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测量与评价_物理论文

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测量与评价_物理论文

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测量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测量论文,自学能力论文,物理论文,评价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学能力被视为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本文着重研究“能力”的量化和外在表征,使“能力”由抽象变为具体,并研究制定系统的能力标准的可行性。

一、构成自学能力的相关因素

根据自学能力的定义,要想对其进行测量,就必须将这种综合能力进行分解,以独立出各相关因素,使之成为自学能力的外在表象,然后再通过试卷中与各相关因素对应的题目进行量化,从而达到间接测量的目的,这就解决了采用一般性随堂测验等试卷进行测量所造成的效度和信度不高的问题。另外,自学能力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涉及因素较多,研究中只能择其重点因素而为之,但是不同的学科,学生所运用的各项主要能力不尽相同,为了使测量有较强的指向性并且更为精确,应当分学科研究。

根据理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在积累总结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分解为九个测量要素:阅读、记忆、比较、归纳、检索、应用、习惯、计划、评价。依据学习的思维层次和综合程度来划分,前三项属于学习技能范畴,对应的思维活动层次较低,中间三项属于学习方法范畴,对应的思维活动层次较高,最后三项属于学习策略范畴,对应的思维活动层次最高。它们是学生学习物理所必须的不因外界环境而变化的、较稳定的心理特质。

在自学能力的九个要素中,前六项因素的量化测量相对容易,而后三项因素关注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境界,属于策略能力范畴,更能体现个体自学能力的差异性,进行量化测量的难度较大,所以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A、B、C、D四级别分类。

二、自学能力测量的方法

自学能力的前六个因素是自学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外在表征,它们的被量化过程就是自学能力的测量过程,反映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将自学能力六因素与学生自学材料中的知识点一一对应起来,对应的依据是“自学能力测试的因素——学习水平”双向细目表(如表1),对应的过程是教师编制试卷过程。

表1

学习水平 自学能力测试的因素

阅读 记忆比较 归纳 检索应用

(15%)(15%)

(15%)(15%)(15%)

(25%)

识记(25%)

理解(45%)

应用(35%)

表1的横轴是自学能力中的前六个因素,纵轴是物理课本中的教学目标(也可称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各因素及各学习水平都被限定了分数比例(按百分制),因为整个测量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先后进行两次,学生自学内容随着课程进度会有很大不同,双向细目表的存在,不仅约束了教师在试卷编制过程中必须按比例涉及与六个因素相关的知识点,而且保证了两次测量题目的难度比例。为弱化其他因素的干扰,使测量准确有效,在本文中只单方面测量学生对物理及教辅材料等文本的自学情况,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等其他内容。

自学能力测量的直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水平,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测量试卷的编制应符合三个原则:第一,时间原则,测量时间一般应在新生入学或新学年的第一个月内,学生尚未形成适应新环境的学习方法,测量的客观性强,有利于教师了解新生入学初自学水平的基点,并及早依据测量结果设计教学方案。第二,通用原则,要推广自学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习理论,使教师依据自学能力水平进行教学,测量结果应具有普遍意义。第三,简明原则,试卷编制应简明易操作,普通教师只要认可自学在学习过程的作用,并依据双向细目表,便可独立编制试卷,而不用深入研究自学理论。

根据测量试卷的编制原则,两套自学能力测量试卷的内容皆根据表1的指标和比例编制,检验学生在完全自学的环境中的自学能力水平,因为学生的阅读、记忆、比较、归纳、检索和应用能力都可通过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考察来完成,教师可直接从教科书及教辅用书的现成材料中选取,试卷评价采用百分制计分。

除自学能力测量的试卷外,教师还需要编制反映学生策略能力(习惯、计划和评价)的调查问卷,此部分内容与学生需自学的物理材料不相关,评价方式是根据学生答案划分为四个等级,A级: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力强,能够通过自学独立完成有相当难度的任务目标;B级:具有一定的学习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一般,通过适当提示或引导,能完成课本中的习题;C级:学习意识一般,学习的随意性强,理解能力较弱,在明确揭示或指令下,能阅读课本或教辅材料:D级:学习意识弱,学习习惯差,不能理解课本教材内容。此部分试卷的编制是要找到反映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现以我们进行的实际测量来举例说明。

问题一:你对期中考试成绩满意程度为

A很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问题二:你对期中考试成绩满意程度的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A与其他同学相比较 B与自己的实际水平相比较

C与试题的难度相比较 D与上一次考试相比较

在问题一中有56.1%的测试者选择了“不满意”,其中有60.7%选择了问题二“与自己的实际水平相比较”;我们将这部分测试者作为甲组。而在问题一中有26.6%测试者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其中有21.9%选择问题二“与自己实际水平相比较”,我们将这部分测试者作为乙组,测量结果表明,对成绩满意的学生自我评价总体较低,而对成绩不满意的学生自我评价总体较高。

既然自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那么对自学能力的测量就需要针对同一批学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9月份新生入学;第二次作为对照性测量安排在第一学年末,比较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知识学习和自学能力培养后所发生的变化。在两次测试中,学生需要先自学课本知识,然后独立完成练习题,这期间学生不能相互讨论,但可以随意查阅相关资料。

三、自学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出评价需依赖科学的试卷编制和科学的数据处理过程,由于学生前后两次测量所用试卷知识内容不同,只单纯比较两次测量成绩的平均分高低是不科学的,必须进行平均分的显著性差异检验,必要时还要进行信度评价。其过程大体如下:先对学生前后两次测量中的第一部分自学能力水平的测量试卷进行数据统计:计算总分、均分和标准差,作出各分数段人数分布表,并在这些原始数据基础上,对两次测量成绩做统计分析,看其是否属于正态分布。只有在测量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才能对同一批前后两次的测试成绩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对学生两次自学能力测量中的第二部分——学生策略能力的调查问卷,可统计前后两次四个等级中的相应人数所占比例,根据人数变化来分析学生策略能力的变化。

笔者曾在2003年于一所普通高中进行自学能力水平的测量,对数据的最后处理结果是: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自学能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测量后的评价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据统计和分析,第二部分是在教学中应用统计结果。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整个测量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价值体现。通过在一所著名高中所进行的测量和各方面的主观估计,初步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凸现以自学能力测量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将使学生发生很大变化。经过训练的学生,可以有效地阅读概念,理解文字符号中所隐喻的内涵,准确地比较和归纳概念和规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速检索和正确应用。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策略能力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如已形成良好的自学性预习及自读的习惯;对自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对自己要进行自学的知识内容有更好的计划性,并能更准确的评价自己。

这也在一个侧面告诉教师们:学生自身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水平,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考虑如何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而是应想办法创设一个环境和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将其学会。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的东西,如旧知识的文字性复习、部分简单公式的推导等,教师没有必要再做一般性重复,更重要的是由于自学被有目的、有计划地纳入学习过程,而不再是学生的随意行为和个体行为,将形成科学学习机制,从而取得教学和学习上质的飞跃。

标签:;  ;  ;  

高中生物理自学能力的测量与评价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