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军建(江苏省睢宁县中医院影像科 江苏睢宁 221200)
摘要 目的 分析颅内胆脂瘤的CT、MRI 影像学表现,增强对该病变的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2006 年6 月~2012年6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胆脂瘤常规CT 和MRI 图像特征。结果 胆脂瘤发生在桥小脑角区13 例,鞍旁4 例,颞叶2 例,枕叶1 例。
CT 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5 例,其平均值约15HU,表现为脂肪密度5 例,其平均值-25 左右。CT 增强扫描示16 例未示强化,4 例边缘不规则点条带状强化。MRI 检查T1WI 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15 例,不均匀高信号5 例;T2WI 表现均为尚均匀的高信号。结论 颅内胆脂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CT、MRI 检查特殊影像学表现,结合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生长特点,一般都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CT;MRI;颅内胆脂瘤;表皮样囊肿【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11-02
分享到翻译结果重试抱歉,系统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支持中英、中日在线互译·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颅内胆脂瘤,又名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起自外胚层的先天性囊肿,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9﹪,为胚胎3-5 周当神经管闭合时原始上皮组织包埋其中发展而成,故该肿瘤常发生于颅底或后颅窝近中线区。
如:桥小脑角旁、中颅窝鞍旁、后颅窝四脑室等处,其结构特点为一层由角质上皮所构成的包膜包绕,囊内大量角化蛋白、胆固醇结晶机及脂肪组织。
1 临床资料本组20 例,男15 例,女5 例,年龄24-75 岁,平均年龄43 岁,病程3 个月-6 年不等,主要症状: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疼13例,伴听力下降2 例,伴耳聋2 例,视力下降3 例。
2 方法2.1 CT 轴位平扫+增强扫描CT 扫描采用PHILIPS16 排螺旋CT 机,体位:常规横轴位扫描,技术参数:层厚2.5mm、层距2.5mm 扫描条件:140KV、160MA,窗宽80HU,窗位35HU,矩阵512×512,方式:不间断连续扫描。
增强扫描造影剂,100ML 优维显,注射速度:3ML/S。
2.2 常规MRI 检查MRI 扫描采用PHILIPS1.5T 核磁共振机,行常规T1WI、T2WI矢状位,轴位及冠状位成像扫描,并行GD-GDTPA 增强T1WI 扫描。
2.3 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病人行开颅术,切除瘤体,一般瘤体有包膜包绕,境界清晰,根据病变大小差异占位效应不尽相同。病理:送检组织含有角化物,边缘可见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
3 结果3.1 颅内胆脂瘤的形态、密度病变形态:不规则形12 例;类圆形6 例;哑铃型2 例,哑铃型一般沿蛛网膜下腔呈塑形形发展。病变密度:CT 扫描示低密度15例,其平均值约15HU,似脂肪密度5 例,其平均值-25 左右。其中3 例囊壁见高密度钙化,3.2 颅内胆脂瘤的大小、部位桥小脑角区13 例,鞍旁4 例,颞叶2 例,枕叶1 例。胆脂瘤最大约5.0cm×6.0cm×3.5cm 最小胆脂瘤约0.6cm×1.2cm×1.0cm。
颅内胆脂瘤位置比例
3.3 胆脂瘤增强扫描及MRI 信号CT 增强扫描示16 例未示强化,4 例边缘不规则点条带状强化。
MRI 检查T1WI 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15 例,不均匀高信号5 例;T2WI 表现均为尚均匀的高信号。
3.4 胆脂瘤病理结果20 例病例均证实为胆脂瘤,诊断正确率100﹪。
4 讨论颅内胆脂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初期表皮组织残留在神经管内而发展形成的先天性囊性病变,其囊壁仅含有与皮肤表皮相似的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含有丰富的角蛋白和胆固醇。本病好发于20 岁~40 岁,男多于女。颅内胆脂瘤的生长特点极具特殊性,肿瘤生长缓慢, 匍匐生长,常顺沿临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呈塑形发展,包绕其内血管,肿瘤周围可见占位效应,但常无周围水肿。因此,早期很少出现症状, 且病程长,临床特点主要依赖于肿瘤所在的部位,常见的在桥小脑角区可引起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鞍区病变引起视力视野变化,后颅窝病变引起共济失调、癫痫等症状。
目前胆脂瘤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 CT 自临床应用以来, 对于颅内胆脂瘤的诊断价值已得到了肯定,而MRI 检查能多方位成像,且不伴有颅底伪迹,故能较CT 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资料。颅内胆脂瘤的CT 表现独特,其典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病变,密度低于或近似于脑脊液,也可为负值,可达-10 Hu,边界清楚光滑,增强时常不强化,极个别周边可轻微强化,包膜上有时可见散在钙化点。
4.1 颅内胆脂瘤的起源、发生部位颅内胆脂瘤是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为先天性外胚叶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9﹪,为胚胎3-5 周当神经管闭合时原始上皮组织包埋其中发展而成,故该肿瘤常发生于颅底或后颅窝近中线区。
4.2 颅内胆脂瘤的临床表现常表现脑积水因肿瘤对周围组织破坏有炎症表现,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和第四脑室肿瘤均表现为脑积水约%患者慢性常有癫痫发作。以肿瘤所在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亦不相,例如:颞叶胆脂瘤可引起听力下降或耳聋;鞍区胆脂瘤可引起视力下降或失明等。
4.2.1 桥小脑区胆脂瘤: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患者往往感觉患侧耳鸣、耳痛,晚期出现小脑角综合症表现,面部感觉减退,面部抽搐,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4.2.2 鞍区胆脂瘤:多位于鞍旁,并向中颅窝生长延伸,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部分患者内分泌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伤症。
4.2.3 颞叶胆脂瘤:患者多表现为癫痫发作等精神症状,部分向脑室内延伸生长,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4.2.4 后颅窝胆脂瘤:患者多表现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等小脑症状。
4.3 颅内胆脂瘤的鉴别诊颅内胆脂瘤的CT 和MRI 应用胶质瘤、皮样囊肿、颅咽管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蛛网膜囊肿做鉴别诊断。
4.3.1 胶质瘤:常与发生于后颅窝小脑半球的囊性胶质瘤鉴别,囊性胶质瘤在CT 和MRI,CT 表现以囊性低密度为主,平扫鉴别有一定困难,增强扫描囊壁可不均结节样强化;MRI T1WI 平扫呈低或低、等混合密度信号,MRI T2WI 呈不均匀的高信号, 边缘模糊不清,增强后见瘤壁厚薄不均,并有大小不一的壁结节,结合胆脂瘤的特点也不难鉴别。
4.3.2 皮样囊肿:较表皮样囊肿少见,约为1∶4 ,其钙化较表皮样囊肿多见,皮样囊肿常含有更多的脂肪组织,多呈圆形,边缘锐利,好发于鞍旁、前颅窝底及后颅窝,MRI 检查示其信号特点复杂多样,常在T1WI 上呈高信号,T2WI 亦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低,应用脂肪抑制技术, 可见高信号消失, 显示囊壁厚薄不均,可伴钙化,结合临床可与胆脂瘤鉴别。
4.3.3 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 肿瘤形态以结节状、分叶状为主,肿瘤有包膜,边界清楚,可伴蛋壳样钙化,肿瘤信号复杂,占位效应明显,Gd - DTPA 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弧形或环状强化,一般诊断不难。对于伴钙化的胆脂瘤者,应结合其好发的部位和沿裂隙钻空生长的特点加以鉴别。
4.3.4 脑膜瘤:脑膜瘤CT 表现为境界清楚, 密度较均匀, 可有周围脑水肿且常导致局部颅骨破坏或增生,脑膜瘤经注射对比剂后可见肿瘤密度明显增强并可见脑膜尾征,而表皮样囊肿则常无强化。
4.3.5 三叉神经瘤:主要根据临床出现的三叉神经损害症状及肿瘤的特点,即肿瘤沿三叉神经瘤径路跨颅窝生长,形成哑铃形结构,颞岩骨尖或颅底、鞍旁见骨质破坏,三叉神经根增粗,囊变时, CT 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MRI 上T1WI 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高或更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
4.3.6 蛛网膜囊肿:常见于中颅窝、枕大池、桥小脑角和鞍上区,缺乏沿脑裂隙和脑池生长的特点,CT 表现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低密度区,不发生钙化和强化。MRI 的信号强度与脑脊液变化同步,任何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不随扫描时间参数TE 的延长而增强,且信号比较均匀。而胆脂瘤则多见于桥脑小脑角和脑室内,有沿裂隙钻空生长特点,MRI 的信号强度T1WI 常高于脑脊液信号, T1WI和T2WI 信号多不均匀,可帮助鉴别。
总之,依照颅内胆脂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生长方式、CT 密度和MRI 信号特征,结合临床及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多能做出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CT、MRI 是目前诊断颅内胆脂瘤比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1] 刘松岩,战心,颅内胆脂瘤的MRI 诊断[J].航空航天医学,2007,18(1):1.[2] 林薇. 颅内胆脂瘤31 例CT 诊断 [J]. 华夏医学.2008,02(15).[3] 仝世杰;董光等,颅内特殊部位胆脂瘤MRI 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12(20).[4] 崔文彪,邹兴光,颅内胆脂瘤的CT 与MRI 诊断.中国伤残医学,2009,02(1).[5] 刘红权;于山,颅内胆脂瘤的MRI 诊断.中国社区医学2011,03(5).
论文作者:程军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4
标签:颅内论文; 肿瘤论文; 信号论文; 小脑论文; 囊肿论文; 表现为论文; 密度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