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潮研究述评_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思潮研究述评_思想史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中国近代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富探索思辨的时期。反映时代脉络的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迭起,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救国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追忆过去,回首“昨天”,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其历史选择,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据此,胡维革同志经历几年艰辛劳作,《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最后脱稿了。

维革同志年轻聪慧,早在攻读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便立志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他先后参加编著《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中国近百年名人传》等书,为专攻近代思想史作了起步。接着,他又撰著和主编了《冲击与蜕变——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政治》、《中国近百年文化史纲》、《中国近代社会改革思想研究》和《共和道路在近代中国》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论文。论据精当,见解新颖。

流年易逝,有志竟成。维革同志通过上述努力,终于在今年完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的写作任务。我读过书稿,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资料翔实,思辨精缜,观点新颖,史论结合,文笔畅快。

时代思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先进思潮和落后思想的矛盾斗争,往往成为历史前进的明显征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极为复杂。因此,社会思潮又总是和民族解放、阶级斗争的形势同潮共涌,相互激荡。从某种意义说,不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就无法洞悉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底蕴。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新中国成立后大约半个世纪,一代一代的专家学者辛勤耕耘,陆续出版十几种专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论著。截至当前,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无论在框架体系上,还是在内容方法上,都渐次达到了比较深入的程度。这当然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创获。

然而,认真检讨以往的研究成果,也会令人感到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从框架体系上看,现已出版的著作多带有传统的模式,即以论述主要代表人物为主,分章列节,排比成书。这种如同“袋装马铃薯”——着重对思想家个人的研究,很难使读者深刻领悟到在一定历史背影下产生的社会群体意识,以及前一种社会思潮对后来人的重要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冲破传统的研究模式,从社会思潮的角度展开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变迁的探索。“思想”和“思潮”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研究视角、空间和指向上却大不相同。思想是个案、平面和静态研究;而思潮则是宏观、立体和动态研究。因此,该书视角一转,别见洞天,为探索开辟了天地,为思辨赢得了空间。在这种思路主导下,全书不无创新地回答了有关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开端、主线、流程和终结等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开端问题,该书认为:鸦片战争时期出现的学习西方、批判现实和边疆史地研究三股思潮牵牵相结,相互波及,既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轫和开端。书里精辟地论证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既不是封建传统思想的自然延续,也不是西方近代思想的简单移植,而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碰撞中产生的一种新思潮。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线问题,该书认为:爱国主义思想、学习西方思想和改革社会思想犹如三条红线,贯穿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始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各个有机部分,都是这三条红线的外化和展伸。从总体上观察,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大海,无论怎样恣意汪洋,它都导源于此,并最后归流于此。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流程问题,该书认为:经世致用思潮、中体西用思潮、早期改良思潮、维新变法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和民主科学思潮——这六大思潮首尾相衔,前呼后继,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基本流程。这种“流程”说整体辩证。在它们之间保有继承扬弃关系,即前者有后者的胚胎和萌芽,后者又有前者的沉淀和余绪。以此为流程,基本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主体和主流。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终结问题,该书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终结与转折。书里着重说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付出了极为宝贵的代价,通过各种选择比较,最后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迎来了新的思潮曙光!

这本书,侧重在对时代思潮及其演化进程的研究,同时也不放松对主要思想家的研究。因为,不强调从社会思潮着眼,就无法真正了解一代思想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深入解剖主要代表人物,也难以窥见时代思潮所达到的历史深度。

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几十年来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无庸讳言,直到现在,无论在资料的搜集整理,或理论的探讨驳辩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已出版的十几种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在引征历史资料方面存在较为普遍的弱点是,资料大体雷同,有的还缺乏研究考辨的深工夫。再有,思想史的研究从搜集资料开始到历史现象的分析,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多数思想史作者的深切共识。当然真正做好并不容易!“述往事,思来者”,有的思想史著述很少注入作者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使读者感到学术启迪的意义不大。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不但重视历史资料的运用,而且也注意推进历史反思,着力叙述其“是什么”,回答其“为什么”,深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发展的规律、趋势和特点。具体说来,一是透视思想家群体。该书先后紧扣社会批判思想家、早期改良思想家、维新变法思想家和民主革命思想家四个群体进行分析。分辨他们的历史时代、阶级属性,剖析他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指明不同社会群体所掀起的不同社会思潮。这样,有源有流,有本有末,不仅使人觉得每次社会思潮的兴起都有水到渠成之势;而且又使人认识到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变化和新型思想家群体形成,是社会思潮涌起的源点。二是研究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即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是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近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状态,该书专立一章,侧重研究社会意识及其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是一次新尝试。该书所提出的“半殖民地意识”概念,从未见经传论述,也是一种新的见解。通过对华夷观念、天朝意识和半殖民地意识的研究,指出了隐而不彰、习焉不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影响,为人们加深对社会思潮的认识提供了一个视角。三是追踪社会思潮影响。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社会思潮变幻多姿,来去匆匆。该书不仅研究各种社会思潮扣人心弦的浪峰;而且竭力追踪其深远延伸的影响,从纵横交错的联系上说明各种思潮的前后继承、相互瓜带的关连。实质上,把各种社会思潮的深远影响弄清了,写透了,也就在深层次上揭示出了先进中国人追求真理和最终选择真理的心灵历程。

一个半世纪前,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一书中,就曾约略地论述了史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第一层次是白描性历史,主要回答过去“是什么”;第二层次是反思性历史,主要回答现在“为什么”;第三层次是哲学性历史,主要回答将来“干什么”。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研究层次越高,越有功利价值,越富时代意义。当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体系并不科学,但他却告诉我们,历史研究是分层次的,一切想要揭示历史真谛的人都必须向高层次挺进。尤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和社会不仅需要凝固知识的填充,更需要深邃理性的引导。这也就是说,人们和社会不仅需要白描性的历史,更需要反思性的哲学性的历史。该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写历史著作,应当写得让人们爱看。有人说,史书的编撰是历史过程的美学再现。为此,好的著述也必须追求审美价值。在这方面,那些天才的理论家和史学家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把深刻的思想和非凡的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使其著述产生了永不衰竭的魅力,直到今天,当我们捧读马克思和恩格斯严肃的理论著述时,一点也不感到枯燥和沉闷。相反,总会感到它的炽烈激情和深沉思想给读者带来的无穷回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但又是举世公认的卓越文学家。《史记》中的许多篇章,不仅是宝贵的信史,而且又是生动感人的文学珍品,妙笔生花,令人百读不厌。在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里,郭沫若的稀世才华;范文澜的严谨治学;翦伯赞的广阔思辨;吴晗的平凡论史……他们的著作也都像磁石吸铁一般,吸引读者。这是真理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字优美的力量。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对审美价值的追求仍有差别。有的著述,史论结合,语言优美,颇有特色。有的著述,显得内容庞杂,文辞艰涩,多人执笔,格调各异,很难唤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努力追求审美价值,为史学研究领域的百家争鸣贡献力量。书里深刻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地鼓舞着中华民族保持旺盛的生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为反帝反封建斗争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很明显,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形式的爱国活动,是中国人民逐渐觉醒的标志。正是由于先进中国人的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斗争,才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并使得资本——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了解祖国,将会更加热爱祖国;了解过去,更会珍惜今天和未来。该书在总结中国近代爱国思潮的特点时写道:“深沉的历史哲学感是近代爱国思潮的理论价值,鲜明的实践操作感是它的实用价值。这两个价值是近代爱国思想成为爱国思潮最深层的内在原因。”

历史是人类的记忆。人类历史画卷自身是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历史工作者的笔应该尽量反映出历史的壮美。

标签:;  ;  ;  ;  ;  ;  ;  

中国近代思潮研究述评_思想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