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县市论文,经济发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办学者,注意力在都集中在“211工程”、“一流城市一流高等教育”、“重点学科建设”、“示范性高工专”等重大项目上,人力、物力的配备和资金的投向也出现向这些方面倾斜的趋势。这种趋势与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若干年乃至下世纪初“控制发展规模、重在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相吻。由此判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增长点将放在高等教育十分发达,又成气候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并继续在那里凝聚。后果是:高教服务的功能难以拓展,服务的面得不到扩大,“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目标较难全面落实。因此,我们认为,选择高等教育新增长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在充分、全面地审视国情、国力后,把高等教育引向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发达县市,促进那里中高层次的人才培养。
一、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的主要依据
现实表明:我国经济建设已从大中城市为主的格局转向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并重的局面;产业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屈起的经济发达县市已遍布许多区域。前不久在广州召开的大城市村镇建设研讨会认为,大城市的小城镇建设有其不可忽略的地位和作用,是大城市发展的可靠基石,须相互弥补,同步发展,并呼吁把小城镇的规划放到大城市里统一编制,尤其要注重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纽带和辐射中心城。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考虑上述变化,发展的思路要与经济的走向协调。
1.经济发达县市与高等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绝大多数国家一样,发源于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地区。1045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和相当数量的成人高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日益增长的城市经济是高等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注入活力。城市经济与高等教育已形成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为数众多的县市却长期游离于高等教育发展之外。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交通和通信设施落后等是高等教育难以施展身手的主要原因。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后的今天,农村经济已突破单纯农作物经济的格局,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到处生根发芽,综合经济实力超群的发达县市开始形成。前不久,中国农村评价中心对全国2000多个县(市)进行综合评价,排出了第三届(1995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表一 百强县市分布情况
省份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上海 北京 福建 天津 辽宁 河南 安徽
数量
25
23
14
146553221
人口达百万,产值超百亿,是百强县追求和奋斗的基本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地区已经具备了发展高等教育的外部条件。更何况其中不少发达县市的产值指标已经超过或数倍于百亿。因此,继续把经济发达县市排斥在高等教育发展之外,是极不合时宜的。
2.乡镇企业与高等教育
提起乡镇企业,过去绝大部分人不屑一顾。因为传统的乡镇企业是由诸如农机修理厂、小型化肥厂、粮食加工站等大量的小型企业构成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益之低则可想而知。从80年代起,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迅速跻身于全国经济增长的行列;进入90年代,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1994年我国乡镇企业已拥有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人数高达1.2亿,相当于国有企业职工人数0.75亿的1.6倍;实现总产值4.26万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5%(在某些地区,这个比例还大大超出,例如,松江县的乡镇企业在当地已五分天下有其四);其中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当然,受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经济基础等条件的影响,出类拔萃的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但正是由于它们的兴起,使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逐渐摆脱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走上小康社会。
同时,一个基本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乡镇企业也要参与市场的竞争。一位在上海郊区乡镇企业——紫江集团宣传教育部任职的陆先生说,他所在的企业在80年代起家时,仅是村办小作坊,现在已形成一家拥有7亿多固定资产,年产值16亿(1985年),职工3700人,集塑料、容器、包装、房地产等行业为一体,包括内资、合资、海外公司在内的20余家企业组成的集团公司。现在的目标是跻身世界著名企业行列;作为近期目标,在2000年产值要达100亿,成为亚太一流企业。如此宏大的目标靠什么去实现?还是要靠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也唯有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当然,紫江集团也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了。而偏偏我国高教对乡镇企业的这种发展前景认识不足,甚至根本没认识。所以,高等教育实有必要审时度势,在可能的条件下“引学入乡”。
3.农村人口素质与高等教育
我国大中城市和农村的人口素质,或者说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大中城市凭借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各种完备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已经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高素质的劳动力。而包括经济发达县市在内的广大农村,除了基础教育外,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几乎是一纸空白。对此,一位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顾先生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只为城市的1亿人服务;没有很好地去考虑居住农村地区的8亿农民,以及为改变农村地区落后面貌而作出巨大贡献的1亿多乡镇企业劳动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再则,我国已提出在21世纪中叶有50%的农村地区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这不单单是修几条路、盖几栋房子,真正的内涵还是归结到地区的人员素质、劳动力水平能上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台阶,达到或接近大中城市的水准。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覆盖是有依据的。它的发展,应与地区经济实力相联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与人口素质提高相一致。
二、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的可能性
接下来探讨的是经济发达县市引入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是否存在问题。
1.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强烈的社会需求
第一,农村适龄青年能进入大学深造的比例过低。同样是高中毕业生,农村考生比起大中城市考生入大学的机率要低得多。政策不利于农村考生是客观的,宏观上的招生计划数分布偏向于城市考生,使得同等条件下,录取标准却有城乡之别。以走读生为例,显然只是面向居住在城市的考生,再如,招生工作还受到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劳动人事制度中农转非指标限定等等。主观因素也不少,大学招生点往往集中在大中城市,受交通、信息传递等影响,造成负责农村招生工作的“真空”很多;长期以来尚未根除的“重城轻农”意识也不时反映在招生过程中。上述情况,江苏、上海郊区等部分经济发达县市的反映几乎是一致的。
这一切,也并非农村或经济发达县市的生源少,高中毕业质量差所造成。就我们走访江苏、上海等农村地区后得到的信息看,目前这些地区的高中普及率只是略低于大中城市;初等、中等教育设施相当健全。江苏张家港市高中阶段的普及率已达80~85%,计划在二三年内达到95%;该市教育局对此已作出规划,并有充分的把握实现。同时,这些地区中无论是适龄入学青年,还是家长,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对扩展地区的高等教育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愿望,希望能扩大高等教育的层面,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作为经济发达县市支撑的乡镇企业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经济发达县市的乡镇企业已进入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的大发展阶段,需要一大批懂管理、有技术、会经营的各类专门人才,而现有的人才无论从结构、层次,还是从数量、质量上看,都极不适应。据1993年统计,全国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只相当于国有企业的1/7,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只为国有企业的1/25。即使像上海郊县,情况也差不多。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只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7%左右,比国有企业低19个百分点,其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占12.37%。
第三,在经济发达县市起着领导作用的各级干部亟需提高素质和水平。分布在县、乡镇、村的农村干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目前还是比较低的,其中只有小部分进过大学。而这对农村进入现代化,经济发达县市更上一层楼,无疑会成为阻碍。因为缺乏较高文化素养和现代意识的领导人,是难以带领众人走向现代社会的。作为一种补救办法,就需要对这些人进行必要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教育,从而较快地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适应社会的变革。
2.发展高等教育的条件初步成熟
高等教育投入较大,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办一个基本像样的大学,少则几百万、上千万,多则几亿,地方财政是否有能力提供这么大的财力资助?看来不必怀疑。广东兴办的东莞大学、五邑大学,江苏兴办的沙洲大学、江南大学、彭城大学以及其它地区兴办的一些学校,都足以证明经济发达县市愿意并且能够从地方财政挖出一部分来办高等教育,且能办好。当然,除地方财政支持,办学还得到当地的企业、海内外热心教育事业人的鼎力相助。此外,也向学生收取部分学费。类似于这样公办民助,或者民办公助形式的大学,已得到所在地区的认同。
办大学还要配备师资,这是一种软投入。毫无疑问,即使在广东、江苏、上海的经济发达县市,它所拥有的人才中能够胜任大学教师的,恐怕也寥寥无几。但在这些地区邻近的大中城市,却云集着一定数量的高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例如,江苏的沙洲大学就是由上海工业大学帮助兴建的,教学活动始终得到上海工业大学的指导和直接参与。再如广东的几所大学,不仅本省大学支持其办学,而且还有全国不少大学的教师被邀来教学。另外,随着省与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频繁,像上海已经提出要发挥人才高地的作用,扩散高等教育的优势等,也使经济发达县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变得更接近现实。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确立一些基本的原则,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或得不偿失。
三、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的两点原则
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是一项开发性工作,经验少、难度大,更缺乏可供操作的办法,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态度行事,任何草率都可能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事倍功半。下面是我们提出的两点原则。
1.面向社会,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经济发达县市处于特定的社区,有其自身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它的社会需求目标与走向必须考虑到这一层因素。受区域条件发展的限制,经济发达县市发展高等教育,不应把目标框得太大,亦无须把走向定得过远,起步阶段最好有针对性地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把培养当地经济、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作为重点。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好处是投资少、见效快,且兴办与发展又相对容易。同时,还可以兴办大学基础阶段的教育,让有志于进入高一层次学校深造的青年打下基础。但大学基础阶段教育须与大中城市高教接轨,得到认同。
2.就地培养,乡镇企业需求为先
在经济发达县市延伸高等教育,也在于寻求地区间人才需求的平衡。广大农村,包括经济发达县市,一方面,高等教育本来就极端落后,学校的设置几乎为零,另一方面,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农村青年,毕业后绝大部分又运走高飞,即使个别回来者也大都到教育、卫生、政府机关部门任职,直接能到乡镇企业的可说凤毛麟角。因此,必须强调就地培养,有必要认真考虑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根据我们对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县市的走访,以及有关部门反映的情况,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大致反映在五个方面。
——懂经济、懂管理,具有宏观意识、竞争意识、善于经济决策的人才。
——懂生产、懂技术的中层管理人才。
——思路清晰、目光敏锐的新产品开发人才。
——掌握专业知识、有较好外语基础的外贸人才。
——能起到“传、帮、带”作用的专业技术、生产技术带头人。
因此,在经济发达县市发展高等教育,从实际需求出发极其重要。
四、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的思路
把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的构想付诸实践,光有社会共识不行,还要有思路,配之具体的行动。从现状看,高等教育在经济发达县市部分地区的人才培养、乡镇企业的许多产品开发、职工培训等方面已有所渗透,但绝大多数处于点点滴滴、零敲碎打的局面,既不规范,也不成气候。现在可以做的工作,一方面,把零星办学资源集中,形成合力,改变杂乱无序的状况;另一方面,着手调整,使这部份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据我们的调查和走访,经济发达县市可资利用的办学资源大致有四个。
——电大分校。中央电大、省市级电大已在不少经济发达市县设立了分校,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通信技术和手段,实施中高层次人才教育和培训,而且成绩显著。以上海为例,6个县及4个城乡结合部均设有电大分校,设置的专业包括文理工管,已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人才,目前在校学历生达2740人,非学历教育培训生17.6万人。1995年,国家教委作出关于招收注册视听生的规定,使电化教育的发展前景更加宽广。
——成教机构。以职后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主的成人教育,在经济发达县市一般都有较好的基础,不少地区已形成县市、乡镇、村三级办学体系。初中等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为提高农村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效果是显著的。成教的教育和培训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原因,既与当地对人力资源实际需求有关,也与整个国家的教育和培训政策有关。但作为一种办学资源,也大有潜力可挖。
——企业(集团)教育培训中心。在经济发达县市,已出现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这部份企业人才意识强烈,在千方百计寻觅人才,送出现有人才培训的同时,十分注重企业内部人才的培训工作,有的则设立了颇具特色的企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展职工岗位培训,甚至面向社会开展职前教育。例如,紫江集团兴办的紫江培训学校,教育培训涉及面十分广泛,有针对职工的技术培训,有与当地中学联办的初中后及高中后职业班,也有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办的大专班。再如,松江的大江集团公司,已决定斥资1500万元,建立一所大江职业学校,先办中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然后办成一个中高职并举的社区学院。
——高校在各地设立的培训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周边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县市,同一所或几所高校联办的大专班、证书班已为数不少。尤其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上海的6县及4个城乡结合部,都有高校在那里合作办学的足迹:松江有7所、浦东有9所。作为一种开端,预示着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中低层次上升到了中高层次阶段。
根据经济发达县市客观存在的办学资源判断,我们有理由相信,延伸高等教育完全有可能。如果我们把上述各种办学资源适当地调动起来,有钱者出钱、有人者出人、有地方者出地方,地方政府、企业、有办学能力者结合起来,在形成社区综合教育网络的基础上,继而将其培育成一种集初、中、高各级人才培养为一体,着重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门教育培训机构,意义将十分深远。
我们认为,在经济发达县市发展与延伸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须从需要与可能出发,尽量切合当地的实际办学。
(1)普高与成教兼顾。农村的中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是适龄青年和成年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乡镇企业职工。普高是为未来作准备,而成教却为现实服务。因此,两种教育的发展最好统盘考虑。若能设立类似美国的社区学院,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或许大有好处。
(2)办学方式灵活。在经济发达县市兴办高等教育,要走多元化的办学道路。住读、走读,全日制、部分时间制,日校、夜校,连续学习、间断学习都可以尝试。学校应尽量延长开放时间,吸纳尽可能多的学生,并以学分制贯彻整个教学进程。
(3)教学内容力求丰富、实用。这方面也可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种是专业性的,面很窄,也很单一。如美容、修正牙床污垢之类的,学完就能作为谋生的手段。我们可举一反三,针对乡镇企业职工需求,进行某种技能的培训补缺和特定技术或手艺的传授。另一种是大学基础课程,为尚不具备条件,或因某种原因无法到正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作好准备,使他们不致于在入学适龄阶段荒废学业。
(4)建立宽松的入学制度。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教育阶段,逐步使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这就需要建立较宽松的入学制度,只要有高中程度的人都可以自由入学,而不受统一高考的限制。因为这类地区高等教育性质只是地区性的,培养的人绝大部份也是面向当地的,当然,教学质量必须保证。
末了,用三句话结束所讨论的问题,也算是一种呼吁:
第一,适当放权地方,统筹人才培养。
第二,依托企业财力,服务地方经济。
第三,寻求多种渠道,激发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