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互动有效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_教师评价论文

“发展性互动有效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上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互动论文,教学模式论文,物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初,我校完成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发展性互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构建起下面新的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的“外围”是四个基本要素:三维目标、师生素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在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包含四个基本操作环节——激趣、导学、互动、评价。这一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为教师提供了可资操作的教学范式和方法论体系。下面,围绕四个基本环节,谈谈新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上的应用。

一、激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体验

激趣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体验,使之全心投入到物理课堂之中,并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拉近情感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物理教学资源,寓教于乐。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激趣方法有:

一是实验激趣。物理实验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演示,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投入课堂。如在讲授“电压(电流)”时,设置的“千人震”实验(见图2),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强大的自感电压(电流)的存在。

二是物理史实激趣。在教学中经常联系课题穿插一些物理史实,将一些重大规律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历程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描述,让学生在好奇心得到满足中体会科学发现的乐趣。如上“自由落体”时,讲斜塔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学习“超重与失重”、“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内容时,讲世界航天史上的奇闻逸事,讲我国“神舟”五号、六号等载人飞船上太空的故事等。

三是以疑激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巧设问题,可使学生持续掀起头脑风暴,深入思考,体验探究的乐趣。如讲授“表面张力”时,可先设疑:我们在早晨看到荷叶上的露珠为什么是球状而不是平铺的?把硬币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为什么不会下沉?当学生为这些问题吸引又议论纷纷时,教师就能自然地引入课题。

四是情境激趣。利用多媒体音像,熏染与物理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可以引发学生强烈反响和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浓厚的探索欲望。如讲授“杠杆”时,播放古代中国人修筑万里长城、古埃及人修筑金字塔的画面,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古人是用什么工具运送巨大的石料完成这些修筑的?

五是名句激趣。很多名句是历代名人细致观察自然的产物,将其引入物理教学中,便于在诗情画意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在讲光的反射时,以范仲淹的“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来引入;在讲物体的运动时,用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引入运动的概念等。

二、导学——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自学能力

导学是新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导学的手段当然是丰富多彩的,最行之有效的是学案导学。备课变“备教案”为“备学案”,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备物理学案的原则

1.问题化。通过一个个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梯度的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中。以“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可先设置如下问题:“速度图像中的一点表示什么含义?”“速度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质点速度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质点做的是什么性质的运动?”让学生深入领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接着围绕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设置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用图像法一步步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然后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例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也不行;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也不行。

2.方法化。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梯度题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3.生活化。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所学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牛顿运动定律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可启发学生用以解释科学家预测火箭的变轨、卫星的着地点等问题。

4.人性化。学案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合作讨论并学有所得。

(二)学案导学的一般步骤

1.自学预习。可将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预习。

2.讨论交流。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问题,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通过“创设情境——协作、对话(探究互动)——意义建构”的过程,形成共识。如讲授“摩擦生热”时,可结合图3和图4,让学生讨论交流:寒冷的冬天想令双手变暖,哪种搓手方法效果更佳?为什么?(动摩擦与静摩擦。)

3.精讲释疑。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过程中,语言、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如上例互动讨论后,教师可这样精讲:静摩擦力不能生热,动摩擦力才能生热!然后可以推出摩擦生热公式。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对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应紧扣三维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注意多设疑,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练习题最好要求当堂完成,既能让学生消化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反馈,以便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做出正确评价。

三、互动——通过多向传意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总导演”;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主体。新教学模式又要求遵循民主平等原则,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供交互式的交流平台;学生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大胆发表与老师、同学不同的意见。总之,物理新模式教学应让互动贯穿全课堂。

(一)激趣互动,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激趣最好还是教师、学生和多媒体设施之间的互动激趣。如上“动量与冲量”,教师可设计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假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所指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然后这样互动激趣:

①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击伤。)

②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伤人。)

③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m/s),它们无时不在地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④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这样让学生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我要了解动量”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导学互动,促使学生由“我要学”向“我会学”转化

这是互动教学的核心环节。师生、生生、媒体及其与教材之间的角色不断转移和转化。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以小组的形式调动全体成员参与,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学习策略指导者,学生的活动依存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讨交流中,教师又悄悄地成为倾听者、思考者、学习者。而生生间,“领导者”、“发言者”等角色则在不断地轮流互换。如图5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可按上述做法进行下面的互动导学:

①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②实验要选取相同或不同的两支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什么关系?

③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最好选择在较亮还是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④现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哪种厚度的玻璃板做实验?

⑤把玻璃板放在方格纸上进行比较好,这样做的主要优点在于便于测量什么?

⑥实验中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能否看到像,这是为什么?

⑦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找到像的位置后,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表1,其中第二次测量数据是由于测量错误还是误差造成的?

⑧从表1所得出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

⑨如果实验中未点燃的蜡烛无法与玻璃板后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通过这样导学、互动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通过严密的实验方案来掌握客观规律。

(三)评价互动,促使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

教学评价也应是互动的,教师评价,学生可以申辩、“讲价钱”;生生互评,由教师“裁决”等。一方面,教师给学生提供结果反馈,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反思、改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反馈,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进步。评价互动还包括生生互动,这可以进一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促进同学之间的共同交流、提高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发展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四、评价——既关注学生成绩又反映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只限于书面作业、测验、期中期末两试的成绩加以数字处理就判定其学科的学习水平。这种呆板而功利的评价,方式单一,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新教学模式要求物理学科构建新的评价方式,打破“唯分数”的传统。

(一)物理教学评价要体现新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

具体讲,要做到“五个要求”和“五个关注”。

1.“五个要求”:①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②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③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动手实践等能力的发展;④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⑤将形成性(课堂)评价与终结性(考查和总评)评价有机结合。

2.“五个关注”:①关注学生的潜能,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潜能;②关注弱势群体,对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评价不能忽略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③关注对学生“无意伤害”,因为教师的“无意伤害”常常会抵消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果;④关注教师的行为,多用大拇指赞许,不用食指指责;⑤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如果学生解答问题有创意、有独到见解,不管距离“标准答案”有多远,都应给予较高的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范例

1.形成性评价。每学习一个单元,由学生和教师分别填写表格(见表2),评价结果进入学生的学习档案袋。

表2中的项目①至项目④,都有细致的评价要求。以项目①为例,要求包括:能否按说明书、实验卡等进行操作;能否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信息;是否曾经通过查阅书报、看电视等获取信息;是否用科学的术语表达科学问题;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是否曾经用过数表和图像表达科学问题;是否想过媒体报道的科学性会有问题及能否发现这样的问题;是否在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发现过矛盾或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同样要求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既有学生的自评,又有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详见表3。

实践表明,按照新模式激趣、导学、互动、评价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令我们的物理课堂涌动着科学的热潮,焕发出青春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标签:;  ;  ;  ;  ;  

“发展性互动有效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