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派”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西方哲学史上心与物关系的历史演变_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两面派”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西方哲学史上心与物关系的历史演变_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两面论的起源、成型与发展——西方哲学史上心物关系的历史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史论文,上心论文,两面论文,起源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009)03-0052-06

一、两面论的起源与经典形式

两面论是一独特的哲学原理,也是一种渊源久远、因果严格的心物与心身关系理论。虽然人们一般是把斯宾诺莎的哲学认作两面论的典型,但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了这种思想的先声,并在当今学术界它还焕发着强劲的生命力,不断深化和发展着。

两面论的基本观点是确认物质实体兼有物理与心理两方面的性质,一般物体的心理性质得不到表现条件而处于潜隐状态,只在动物神经系统和人脑中,心理性质才得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因而,两面论既是一种心物关系理论,也是一种心身关系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中,两面论的表述形式也不相同。两面论思想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士的哲学中,因为他认为,万物都充满了神,并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并充满了各种精灵。[1]这里,泰勒士是唯物论者,主张万物都是以“水”为始基的物质实体,他所说的“神”和“精灵”乃是一种神妙的性质或活动的原则[2]34,而不是精神实体,实际是指神妙的心理活动。因此,泰勒士关于万物充满神或精灵的思想并不是二元论,而应是两面论的最早形式,即物质实体兼有心理性质(和物理性质)。

另一位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也有两面论的思想。他把“气”作为万物的本原,并认为:“我们的灵魂是气,这气使我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一样,气息和气包围着。”[2]37这里,由于“气”是物质实体,而“灵魂是气”的说法则意味着物质实体也兼有灵魂(心理)之性,而不是说灵魂是精神实体。

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邓斯·司各脱对意识源于上帝的教义产生怀疑,并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但有所变通。他认为,质料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不仅是有形物的基础,而且也是精神事物的基础。他还提出灵魂中似乎有物质的问题,猜想过物质可以具有思维能力或属性。(马克思说过:“大不列颠的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3]163)这表明,邓斯·司各脱已经猜测到物质或质料可能同时具有形体和思维两种属性,这也是一种关于两面论的思考。或者说,邓斯·司各脱曾有过两面论的思想倾向。

文艺复兴时期的唯物主义者布鲁诺把自己的哲学名为“万物有灵论”,主张万物都有灵魂,也似有两面论的色彩。但实际上,他所谓的“灵魂”乃是物质的形式,并认为灵魂“是形式性本原,它不是具有物质属性的客体,而完全是物质的主宰”[2]305。因此,按布鲁诺的本意,万物的灵魂都乃是非物质的本原,那么他的哲学就带有二元论的性质而不是两面论。不过,从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物质的形式乃是物质的不可分离的组成要素,完全是物质性的东西,因而,布鲁诺所说的“万物的灵魂”也就是物质的要素或属性了。故从这种意义上说,布鲁诺的“万物有灵论”也可以算作一种两面论的先声。

近代早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也持有两面论的倾向。针对一些唯物论者认为感觉是由物质或肉体的运动产生的效应的观点,霍布斯说:“哪一种运动能引起生物的感觉和幻觉之活动?”[4]499他的观点是,感觉不是运动,而是运动物体的内在状态。把感觉视为物体的内在状态,广延和运动则是物体的外显状态,那么二者分别构成物质实体的内外两个方面。这是一种有见地的思想,也是两面论的起源。

两面论的代表人物是近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两面论思想,建构了一个严谨而系统的两面论哲学体系,成为两面论的经典形式。斯宾诺莎创立两面论哲学的动机之一是要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把两个难以和谐并存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改造为一个统一实体的两个方面,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一元论。

斯宾诺莎两面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世界的本原是一个绝对无限的实体,称之为神或自然;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人们能够认识其中的两种属性,即广延属性和思想属性;每一种属性又表现出许多样态,广延属性的有限样态是各种自然物体,思想属性的有限样态是各种心理观念。但是,样态乃实体的分殊,即实体的具体存在状态,因而,每一样态也应具有广延与思想两个方面,即既是广延的东西(物体),又是思想的东西(观念)。于是,这里的自然物体和心理观念就不是分开存在的两种独立东西,而是共处一体的两种现象——构成每一具体存在物的两个方面。同时,广延物体与思想观念又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现象,它们各自遵循一个因果链条而活动,互不相干,但二者又是同一因果序列的两个方面,而互相对应。整个世界都是按照自然的必然规律而存在和演化。

斯宾诺莎的两面论哲学体系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包含着许多独到的思想和深刻的智慧,具有与以往哲学迥然不同的特点与风格,为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

第一,斯宾诺莎一改传统习见,认为自然物质世界不是呆滞木然的一堆死物,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因而在他的体系里,没有精神一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而没有物质一面的精神也不能存在,自然永远是充满精神活力的物质实在。从而更新了传统的精神观和物质观,这是一重大的理论变革,意义深远。

第二,他独创地变革了传统哲学把思想和广延分属精神与物质两种不同存在的成规,而使二者属于同一自然实体,并使物体和心灵(观念)成为每一存在物的两个不可分离的方面,从而为克服唯心论和二元论、解决唯物主义的精神意识起源问题和心身统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根据。

第三,斯宾诺莎把思想与广延设为自然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因而广延的东西与思想的东西在有限的具体存在物中也不是同一的东西,而是同一存在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或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应而平行地活动。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统一,既保持了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的区别,又保证了二者的统一,是一种有合理性的心物关系。

将斯宾诺莎哲学的两面论原理具体到人的身上,就是一种两面论的心身观。这里,人的身体是广延的东西(样态),心理观念是思想的东西(样态);鉴于二者的两面对应关系,身体则可视为观念的对象,观念相应身体而活动。又由于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对应地,人的观念也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于是,观念系统和身体系统构成人的两个不同性质的方面。继而,斯宾诺莎又将人的观念系统定义为“心灵”,即把人的心灵或心理等同于人的观念系统,心身关系就是观念系统与身体系统之间的关系了。这样的心身关系能够解决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首先是较好地解决了心理或意识的起源问题。即以实体本原的思想属性为根据,通过实体样态向人进化的发展过程,广延样态逐渐形成了人的身体,思想样态则相应形成了人的观念系统——心理。一般的物体也是实体的有限样态,由于它们结构简单,其中的观念也不成系统,故不能成为心理。人的心理是复杂组织的观念系统,它就能够思维和自我意识,高于一般物体中的简单的观念集合。从实体的思想属性、经过一般物体的观念集合、到人体中的观念系统,构成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具有因果根据的心理进化过程,成功避免了“突然创生”的理论困难。

其次,由于斯宾诺莎把心理定义为观念系统,从而成功克服了精神实体问题。即人的心理只是一组变化的观念,它们随同身体而形成和消失,并无脱离身体的独立和不灭的意义。同时,将心理与观念系统等同之说也否定了人的心理或心灵是观念的所有者和心理活动的控制主体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习见。按照传统习见,人的心灵不同于观念,它是拥有观念的主体,它本身具有认识和意愿的绝对能力,能进行各种认识和意志活动。斯宾诺莎的心理(心灵)概念否定了这种“主体”习见,破除了把心灵视为一个脑内小人的臆想,指出人的心理或心灵不是一个可有可无观念的主体,它本身只是一组观念,离开了观念,心理不复存在。关于心理有认识和意愿的绝对能力的问题,斯宾诺莎认为这是一种糊涂的说法,因为人的心理活动只是表现各种具体的观念和具体的意愿(意愿也是某种观念或观念的成分),而并无观念和意愿之外的什么一般的认识力和意志力(观念和意愿的出现和变化是由观念活动的因果规律所决定的,并与身体活动相对应)。斯宾诺莎的两面论所提出的这一新的心理概念是对传统习见的有力冲击,为确立科学的心理观做出了重要贡献。

又次,人的心理作为观念系统,虽然不是精神实体,但又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现象,或者说,心理与身体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因此,心理在两面论体系中是不能等同于身体或还原为身体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活,对应于身体而存在,不可取消。所以,两面论保持了心理现象的存在地位、特性和意义,对抗了行为主义和物理主义对心理的否定。并且,两面论的心理存在也不是副现象,因为它与身体处于平等地位而平行活动,二者构成人的不同方面而非副现象。

再次,在两面论心身关系中,心理观念是以身体状态为对象的,并对应身体变化而活动。因此,当身体和感官受到外物刺激而发生相应变化时,心理观念也产生对应变化。这乃是心理通过身体反映外物的机制,人由此认识外界事物;当刺激身体的外界事物在身体内引起类同的映像时,就形成对外物的某种程度的正确认识。所以,两面论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最后,两面论的心身关系以独特的方式合理地说明了心理与身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心理与身体是不同类型的现象,二者各自遵循自己的因果联系与次序而活动,互不相干,即心理活动不能决定或作用于身体的活动,反之亦然。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因为物理世界是质能守恒、因果闭合的,物理客体不能接受和施加作用于非物理事物,否则将破坏质能守恒定律。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与身体是同一个人之存在的两个方面,心理之因果活动与身体之因果活动实则乃是同一人之因果活动的两种不同表现。用斯宾诺莎自己的话说:“心和身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有时借思想的属性,有时借广延的属性去理解罢了。为此,不论我们借这个属性或那个属性去认识自然,事物的次序和联系只是一个,因此我们身体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就性质而论,与心灵的主动或被动的次序是同时发生的。”[5]93所以,心理与身体之间虽然并不相互作用,但由于二者依存于同一东西而活动,实际上是对应变化、协调一致的。这样,两面论既不采用相互作用机制、又不借助前定和谐原理,也不假设心身等同关系,却合理说明了长期困惑不解的心身和谐的事实。鉴于心身交感论、前定和谐论和心身等同论三种学说都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两面论的方案就显得尤为优越了。

二、两面论的近代响应

斯宾诺莎的两面论哲学体系因其严谨、合理和优越性,对以后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得到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响应。拉美特利虽然主张人是机器,但他也认为思维是物质的属性之一。他说:“我承认,思维很难与有组织的物质分开,因为我看它就是后者的这种属性,如象电,运动力,不可渗透性,膨胀性等等一样。”[6]他还说:“在一切生物中,人是最具灵性的(这是理所当然的),而植物却是其中灵性最少的。”[7]不过他认为,植物和矿物的“灵”只是一种萌芽的东西。爱尔维修也持有物质有感觉的观点。他赞同一位化学家的话:“我们在物体中认识到两类性质;一种性质的存在是持续的,不可改变的,如不可入性、重量、可移动性等。这些性质属于一般的物理学。在同一物体中,还有另一些性质,这些性质的存在是变化无常的,通过内部各个部分的某种组合、分散或运动而交替地产生或消灭。……为什么在动物界中,组织机体不应该以类似方式产生那种我们称为感觉能力的特殊性质呢?医学和博物学上的一切现象,都明白地证明了,动物中的这种力量只是身体结构的结果。”[8]这里,拉美特利和爱尔维修认为物质具有思维属性或感觉、或有“灵”的萌芽的观点,与斯宾诺莎关于自然实体具有思想属性和广延属性的论点是类同的,只是改变了一下表述方式,即将自然实体改称物质、将实体的样态称为物体了。物质或物体具有思维或感觉,也即具有心理与物理两个方面(物体具有物理性质是当然的)。

狄德罗也持有明确的两面论思想。他确信,物质根据自己的本性,在发展中能够获得思维能力的。为了说明这个发展过程,他努力在物质中寻找还未发展成为高级思维能力的“胚芽”,并认为这种“胚芽”就是物质本性具有的“迟钝的感受性”。这种感受性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潜在感觉,“比最接近死物质的动物感受性还要小1000倍”,所以它表现出来的还是一种完全没有感觉的东西。不过,这种迟钝的感受性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它就能够发展出明显的感觉能力来。狄德罗把这个过程叫做从“迟钝的感受性向活跃的感受性”的过渡。他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无机物可以发展为有机物,没有感觉的物质可以发展为有感觉的生物。例如,动植物消化时将无机物变成了有机物;没有感觉的鸡蛋在适宜温度下自然地变成了有感觉的小鸡。由此他推论:既然物质能够实现由无机界向有机界的过渡,也一定能够实现由有感觉的生物向有思维的生物过渡。他指出:“要想不接受一个可以说明一切的简单假定,不接受感受性这一物质的一般特性或机体组织的产物,你就是抛弃常识,就是跳进神秘、矛盾和荒谬的深渊。”[9]以上所述表明,狄德罗十分注重事物发展的因果根据,主张有机界和无机界、有感觉的生物与无感觉的物质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本质,以合理解释二者的过渡机制;也就是认为本质绝然不同的东西之间不能互相转化。这乃是两面论思想的核心内容,由此才要主张物质本原中就已经存在广延与思想两种属性,以为生命和心理的发展准备因果根据。狄德罗所设的“感受性”也是生命和心理发展的因果根据,它与物理性质也一同构成物质实体的两种基本性质,或两个方面。

霍尔巴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中第一个系统而全面表述唯物主义思想的大哲学家。他和斯宾诺莎一样,反对把自然了解成“一堆死的,没有任何特性的、纯粹被动的物质”,也不赞成把一切归结为物质运动的做法,因而倾向于物质能够感觉和思维的观点。他说:“某些哲学家认为,感觉是物质的一般的属性,在这里,要研究物质从哪里来取得这种我们由它的各种表现得知的属性,那是不会有什么益处的。如果承认感觉是物质的一般的属性这一假设,那么就可以分感觉为两种,……即能动的或活的感觉和被动的或惯性的感觉。……一句话,感觉或者这样一种属性,它可以象运动那样被传与,也可以靠组织来获取,或者就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属性。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感觉的体现者都不能是无形体的实体,像我们想象中的人的灵魂那样。”[10]82-83他还说过:“因为人本身是物质,并且又是由物质而有观念,而人是享有思维的能力的,所以物质能够思维,换句话说,物质能够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思维的特殊变异作用。”[10]75可见,霍尔巴赫也和上述法国唯物主义者一样,是持有或支持两面论思想的。

著名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是斯宾诺莎的拥护者,他的唯物主义学说不是用客观世界来说明主观世界,而是主张主观现象世界只是客观现象世界的另一方面。在费尔巴哈看来,心理学的认识源泉是与生理学的认识源泉完全不同的。但是,认识的这两种源泉的差别何在呢?他给出了很可注意的回答:“对我说来,即主观上说来,是纯精神的、非物质的、非感性的活动,那么就其自身说来,即客观上说来,是物质的、感性的活动。”[4]401他还说过:“我,对自己来讲是心理上的客体,对别人来讲则是生理上的客体。”[11]149可见,费尔巴哈也是用两面论的观点看问题的。

著名的俄国近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对斯宾诺莎的两面论哲学更是十分推崇,并在许多论著中对它大力宣传和发挥,收集和评述了许多斯宾诺莎拥护者的言论和思想,特别是他还专程拜请恩格斯对斯宾诺莎的两面论哲学作了肯定的评价。普列汉诺夫写道:“1889年,当我参观了巴黎国际博览会以后,我曾到伦敦去拜访恩格斯。我很高兴我能在几乎整整一个星期中和他就各种实际和理论的问题作长时间的谈话。有一次我们谈到哲学。……我问道:‘那么,依您的意思,斯宾诺莎老人把思维与广延说成无非是同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该是对的了?’恩格斯回答说:‘当然,斯宾诺莎老人是完全对的。’”。[4]404(他还说,当时在座的巴·波·阿克雪里罗得可以为此事作证。)另外,普列汉诺夫还针对谢林和黑格尔的批评维护了斯宾诺莎哲学的正确性。他说:“绝对是主体—客体,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谢林这样说,黑格尔也这样说。而同时,绝对是我,是无限的精神主体。这种观点无论谢林或黑格尔都是极力支持的。他们两人指责斯宾诺莎,说他不善于从实体的概念升高到自我意识的概念。可是,斯宾诺莎的具有两种属性——思维和广延——的实体,有这样一个优点:它实际上是主体—客体,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从它‘升高’到自我意识,按照谢林和黑格尔的要求,即把它想象成为绝对的我,想象为精神,这就是把它归结为它的属性之一,即归结为思维。谁把一切都归结为思维,他当然是一元论者。但是他的一元论不解决主体对客体、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避免解决这个问题,完全任意地抹煞问题的一方面。”[4]763

就普列汉诺夫本人的思想来说,他认为,如果仅用物质的运动来说明一切现象(即认为物质实体只有运动这一种单一的能力)的话,那么将会如某些人所批评的那样,说唯物主义“要解决物质运动怎么能够产生有意识的感觉,永远是无法克服的障碍”。精神心理现象的产生,应该有其本原上的根据,否则,就会导致“突然创生”的理论困难。由此,他提出自己的两面论观点:“正如我们在上面所看到的,普利斯列宣称,物质具有感觉和思维的特性,由此可见,和唯物主义的反对者所说的相反,唯物主义绝不企图把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在唯物主义者看来,感觉和思想、意识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内部状态。但是,在哲学思想史上有声望的唯物主义者中,没有一个人把意识‘归结’为‘运动’,也没有一个人把意识解释为运动,或把运动解释为意识。如果唯物主义者们肯定说,对心理现象作解释不需要设想一个特殊的实体——灵魂,如果他们肯定说,物质能够‘感觉和思维’,那么这就是说,在他们看来,物质的这种能力像运动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的然而是不能解释的特性。”[11]78。这种观点反对把心理现象归结为或解释为物质的运动,即反对用纯物理特性同化或取代心理现象,而是明确承认有心理现象存在,并从物质的基本特性上为心理意识确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使之与其他物质现象并行表现,这是标准的两面论观点。在这里,普列汉诺夫还提出感觉、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的内部状态”的说法,这是对心物两面论的一种新理解,即心理与物理这两方面现象是物质实体对内和对外的两种存在状态(霍布斯和费尔巴哈也是这样理解的),充实了两面论的内涵。

在近现代学术界,支持和倾向于两面论的人还有一些。例如,著名的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为了解决物质如何向心理意识过渡的问题,他设想物质也应具有简单的心理能力。在《宇宙之谜》中他写道:“形状最简单之原子,亦具有感觉与意志,亦可谓具有感情与倾向,即最简单之灵魂也(尚无意识)。”[12]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也认为植物和无机物都有简单模糊的心理活动,并主张整个宇宙都富有生机。主张物质具有感觉、思想或意志与认为心理活动就是物质活动或运动乃是两种不同的论点,后者是心物同一论,前者则是两面论。同一论否认心理意识的实质存在,两面论则为心理意识提供产生的因果根据,这一思想在近代学术界已得到许多的响应和拥护,也是其理论力量的见证。

三、两面论的现代发展

承接两面论的近代响应,当今,以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后现代有机论者,也持有两面论的倾向。他们企图从科学范式的角度进行突破,假定世界在最基本的物质存在层次上(如原子、分子层次上)就已具有类似于人类或动物的心理活动,只不过比人类的心理意识低级得多而已。

两面论的现代发展主要体现在当今系统哲学家E·拉兹洛的精神—物质关系理论上。拉兹洛把现在的心物关系论概括为主要的五种,前四种是经典的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和整体论(实际指各种心物同一论)。这第五种是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实在,但它们不是基本的:它们都是从更深层次的实在中进化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根延伸到实在的更深层面,而这一层面本身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这种论点也正是拉兹洛本人所赞同的,并将之称为“进化论的观点”。

拉兹洛说,“进化论的观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把实在“降低”为惰性的、非生命的物质,也不把它同化到一种神秘的、非物质的精神中,这两者都是真实的,但是它们并不是基本的实在要素。物质与精神一样是从一种完全不寻常的共同母基进化而来的。这种共同的母基是:宇宙量子真空的零点能量场,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由来根据,也是二者进化的基点。当自我创生的宏大过程在进行时,物质和精神就一起进化,向越来越高的、越来越复杂的形式进化。这样,作为进化最低形式的基本粒子也是具有某种最原始的精神的。以后,随着“携带”精神的物质系统(原子、分子、细胞和有机体)变得更加复杂,这种精神也随之复杂化起来,人的精神终于和大脑一起进化出来了。拉兹洛因而强调,人不是具有精神体验的惟一存在物,所有其他生物,甚至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都具有某种形式的精神体验,不过其表现出来的水平是与它们进化的水平相对应的。

拉兹洛还认为,还应该在上述景图中添加一个“互相关联”要素:即在宇宙中进化的物质/精神系统通过创生它们的母基永恒地紧密地相互关联着,这一母基(量子真空的零点能场)不是一种被动的“子存在”实体,而是一种主动的、与所有由其创生的事物共舞的具有“养育”性质的母体,由是,精神与量子真空的共舞把我们与周围的其他精神、与这个行星上的生物圈和超越生物圈范围的整个宇宙都关联起来了。它向社会、向自然界、向整个宇宙“开放”了我们的心灵。那么正在出现的革命性的洞察是,大脑传递的关于超越我们头颅的世界的某些特点的信息并不局限于电磁波的可见光谱和声波的可听到波谱,它延伸至基于真空的全息场中的波传播,这个场把精神与宇宙的其余部分相互关联起来。

双透视理论是拉兹洛哲学的又一有重大意义的创建。[13]167-193拉兹洛的哲学立场是既不赞同二元论,也不赞同物理主义的还原式心物同一论。他承认心灵事件与物理事件之间的不可还原的差异。启明星与长庚星之间的同一性可以通过调整观测方式(如连续地观察)而实现出来,但颜色和声音则不论怎么调整观测方式也不能实现与神经活动的实际同一。心灵事件是由自我经验形成的,它的全体构成“认知系统”;物理事件则是通过认知系统以一定的方式和过程建构出来的非我客观对象,它的全体构成“自然系统”。但是,认知系统和自然系统并不是两个独立的二元存在,拉兹洛为此提出“双透视理论”来统一二者的关系:世界上独立实在的只有一个心理—物理统一系统,认知系统与自然系统是由于以两种不同的透视方式来观察统一系统而产生的现象,当从(统一系统的)内部作内省观察时所得到的是心灵事件的认知系统;当从外部来观察时所得到的是物理事件的自然系统。换言之:“从内省角度看,自然系统是认知系统(同样,从外部观察,认知系统是自然系统)。”[13]198但鉴于认知系统与自然系统是同一心理—物理系统的两种透视的表现,因此这两个系统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关系,而是各自形成一条因果链条。“人类心灵就不再作为一个连接到物理化学的因果关系链条中的不可证实的环节。相反,它构成了另一类事件的链条;该链条中的因果性环节不再是物质过程,而是认识过程。[13]191再将双透视原理具体运用到人身上,“人”就是一个心理物理一元实体,心灵和大脑则是“人”的两个“不同透视方面”;心灵与大脑也不相互作用,而是平行而对应地并存于“人”之中。这样,“我们不需要把幽灵引入机器……我们有一个幽灵,也有一台机器,当我们仔细研究它们时,发现它们构成了具有同一性的系统”[13]192。有心灵的人类是从低等生物进化出来的,拉兹洛主张进化的渐进性,他说:“在进化论中,没有任何东西表明非精神活动性的生物祖先会突然出现精神活动。当然,精神活动的形式可能进化,并跳跃地进化,但这样的假定,即在进化的某一特殊时刻,纯粹的物理化学组织系统会突然转变为心理—物理系统,则是武断的,毫无根据的。”[11]178从而,合理的结论是,“自然普遍具有心灵属性”[13]203。

以上是双透视理论的基本内容,拉兹洛将其总结为一个双透视定理:不可还原的各种精神和物理事件组构成一个同一的心理—物理系统,它可以通过各自的理论的不变性来揭示。系统哲学的基本实体是非二元论的心理—物理系统,叫做“双透视的自然—认知系统”。并又概括出三条原则:(1)承认物理事件和精神事件的相互不可还原性;(2)建立物理事件组和精神事件组各自的模型;(3)研究这些模型的同型性。“利用同型性模型揭示的一致性是根据双透视(从内部和外部进行观察)自然—认知系统概念综合得到的,它是本体论的基本原则。”[13]193

比较拉兹洛的精神—物质关系理论与斯宾诺莎的两面论,我们将看到二者之间的惊人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把拉兹洛的“进化论”和双透视理论视为两面论的现代发展。在表述方式上,拉兹洛的理论结合了更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概念,特别是他把心理意识现象(认知系统)界说为存在物(统一实体)的内省观察的表现状态,也即物体(动物、人、脑)的内向感知状态,从而给出了心理意识的具体存在形式,这是对于两面论的一个实质性发展。但他所说的“量子真空的零点能场”,从科学角度看,实际还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不是“非心非物”的东西。而他所说的“物质”乃是物理事物的总称(不是抽象意义的类本质),其“精神”也是心理事件的总称(不是心灵实体),二者构成具体存在物(物体)的两个方面。拉兹洛承认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互不可还原的差异,主张心灵进化的渐进性和因果性,反对“突然创生论”,这正是两面论的基本原则。

四、问题与意义

由以上所述我们已看到,两面论乃是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后继发展、且支持者甚多的著名哲学原理,可以为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机制,本是意义深远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两面论的卓越思想和深远意义尚未得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并且还受到了一些不当的批评与指责,主要有三种:一是批评两面论具有物活论和泛灵论之错;二是说设想本原实体内含精神属性会引出世界也以精神为本原的结论,这有损于唯物主义的纯洁性;三是认为两面论中存在一个中性实体而不具有理论的简单性。

上述这三条批评意见真的成理吗?让我们先来分析第三条。这条意见是费格尔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两面论是设定一个中性的第三实体来支承心灵和物质的存在,不符合简单性原则。但这种意见乃是对两面论的表面理解。实质上,两面论的本原实体乃是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而非中性实体,只是这种物质实体比传统的“纯粹物质”多了一种思想属性而已,但含有思想属性的物质仍然还是物质。认为物质只能具有无机性质乃是传统观念的偏见而非真理。所以,两面论的本义乃是物质实体含有思想属性,而非“第三实体”含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在物质本原中增设思想属性乃是为心理意识之产生的因果原则所必须,亦非多余。

其次,上述第二条意见关于两面论会有损于唯物主义的纯洁性之担忧,其实也可不必。因为两面论的本原实体本是占有空间的广延性物质实体,而唯心主义的精神实体则是不占空间的无形幽灵,二者绝然不同。“物质”的本质为广延性的客观实在,在其内含的许多属性中增加一个思想属性这并不妨碍它为广延性的客观实在,它仍然是物质实体。再则,物质实体中的思想属性也只是一种演化出心理意识现象的内因根据,而非现实存在的心理意识活动,由思想属性到实际的心理意识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要外加许多条件因素和时间过程。因而物质中的思想属性本身也不会成为一种精神本原,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所以,由两面论原理不会导出世界也以精神为本原的结论,它不会损害唯物主义的纯洁性,故而恩格斯才肯定它“是完全对的”,哲学史上也是把斯宾诺莎哲学划归正统唯物主义阵营的。

第三,关于说两面论有物活论和泛灵论之错的意见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批评,这也是阻止人们接受两面论思想的最大障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绝大多数常人以至学者都从心底里潜存着一种鄙弃“物质”的习见,视之为哑木顽石即毫无生命的低贱死物。谁若是赋予其以活力与灵性这种只有人类和神明才具有的高贵品质,定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这种习见是十分错误的,我们本不应该鄙弃物质。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揭示出物质演化的大量奥妙,逐渐开显出物质内含的丰富与神奇,整个大千世界包括高贵的人类自身都实际是由物质自己演化出来的,井然有序的天体星系和千奇百态的地上万物以及令人惊叹的生命形体均为物质演化的成果。特别是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大脑无比复杂而巧妙的神经活动、眼睛和耳朵极其精致合理的构造以及高度协调配合的人体发育过程,这些都是物质进化的杰作,由之不能不令人信服:物质原本就是深含玄妙的东西,其中潜藏着整个世界的奥秘。所以可以说,物质基元中已经蕴涵着产生世间一切神奇的丰富性质,只是在一般场合中不能表现出来而已。正象人的毛发和指甲中隐含着整个生命的奥妙(DNA)一样,石头和泥土中也是隐含着整个世界发生之奥秘的(因为地球万物乃是由土石和水气进一步演化而成的)。由是,认为一般物体或物质中隐含着某种程度的活力与灵性就并非不可思议的,这倒是因果同一性原理的必然结论。因此现在应该纠正传统偏见、破除唯心迷信,将天地之间的灵性与活力复归于物质存在,还真理于本来。这样,物活论和泛灵论就不能成为批评两面论的说辞了。

当然,两面论也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直接设定一般物体也具有思想或思维属性这点就显得不够妥当,应该用更基本的简单性质(如“微觉”)代之为宜。由于,如上面所述,对两面论的各种批评意见实际都可以化解,所以它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理论。特别是它是一种具有优势的心物和心身关系理论:首先,两面论确认心理意识现象的不可还原的存在地位,它就优越于否认心理意识实际存在的取消论、心物(身、脑)同一论和功能主义等物理主义理论;第二,两面论原理能够合理地解决心身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而无须违背科学规律和求助上帝神明,这又优越于心身交感论(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和(借助前定和谐的)心物(身)平行论;第三,两面论注重心理进化的因果根据,避免了突然创生的理论困难,这又优越于各种突现论。此外,两面论还比其他各种心物(身)关系理论有更长的历史渊源,和者甚多。当前,心物和心身关系的研究已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的解决方案都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相形之下,两面论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了,只要我们改变传统观念(特别是传统物质观),它就可以引导我们走出困境。因此,我们现在应该重视两面论思想,研究它的优势和意义,以促进心物和心身问题的解决。

[收稿日期]2009-01-20

标签:;  ;  ;  ;  ;  ;  

“两面派”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西方哲学史上心与物关系的历史演变_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