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的套话与魏源的文化担当意识论文

“夷”的套话与魏源的文化担当意识

姚 武1, 向芷君2

(1.邵阳学院 文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湖南省会同县教育局, 湖南 会同 418300)

摘 要: 魏源作为清末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睁眼看世界的眼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他的诗文等著述中,以众多的“他者”形象组合成“夷”的套话。文章从形象学的视角对魏源著述中的他者形象进行分类研究,进而探析身处“千古未有之奇变”时代中魏源的文化担当意识。

关键词: 魏源; 诗文; 夷; 文化担当

套话是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描述异国异族形象(他者)的一个术语,是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象。从先秦《山海经》到古近之交魏源的诗文,在古典性中国文学的“形象”发展史中,人们习惯于用“夷”来概括异域、异族及异国形象,即形象学中的“他者”。魏源诗文中有众多的“他者”形象,比如“西洋”“洋艘”“洋琴”“夷女”“节旄”“米利坚”“英吉利”“瑞士”等,这些可以通过“夷”的套话来加以概括。“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魏源诗文中也有大量的“自我”形象,比如“山水”“河川”“古迹”“师友”等。国内外关于魏源诗文的研究,主要是从题材、主题和文艺观及诗文语言等方面来进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形象学的视角对魏源诗文中“夷”的套话进行探索和研究。因而,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论析“夷”的套话,对魏源诗文中“夷”的套话进行分类探析,并结合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语境,探索魏源的文化担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百分比覆盖环境下,为了在算法中提供连通度的保障,本算法提出可变参的适应值函数,当染色体所对应的节点子集C1,C2,…,Cgimax-1满足连通条件式(2)时,则ω1=1,ω2=1否则ω1=0,ω2=1,即本算法的适应值函数定义为式(4)

一、魏源诗文中“他者”形象的分类

魏源(1794—1857)作为清末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著述丰富,有文学、史学、经学、佛学等多种著述存世。2005年5月岳麓书社出版的《魏源全集》,是迄今为止较为完整的魏源著作集。魏源的诗文主要收集在《魏源全集》第十二册中,包括《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补录》等,体裁包括诗、词、散文、序言、表章、书信、传记、读书笔记、奏议文章等。[1]此外,他的史地学巨著《海国图志》,以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由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加以扩编而成,他自撰的这些论文也可以归入魏源的诗文范畴。处在新旧交替时期的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广采博纳,在其诗文中呈现出众多的异域、异族及异国形象,并以“夷”来进行概括。魏源诗文中的“夷”实质上是众多“他者”形象的集合,即形象学中的套话。可以从魏源的文化选择立场对它们加以区分,有作为文化精华、魏源主张学习的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他者”形象,也有作为文化糟粕、被魏源排斥与痛恨的诸如“侵略者”“鸦片”等“他者”形象。

大多企业对互联网的安全防御机制重视程度不高,这就会造成一些黑客有机可乘,从而使得企业的商业机密泄露,严重情况下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处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法律以及技术都不够完善,因此就需要企业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建立起网络安全防御机制,做好防火墙的搭建,注重数据的加密,定期对服务器进行维护,增强安全程度,并且定期对电脑进行升级,定期查杀病毒,提升对数据的保护作用,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采用内网、外网之间的数据转换,或采用网络专线进行物理隔绝,提升防护等级。

(一)作为西方文化精华予以吸收的“他者”形象

在魏源所描述的众多“他者”形象中,魏源予以肯定和借鉴的西方文化精华主要表现在“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以美国、瑞士、英国为代表的“制度文化”。魏源把它们作为西方文化精华予以吸收和借鉴,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改革晚清弊政。

魏源在他的著述中,较大篇幅地论述了作为“他者”形象的西方政治制度,对西方政治制度予以高度肯定。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曾写到瑞士“至于朝纲,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民政上“皆推择乡官理事,不力王侯”,更是称赞瑞士为“西土之桃花源也”。而关于美国他则说:“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2]1601从魏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瑞士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属于“师夷”的范围,魏源持肯定的态度。魏源还认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衙门(即国会),公议乃行。”[3]1917赞同西方国家普通民众对国会的影响,普通民众并不是被排除在外的,统治者应该团结民众、了解民众,民众也是有权力决定国家事务等的。魏源主张学习美国、瑞士、英国为代表的政治制度,并深受启发,以此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宣扬民本思想、批判科举制等。在他的相关文章中,他肯定百姓的力量与智慧,对于君主专制持批判态度,他否定“天子受命于天”,反对“君权神授”的思想。

魏源《默觚·治篇十二》第一条:“天下其一身欤?后元首,相股肱,诤臣喉舌。然则孰为其鼻息?夫非庶人欤!九窍、百骸、四支之存亡,视乎鼻息。”[4]67国家其实可以看作一个人的身体,君王是头脑,宰相就是手足,而大臣就是喉舌,那么最重要的呼吸器官呢?九窍、百骨、四肢的存亡,全靠鼻息,魏源认为百姓就好比鼻息。一个人要想延续自己的生命,口可以终日闭着,但呼吸却是片刻也不能停的,就好比一个国家要想延续就要注重百姓的问题,要善于听取百姓的意见,懂得倾听百姓的呼声,了解百姓的疾苦。《默觚·治篇八》第四条:“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一肖何而助之者良、平、信、越……而孔明自将以出祁山:身曳轮也。哀哉!”[4]55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涨,独自举重很难举起来,众人一起赶路就会走得快些,要倒塌的大厦不是一根木头就能支持得住的,决堤不是一捧泥土就能堵塞好的,一个国家单靠君王、大臣是不会发展、长久的,君王要懂得依靠百姓的力量,要团结百姓。对于百姓的智慧、力量,魏源是认可的,就像在鸦片战争中,百姓自发组织的抵抗运动等,都是正确、值得支持的。

反观在封建专制统治的数千年里,君权一直被认为至高无上,西汉的董仲舒更是鼓吹“君权神授”,认为天子是上天命定,君权是神授予的。魏源在《默觚·治篇三》第四条、《默觚·治篇十二》第一条中,则对“君权”进行大胆的冲击,否定君权神授,认为天子也不过是从众人之间产生的,将矛头指向了清朝统治集团,揭露和控诉他们对内强取豪夺、剥削百姓,对外屈膝媚敌的丑恶行径。这样的专制与美国、瑞士实行的分权统治、相互制衡、设官长管理事物相比,魏源应是更倾向于后者的。在认同以美国、瑞士、英国等为代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魏源更是抨击了清朝的科举制度。都知道三代时实行的是分封制、世袭制,寒门子弟即使满腹经纶、心怀壮志,也难以得到重用,更别提做官。相比较而言,科举制的实行,不仅给了平常百姓一个入仕的机会,也给统治者一个招揽人才的机会,但是实行到清朝,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弊病也彻底显露。在《都中吟》里,魏源写到:“小楷书,八韵诗,青紫拾芥惊童儿。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5]576大意为只要能够写出漂亮、端正的小楷字,能胡编乱造几首八韵诗,那么高官得来毫不费力,能够骑在人民头上。又因为清朝当时的规定是考不上翰林的官,就入不了阁,死后也不能谥文,所以那些考中的人会不停往上爬,考上了举人就想考进士,考上了进士就想进翰林。魏源当时多次参加顺天乡试、礼部会试,甚至在道光二十四年的礼部会试被当权者以试卷不工整为由,罚停殿试一年,空有满腹经纶、满腔抱负,却没有发挥的地方,是其莫大的遗憾。仅仅小楷写得好,会做诗就能得到官位,而像魏源、龚自珍这些真正有才的人却得不到重用,“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所以魏源在作品最后更是讽刺:大河决堤,应该派会写桃浪诗的人去治理;前线告急,应该派能写檄文的人去御敌。魏源对当时科举把小楷书、八韵诗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进行了批判、讽刺,认为这与从政没有一点联系,其实也是从侧面反衬出魏源自身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以及他对美国、瑞士等西方政治制度的一种认同感。

对工作场所侵犯行为,研究者探索了两方面的预防措施,一是从组织层面探索预防或避免侵犯行为的措施;二是从受害者角度探索避免侵犯行为发生的预防措施。

魏源还揭露和抨击了清政府时期的吏胥政治。当时清政府财用不足,因此实行纳资捐官制度,此例一开,不但使官吏队伍更加混杂,还加剧了官场的贪赃枉法,使得贿赂公行。在《都中吟》中,魏源痛呼:“吏兵例,户工例,茧丝牛毛工会计,全恃舞文刀笔吏。”“缺可补,可不补;级可去,可不去,翻手覆手敢予侮,能令公喜令公怒。”[5]576官缺能够补充,官级可以去除,这全凭当政者的喜怒。而有的胥吏能掌控选官之权,甚至是中央核心部门的官位也能捐纳,彼时的捐纳制度弊病显露,魏源却只能以诗歌呼吁痛斥,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魏源还说到“开科开捐两无益”,可以看出他是极力主张废除这两项制度的。

魏源留有900首左右的诗歌,其中描写鸦片战争题材的诗歌有90首左右。有资料记载鸦片在清朝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但那时候并没有如此严重的影响,鸦片甚至还能入药,或者用以麻醉。鸦片最初进入中国是有一定限制的,在鸦片战争前的七十年间,以英国人为主,外国商人一年比一年加大向中国贩运鸦片的力度。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实行鸦片专卖,这时每年已有一千箱鸦片输入中国;到了嘉庆年间(十九世纪初期),每年向中国的鸦片输入量增加到四千多箱;到了鸦片战争前几年间,每年多到四万箱左右。[8]11鸦片战争前夕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造成清朝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财政危机严重,加重了统治集团对百姓的搜刮,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且还严重侵害、腐蚀了中国人民的心理、精神。鸦片在当时的危害显而易见,它使得人沉迷于此,吸食上瘾的人会变得面如菜色,无比消瘦,呲牙咧嘴,两肩高耸,面呈死灰,终日昏昏沉沉,完全没有活力,富人吸食则逐渐破产、贫穷,穷人则只能等死般地度日。那时还有人评价鸦片贸易比贩卖奴隶更加残酷,鸦片不仅折磨人的肉体,还腐蚀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灵魂,败坏他们的品格。对于“鸦片”这个西方糟粕,魏源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赞成林则徐的禁烟主张。

面对鸦片战争前后“他者”形象的转型与变化,魏源通过“夷”的套话,在较全面了解“他者”的同时,也对“自我”文化表现出较充分的自信,在内忧外患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化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鸦片战争以前,历代文学或文化典籍中的“他者”,大体上即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从总体上说,其文化实力都弱于中原地区,即便是能以武力“征服”中原(如蒙古族和满族),但最终仍不得不被中原文化的强力所同化,从而实际上成为中原文化的皈依者。[11]5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他者”的强势出场和“华夷秩序”的崩溃,当“大自我”急剧坠落为“小自我”时,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人文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陷入对“他者”文化的焦虑当中,在保持文化自尊心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文学探索和文化选择。魏源所处社会环境内忧外患,面临着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碰撞的多元文化格局。身处“千古未有之奇变”时代的魏源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化焦虑”的境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列强的侵略,使得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平民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像魏源一样心怀抱负的人却得不到重用,还遭受压迫、屈辱。面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魏源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进行艰苦而卓越的文化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魏源赞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英勇奋斗,同情百姓疾苦,且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接下来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魏源的文化担当意识进行探析:

魏源并未批判、控诉所有的“冯夷”“贝族”,比如以“夷女”为代表的西方人是被他所认同的。魏源生平也曾到处游历,为了写作关于列强的事情到处搜集材料。1848年他开始了游历,曾到达澳门。在那里魏源认识了葡萄牙人委理多,还受邀到他家里做客,委理多及家人不仅热情招待,还弹奏洋琴给魏源听,临别更是赠送洋画作留念,魏源自己也并没有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赞叹委理多家人的热情好客,孩子的天真客气,赋诗相以赠送。从《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中“膝前况立双童子,一双瞳子翦秋水”“中原未之见也”[8]630,不难看出,魏源对葡萄牙人委理多孩子外表的夸赞、喜爱。“夷女”的形象其实代表了除侵略者之外的“冯夷”“贝族”,不是所有的夷人都是敌人,他们有的也是善良、勤劳、热情的,不能以偏概全,否定所有的“冯夷”“贝族”,要有宽广的胸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于“夷人”的友好,魏源还之以友好,表现出对自我文化的自信。

魏源看到了晚清逐渐衰落的原因主要在于晚清政府的弊政,因而其主张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要有开放的政治环境。每当看到由于内忧外患所导致的晚清政府满目疮痍的局面时,魏源痛心疾首,却无从改变。于是,他还把目光转向清初康乾盛世,期待从文化“自我”中挖掘良策以挽救晚清羸弱之势。魏源赞叹可称之为“壮潮”的清初时期,“壮潮”一词出现在魏源的《钱塘观潮行》中,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于鸦片战争后的一八四二年。“江逆飞,海立起,天风刮海见海底,涌作银涛劈天驶”[8]618,天风将大海掀开,露出海底来,汹涌的银白波涛劈天疾驶,世界上再瑰丽奇绝的美景都不能与之相比,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潮如百物有壮老,少壮春雷草怒芽,老后秋风弩穿缟”[8]618,魏源眼中的“壮潮”实指的是开国初期的清王朝,他赞扬清初的文治武功。清朝开国初期,气势如虹,百万骑兵涉水疾驰都不用船,统治者也懂得用人之道、民心所向;与之相对应的,“老潮”则象征了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当时统治者的腐朽破败,百姓的痛苦哀怨,外敌的侵略,无一不显示着清王朝即将走向灭亡,而诗中“天朝昏”更是对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进行了大胆深刻的揭露。由此可见,魏源“师夷”中的“夷”不仅包含制度层面的“他者”,也包含着作为器物层面的“他者”,而且,魏源在“师夷”的同时还主张“师古”,不仅内外求索而且上下求索,可谓用心良苦。

魏源还主张学习以“洋琴”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艺术。作为西方文化艺术的典型器物,“洋琴”是在《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中所提到的。对于当时那种环镜而言,外敌入侵,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西洋人很排斥、痛恨,不管是他们的人,还是物品。对于当时清王朝的百姓而言,西洋人的一切都是可憎的,但是魏源却不是一味的否定,他赞叹外国人的智慧,欣赏他们的勇气,也认同他们的建筑、音乐、乐器等。魏源在《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中尽情抒发了对西洋音乐的感受。[8]630可以说“洋琴”所代表的音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整个西方的艺术文化,魏源并未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去否定他们的艺术文化,相反,魏源对此持肯定的态度。他有远见,有自己的进步思想,能够看到西方艺术文化的闪光点,进而提倡要去学习他们的长处,也有了他的“为以夷制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7]1,想要战胜敌人,首先要去了解他的文化、他的思想。为此,魏源当时主张清王朝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建筑等,主动地去了解,取其之长,避其之短,以此来挽救衰败的晚清。

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的眼光,了解西方的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但绝对不是一味地予以吸收和借鉴。他作为地主阶级改良派,深切地感受到西方侵略者带来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一方面,他排斥西方列强的鸦片贸易,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另一方面,对因鸦片贸易而引发的鸦片战争更是深恶痛绝,批判西方侵略者。因而,在他所描绘的众多“他者”形象中,“鸦片”以及以“冯夷”“贝族”为代表的侵略者是他所排斥和批判的主要对象。

(二)作为文化糟粕予以排斥的“他者”形象

由上可知,魏源“师夷”可以说是较全面地学习西方,从“制度文化”到“器物文化”,其直接目的在于达到“富国强兵”的状态。其诗文中“夷”的套话内涵非常丰富,不仅有作为文化精华加以学习的“他者”形象,也有作为文化糟粕予以排斥的“他者”形象。

另一方面,以“坚船利炮”“洋琴”等为代表的“器物文化”,这些是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代表,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艺术,以改良风俗并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不一会儿,老吴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他说找到了自己的《黑暗传》。我什么也没说,把委屈咽了下去。我深知传承人把这些手抄本当做命根子,就是对我再大的误解,我也能忍受下去。

魏源对西方列强以“鸦片”为借口的战争更是深恶痛绝,清政府签订了辱权丧国的《南京条约》更是令他痛心。如《秋兴》十一首之三:“大漏卮兼小漏卮,宣防市舶两倾脂。每逢筹运筹边日,正是攘琛攘赆时。海若蛟宫奔贝族,河宗宝藏积冯夷。莫言象数精华匮,卦气爻辰属朵颐。”[10]685这首诗描述了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白银哗哗往外流,官吏在治河、运粮时又大肆贪污,就好像是大的破漏器具加上小的破漏器具,财富流失很快。而财富的流失是因为龙宫里闯入了“贝族”,河宗的宝藏进入“冯夷”的口袋,比喻外国的侵略者闯入了清王朝的地盘肆意横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也不顾百姓、国家,只知道填满自己的口袋。魏源对二者进行控诉,认为财富枯竭的根源就是因为“冯夷”“贝族”这些吸血鬼的贪得无厌。

魏源诗文中“夷”的套话包含着异国政治制度,他通过对异国政治制度的探析,提醒统治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改良封建弊政,逐步实现政治文化的自我觉醒。此外,魏源还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达到改良风俗并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而清政府用刀箭进行的反抗显得那么脆弱;更甚者,火药本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但是在战争中却被西方的炮弹打得毫无还击之力。魏源认识到清朝腐朽的本质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在所著的《海国图志》中详尽地介绍了西方等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在火器和战舰的生产使用方面作了介绍。在书的序言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要“窃其所长,夺其所恃”,认为学习“夷之长技”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6]1在《俄罗斯国总记》中,魏源记载:“及于此达王……,微行游于严士达览等处船厂,火器局,讲习工艺,旋国传授,所造火器战舰,仅优于他国。……迨至今日,……其兴勃然,遂为欧罗巴最雄大国。”[7]1457可以看出,魏源对于俄国彼得大帝出行访问,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行为是非常认同、赞叹的。他认为当时的晚清政府要想由弱变强,也要像俄国彼得大帝一样,主动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是闭关锁国,认为天朝至上。当时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中国,就是因为他们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坚硬的船舰、锐利的炮弹,他们能够去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所以,魏源也主张晚清政府应该要建厂制造船舰、炮弹,引进人才,并且要培养、训练技术人员等。

本研究对访谈资料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尽可能全面地总结出每一个维度所涉及的题目中包含的内容,总结发现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一些特点与规律,部分案例与访谈内容如下:

二、魏源的文化担当意识

3) 腹地货源对港口群干支航线网络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虽然非核心枢纽港腹地货源改善有助于提升这些港口的转运功能,但是由于其已开发干支泊位资源的不足,港口群整体的转运效率明显下降。

(一)改良主义的文化选择立场

魏源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政府由盛到衰的过程,面对当时的内忧外患,他不是固守着自身的利益一成不变,他批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固步自封,同情百姓疾苦,讨伐侵略者的蛮横粗暴、贪得无厌,能够反省自我,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以此来改变清政府被动、受侵略的局面。

在魏源的诗文中出现了一个“拒绝洗澡的‘懒汉’”形象,它其实比喻了清政府统治阶层的顽固派、投降派。他在古乐府《行路难》(十三章)中写到:“有客色难心畏洁,欲浴先必谋蚁虱,甘听群污饱膏血。甘此七斤大布袍,百年不浣沧浪月。”[5]569有一种人对洗澡很抗拒,非常害怕洗澡。让他清洁还必须先去问问虮虱的意愿,就是宁愿让虮虱饱食鲜血,甘愿穿着七斤重的脏污布袍,即使百年也不愿将之洗干净。魏源描绘这样的极致懒汉,暗里指向了清王朝的顽固派、投降派。他们不思进取,固守着已有的死制度和自身利益,排斥一切损利主张,阻碍着清王朝的发展。与此对应的,魏源表达出对以林则徐以及他自身为代表的抵抗派的赞叹。鸦片战争的爆发不仅使得百姓、爱国官员痛苦,更是加快了清王朝覆亡的脚步,可是战争中的投降派却顾及个人利益,极力挑拨统治者投降。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才是魏源所认同、敬佩的。鸦片的流通不仅与侵略者有关,更是与当时腐败的官员息息相关,他们为了巨大的利益组成包庇鸦片走私的集团。抵抗派的行为损害了鸦片走私集团自身的利益,因此其还将侵略者的逼迫归结于抵抗派。以琦善、伊里布等为代表的投降派更是散布舆论,将罪责全部推到林则徐等人身上,最后还签订了卖国条约。为此魏源深感悲愤,撰写了《圣武记》《海国图志》等书,和抵抗派一样主张要正视西方的侵略,要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政治制度,要有尊严、有骨气,大赞林则徐等人的英雄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都知道蜡烛不剪去烛花就不能继续带来光明,书籍不除掉书虫就不能完好的保存,而素女之所以被赞誉,是因为善于改变娲皇弦。“一番澡雪一番新”,洗掉污秽才能一身清爽,剪去烛花蜡烛才会明亮,除掉书虫书籍才会完好,魏源讽刺顽固派的丑恶,强调了对于当时的清王朝来说除弊革新的必要性。魏源诗文中还出现了“讳疾忌医的田侯”,他在《行路难》(十三章)之《针灸苦肤药苦口》里说:“扁鹊见田侯,三见三叹烯。初见腠理可针灸,再见肠胃可汤液。针灸苦肤药苦口,攻泄恐伤元气厚。何如勿药得中医,国老衣钵为君授。三见始入门,望气先却走。药石攻补百不受,太乙雷公齐束手。娠童媚子环刍狗,堂上称觞万年寿。”[1]570田侯,名午,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名医扁鹊三见田侯,初见时扁鹊说田侯的病还只是表面的,可以用针灸治疗,而田侯却认为这些所谓的名医都是骗子,并不信任扁鹊。第二次见田侯时,他的病还可以用汤药治疗,但是汤药苦口,田侯并不领情。等到第三次时,扁鹊却不再过问田侯的病情,说病入骨髓就是神仙都难救。其实魏源写讳疾忌医的田侯,实则是暗指清王朝的统治者,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而统治阶级却没有关注这些,有的只是贪图享乐,在乎点甚小的利益。更甚者,当时我国已经与西方通商二百年之久,但清统治者却不知道英国在什么地方,对他们全然不知。田侯讳疾忌医,最终自取灭亡,但是他的婢女宠臣们却在祈求上苍降福,满朝文武则在朝堂上祝贺田侯万年长寿,这实则也影射出封建社会到了清朝已经处于无药可救的末世。

晚清政府内忧外患、满目疮痍,魏源意识到导致如此局面不仅仅是蛮夷、列强入侵的原因,因而主张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先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魏源还主张改革内政,提倡经世之学以挽救衰败的清政府。

(二)经世致用的文化利用方法

古时常有一些文人墨客不喜世俗险恶,不愿面对朝廷的阿谀奉承而选择避世隐居,不再过问人世疾苦。有人认为避世隐居很好,过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不问世事,不为外界而徒增烦恼。很多人都向往这种隐世生活,而魏源则批判这种隐居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极其消极的态度,没有爱国主义情怀。就如两汉交替之际汉朝道家易的代表人物向长,他以不因家事自累而选择隐世;东汉禽庆以儒生去官,隐世而居,魏源认为他们的隐世而居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态度。而在《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里,魏源却能够从一个人的饥饿担忧一个家庭的饥寒,从一个家庭的饥寒担忧天下百姓的疾苦,感叹“痌瘝苟不瘳,尧禹亦何为!”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中,魏源没有选择避世隐居,而是坚持经世致用的态度。他忧思疾苦,积极寻求变强大的方法,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倡晚清时期应打开国门,而不是闭关锁国,要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向长、禽庆等避世隐居者相比,魏源以此来衬托出自己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救办法的志向和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未划分时区之前的农业社会,世界各地采用着各自的计时方式,这种混乱的计时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1876年,苏格兰裔加拿大工程师Sandford Fleming(史丹佛·佛莱明)在爱尔兰旅行时,因误将上午的车票当成下午,而错过了列车。正是这件事促使他研究世界标准时间,以改善这种混乱计时的状态。

魏源是用辩证的眼光进行文化选择,对“夷”加以区分,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剔除西方文化的糟粕,以促进自我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好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或者坏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西方列强的入侵,它给当时的清王朝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不管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侵略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当时的清王朝面临的不仅仅是西方的侵略,更有内部的矛盾,统治阶级腐朽、破败,人民苦不堪言,而且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变化的大小,它总是在慢慢进步的。所以,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西方的入侵带来了伤害,同时客观上激发了民族的觉醒。通过解读魏源“夷”的套话,可以清晰地探明魏源文化选择的目的,学习“他者”以复兴“自我”,体现了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魏源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结语

魏源在他的诗文等著述中,立足于改良主义的文化选择立场,坚持经世致用原则,以“夷”的套话展现“他者”形象,既看到了西方列强作为“番鬼蛮夷”的野蛮“他者”形象,同时又以开明的态度主张“文明师长”,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饱含爱国热情,表达图强之志。作为地主阶级改良派,他以“创臻辟莽、前驱先路”的精神,进行艰苦而卓越的文化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正如梁启超所说:“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12]156魏源诗文中“夷”的套话所蕴含的改革与开放的思想与文化理念,势必会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源.魏源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九)[M]//魏源全集(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2005.

[3]魏源.海国图志(卷七十九)[M]//魏源全集(第七册).长沙:岳麓书社,2005.

[4]魏源.古微堂内外集(默觚·治篇)[M]//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5.

[5]魏源.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卷四)[M]//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5.

[6]魏源.海国图志(原叙)[M]//魏源全集(第五册).长沙:岳麓书社,2005.

[7]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四)[M]//魏源全集(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2005.

[8]魏源.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卷六)[M]//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5.

[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魏源.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卷九)[M]//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5.

[11]杨晓林.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解读[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

[1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6.

The Formulary “Yi ”and Wei Yuan ’s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YAO Wu1, XIANG Zhijun2

(1.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422000,China;2.Education Bureau of Huitong City,Hunan Provine,Huitong 418300,China)

Abstract : As an outstanding enlightenment thinker, politician and writ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i Yuan put forward the idea “learning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the west to resist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formulary “Yi” formed by various images of “others” can be found in his literary creation.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images of “others” in Wei Yuan’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ry, and then explores Wei Yuan’s sense of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times of “strange changes that have never occurred in the past”.

Key words : Wei Yuan; literary creation; Yi;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B2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1012(2019)03—0001—07

收稿日期: 2019-02-1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课题“魏源诗文中‘夷’的套话与中国近代‘他者’形象转型研究”(17YJA75103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魏源诗文的文化品格与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研究”(18A385)

作者简介: 姚武,男,邵阳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向芷君,女,湖南省会同县教育局老师。

标签:;  ;  ;  ;  ;  ;  

“夷”的套话与魏源的文化担当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