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基于三省一市的调查与思考_共产党党章论文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基于三省一市的调研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员干部论文,三省论文,理想信念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5-0010-08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含义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主要是指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基于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通过语言和行为,尤其是言行的一致,对自己所坚守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向社会的叙述、表示和传播。关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党员干部所表达的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崇高理想与当今现实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第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要求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仅要善于用语言向社会进行叙述、表示和传播,更重要的是拿出实际行动,并确保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三,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职务行为而言,一般不应过多地在其非职务行为中套用。

为什么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定位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主要是基于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党员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写入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从党的十六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到党的十七大部分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再到党的十八大部分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都将“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写入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在各种挑战和考验面前能够保持和温润“正常的心灵呼唤”的核心精神,是我们善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

二、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认知状况

(一)认知调研的基本设计和数据的采集与呈现

2013年3月中旬到5月上旬,我们在开展了一系列访谈的基础上,围绕“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认知”,设计了7个题目,运用“心理浅接触法”,选取我们的工作所在地——山东省为基本调研地,同时选择一个直辖市——天津市和两个兄弟省——福建省和青海省作为补充调研地,对三省一市的部分领导干部发放问卷,开展了有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社会调研。此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共发放问卷950份,收回790份,收回率83.16%,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数据如下表1和表2所示:

表2中问题1的ABCD四个选项内容分别是:“很有必要,需要把理说透把事做好”、“很有必要,但是不容易表达”、“没有多大必要,应当少说多做”、“没必要,现在说得已经够多了”。问题2的ABCD四个选项内容分别是:“完全可以表达”、“基本可以表达”、“不容易表达”、“没想过这事”。问题3的ABCD四个选项内容分别是:“关键是讲明道理”、“关键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关键不是怎样说,而是怎样做”、“关键是公道正派”。问题4的ABCD四个选项的内容分别是:“所有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其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要看其工作环境条件如何,不利的环境条件会‘捆住手脚’”、“环境条件只是外因,关键是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现实问题很复杂,与理想信念是两码事”。问题5的ABCD四个选项内容分别是:“善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爱岗敬业,工作出色”、“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没有滥用职权搞交易的坏毛病”、“理想信念是深蕴于心的人类崇高精神,很难有判断其坚定与否的主要标志”。问题6的ABCD四个选项内容分别是:“这样一个很崇高又很不容易引发大众兴趣的话题,在许多场合都不容易表达和被接纳”、“迫切需要党员干部转换话语风格和行为模式,使得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表达被群众喜闻乐见”、“理想信念表达比较虚,群众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最困难的是如何协调好上级领导的要求与群众的愿望”。问题7的ABCD四个选项内容分别是:“可以这样评价。党员干部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越多,对党的事业贡献越大,也表明其理想信念越坚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利益有限且群众的利益诉求结构复杂,若缺乏正确到位的教育和引导,会越来越难满足。应当考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全要素评价。只靠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路子已经很难走得通”、“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利益问题的根本不在多寡,而是公平公正与否,只有立足于公平公正,才能把群众最关注的实事办好,也才是真正意义的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另外,表2中出现的对某个问题答案的选项总数大于接受调研人数的情况,是被调研者自主决定采用了多项选择所致。

(二)数据显示信息的简要分析

1.问卷调查数据涵盖面较宽,质量较好。此问卷调查共获取3883条个人信息和6632条回答问题信息,信息采集涉及三省一市的从科级以下到市厅级的干部,党员干部占99.11%,非党员干部占0.89%。

第一,调研问卷设计合理,数据真实可靠。此项调查所涉及的领导干部基本信息齐全,为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对问卷进行了预设,明确规定:“在收回的问卷中,如果出现在一张问卷中的各个问题均被选择同一题号的答案,该问卷不纳入调查数据统计”。收回问卷经逐一审阅,没有发现不合格问卷。

第二,人员结构特征的若干主要数据呈现较乐观的集中分布。在收回的问卷中,填写问卷者99.11%是中共党员,表明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研究分析。接受调研者的年龄区间分布于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其中60年代出生的占总人数51.65%,与当今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状况基本相符。接受调研的783名中共党员中,党龄在11年以上的占86.97%,表明多数同志属于“老党员”;接受调研者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学历,占总人数的91.65%,再加上2.91%的人拥有博士学位,表明党员干部的学历普遍较高,是能够较准确、深刻地思考和回答所提出问题的有利条件。接受调研者的职务级别主要集中在处级,占总人数的67.47%。总之,本次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状态正常,基本符合“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呈‘钟’形曲线状”的正态分布,表明调研中没有出现人为的“强拉硬扯”。

第三,通过7个问题获取的信息,基本可以了解时下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认知。为了既便于切实发现和研究问题,又便于被调研者以活跃的思维状态欣然接受问卷调查,设计中对“问题”进行了反复筛选,最后决定提7个问题,并且基本按照“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路展开,以利于延伸递进研究和激发关联思考。为了能够较好地规避接受调研人员回答问题时的心理防范,问卷设计采用了“心理浅接触法”,以确保绝大多数人“见到问题稍加思考就能够选择回答”。同时,为了确保接受调研者在心理上积极配合,我们将7项提问均控制在非敏感层面,以确保获取的信息基本能够反映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真实想法。

2.调研数据表明,多数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认知状态良好。由表2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接受调研者对问卷中的7个问题各自相应的4个答案的倾向性选择,使我们获得了7个比较集中的多数人选择的数据,这一系列数据从51.77%到81.27%,均在50%以上,还有一个占接受调研者47.09%的相对多数数据。结果显示,各方面数据基本反映了时下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表达的认知。

第一,党员干部是否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表达自己的理想信念?收回的问卷中,66.84%的人选择了答案A,25.19%的人选择了答案B,两项合计,占92.03%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很有必要”。至于究竟怎样实现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这“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则有明显不同,多数人认为“需要把理说透把事做好”,特别注重高质量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而相对较少数的人则认为“不容易表达”,也就是“虽然很有必要,但是不容易表达”,启发我们应当注重有关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实现形式、途径、载体、动力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尚有12.03%的人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应当少说多做”,有11位径直选择了“没必要,现在说得已经够多了”,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探索如何有效抑制将“表达”只停留在语言层面的不良倾向。

第二,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收回的问卷中,64.56%的人选择了答案A,28.1%的人选择了答案B,两项合计,92.66%的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可以通过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和行动进行现实表达,这不仅成为我们开展这项研究的很好铺垫,而且启发我们可以分别将语言表达和行动表达作为重点,研究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如何现实表达和实现表达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8.1%的人认为理想信念“基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也启发我们细化了解这个“基本”的含义,把握需破解的难题。同时,通过问卷呈现的10.63%的人认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容易表达”,1.01%的人明确表示“没想过这事”,不仅使我们可以看到接近12%的党员干部存在认识上不充分、“没到位”问题,某种程度也反映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研究欠缺。

第三,81.27%的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表达“关键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一方面反映了接受调研者对于理想信念之心源性特征的深刻认知,认识到理想信念的潜质性存在,一般很难对其进行观察和判断,如若心口不一,就毫无理想毫无信念可言,也抒发了这些同志通过大力倡导“言行一致和表里如一”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的价值追求,表达了其要求在干部队伍中彻底根除“言行不一”的热切期待。同时,17.34%的人选择了“关键不是怎样说,而是怎样做”,12.91%的人选择了“关键是公道正派”,两项合计达到30.25%,表明将近1/3的人对于党员干部表达理想信念的言与行,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并且很直白地从深层次上诠释了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处理言与行的关系,究竟应当怎样合情、合理、合法地去“行”。

第四,65.19%的接受调研者对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有明确的认识。怎样结合执政实践直接或间接地判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与否?在访谈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归纳了“4个是否”请接受调研者拿意见。收回的问卷中,65.19%的人同意用这“4个是否”判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与否,表明多数党员干部对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具有明确认知。同时,对于这个问题的选择分析,我们在给出的答案中采用了顺应人们思维运行的“关联设计”:第一项回答采用了“全要素肯定式”,给出的答案得到了65.19%的肯定回答;第二项回答采用了基于“环境依赖”的“客观要素部分否定式”,11.65%的人同意这一观点;第三项回答采用了超越“环境依赖”的“主观要素部分肯定式”,得到了29.49%的肯定回答。通过“关联设计”,我们不仅掌握了总体情况,也观察到人们在问题选择中的明显倾向性和“情感色彩”。比如对于第一项回答的“全要素肯定式”之后的两个答案,尽管提供了“要看其工作环境条件如何,不利的环境条件会‘捆住手脚’”的“环境依赖”型答案,但是仍然有占总人数29.49%的人越过这一答案,选择了具有明显主观要素肯定色彩的回答:“环境条件只是外因,关键是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昭示了大家的决心和信心,也成为多数人将如上“4个是否”作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其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重要支撑因素,这无疑为我们的这项科研提供了很乐观的答案。与此同时,还应当看到和不可忽视的是,在“关联设计”中尽管前后两项肯定式答案提供了比较符合思维习惯的选择,但仍有11.65%的人认为“4个是否”究竟如何,还是“要看其工作环境条件如何,不利的环境条件会‘捆住手脚’”,表现出很明显的情感色彩,而且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种回答与另一个问题中的一项近似回答的“潜在关联”,就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看清这部分党员干部坚持这一选择的情感色彩:比如第6题中,对于“在现实工作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主要难题是什么?”10.63%的接受调研者选择了“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最困难的是如何协调好上级领导的要求与群众的愿望”,这实际上是对“要看其工作环境条件如何,不利的环境条件会‘捆住手脚’”的另一种阐释,两项合计达到接受调研者总人数的22.28%,应当引起关注。两项数据的“不谋而合”,反映了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用实际行动表达理想信念的坚定,还需要优良的环境给予支撑,要求上级领导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善于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精神表达理想信念,而不能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向下级提出难以执行的任务要求。

第五,评价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收回的问卷中,60.25%的人选择了“善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符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符合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执政为民”主流价值观念。同时,有51.77%的人选择了“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没有滥用职权搞交易的坏毛病”。超过半数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多项选择,并且特别强调要“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不滥用职权”,所传递的信息颇具深意,也很值得深思:一是近些年有人经不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在各种诱惑面前放弃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搞交易”,玷污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和社会风气;二是反映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对这种不正之风的坚决抵制和深恶痛绝;三是体现了这些同志对于评价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与否之主要标志的递进思考,也就是在看到第一个答案“善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或者说怎样才算是“善于”为群众办实事和办好事。在这些同志看来,至关重要的不是所谓的“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不惹事”,而是要坚持本本分分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事,清清白白地做官。道理显而易见,一个在掌权用权中不能够做到公道正派的人,就很难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也就很难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一个在掌权用权中不能够做到坚持原则的人,往往容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求一己之私的砝码,往往容易滥用职权搞交易,同样不会把群众看在眼里,不会把群众的所思所求放到心上,也同样不会在心中真正确立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也同样不会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另外,对此还有38.86%的人选择了“爱岗敬业,工作出色”,表明这些同志更倾向于用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表达理想信念的坚定。尚有10.25%的人认为“理想信念是深蕴于心的人类崇高精神,很难有判断其坚定与否的主要标志”,表明这些同志对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尚未有明确需求和认知。这种情况在其它几个问题中也有表现,比如对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必要性,25.19%的人认为“很有必要,但是不容易表达”,12.03%的人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应当少说多做”,1.39%的人认为“没必要,现在说得已经够多了”;对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否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10.63%的人选择了“不容易表达”,1.01%的人选择了“没想过这事”;对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直接或间接表达,5.7%的人认为“现实问题很复杂,与理想信念是两码事”;对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主要难题,22.53%的人认为“这样一个很崇高又很不容易引发大众兴趣的话题,在许多场合都不容易表达和被接纳”,23.29%的人认为“理想信念表达比较虚,群众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汇总以上数据,表明“统一思想”的任务还很重。

第六,现实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主要难题是什么?收回的问卷中,64.3%的人认为现实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主要难题是“迫切需要党员干部转换话语风格和行为模式,使得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表达被群众喜闻乐见”。我们认为多数同志的这种选择很有道理,因为语言本身一定具有许多不同特点和风格,应当能够使得接受者感到入情入理、犹如“春风扑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比较正式的语言,正逐步演变成没有风格、被群众称之为“官话”的特定语言。这样的语言往往程式化和空壳化、高调化和套路化、虚飘化和媚俗化,并且借助语言和行为所具有的共同体特征,使得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往往容易祸及行为。这也正是本次调研中有64.3%的接受调研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党员干部转换话语风格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原因。同时,对于是否可以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评价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状态?在收回的问卷中,47.09%的人认为“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利益问题的根本不在多寡,而是公平公正与否,只有立足于公平公正,才能把群众最关注的实事办好,也才是真正意义的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近半数的同志做出的这种选择,的确表现了一定意义的远见卓识,视角深刻。我党一贯重视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多年来,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中央到地方,围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也不容忽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触及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现,在一些地方干群矛盾有加深趋势,正如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2011年5~7月通过调查所揭示的那样:“很多同志都有一种困惑:为什么现在经济发展加快了,民生投入加大了,做群众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了,但群众总不满意,不少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1]由此可见,当代中国社会历经轰轰烈烈的革命、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政治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当今已经进入“利益问题的根本不在多寡,而是公平公正与否”的特定阶段,适应新形势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现实表达,就不能只满足于主观动机上的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是应当高度重视“立足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把群众最关心的实事和好事办好。

三、推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现实表达的建议

(一)强化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研究和文化传播

1.强化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研究。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要坚定理想信念,首先必须明确究竟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坚定的理想信念。然而,当前所能够给予的理论支撑并不乐观。比如,对于究竟如何称谓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目前在理论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达。比如,党的十八大部分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第六章,有关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用的是“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而在“总纲”部分对于理想信念用的则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学术界对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研究也很不充分。比如,截至2013年6月15日,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输入检索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显示得到的从2000年1月开始,一直到2013年3月,十几年时间中能够检索出的文献仅92条。其中,有36项是理想信念作为部分内容或者个别词句出现,而没有明确其概念;有16项仍然沿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12项研究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成果,但是对于理想信念没有给出概念;有7项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述;有4项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或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3项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或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1项表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有1项表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其中只有14项,用“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作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至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表达,成果则更为稀少,92项中只有2项。因此,必须强化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研究。

第一,有效推进理论创新,统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称谓。要针对这一研究方向,设立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和书记基金、部长基金等项目,鼓励全国各地有此研究专长的专家学者跨地区、跨单位科研合作。要通过有组织的专题论坛、学术会议、科研项目竞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基本定位,明确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规范称谓。

第二,丰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实践内涵。对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实践表现,本项目通过第四题中设计的“4个是否”了解接受调研者的理解和认知,得到了积极配合,表明可以运用这样的视角开展研究。建议通过多种途径系统研究、归纳整理以形成可以用于评价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状态的“指标体系”,丰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实践内涵。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表达被群众喜闻乐见。一要深入研究党的理论的大众化表达,促使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表达“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二要立足为了人民大众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引领党员干部善于换位思考,使得理想信念表达具有可亲、可信的思想基础;三要深入研究将“官话”转化为“群众语言”、“大众语言”的系统理论,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语言转换提供智力支持。

2.推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文化传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向社会传播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传播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守。

第一,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的宣传功能,高举旗帜,占领阵地。一要采取有效措施壮大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者队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精心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有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专题文化传播成果,加大运用各种媒体的广泛传播。二要建立科学的实践经验、先进典型发现和总结呈报机制,及时发现、总结和表彰先进典型与英模人物,运用主流媒体宣传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先进事迹,大树正气,狠压歪风。

第二,加强党校教育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引领和文化传播。要进一步明确党校干部教育主旨就是引领学员坚定理想信念,促使各级党校运用制度和机制、体制等手段,引导教职员工加大有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教育和文化传播。

(二)实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语言和行为表达的一致性

1.与党员干部的提拔任用和表彰奖励紧密结合,激励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表达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规制设计。在干部使用管理中,要切实做到能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其理想信念状态进行评价,注意通过科学到位的制度建设严格“堵塞漏洞”,严防在干部工作中出现“老实人吃亏”。

第二,在组织任用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党员干部选拔任用中,大力倡导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言行一致和表里如一,切实做到对理想信念坚定、言行一致“表达得好的”党员干部,能够“高看一眼”、关爱有加。

第三,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对党员干部在执政实践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理想信念表达,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奖励。

2.充分发挥“小报小刊小网”的作用,大力倡导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语言和行为表达的高度一致。

第一,大力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要通过细致到位的工作,引领党员干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理顺对于大众媒体的观念体系,正确认识媒体对于社会的“啄木鸟”功能,自觉接受大众媒体的监督。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向社会传播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二,努力做到善管媒体。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加强对大众媒体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传播真、善、美的正面导向和引领作用,切实规范其新闻采访和传播。同时,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激励党员干部表达理想信念坚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崇尚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本分执政理念

1.崇尚本分执政,“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明确提出要“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使“本分执政”在全党蔚然成风。

第一,科学把握“群众公认”和政绩考核,不让本分执政的干部吃亏。本分,即是指“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指“安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谓党员干部的本分执政,就是认真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忠于职守,切实履行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现实中往往有不少干部从思想深处并不能接受和认可这样的本分,而是热衷于精细策划和运作职业生涯,有的甚至将聪明才智主要用于各种各样的“算计”,不惜一切代价,不惜制造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拼命争取尽快升迁。由这种思想意识支配的行为,显然做不到理想信念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科学把握“群众公认”和政绩考核的方式方法,彻底堵塞“用人只看表面、考察流于形式”的漏洞,确保本分执政的干部不吃亏,投机钻营的人得不到任何利益。

第二,大力倡导本分执政,筑牢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党员干部立足于执政实践表达理想信念搭建平台,为崇尚本分执政理念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明确本分执政与投机取巧的界限、干事创业与盲目蛮干的区别,增强明辨是非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大力宣传党员干部爱岗敬业、本分执政的高贵品格和先进事迹,抨击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促使本分执政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2.崇尚本分执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点亮党员干部崇尚本分执政的思想光辉。要针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形成机理和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经常面临各种挑战、考验与危险的实际,对学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坚持持续渐进,又要常抓不懈;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生搬硬套和强行灌输,避免“说做两张皮”;要善于讲透大道理,将党员干部坚守的理想信念讲得入情入理、深入人心,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也要善于用大道理说明小道理,做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的文章,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追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本分执政。

第二,丰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语言表达,激活其自觉坚守本分执政的内在动力。要改变党员干部除了在会议上间或能够讲到理想信念,在很多场合不善于表达和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理想信念的习惯,引导党员干部下大力气转换话语风格,学会通过说话拉呱等轻松自然的方式,向人民群众表达理想信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理想信念表达,获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使本分执政成为自然而然的履责呈现,成为党员干部自觉坚守风清气正的内在需求。

(四)夯实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的“公平公正”基础

1.坚决抵制滥用职权搞交易。

第一,推进政务公开和“集体办公”,挤压“投桃报李”的交易空间。不少迹象表明,现实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对群众利益的损害,已经远不是直接剥夺普通群众的利益或者权利所能够包含,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迂回隐蔽的方式间接损害群众利益,其中较典型的就是不坚持原则,滥用职权“投桃报李”,让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人”获取利益。实际上,利益有数也有限,有人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的多了,其他人获取的就必然会少;一部分人不正当利益的增加,必然以普通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为代价。因此,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表达,就是要坚持公道正派,敢于向滥用职权的违法乱纪开战;就是要摈弃“空对空唱高调”,实打实地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以堵塞漏洞,当好群众利益的“守夜人”。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使得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给“滥用职权搞交易”任何可乘之机;二是要广泛开展“集体办公”,将制度规范拿上桌面,最大限度地挤压某些人滥用职权“投桃报李”的交易空间。

第二,积极应对新问题,特别注意“人气特旺”的干部。近些年干部队伍中“只重人缘、不干实事”正逐渐“成风”,遇到困难“绕道走”,左右逢源,工作马马虎虎的人,“人气”却特别旺,与社会转型时期风口浪尖上的党员干部难免被误解和冲击的实际情况不符。推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必须能够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不作为和以权谋私行为进行鉴别和抵制,善于发现某些被假象遮蔽的潜在问题,扼制某些“旺盛人气”笼罩的歪风邪气。

2.立足公平公正,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一,要基于公平公正的制度预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立足于公平公正,是一个可以通过多重视角进行判断和应当能够接受多重视角进行价值判断的概念。是否达到了公平公正?更多的不是取决于党员干部的动机和愿望,而是取决于群众的理解和认知,是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眼神中”、从人民群众的“眼睛里”寻找答案的执政实践。因此,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就必须通过广泛的调研和多角度征求意见,进行相应的制度预设。具体包括有效防范权力被滥用的制度设计,权力和有效制衡的制度设计,张扬人的善良本性与愿望的制度设计,利益和约束覆盖全员的制度设计,避免出现管理真空的制度设计,等等。

第二,要能够获得人民群众拥护的成果。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其努力的成果如何,并不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主观努力的自我评价,而应当通过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评价,才能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公平公正”精髓,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而不至于出现为表达而表达和为了“好说”、“好听”、“好看”和“便于总结汇报”而刻意“表达”的弄虚作假。具体包括全方位地了解群众需求,广覆盖地体现群众愿望,公平公正地进行利益划分,高质量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

第三,要敢于坚持真理,解决实际问题。党员干部怎样通过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表达理想信念的坚定?现实中的某些不负责任、不敢担当,使得一些本不复杂的问题“越解决越复杂”,群众的不满也越来越严重。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新鲜,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应当是:凡属于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2]遵照毛泽东对此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实中不少困难之所以很难克服,一些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主要还是在是非面前领导干部不敢担当、不善担当,是不善于教育群众,或者缺乏教育群众的本领和“底气”,反映到利益协调中就容易出现苦乐不均和用权不公,也容易导致庸懒散贪。本项调研中47.09%的同志倾向于将“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定位于必须“立足于公平公正”,很值得深思。

[收稿日期]2013-07-19

标签:;  ;  ;  ;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表达--基于三省一市的调查与思考_共产党党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