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盛捷1,李学麟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1、脾胃学说的起源
先秦时期,《黄帝内经》中就对脾胃病理生理及脏腑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奠定了脾胃理论的基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概括了脾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的生理功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1]”,则体现了升清降浊在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同样,脾主肌肉四肢,四肢的活动需要脾气的濡养。“胃者,水谷之气血之海也[1]”,人若能进食水谷精微,则能充养正气,正气实则能战胜邪气,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难经?四十二难》提出:“脾裹血,温五脏[2],”这为后世“脾统血”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2、脾胃学说的形成
东汉时期,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它的出现对脾胃理论有很大的提升。首先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的观点,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这对疾病的治疗指明了方向。仲景在《内经》“阳道实,阴道虚[1]”的基础上阐述了实则阳明,治实求之阳明;虚则太阴,治虚求之太阴。仲景认为脾湿胃燥太过是太阴、阳明发病之源[4]。此外仲景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4]”,关于“四季脾旺”有多种理解,近年来有关学者认为 “四季脾旺”当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则人体不易受到邪气侵袭。可认为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进一步发展[5]。
3、脾胃学说的发展
唐?孙思邈在《千金方》辨治中以脏腑为纲,虚实寒热为目,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宋?钱乙进一步充实了脏腑辨证理论,对脾病辨治再分虚实,首创泻黄散、易黄散等名方。金元时期,张元素在《金匮要略》枳术汤的基础上改汤为丸,白术用量多于枳实,以补脾胃为主而增强胃气,体现了“养正积自除”的观点,提出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法[6]。其弟子李东垣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7]”的观点,李氏认为如果元气本身不足,加上胃气弱,若饮食倍增,则脾胃之气亦受到伤害。他创立了许多治脾之法,如甘温除热,升阳益胃等[7]。
4、脾胃学说的完善
明清时期,对脾胃理论作了许多补充。如明?张景岳在东垣的五脏有病当治脾胃的基础上,提出了调五脏亦可治脾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张氏认为:“如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也,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可也...[8]。”能否正确地掌握脾胃与五脏的关系,对临床疗效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清?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胃阴学说和脾胃分论,他认为“脾胃体用各异,太阴湿土,得阳始运...[9]”。叶氏主张治疗上以胃为主,用甘平、甘凉之品养胃阴,这种胃阴宜养的观点为脾胃学说增添了活力。
5、临床应用
笔者参考了近年的相关研究,总结了有关学者治疗脾胃病的思路与方法,他们在其治疗上有独特的见解:①胃痞:陆为民[10]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胃痞当以健脾和胃,运化水湿。袁红霞[11]、梅国强[12]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胃痞,以升脾而降胃之法。徐新利[13]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治疗胃痞伴反酸、嗳气的反流性食管炎,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够调控体内神经降压素的合成与分泌,旋覆代赭汤能改善食管下段黏膜pH值,从而促进疾病恢复,增强胃肠动力而缓解症状。②呕吐:陆为民[10]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呕吐,根据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等典型柴胡证以小柴胡汤化裁和解少阳而止呕。③胃痛:袁红霞[11]、陆为民[10]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脘痛,黄芪建中汤集诸甘味药于一体,共奏调中、补中、缓中、温中之效,以达甘温补脾、缓急止痛之效。徐新利[13]运用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痛。梅国强[12]应用小陷胸类方治疗痰热中阻、气机不畅之胃脘痛。④腹痛:张迪蛟[14]运用乌梅丸苦辛安蛔治疗寒热错杂型腹痛;徐新利[13]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原则运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
6、小结
综上所述,脾胃理论源于《内经》,充实于《伤寒杂病论》。仲景不仅提升和完善了脾胃理论,在治病、防治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这为后世医家进一步完善脾胃理论奠定了基础。经方在临床中不仅应用于慢性脾胃病,对于一些急重症也取得巨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登本.白话通解黄帝内经[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542
[2]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
[3]范永生.金匮要略[M].新世纪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
[4]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5]杨毅.《金匮要略》重视脾胃思想浅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 (5 ):5
[6]张元素.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M].中国古籍书版社,2005:11
[7]万凤,赵琰.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4):18-20.
[8]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80
[9]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9
[10]刘子丹,耿燕楠等.陆为民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4.3(41):568-569
[11]袁红梅,杜昕.袁红霞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J].河南中医,2012,32(4):417-418.
[12]骆霖.梅国强经方治疗脾胃病临证撮要[J].湖北中医杂志,2012.9(34):23-24
[13].徐新利、黄天生经方治疗脾胃病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9(29):1537-1538
[14]张谈,卢晓峰等.张迪蛟治疗脾胃病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333-334)
论文作者:蔡盛捷1,李学麟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脾胃论文; 基础上论文; 学说论文; 理论论文; 泻心汤论文; 脏腑论文; 福建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