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蓼兰小学 26673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我们小学的语文学习中,阅读题很不受学生的喜爱,不了解做阅读题的方法、思维的浅层次和思维的惰性……都是其中的原因。针对这样的状况,平日的课文教学以及做阅读题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注重方法的领悟。
二、从一道阅读题看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中,有一篇阅读题,文章的题目是《母亲给出的答案》。
母亲给出的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回家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儿子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报告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阅读试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这位母亲的话中,小灰雀和海鸥各自比喻了谁?在课堂上的交流中,大多数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小灰雀比喻儿子的同桌,海鸥比喻儿子。
于是,我引导学生:小灰雀和海鸥仅仅是比喻一个人吗?学生回答:不是,是比喻一类人。学生再次交流答案:小灰雀比喻同桌一样的人,海鸥比喻儿子一样的人。我再次启发:能不能透过现象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试着比较两类人和两种海鸟的特点,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人物本质特点的关键词。最后,学生的交流是:小灰雀比喻聪明但不够努力的人,海鸥比喻不聪明却坚持不懈的人。做完这道题,孩子们脸上露出轻松的成功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这个过程,不是只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是一次思维广度与深度的提升,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学习方法的积累。对我来说,这次的阅读训练,进一步坚定了我借助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信心。
三、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培养独立性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只能在思维过程中得到培养,为了使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提问上。 只有当教师提出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而又不太难时,学生才能在解决疑难中促进思维纵深发展,并从中学会思维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单一的、枯燥的提问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也就谈不上思维的训练。于是,我对不同的问题,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问法。
2.在合理想象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1)创设美感情境,展开思维活动。想象力的培养始于“引情”,转而“入境”,阅读时,环境、气氛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对于同一课文的的感受、理解程序很不一样。
(2)生活经验是学生思维的源泉。要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则需要学生主动地、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头脑去认识形象,不仅凭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内容,而且把课文里所描绘的内容与自己经历过、体验过、看到过、听到过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丰富”、“补充”课文中的现象。 这才能使创造想象进入“共鸣”阶段。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思维。在教《好孩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想:“如果你是小梅或小宝你会怎样做?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我也会像小梅一样把小玲送回家,我会想如果不把小玲送回家,小玲会淋湿、生病的。”“我也会像小宝一样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因为那个同学家住得远,又没带伞,会淋感冒,会影响上学。”我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夸他们像小梅、小宝一样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学生这样的回答很明显是设身处地为文中人物着想的结果。
论文作者:张华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8
标签:儿子论文; 学生论文; 的人论文; 比喻论文; 思维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课文论文; 《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