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同台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广西为例论文

推广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同台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广西为例论文

推广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同台诵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以广西为例

◎黄旭捷

摘要: 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更好地进行普通话的推广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及传承都是各方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推广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同台诵读”的方式,更好地促进普通话普及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架起各民族之间沟通和文化展示的桥梁,进一步挖掘各少数民族地区自身文化内容,将多民族文化传承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中国多民族文化完整性的构建和传承,让各种传统文化得以展现、融合、发展。

关键词: 推广普通话 少数民族语言 同台诵读保护 发展

一、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不仅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甚至它就是文化本身。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聚合体,少数民族文化在其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各民族语言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维系民族生存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不同民族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最常用的符号。

二、诵读活动有利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广西众多少数民族语言当中蕴藏了大量的民族文化,有其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但同时,受地区经济、教育水平限制,也成为普通话推广的阻碍。

广西少数民族中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则相对较低。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诵读活动对其的积极影响先就是普通话的普及,其次在于民族间跨文化的交流和对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以思维结构与化学实验进程相整和为x轴,以思维品质为y轴,以能力水平为z轴,建立立方体模型,P(P1思维目的——实验选题;P2思维材料——实验设计;P3思维过程——实验操作;P4思维品质——实验观察;P5思维监控——实验处理),T(T1深刻性;T2灵活性;T3独创性;T4批判性;T5敏捷性),L(L1水平 1 实验仪器及操作的识别和描述;L2水平2化学实验事实的加工与处理;L3水平3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L4水平4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并以P1,P2为例进行解读。

诵读活动的普及对于各地的积极影响都是一致的,对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普通话的普及、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影响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

诵读活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全民教育,而普通话的普及也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普通话的普及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应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具有可行性的诵读活动形式。

在广西,笔者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依旧无法达到教师普通话上岗水平,普通话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限,这直接导致当地诵读活动难以广泛和持续地开展。

组织培养专项学术研究队伍,成立少数民族语言诵读专项研究小组,组织收集、准备有针对性的少数民族读物,以“深入浅出”作为写作的原则,阅读流行的艺术,并同时进行阅读活动普及工作的组织和推广。

三、广西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危机

1.2 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2000年制定的《痔诊治暂行标准》。

少数民族语言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有三个是共性存在的:一是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人数较多,但民族聚居地较为分散。二是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相比于上一辈,后辈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逐渐减少,只会说普通话而不会表达自身的民族语言。三是会说不等于会写。同时在广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其语言环境中人们对普通话重视程度不一,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必要性,各少数民族地区对其方言的应用还涉及民族和区域的身份认同上。

而对于一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园而言,因教育资源的缺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基础教育已属不容易,本民族的标准语普及都已受限,普通话的教学能力更加难以维持。因此,如何加强教学力量,提升普通话、少数民族标准语和英语的“三语教学”水平,也是如今广西各地教育部门面临的难题。

纳米压痕是采用一个较小的尖端压头压入材料内部,通过连续测量压入过程中的载荷和深度,确定材料的弹性模量、硬度等力学参数[33,34]。压入过程可以通过载荷控制(dF/dt为常数,即载荷或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率为常数)或者深度控制(dh/dt为常数,即压入深度随时间变化率为常数),同时记录载荷及其对应的深度和时间,直接给出载荷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图1(b))。图1(a)为纳米压痕示意图,其中hmax为最大压痕深度, hr为完全卸载后的残余压痕深度,而hc为压痕接触深度;图1(b)为典型的加载卸载曲线,给出了压裂随压入深度的变化趋势。

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在必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现实状况,对这些素材的完整性研究,是传承各民族文化、把握各民族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其中,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研究,是挖掘和扩大其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方式,而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更是诵读活动珍贵的文字选材基础。

因此,如何着力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进而有效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便成一项重大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13年9月23日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实施意见》,[1]其中针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在推进有声数据库建设,加强语言文字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测试员队伍建设,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行动等方面,都作出了新的部署。

《大鱼海棠》: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经历了几次轮回,才换来这个旅程。而这个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胆一些,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但我相信一件事:上天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

四、诵读活动是更深层次的全民教育

诵读活动作为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和汉民族的跨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常态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土方工程、石方工程中推土机、铲运机等运用现行型号及装载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替代,压实设备采用专业压实机械及装载机、挖掘机替代,手扶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基本淘汰。

通过诵读活动,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学习普通话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形成“双同时”的积极效果:一方面,使普通话得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普及;另一方面,使各民族语言和文化得以保护并传承。

例如可在诵读活动的开场部分,由主持人通过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以双语的形式介绍诵读的基本常识,同时简要介绍这次活动的诵读素材,选择这些素材的原因和素材的大致背景、表达目的,从整体上引导群众对诵读艺术进行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在走访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后发现,广西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着濒危和消失的困境。

在诵读活动中,除邀请专业诵读者外,还可邀请该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一同上台,通过本民族语言或普通话进行诵读,以此呈现出多种语言的艺术交流空间,从而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交流上的语言障碍,最大限度地降低民族之间跨文化交流与民族文化传承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门槛和隔阂。

基于此,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整合历史及认识论便是展现“生成中的数学”的一种自然方式,这会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数学知识以及作为一门学科,数学到底是什么.

通过诵读活动,有针对性地逐步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从“不会说普通话”到“会说普通话”,再到“怎么说好普通话”的教育模式,遵守、坚持行动的“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的原则,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掌握普通话的表达能力,提高有声语言艺术表现水平,通过语言的学习,提升人文素质。

五、推广少数民族语言诵读的建议

(一)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保护、创作和推广

与此同时,在广西一些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却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教育有所忽视,大多数学校进行的基本是普通话和英语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认为这和考试与升学无关;另一方面,又从心理上抵触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语言。这凸显出很多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以及身份认同感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加强建设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及传播的学术力量

另一方面,普通话的普及方式主要在于组织人员培训和校园教学等,然而,因广西山地较多、人群聚居地相对分散,给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都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有长期保持少数民族语言表达习惯的中年及老年人群,组织培训的效果有限,容易造成少数民族部分群众对普通话学习出现心理上的障碍乃至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

同时,加强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语言学术交流,聘请专家学者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客座教授,加强与媒体以及当地民俗文化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举办相关主题学术活动,促进诵读活动走入各行各业,促进诵读教育从娃娃抓起。以多种方式邀请各界专家学者更多地走进少数民族地区,更多地体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鼓励在各项艺术创作中加入更多的少数民族元素,从而有效利用好少数民族的各项资源。

由图3a)可知:在漂移50 min后第1次出现和岸线相交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区域不断扩大。由图3b)可知:漂移物沿岸线的搁浅概率仍然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初始位置没变时更为平缓,分布更加发散。分布的期望处于4 400~4 800 m。比较图2和图3,初始位置的改变不能影响触岸概率的变化规律,但其对漂移物首次触岸的时间、概率分布的幅度、发散程度和期望区间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初始位置离岸越近,其第一次可能触岸的时间越短、概率分布的幅度越小,发散程度越大,期望区间越靠后。这表明物体漂移的最终位置分布较为分散,预测精度相对较低。

(三)各民族同台诵读,将诵读活动延伸至各少数民族地区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2]特别提到,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但是,根据近些年来各类诵读活动的开展以及作品的统计,其中关于少数民族元素的题材依旧有限。因此,除了建议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保护、创作和推广外,还应让诵读活动的范围,更多地向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扩展和延伸,在诵读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走上舞台。通过本民族语言对本民族的文学作品进行展示,鼓励普通话较好的诵读爱好者,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以普通话为载体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行诵读,鼓励用不同语言对同一篇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行诵读的表现形式,以此展示不同语言的表达特点,促进民族间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活动中,可将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并行,有针对性地考虑各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降低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在形式上的门槛。开展更多的诵读形式,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能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表达。另外,还可鼓励和引导诵读者进行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的诵读方式,在诵读过程中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共同展现,让各种语言同台演绎,提升大众对诵读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须强调的是,大众对各种语言的陌生不应视为在诵读舞台交流上的根本性障碍,各民族的语言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各民族语言也有其独有的美感。

六、结语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凤辉认为,语言传播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3]这进一步说明了诵读活动不单是一个诵读平台的简单搭建,其更肩负着整个中国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通过诵读活动,利用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珍贵资源,架起各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挖掘各少数民族地区自身文化内容,将多民族文化传承工作落到实处,既能更好地促进普通话普及,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唤起更多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促进中国多民族文化完整性的构建和传承,让各民族文化得以展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实施意见[EB/OL].http://yuyan.myclub2.com/web/d/232.html,2013-9-23/2019-10-10.

[2]教育部 国家语委.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46/201301/146511.html,2012-12-4/2019-10-10.

[3]李凤辉.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1-6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少数民族语言诵读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广西为例”(项目编号:KY2016LX073)。

(作者简介: 黄旭捷,男,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标签:;  ;  ;  ;  ;  ;  

推广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同台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广西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