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论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_英语论文

努力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论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_英语论文

努力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继续教育论文,素养论文,学英语论文,努力提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的英语教育长期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中学英语教学更是如此。为了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九十年代初推出了新的中学英语教材。新教材内容新,语言活。课文按照典型的交际情景设置,淡化了语法教学,加强了听、说训练,体现了听、说优先的语言习得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新教材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表现在虽然中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但却普遍不能用英语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初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①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②的目的并没有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的低效率仍没有根本改观。

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衡量英语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标志。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也就是能够与处于另一文化环境中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就中国学生而言,英语交际能力就是具备一定程度的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成功交流的能力。我们的中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原因何在呢?问题主要出在教学中。“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交际能力,重视对语言的社会运用能力。单单学习语言材料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这些材料,还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使用它们。”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理解、懂得第二语言的社会文化,熟知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为任何语言都和某种文化紧密联系着。英语语言也是如此。一方面英语语言包含着深刻的英语文化内涵。语言结构中,尤其是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作用中的一些特殊模式和规则更与文化因素不可分割。当学生不了解母语为英语的人和他们的国家时,他们无法确切地意识到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这样,他们就会用中国人的准则去理解外国人的想法、行为甚至外表。因此,培养学生比较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避免套用本族文化的标准来进行英语交际,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就成了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能够洞察两种文化的异同,传授准确的语言信息,并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另一方面,英语文化又是英语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人们在学母语时,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是同时进行的。语言的习得及运用有赖于环境文化的领悟。语言的习得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同是学会语言的运用规则和语言体系的文化含义。如父母对孩子说,“大人讲话小孩子不要插嘴”,“小朋友帮了你要说谢谢”等,孩子既习得语言中的词汇和句法,也理解了词句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母语的社会运用能力。母语语言教学正是在学生已初步具备母语社会运用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母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已有的母语知识的意识程度,扩大他的语文知识范围,提高他的整体语言交际能力。而英语教学一般是在学习者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既不懂英语语言,也很少知道英语文化,缺少真实的英语环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依靠英语课堂,依靠英语教师的传授。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英语文化修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他不仅是学生英语语言输入的主导者,输入质量的控制者,更是学生主要的语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制造”者。这种语境和“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差,就必须直接导致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低下。

英语教学不能没有英语文化的传递,英语文化是学生形成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要想培养学生的英语社会运用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只着眼于纯粹的听说是不够的,一定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否则,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也要谈不上正确得体地使用了。这就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要把英语文化的传授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始终。

二、中学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养的现状

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英语教师就应有良好的英语文化修养。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之所以对英语语言所依存的英语文化信息重视不够。主要原因在于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养较差。这就必然出现目前课堂上语法讲解多,实际交际少,文化输入缺乏的现状。例如教师在一篇没有多少语言点,难度也不大的课文里硬抠出一些语言点讲解分析。这样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即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有时造出的句子甚至是中国式的英语,即虽然语法上无大误,但不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结果学生可能学会了怎样表演一则对话,而在自然对话的情景中却不能有效的实际。这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培养的现象是教师知识结构中英语文化不足的必然结果。笔者曾于1999年8月,对中学英语继续教育初级班的70位学员进行了一次“中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测试,结果出人意料。知道圣诞节是为了庆祝基督诞生的一个节日的学员不到10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能写对英国全称的学员还要少。教师的英语文化知识由此可见一斑。

造成教师这一知识缺陷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因为中学英语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出国培训学习,也少有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交流。他们是在对外来文化接触很少的背景下,从中国英语老师那里学得的英语,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这就是目前的现状。中学英语老师,特别是年龄稍大一些的老师,在他们的学生时代,我们整个国家对世界的了解都很少,外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欠缺,外语师资水平不理想,学校甚至没有收音机设备,外语资料严重缺乏,接触外语的机会非常有限,周围社会环境中几乎没有用得上外语的职业。英语教学实际上是将英语当作一门纯知识去教,教材中大量地安排句型、语法讲解和语法练习。当时的教师们以语法讲解和翻译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讲结构,抠语法,而很少考虑语言文化意义和实际使用。英语考试由于只测试读的能力,少测试写的能力,不检测听的能力,更不检测说的能力,因此,为应考,教师几乎放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文化能力了。结果,靠死记硬背记住了不少语法条条的学生却不会使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交际。这样培养出的英语教师,对英、美等国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全面、不扎实、不系统。自己的教育活动也必然受到影响。这就形成了英语教学上的恶性循环。二是因为,现有的不少英语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对英语语言所反映出的英语文化自然也就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虽然今天社会生活中英美文化信息越来越多,但英语教师却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更难以理解、把握,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第三,目前中学老师工作量大,压力重,也少有时间和精力观察、研究英语语言的变化。更谈不上以此改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了。

语言是社会文化现象,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社会文化的变化必然反映在语言上。一位美国专家在谈到英语语言变化之大时曾感叹道:在日本和中国工作了几年之后回美国探亲,读报纸时惊讶地发现,原来常用的black people不见了,而出现了African American。在美国历史上,黑人是奴隶,可以被任意的买卖,被称作Negro,甚至蔑视含义更强的nigger。美国南北战争后,逐步废除了奴隶制,民权运动此起彼伏,黑人争取平等自由,反对种族歧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Negro一词逐渐被black people所取代。在现代,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增加,世界人民坚持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的人人平等,在这种大背景下,明显带有歧视色彩的black people又逐渐被non-White people、colored people乃至African American所代替。英语中“黑人”这个词的变化典型地反映出了社会变化对语言的影响。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变化,把过时的甚至是被屏弃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难在实际的情况中进行交际,有时甚至会引起严重的误解,因为他们所造出的可能是脱离了社会情景的句子,可能只会有语法意义和字母意义。有位英国专家抱怨说,他的中国学生的作文里有很多连他也弄不懂的过时的英语,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证。

三、提高中学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弥补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知识的不足。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是很好的补缺机会。在继续教育中,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英语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第一,开设英语文化课程。在对比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英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上困难的文化特征为背景编写教材,作为专门的英语文化课程的内容。英语继续教育是面向全体英语教师的成人教育,英语教师之间的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应对不同层次的中学英语教师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那些英语文化知识几乎是空白的教师要比较系统地介绍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对那些曾接受过英语文化教育的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着重介绍新的语言文化现象。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曾经说:“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随时变化,语言何独不然!一个外语学者,即使已经十分纯熟地掌握了一门外语,倘若不随时追踪这门外语的变化,有朝一日,他必须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继续教育中“英语文化”课程的教学要随时把语言现象的最新变化介绍给教师们,因为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

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事件已落下帷幕,“美式英语又‘添’新词”,其中的主角将“名垂美国语言史”。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最近播出的一套电视剧中,一位男演员在法庭中坦承自己“的确有莱温斯基”,此语一出,观众立即了解他所指的是性丑闻。“克林顿”已经成为“修饰后的优雅谎言”的代名词。至于偷偷录下与莱温斯亲密对话,并将物证送给检察官斯塔尔的“特里普”,则成为背叛朋友的代名词。

利用英语文化课程的教学帮助教师们了解英语文化,同时还要重视培养英语教师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意识,让学员自觉培养一种“文化洞察力”。

第二、在英语继续教育中,应使英语文化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浑然一体,使英语文化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

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教学,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文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让中学英语教师充分注意了解英汉交往中东西文化差异的广阔范围和诸多因素。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所开设的各门课程既应从不同的视角,展现英美等国的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等社会文化大的方面,又要重视约会、打电话、吃饭、打招呼等等社会生活细节,以及词源典故、成语、格言、委婉语、禁忌语、敬辞、谦辞、语体(正式、中性、非正式、俗语等)等等反映文化差异的因素。在继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在继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帮助英语教师逐渐形成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

第三、英语继续教育各门课程所选用的教材都要尽量多地包括文化点。可以选取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起来的文章。例如,教学中所选择的材料本身就是介绍英语文化习俗、词语掌故、历史事实的文献。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因此,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相关课程应选择一些有助于学员在短时间内提高交际技能的文学作品,例如词汇和结构能力与本族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与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差异的作品。另外,可以安排一定量的报刊选读。阅读报刊、杂志或阅读从报刊、杂志上选下来的文章,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从这里所了解的信息是最新的,往往也正是教科书中所缺少的。

在英语继续教育教学中,应选用一定比例的英语国家出版的英语教材和原著,有些英美出版的质量较好的教材采用了不少涉及英语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这些“真实材料”注释部分着重解释文化上的差异,材料本身涉及一定的场合、人物、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是研究文化差异的好材料。

第四,扩大对外交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刻日益临近,对于开放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正在进一步加大。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做到“请进来,送出去。”我们应请进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英语继续教育工作和中学英语教学,增加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与我国中学英语教师们进行座谈交流的机会。要经常选派中学英语教师出国培训,身临其境,直接了解英语国家,切身感受英语文化。这极有利于认识比较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季羡林曾建议“今天在大学或中学教外语的老师,最好是每隔五年就出国进修半年。这样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在后面。”

当然,英语文化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进行。讲授可以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英语文化,比较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但是最有效的手段是图片、幻灯、电影、电视、录相、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能生动具体、真实直观地向教师们展现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生活方式、风土民情、历史传统、大小礼仪、民族心理、道德标准等,让教师有身临其境之感,会产生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中国在开放,世界在融合,中学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质偏低并直接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情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只要我们潜心调查研究,确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坚定信心,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知识、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方面一定会有明显进步,在英语教学中“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标签:;  ;  ;  ;  

努力提高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论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