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应重视创新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今天,创新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强弱。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当然也是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把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成人教育的重要地位。
一、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流
当今,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这就是知识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教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流。
中国悠久的历史使中国教育有着精深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但中国教育也有十分突出的缺点:教化有余而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在知识经济即将来临的今天,重视创新教育无疑是21世纪学校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它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创造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活动,是人类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世界科学的认识表明,认识主体的创造性日益突出,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所以创新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流已成必然。中国尤其需要创新型教育。由中国具体国情所确定,创造性人才十分缺乏,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创新教育起步较迟,起点较低。在21世纪,中国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那就不能不重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人教育亦应把创新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成人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性,他们与社会实际有更密切的联系,成人教育不是也不应停留在低层次的扫盲教育、一般技术知识普及上,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地肩负起了培养具有超竞争力的劳动者的新历史使命。21世纪成人教育的重点集中反映在三类人才的培养上:一是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级管理人员队伍;二是提高各级管理机构人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加速各类短缺人才的培养。成人教育在新的时代的新的使命,既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又对成人教育在新的时代教育模式的转变提出了要求,创新教育是21世纪我国成人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在成人教育中积极推进创新教育
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成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具体实施方法应该因校而宜、因教育对象具体情况而宜。比如可以采取更新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精选教材内容、提倡阅读课外资料、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其它综合素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的需要。这里,我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院校要从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方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技法和方法,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服务,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要培养一批创造型教师。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性。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有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才能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通过挖掘出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来对学生施加创造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现有成人教师队伍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教育的要求。据抽样调查表明:成人院校中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指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能力不过关者),约占20%。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等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及措施,构建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教师素质目标体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那么,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到底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我们认为,教师应具备五方面的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广博的知识和再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艺术和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等;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解、自我完善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全面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内蕴丰富,知识外延较宽,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
三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与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人普遍具有创新的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创新性可以在每一人身上发展和显现。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应重视在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比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和流通性;数学课程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能力,表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善于做出猜测和假设,知识活用,能提出新的问题等;历史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知道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科学技术类的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直接的联系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创新教育,主要应做到“有意、有心、有法”:所谓有“有意”指的是有意设计出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规划出评价方案,明确在哪些课程和哪些单元里,有目的地采用指标体系中的哪些评价项目。所谓“有心”,即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自觉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求知欲、创造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积极参与讨论等等。所谓“有法”,指的是要求教师能发挥创造性,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模式,自行设计每一课程、每一单元的创新评价渗透环节,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特别要在平时课堂练习和测试中,向学习思路、求解方法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倾斜,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提供实际参与和动手实践的机会。除了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之外,还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通过适当的开发训练,有意识地启发和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同时学习一些创造思维方法和技巧,例如,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应该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有效形式。
四是为创新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行政,要注意编写适合开展创新教育的教材,开设以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为主的教育课程,并从经费上保证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和学生开展有关活动,使创新教育顺利开展起来。教育行政部门推行创新教育,要进行适度、得当的行政调控,实施创新教育的评价及奖惩制度等,创设有利于推进创新教育的规范秩序,以利于创新教育的全面推广和取得实效。创新教育对教育环境的要求也多样化了,需要精心设计,全面构造,错落有致,周密安排。它既有课堂环境,也有课外环境;既有学校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人的发展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主要是后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行政及有关部门、人员作出努力。学校和老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施加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广泛性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知识创新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使创新教育在具体内容上得到落实。在具体教学方法上,要改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行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强调实践性教学和学生参与的新型教学方法,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获得新知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