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产业发展的特点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中国教育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1)02—0005—04
教育是一个具有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基础知识产业。这一认识通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确认,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20世纪最末期新启动的深刻的教育体制变革。这一变革将真正牵动中国这艘巨轮进入21世纪时的速度、质量和方向。因此,明确中国教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注:张铁明:《WTO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的新挑战》,《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以及其特点趋势,是很必要的。
教育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知识服务产业系统,它是以主体产业——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或专业授受的专门服务为核心,还有由主体产业派生的、对主体产业起到支持保障作用功能的其它服务或生产产业组成。这些教育的支持保障产业包括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教材教具生产供应、教育物业管理、学生公寓、营养配餐、健康饮水、学生交通安全服务,教育基金、储蓄、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还有考试、留学、升学、就业指导服务,以及体现产学研结合的高科技校办产业等等。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就是要对教育主体产业和教育的支持保障性服务产业的全面开发经营,以达到为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学校)提供功能完备的综合性全程服务目的。
如果把一所学校(或教育机构)作为一个教育产业的基本单位,则可以看到教育产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以上论述的两大块,但其特点却又主要是由其核心系统,即教育、教学等专业服务所决定的。
一、教育举办者:学校所有者主体的多类别化
随着纯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学校的所有者与其它经济实体的所有者一样,也已逐步多层面化、多类别化。以往我国的整个国民教育,都是由国家、政府或代表政府的“集体”举办并所拥有。而今天,无论是政府办、社会团体办、国有或私营企业办、个人办或复合多主体联办的教育机构或学校,只要是遵守国家教育法规合法举办,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了。这一特点决定其发展趋势就是,中国教育除了国家(政府)关心以外,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团体、个人和家庭在关心支持着。而这才是决定教育能走向繁荣、走向现代化的最重要前提。
二、教育资金:教育投入的多元化
以往对教育的投入仅是政府的责任,中国要以仅占全世界教育投入总额的11.8%,来支撑占全世界18.7%的教育份额,确实独木难支。随着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多元化格局,随着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对知识和教育重视的政策和教育上的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不仅使每个国民和整个社会树立起“教育投资消费观念”,(注:张铁明:《试论教育投资消费观》,《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使得“教育”因知识的经济价值而升值,特别重要的是,由此既可以大量吸引个人和家庭因教育选择注入的消费性教育资金,又可以吸收国内外社会团体、个人和企业为举办教育而注入的利益获得性投资。而这两个方面的资金不仅使得我国国民教育的资源增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利益纽带把国家、家庭、个人及整个社会进步,在教育与发展的权利、义务、职责上都统一了起来;“政府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办大教育的新格局,(注:张铁明:《教育产业论》,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8 年版,381~440页。)使“教育”不再虚泛为一种曾经为人人需要又都不惜关心的“空气”,而成了有着实实在在的所有者和监督者的珍贵的社会资源。
三、教育产权:发展中体制形式的多样化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变革和努力,我们终于把所有制的“革命”当作目的的思维惯性打破,而确确实实地认识到了“所有制形式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这一真理。(注:党的十五大报告。)由于教育本身有更多的上层建筑因素,要使人们都充分认识到教育产权、教育体制的“发展形式”性质,就更为艰难些。但是,正由于教育举办者、所有者或投资者的多元化,教育产权的多元化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具体到一所学校(教育机构)的产权架构或体制形式,是国有的、国有民办的、公办民助的、民办的、股份合作制的、集体的,亦或是私立的、个人的等等,所有这些也就变得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学校采取产权架构或所有制、体制形式能最有利于国家教育目的的实现;最有利于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最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有利于学校的长久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教育目的的直观明确化,教育体制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教育结果的评价衡量简化,使教育从虚泛的“神圣”或敬畏的“上层建筑”,逐渐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与食品、书本一样可触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譬如像文化大革命时教育的作用那样),教育永远都不可能为国家、个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有所作为。
四、发展方式:教育经营化
纯计划经济时期,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国家办教育“只算政治账”而不计成本。因此也无从谈及“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无论是国立、民办、私立或混合型学校,或是福利型(国家或其他教育投资者全额投入支付,不求经济回报的、不要求受教育者缴费的)、盈利型或(收支平衡略有积累的)非盈利型学校,都一定要实行成本核算,以判定其投入效益。国有福利型学校也毫无例外,也必须讲经营讲科学管理,如一所学校最经济的办学规模是多少学生教师,其设施建设投入多少为最好,每个生均成本最合理是多少,其中人力资本与其它公共经费比最合理是多少,学校的物流如何科学控制等等。而作为民办的盈利型学校,除了也要考虑以上各个方面以外,还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条件,去了解社会的教育需求指向、生源市场、家庭教育消费支付能力、投资总成本与折旧、规模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人力成本、教育直接成本等等。“教育经营是教育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教育将在有效经营中获得大幅度的教育经费增加”。(注:厉以宁:《读〈教育产业论〉》,《教育研究》,1998年第10期。)没有经营意识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或投资者,一定是不合格的。
五、教育需求:质能选择化
一二十年前的教育,作为家庭或个人基本上是无从选择不可选择。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多元化必然产生文化教育需求的多元化。今天的家长为子女作出教育选择已成为必然,但大多还是脱离孩子潜质和发展趋向的半盲目抉择,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不管各个学校怎样标榜其特色,大都还是以升学率或文化学习成绩为最根本标准,去判别为重点或非重点、较差的等类级。随着家长的教育理智增强和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权利的提高,教育选择肯定趋向于质能多面化。这一趋向必然带来教育供给的多样化,推使真正有特质的学校百花齐放,并由特色体现其办学价值;同时,也将大大促进教育活动或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使人本精神大弘扬,使教育民主更充分的体现。
六、教育利润:办学高附加值特色化
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民办教育令人瞩目,这些民办学校大多数都是盈利型学校,是实行产业经营的特别学校。其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大起大落或平淡无奇的。在民办学校的巨大利益启发推动下,也有不少的国有学校打开神秘之门,单每年收取的择校费逾千万之计。纵横比较分析,结果是一样的,就是哪所学校最具有特色(包括校园规模布局、设施、教育品牌、专业设置、质量水平、生活服务等),那么她就拥有越多的稀缺教育资源,也就拥有越大的教育利润空间。可以说,教育利润产生于办学特色,是特别的稀缺教育资源的高附加值体现,也就是说,学校越有特色,吸纳的资金就越多,教育服务附加值越高。价格越高,利润也就越大。这一教育市场规律表明了这么一种发展趋向,即如果说教育需求是办学模式特色化的本质基础的话,那么这一教育利润原理,则将运用利益杠杆,真正撬动并推进办学模式特色化。
办学模式特色化将大大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水平。但特色化学校越多,教育的可选择性就越广泛越大。它的直接的结果是,教育竞争激化,而教育的社会平均利润下降。可以预计,再过三五年,像1994年前后出现普遍的举办教育获暴利的机会,将不再有。个别暴利现象,仅可能出现在某一特定区域中个别办得成功有特别优良品牌的民办学校身上。
七、教师:教育人力资本流动自由化
中国的教师以前是“自由职业者”,解放后是国家干部,后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在纯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教师都是几十年被绑在一所学校里的,改革开放以后,教师有奋不顾身“跳槽”“入海”者无数。随着20世纪90年代东方南方、特别是南方经济的大发展,全国各地迁徙到这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国有学校或民办学校任教的也无数。作为关系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校长及教师,能否在较大的或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自由流动,对于任何一个教育产业开发与投资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整体促进国家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我国劳动者全员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城乡及异地户口壁垒的打破和知识、教育经济价值的充分体现,教师再一次成为“自由职业者”而在全国自由流动,就不再是梦了!对教师特别是对好教师、名教师、名校长的争夺战,随着“自由流动”将日趋激烈。教师校长的年薪福利将由此得到提高,同样全社会对教师校长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这对于能否使教育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地位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八、新经济增长点:教育中心泛化
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不争事实。多年来,一所新学校的举办带旺了一方百业发展、因近傍名校房地产大升值等现象举不胜举。大学扩招,大大激发起了国民教育需求热情,带动了中学教育结构变化,推动了整个教育发展的同时,还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的消费,改变了国民消费结构,这积极一面不可否认。这一年多来,不少地方政府深悟教育产业发展与推动经济正增长关系之真谛,积极立教育项目,提供非常优惠的条件,大办学校。如四川省政府发文,在成都市郊开辟一个“教育产业开发区”;又如,由多方社会力量支持,长春卡伦湖教育开发区的成立并已逐步完善;又如广东南海市请历史名校“执信中学”去办新校等等。此举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学位,增强了本地区人才聚集密度,而且还吸纳了大量外来资金,变僻静的或不毛之地为教育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产业层级,带富一方子民,真正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赢的”可喜现象,中山大学到珠海落户,北京大学到深圳开花,清华大学到乌鲁木齐介入民办教育……如此等等数不胜数。这历史传统保留下的我国教育中心辐射到新的或文化薄弱区域的“北教南调”、“东教西征”现象,如果没有“教育产业”观念,没有利益扛杆,没有经济效益,没有教育市场,可能有这么令人振奋的历史性区域位移吗!原有的教育中心力量向全国各地辐射,随着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新的教育中心城市不断出现并强大,这种教育中心泛化的趋势,将大大推进我国教育大发展,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将有百利而无一弊。
九、新国民教育体系:国有与民办同位化
20世纪90年代再次崛起的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她与国有学校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另一条腿。以前是政府办教育独脚跳,今后是国有民办两条腿快步跑。但是,今天还是对民办教育存在着体制性歧视的,在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十多年后,这是很不正常的。民办教育的大发展必将带来中国教育的大发展。(注:王屏山:《民办教育必将推动中国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高教探索》,1998年第3期。 )国有学校不必因自己是“国家的”而轻视或歧视民办教育,而是要正视自己原有的痼疾,大举改革。民办教育也不要因一时之冷,而自嘲是“二奶生的”,要发挥自己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扩张发展和完善,并虚心向国有(教育)学校学习。民办教育决不仅仅是拾遗补缺,不是“补充”部分,也决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总的教育投入不足而存在而发展。国家富裕了民办教育也要大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新机制力量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的体现。没有这一认识和这一信心,民办教育政策将走向歧途,民办教育也肯定得不到大的发展,那么,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就不是完整的。可以相信,如果能对以上前八个特点的认识到位的话,对民办教育的偏见或误解,以及水火不相容的状况,肯定是可以消除的,而且国有与民办一定会走到一起来,取长补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这一意义上看,政府把一大批薄弱学校(保证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交给社会或个人去承办,不仅可以吸纳大量资金,改造好原学校,而且民办机制力量也将有效地促进国有教育体制的变革。没有发展,侈谈“公平”,在保障国家规定的相对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政府有意识地走走“国有民办”的路,也许是一个改革成本最小,效果最大最快的好办法,也是国有教育体制变革发展的一个方向。
总之,中国教育产业的发展虽还有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成绩是喜人的,趋势是令人鼓舞的。以上所论述教育发展的几个特点和趋势,主要是从教育产业理论的角度上提及。不能以偏概全。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对我国教育发展大势的影响,在今后十年会是深刻的,再之后也是不可能小的。明确地把握这几个特点,并认真观其变化,对于制定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指导教育的改革,是不可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