我们构建回归模型同步逐点检验框架中对应假设和关系路径。

1.超市组织公平对农户心理契约的影响

从以下回归分析可知,超市的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对农户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回归系数分别为0.35和0.46,p<0.05)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回归系数分别为0.42和0.59,p<0.05)均有显著性影响,从而假设H1和H2得到验证。互动公平对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而假设H3a没有得到验证,但互动公平对农户的关系型心理契约有较强的正面影响,即假设H3b得到支持。

2.超市组织公平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影响

从以下回归方程可知,超市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对农户的组织公益行为具有正面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56、0.90和0.26,p<0.05),超市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对超市农户的人际利他行为也具有正面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38、0.76和0.19,p<0.05),从而假设H4—H6得到验证。

3.农户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检验

参照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我们分4个步骤进行了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由回归分析可知,一方面,交易型心理契约建构在超市组织公平对农户组织公益行为的各个建构中的回归中系数大多数并不显著,相应的F统计量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交易型心理契约建构在组织公平对农户组织公益行为中并不存在中介效应,因而假设H7a并未获得支持。另一方面,关系型心理契约建构在超市组织公平对农户组织公益行为的各个建构中的回归中系数大多数显著,相应的F统计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关系型心理契约建构在组织公平对农户组织公益行为中存在中介效应,即假设H7b得到支持。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农户在交易层面的心理契约注重短期交易的经济行为,可以维持农户与超市之间的正常的信任、合作关系,但不足以产生组织公民行为,而基于关系层面的心理契约则立足长远,反映更高层次的合作水平和意愿。

四、结论与启示

在测量“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或者农村合作组织与超市之间的合作关系方面,农户组织公民行为是衡量合作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农产品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的行为便无法适当地被规范,此时,农户所表现的组织公民行为,便显得特别重要。此外,就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而言,农户的组织公民行为无法用显性的契约加以规范,需要通过农户心理契约去加以引导。有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了超市组织公平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户心理契约产生的中介效应。具体而言,本文研究发现如下:

首先,就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的整体影响而言,超市组织公平对农户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直接影响,而其中以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此意味着,超市在相关决策制定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以及双方利润分配的公平是影响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因素。

其次,就超市组织公平对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而言,农户的关系型心理契约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此意味着,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历程,部分是透过农户对超市组织公平性知觉后借由心理状态,感知相互的责任和义务,最后在建筑良好关系意愿的基础上,影响农户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

最后,在中介效应的检验过程中,农户的交易型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并未得到验证,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交易型心理契约虽然可以维持适当的正常合作,但不足以产生农户组织公民行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相对于短期利益,农户或者合作组织可能更关注与超市之间良好关系建立的意愿。因此,超市组织应着眼于长远利益的角度,在超市组织公平的基础上,充分注重农户关系型心理契约的构建,发挥农户的组织公民行为,提升双方合作的意愿,确保超市农产品货源的质量安全和稳定性的供应,最终实现“农超对接”政策的双赢局面。

注释:

①中国连锁超市2008年调查数据。

标签:;  ;  ;  ;  ;  

“农业超级对接”模式下农民心理契约的构成及中介效应分析_农超对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