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及路径选择
刘丹艳,房正宏※
(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支撑,而乡村文化振兴则又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壮大村庄经济是基础,人才队伍建设是核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 皖北乡村;文化振兴;大学生“村官”;文化设施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体系中,文化振兴既是该体系中重要一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经济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振兴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只有繁荣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与文化环境。在我国,乡村作为一个缩微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共同体,文化起到凝聚作用。作为村民们生产生活和思想智慧的结晶,乡村文化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农村产业的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状况,还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及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针对皖北地区广大农村的发展现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任务尤为迫切。
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制订乡村文化振兴规划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方面确定了乡村振兴的22 项具体目标,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这其实是指明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方向。
(一)皖北地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任重道远。近年来安徽各地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日益拓展并不断创新。受历史传统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阜阳、淮北、亳州、宿州等地市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安徽中、东部一些地市的差距比较明显。安徽省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阜阳、亳州两地的“人均生产总值(GDP)”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分别是19536 元、10748 元和23051 元、11591 元,均低于芜湖、铜陵对应的83234 元、18830 元和72539 元、13145 元;而前两地的人口1070.1 万、650.8 万则显著高于后两地人口369.0 万、171.1 万。仅从这一指标来看,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值,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均较落后。安徽省2017 年的统计数据还显示:阜阳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8.3 万册、亳州馆藏档案资料67.2 万卷,同比均远低于芜湖馆藏图书232.81万册、铜陵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09.79 万册;芜湖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5 场次、文艺团体表演369场次,送文化下乡(包含送戏进万村)1350 场次,阜阳虽有艺术表演团体1144 个但没有明确数据记载相关文化活动次数和形式。从官方统计数据以及抽样调研的情况综合来看,不少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和乡村文明不仅没有传承发展反似有衰败之势;由于公共文化设施短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已呈现宗教文化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倾向;由于农村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导致皖北乡村不同程度存在社会核心价值建设式微的态势。种种情况表明,皖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巴基斯坦杜伯华水电站项目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界省Indus Kohistan 区, 是一座高水头、长隧洞引水式水电站,该工程主要有堰坝、引水系统、压力系统、发电厂房、沉沙系统、冲砂系统等建筑物组成。
(二)皖北乡村推动文化振兴宜规划先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县、乡(镇)党委要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决落实好党管农村工作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2];要通过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在广大村民中倡导诚信道德规范;要保护并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形态,积极号召村民参与其中,提升乡村文化价值认同,彰显乡村文化特色。村“两委”则要发挥主导作用,坚决落实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对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具体要求,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科学制订乡村振兴规划,把文化振兴列入乡村振兴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农民强;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很难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所以,如同其他众多农村一样,皖北地区的农村“两委”要在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乡村振兴远景蓝图的基础上,号召并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发展乡村经济,落实本村的振兴规划;同时,要做好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加强本地区农民思想教育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倡导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们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基础上重构国家意识形态,以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为目标,在全面提升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繁荣乡村文化,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二、发展乡村经济,打牢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乡村人才队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在乡镇企业中选拔优秀人才或者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院校定向培养、县乡统筹招聘等渠道,不断加大向农村输送人才的力度。目前,皖北地区城乡差别较大、加之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导致人才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困境。所以,在皖北广大乡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乃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长远之计。
近年来安徽各地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2013 年7 月,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印发了《安徽省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美好乡村的试点工作。此后,安徽众多地市陆陆续续开展了“农民文化乐园”的试点,不少乡村“一场(综合文化广场)、两堂(礼堂和讲堂)、三室(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四墙(乡风民俗、村史村情、崇德尚贤和美好家园墙)”的硬件设施已初步建成,不仅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还构成了农村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大文化教育及科普工作力度,提升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求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要注重提高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为乡村文化振兴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经济发展较慢,皖北地区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根据对阜阳市某县/ 区的抽样调查,9 个自然村常驻村民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低于30%;加之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工到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直接制约村民利用科技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影响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贯彻执行,所以要加大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的力度。一要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让党的政策方针特别是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走进村民心中;二要发挥乡镇文化站和乡村图书室的功能,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和科普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营造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分馆、村图书室、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要因地制宜增购一批科普读物,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可以直接指导村民进行农业生产、实现科技创收;三要加大农村“特岗教师”的选聘力度,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阜亳两地的常驻人口超过1700 万,多数分布在皖北广袤的农村。阜阳地区曾是农民工流出大市,“留守儿童”一度高达百万,这与乡村教师极度缺乏构成突出的矛盾。在大学毕业生中选聘“特岗教师”,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师资,助其健康成长。只有提升村民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能有效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方针,才能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才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动员广大村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最终有利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加强“两委”及管理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文化能人。乡村“文化能人”一般由村“两委”人员及大学生“村官”、乡村贤达和乡村“精英”、退伍军人等构成。在乡村“文化能人”队伍中,大学生“村官”是特殊的人群。自2008 年中组部和教育部等部委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大学生“村官”计划逐渐形成了一套政策体系,其积极作用日渐彰显。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战略工程,大学生“村官”工作不仅是农村社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强基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工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村干部,能够有效改善“两委”人员的学历结构,有助于加强村“两委”人员及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其整体文化水平;有助于向农村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帮助广大村民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人才的逆向流动,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但是,从调研情况来看,皖北农村“两委”人员学历普遍不高,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暂告一段落,大学生“村官”目前奇缺。在阜阳市所辖县(区)随机抽取的8 个行政村中,“两委”成员62 人中只有1 名大学生“村官”,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亦不过20 人,占比尚不足30%,且其专科学历多数是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其中,YQ 区某行政村11 名“两委”成员中,不仅没有大学生“村官”,大专学历人员也仅有1 人。可见,有必要出台地方性政策措施鼓励一部分大学生到村“两委”中挂职锻炼、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对推动皖北乡村文化振兴将具有现实意义。此外,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理应包括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稳定并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以此巩固并壮大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加快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村民整体文化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发达的乡村经济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基,当乡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才会追求并期望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自觉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实现文化振兴。
(二)积极发展“互联网+ 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皖北农村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依赖资源消耗来追求产量提高。随着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的发展现状、也不是绿色发展,因而必须转变思路,依靠现代科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互联网+ 农业”。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的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皖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要想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就应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但通过若干村庄的专题调研情况来看,皖北地区多数农村虽然已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村民们主要通过手机上网,但皖北农村目前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互联网使用率较低,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影响到当地农村发展“互联网+ 农业”。无疑,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引擎,县乡(镇)各级政府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业”模式。因为“互联网+ 农业”是一种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农业新型态,通过使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进行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多方举措实现现代科技的农业运用,使乡村振兴踏上现代科技的快车道。通过“互联网+ 农业”,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皖北地区的草莓、粉丝、芥菜、苔干等特色农产品推销、分售到全国各地,从而极大提升效率和效益。
2) 海冰水域:东北航线的海冰区域集中在巴伦支海至楚科奇海之间,航程2 789 n mile。[10]
语言离不开文化,离不开其存在的环境,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教学与语言的教学比例严重失调,文化的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附属品。教师们讲解“文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没有将文化的角色从大学英语教学中独立出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心仍是口语、词汇、阅读、写作和翻译,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忽视其对目的语文化的感悟力、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据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远远低于它们的语言能力[1](P177)。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成正比,交际能力无法与他们的语言知识相匹配[2]。
四、 加强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文化环境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发展村庄经济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需要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依靠特有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建农产品特色品牌。皖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发掘“一村一品”,“打造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涵,依靠乡村特色文化,形成‘一村一特’,打造具有乡村专属标签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与乡村文化互动促进”[4],并在农产品特色与品牌的互动促进中实现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例如,阜南县的会龙辣椒、颍泉区的闻集草莓、临泉县的芥菜、颍上县的粉丝、界首市的苔干等,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在省内享有盛誉有的还远销国外市场。特别是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的阜南县,小柳编编出了大财富。其柳编产业,不仅能够生产各类柳编工艺品20 大系列,上万个品种,还建有全国最大的柳编产品深加工自动生产流水线。目前,“阜南”“黄岗”两个柳编工艺品商标已享誉海内外,产品远销西欧、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以及港澳台等60 多个国家和地区。阜南柳编产业集群也因此被安徽省列为重点产业集群,其柳编产业即作为重点示范产业。据了解,截止到2015 年底,“阜南全县有柳木加工企业140 家,年实现产值近50 亿元,每年出口创汇近3 亿美元,柳木加工为农民增加收入4.5 亿元,带动近15万余人就业、创业”[5]。早在2011 年,阜南县黄岗柳编就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编工艺品已经成为阜南县的文化名片,其附加的文化价值愈来愈彰显开发乡村特色产业资源的重要意义,也对其他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具有借鉴价值。而且,有些特色农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种集体验与休闲为一体的新业态,吸引外地游客前往观光,带动当地村庄经济发展。砀山县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素有“梨都”的称号,每年三、四月份都会在当地举行“梨花节”赏花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观光旅游,到九月份时则又吸引众多商家和游客前来摘梨体验农家乐趣。通过发掘当地特色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与文化体验等价值和功能,可将一些特色农产品打造成特色品牌产品并赋予其文化价值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并建设“农字号”特色乡村。
(一)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当前,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虽然没有彻底改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皖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增长亦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展开,广大村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为适应这一增长需求,必须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农村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客观地说,皖北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目前仍旧比较薄弱,建设任务较重,需要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综合协调各方力量来完成。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中央、省、市三级均应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村民应发挥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参与集资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民为对象,广大村民既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也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要鼓励“乡村能人”和“乡村精英”、创业成功人士自筹资金兴办农家书屋、农民演出团队等,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实践。此外,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可由捐助者直接交付农村,也可由民政部门、人民团体和有关民间组织负责组织发送”[7]。
(二)营造乡村振兴的文化环境,扩大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度。农村文化建设,既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事业,还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村民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营造乡村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早在数年前,阜阳就全面建成市、县两级“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淮北建成农家书屋516 个,亳州建成1680 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淮南到2014年底所有县区全部建成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蚌埠加快建成新“三馆”。截止2013 年底,皖北有25 个图书馆、5 个博物馆、17 个文化馆、39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入国家等级馆(站)行列[8]。阜阳市还于2014 年开始,在颍上县陈桥镇三王中心村、界首市王集镇李彬庄中心村、阜南县会龙镇前党庄中心村、临泉县杨桥镇刘大中心村、太和县李兴镇马庄新村中心村等5 个村试点建设首批农民文化乐园。“据介绍,该批农民文化乐园建成后,将统一设置‘农民文化乐园’形象标识,配备专、兼职人员,保证乐园正常运行。同时,根据相关要求,乐园还将积极培育各种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协会,结合‘三支一扶’、职称评聘完善文化义工制度。而市县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也将发挥人才、技术、装备和资源优势,深入文化乐园开展‘点单式’教学、‘帮带式’辅导、‘跟踪式’指导,实现文化‘送’与‘种’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基层自我发展能力。据了解,除了着眼于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定期开展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科学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等教育培训活动,以及经常性组织各类文体娱乐活动,该批农民文化乐园,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9]。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农民文化乐园”模式不仅应大力推广,而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村“两委”成员、“乡村精英”和经营能手应形成合力,创新思路与方法、不断拓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努力营造村民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环境和氛围,提升村民参与度和积极性,吸引并鼓励广大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初读阿袁的小说,的确会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叙事的方式方法,还是语言的灵活运用,都体现出她作为中文系教师的文学功底。考究的用词,细腻的笔触,精致的叙述方式,以及她对女性命运的无奈与悲凉的书写,俨然有着当年张爱玲的神韵;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新奇比喻层出不穷,在描述婚姻对大学女教师的束缚时,又有着钱中书的知识分子书写风度。
总之,乡村振兴不只是乡村经济的振兴,也是思想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描绘了乡村文化发展的新蓝图,势必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与进步。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曾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0]这其实是指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路径及目标要求,为当下繁荣乡村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加快推进皖北乡村文化振兴,就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适合本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既要认真领会国家政策方针,加强统筹规划,又要着力发展乡村经济打牢文化发展根基,持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不仅是实现皖北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N].经济日报,2017-12-31(1).
[2]新华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26/c1001-30315263-2.html.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4]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8(9).
[5]苗子健.安徽阜南:小柳编编出大财富[DB/OL].http://ah.people.com.cn/n2/2016/0428/c358266-28238718.html.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D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161057.htm.
[8]张崇旺.加快皖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N].安徽日报,2015-08-31(007).
[9]高楠.阜阳市将在5 个试点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N].阜阳日报,2014-05-08(03).
[10]邸敏学,任晓华.乡村振兴的文化之维[N].光明日报,2018-08-25(11).
Discussion on Strategies and Ways of the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in North Anhui Province
LIU Dan-yan,FANG Zheng-hong
(College of Busines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37, Anhui Province , China)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decision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and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is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being the internal pow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has to be supported by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t is imperative for us to take expansion of village economy as the foundation, talent building as the main task,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s the guarantee for the great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northern Anhui countrysid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cultural facilities
中图分类号: G249.2;F3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9699(2019)04-0017-06
※收稿日期: 2019-03-01
项目来源: 2017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7BKS165)
通信作者: 房正宏(1969-),男,安徽枞阳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管理方向研究。
作者简介: 刘丹艳(1994-),女,安徽池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方向研究。
标签:皖北乡村论文; 文化振兴论文; 大学生“村官”论文; 文化设施论文; 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