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京召开
为科学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对的减灾需求,推动落实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巴黎气候变化协议》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携手国际伙伴共建科技协同减灾机制,5月11日-12日,“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认真做好对农村财务会计的审查后续工作,审计工作结束后,针对审查结果写好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做好记录,针对发展的问题,及时提供相关建议,并针对问题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确保问题真正得到重视,避免后期隐患。
另外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尤其重要。比如:教育和引领孩子们正确地面对挫折,保持良好心态,健康快乐生活,使他们认识到与人相处的意义。
此次大会以“携手共建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丝路”为主题,共设有1个主会场、24个分会场,共同探讨灾害数据调查与共享、形成机理与物理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监测及早期预警、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灾后恢复重建、跨境灾害风险防范、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大会还就“‘一带一路’自然灾害与风险防控”“将环境可持续性和抗灾能力融入我们对基础设施的构想中”“滑坡减灾的进展及挑战”“洪灾风险计算的科学方法”“海洋与大气的热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估”“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可持续及生态工程斜坡的理论及机制”等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了15场大会特邀报告。
据悉,此次大会还将倡议成立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并推动发表《“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大会开幕式现场
【会议召开背景】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国际社会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的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为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运行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将积极深化与沿线各国的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进一步汇聚国际智慧、凝聚国际力量,为有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积极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切实提高沿线各国防灾减灾与生态建设水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isaster events 1990-2017(Source: NatCatSERVICE of Munich RE)
【调查数据】
痛定思痛,杨涛下定决心培养一支优秀的本土管理团队,发挥本地员工的特长和优势。为此,杨涛一方面大力培养当地管理人才,在工作协同中充分尊重本地员工的习惯和利益;另一方面努力向非洲员工传递公司的价值观,让大家建立共同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个行业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也相应的大大增加,按照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利用各种先进高新技术,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能够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生产的产品不仅数量能够得以保证,而且产品质量更加的稳定,体现现代机械制造工艺高强度的稳定性。
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巴基斯坦国家科学院院长穆罕默德·卡西姆·詹,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院长朱马塔耶夫·穆拉特,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副院长阿普杜赛特·萨多瓦、基克马特·穆米诺,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理事长大卫·莫尔登,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长代表陈德亮,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高校与研究机构负责人、有关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
联合国灾害数据库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对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 2 倍以上,灾害死亡率远远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南亚和东亚地区高出全球平均数的 10 倍。“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减灾能力难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安全保障需求。
大会开幕式现场
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联合国环境署政策司灾害管理处处长亨里克·斯洛特,联合国减灾署亚太区项目官员蒂莫西·威尔考克斯,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傅伯杰院士,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水鸟真美发表致辞并分享了关于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精彩观点。
【预期成果】
此外,医院用大厅设置钢琴冲淡医院的冷峻和嘈杂;用手术等待区——患者家属可以边进食边等待,缓解焦虑等一系列举措,践行“优质”这一定语。
此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承办。
目的及意义:国际减灾科学联盟本着“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宗旨,拟汇聚国际科学家的智慧,以自然灾害研究为核心,聚焦资源开发、生态与环境保护、协同减灾机制、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开展联合攻关,为相关国家深入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更好地推进联合国《2015-2030 年仙台减灾框架》及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沿线国家落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此次大会从有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面临的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聚焦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凝聚国际共识,谋划减灾科技合作新路径,搭建国际协同减灾新平台,致力于促进各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为推动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增进各国民生福祉给出科技方案,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带一路”报道》杂志上会展板
白春礼
“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如地震、地质灾害、洪旱灾害和海洋灾害等)、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而且沿线国家多数经济欠发达,抗灾能力弱,频繁发生的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减灾需求非常迫切。科学的防灾减灾是沿线国家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各国间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是“一带一 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中大量的公路、铁路、油气管线、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严重的灾害风险。大部分沿线国家减灾力量薄弱,现有防灾减灾技术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和跨境综合减灾,减灾需求迫切。
黄润秋
过去六年,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的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坚持绿色低碳,着力强调投资贸易中的生态文明,不断加强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将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对于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和安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频繁的极端气候,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地区,特别是天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东部、南亚等地区,都受到各种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我们需要携手并进,加强科技合作,分享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构建更有效的减灾平台。
亨里克·斯洛特
气候变化和灾害影响是当前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带来的灾害加剧、生态退化、环境破坏等影响,希望国际科学界携手合作,共同应对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切实减少各类灾害风险,为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蒂莫西·威尔考克斯
减少灾害风险中科学与政策对话的作用,希望加强自然灾害及风险管理中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为各国有效应对灾害风险不断创造新的解决方案,促进2030年全球减灾目标的逐步实现。
傅伯杰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希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防灾减灾、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科技交流,深化合作研究,进一步发挥地理科学及学术组织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和应对灾害及灾害风险。
水鸟真美
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其核心是巨大的创新创造潜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快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的灾害风险,非常高兴看到中国政府为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可控和可持续性而采取的积极措施。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很乐意在提高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和大规模减少灾害风险方面促进国际合作、支持区域间交流,促进提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希望各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深化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方法,积极提供减轻灾害风险的解决方案,加快研究制定灾后恢复新标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效的减灾科技支撑。
(来源:一带一路报道杂志)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防灾减灾论文; 国际学术论文; 一带一路论文; 灾害风险论文; 灾后恢复重建论文; 应急管理论文; 气候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