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与检索》的酝酿、编制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是由美国、英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联合编制的元数据内容标准,是《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ACR2)的升级产品。RDA的目标是走出英语国家、走出图书馆界,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标准,因而备受全球图书馆界的注目。作为AACR2的替代品,RDA同时背负着兼容既有的海量以AACR2编制的书目数据的使命,这就注定了伴随着RDA的开发,争议不可避免。从2004年9月宣布启动编制到2010年6月最终发布,前后历时近六年,RDA编制过程一波三折,联机版上线一再延迟,未来实施也还有诸多不定因素。
本文意在梳理并展现RDA从酝酿筹备到编制开发再到实施准备的全过程,并对其实施前景做简要的展望。
1 酝酿筹备期(1997年-2004年)
1.1 酝酿:以内容重构描述部分
1997年10月,英美编目条例修订联合指导委员会(JSC)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AACR原则与未来发展国际会议”,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共同制订AACR未来的行动计划[1]。当时国际图联(IFLA)的《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已编制完成、尚未出版,但与会专家似乎不约而同地以FRBR视角指出了AACR2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术语阐释了从“作品”到“单件”的三层或四层结构对编目、对用户以及对图书馆目录的重要性。伊朗的Rahmatollah Fattahi介绍了布拉德福OPAC和超级记录原型目录[2],这两个OPAC可以实现集中同一作品的所有载体表现。专家的报告,为RDA最终以FRBR为基础提供了最早的依据。
会议中提出的一些建议,被认为给新规则的制订指出了方向[3]。如Lynne C.Howarth提出解构第1部分,即不按载体形态,而按内容重构编目[4],这成为最早确定的RDA框架。会上提议将规则进一步国际化,使之作为书目与规范记录的内容标准,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使用,这成为日后RDA想要实现的梦想。
1.2 筹备:探索采用FRBR的可能性
2002年JSC及主管机构“负责人委员会”(COP)先后召开会议,确立AACR战略规划,提出了新版AACR的雏形[5],包括采用FRBR概念与术语、修改过时术语、解决“一般资料标识”(GMD)问题等后来体现在RDA中的设想。当时设定的目标是2007年推出,将有一个网络版,作为活页印刷版的补充。
承担筹备期工作的是成立于2001年的JSC格式变化工作组(Format Variation Working Group,2001-2004)。工作组最初任务是开发实验,测试为“内容表达”(而非AACR所规定的“载体表现”)创建书目记录[6]。其后开始准备规则修订,提出如何将FRBR术语结合到AACR的建议,探索规则是否能明确展示FRBR的关系[7]。小组工作还包括讨论用GMD在目录记录中识别内容表达,以及与其他对FRBR感兴趣机构的合作(包括书目机构OCLC,以及正在将FRBR模型结合进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厂商VTLS),讨论该领域的最佳实践[8]。很多工作内容日后均体现于RDA中。
2 编制开发期(2004年-2009年)
2.1 开始编制:立足FRBR,去英美化、去图书馆化
2004年9月,COP宣布编制AACR3,正式名称《AACR3:资源描述与检索》,计划2007年出版[9]。主编加拿大人Tom Delsey是FRBR/FRANAR(现FRAD,即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模型的参与者之一,也是1997年多伦多会议的与会者。AACR3由导论、第一部分描述(著录)、第二部分选择检索点和第三部分检索点形式组成。当年底第一部分草案完成,提交部分机构评审。
2005年4月JSC和COP先后开会,综合各机构对AACR战略规划及第一部分草案的反馈,期望AACR3可以成为超越图书馆界的世界性的规则,以方便元数据互操作并降低总体成本。COP决定改变方向,在新版规则基于AACR2、依此产生的记录与以往记录兼容的前提下,为数字世界设计新的资源描述与检索标准,并将题名中的“英美编目条例”去掉,直接改名为《资源描述与检索》。会议确立RDA在结构上更直接地接轨FRBR和FRAR,将记录数据与展示数据的指引分开(展示部分入附录)。同时确定新版为联机产品,印刷版作为附加产品。由于变化较大,出版计划因之延后至2008年[10]。
2005—2006年陆续成立了几个工作组,负责RDA涉及的一些专门问题。如“一般资料标识/特殊资料标识工作组”,目的是提出一套术语,取代当时所用一般资料标识(GMD)与特殊资料标识(SMD)。工作组提出的媒介类型、载体类型和内容类型术语,成为2006年RDA与出版界元数据标准ONIX共同提出“RDA/ONIX资源分类框架”(RDA/ONIX Framework for Resource Categorization)的基础。
2006年,更新后的各部分草案陆续完成征求意见,准备于2007年完成,按计划在2008年出版。
2.2 受到置疑:两面不讨好
RDA编制进程比计划的慢,与之伴随的是不断的争议,对其的质疑在2006年与2007年之交达到高潮。对JSC来说,既要在整体上改变理论框架,又背负着与AACR2产生记录兼容的历史包袱,这就注定了其两面不讨好的处境。如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对RDA2006年第一部分草案公示回应中所称[11],一些人觉得RDA太激进(尤其是远离了ISBD),而另一些人则呼吁做更广泛的改变,甚至不惜推迟实施进程,以期从底层对RDA做更彻底的重构。后一种看法似乎更为强势。2007年初,数字图书馆与元数据专家Karen Coyle和Diane Hillmann发表“RDA:20世纪的编目规则”一文[12],旗帜鲜明地把RDA称为“20世纪的编目规则”,不满其篇幅过长、拘泥于AACR2而过于复杂,认为应当实现顶层的一致(模型、基本原则与一般规则),而将不同类型文献编目的细节部分留给专业社区。这是AACR2主编Michael Gorman在十年前就提出的观点。
2006年11月,美国国会图书馆(LC)成立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预示着LC管理层打算从根本上改变编目工作。工作组最终报告草案在2007年11月底公布,对RDA草案从内容到实施几乎全盘否定[13],建议“暂停RDA开发”,并特别针对作为RDA基础的FRBR,要求用真正的编目数据做更大规模的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加以分析。还建议继续JSC与DCMI在书目描述词汇等语义网技术相关的工作。
面对LC退出RDA编制的可能性,决定RDA方向的治理机构COP对报告草案中的质疑予以回应[14],主要针对FRBR相关部分。回应称RDA正在测试FRBR的应用,也开始与ONIX、DCMI及语义网技术团体讨论,LC没有必要退出另组团队,花钱做重复工作。声明列举了不同机构已经实施的FRBR应用,指出只有开始使用RDA,才会有采用FRBR模型的实质性数据用于进一步测试。并进一步邀请LC加入使用RDA测试FRBR模型的工作。
2008年1月工作组发布的最终报告On the Record并未改变“暂停RDA开发”的立场,只是将建议由第三部分的第一条(3.2.1)改到了最后一条(3.2.5)。在对RDA本身的质疑部分,更明确地表述了各方对RDA的不满:“……有人对明显放弃ISBD结构不满,有人苦恼于难以理解所用的语言、规则的组织、格式(如样例的呈现)及导航上的困难。很多人担心RDA比当前条例更难使用与理解,这反过来会导致教育与培训上的困难,也使条例在图书馆界以外使用的几率下降。”[15]
面对多方质疑,在RDA预计延后至2009年出版的前景下,编制方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四个国家图书馆为稳定人心,于2007年10月迫不及待地发布了在2009年底前实施RDA的声明[16],并声称RDA与国际性的原则、模型和标准兼容,使用RDA创建的数据与现有记录兼容。
2.3 编制完成:继续支持MARC、携手关联数据
尽管质疑反对不断,RDA仍按既定的方向缓缓前行。根据各方对RDA草案的反馈意见,2007年10月会议上,JSC同意了主编提出的新结构,使数据元素更接近FRBR实体与用户任务。新结构包括十部分,首先记录FRBR实体的属性,然后记录实体间关系。至此RDA在结构上基本定型,之后未再有大的改动。
面对无法改变RDA方向的现实,称RDA为“20世纪编目规则”的Diane Hillmann和Karen Coyle选择了给RDA加“外挂”,通过给RDA元素及术语表做元数据注册(即RDVocab),试图把RDA带入21世纪[17]。这是2007年成立的DCML/RDA工作组的工作,也是LC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最终报告中建议RDA与语义网/关联数据相关的内容。RDA注册链接在最终发布的RDA联机产品中被列入“其他资源”。
RDA注册只是元数据界对传统编目界的一种推动,MARC仍是目前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应用格式。随着,RDA应用的临近,2008年成立了“RDA/MARC工作组”,对因采用RDA而需要对MARC21格式所做的改变提出建议。工作组在两年时间里,先后提出了多项讨论稿和建议,部分经MARC21维护机构MARBI投票通过,对MARC21格式做了修改,最明显的是为RDA的内容类型、媒介类型和载体类型增加336-338字段。LC的MARC标准网站设立专门网页“RDA in MARC”,方便各方了解与RDA相关的MARC格式变化。
2008年11月,RDA最终评价版公示。在征求意见并小做修改后,于2009年完成编制。
3 实施准备期(2009年-)
RDA联机版设计一直存在问题,2008年最终评价版原打算联机发布,但在推迟后仍只能提供PDF版[18]。RDA编制完成后,联机版上线又是一再推迟,直至2010年6月下旬联机版“RDA工具套件”才正式发布。为推广应用,发布后提供了为时70天的免费开放访问,让非订购者也能了解RDA最终版内容并体验联机版。
3.1 国家测试:为实施做技术准备
虽然RDA何时实施仍然不可预测,但准备工作在RDA尚未编制完成时即已开始。
如COP所呼吁的,LC并未退出RDA编制。书目未来工作组报告称因为LC在FRBR与RDA中“起着主要作用,可以很好地利用其影响,帮助协调使两者更接近,并在工作中引入更强的费用/效益考虑”。作为回应,LC与国家医学图书馆、国家农业图书馆开会,同意三个国家图书馆一起“开发、完成、测试、分析费用效益,设计RDA实施方案”,测试包括可用性及与现有记录的兼容性测试[19]。三个国家图书馆的测试联合声明于2008年5月1日发表。
LC编目专家中不乏RDA的积极推动者,LC为RDA测试及未来的使用做了很细致的准备,其中很重要的工作是将原先对AACR2进行细化解释的“规则解释”(LCRI)根据RDA作了修订,改名“政策陈述”(LCPS),对RDA中的一些可选做法作出规定,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截至2010年10月底,LCPS涉及约400条RDA规则[20]。另外LC还公开发布了给测试者的培训教材,并且在RDA工具套件中共享多个示范性的“工作流程”、方便使用者在庞大的RDA中快速定位。
2010年7月ALA年会期间,测试协调委员会举行了两场会议,为正式测试及使用做准备。其一是厂商会,向主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通报为实施RDA,MARBI已经或将要作出的改变,表明JSC渴望与厂商在开发下一代系统时合作。其二是测试成员会,启动测试,并表示欢迎可以联机访问RDA的非正式测试机构向协调委员会提交RDA记录,以增加全国共享的记录量,方便对套录RDA记录进行测试。
目前的测试日程如下[21]:2009年1月邀请测试成员;5月确定20家为正式测试成员,包括美国有代表性的书目获取社区,含各级各类图书馆及图书馆联盟、书商、图书馆教育工作者。2010年1月进行培训测试者的培训,让参与测试者先熟悉RDA。6月RDA发布后启动测试;7-9月测试第一阶段:熟悉RDA及其联机产品;10-12月第二阶段:用RDA编制记录,测试评价因子包括记录创建、记录使用、培训与文档需求、使用RDA联机工具/内容、系统与元数据、技术灵活性、本地工作流程、费用与收益等;2011年1-3月:分析测试结果,准备报告。
为更广泛地了解各方意见,测试协调委员会于11月初面向美国非正式RDA测试机构,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网上问卷调查(Informal US RDA Testers Questionnaire),内容涉及使用RDA的基本情况、创建记录及记录可用性三方面共26个问题,其中包括“美国是否应该实施RDA”这样的主观判断题(问题11)。
其他参与编制RDA的国家图书馆也在关注美国的测试,同时为实施RDA做准备;那些共同签署实施RDA声明的国家图书馆希望与LC共同工作,确保在面对不同实施问题时平稳转向RDA[22]——上述引自“RDA问答”的内容表明,虽然美国国家图书馆的RDA测试并没有预设结果,但编制方似乎有一种乐观的情绪。这种乐观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有更多没有参与编制、原本可能也不是AACR2体系中的国家,也对实施RDA跃跃欲试,只是出于谨慎,需等待美国测试最终报告发布(详见下文)。
3.2 会议推介:为实施做思想准备
RIDA正式发布前后,已经或即将召开大量以RDA为主题的会议,从不同角度围绕着RDA展开,为实施RDA做思想上的准备。如编目专业协会(ALCTS)基于应用角度的五场报告,涉及RDA入门到RDA对管理者、对编目员与用户的益处等。ALATechSource继续其追踪新技术的特点,举办“使用RDA:走向元数据未来”三场系列报告[23],从元数据模型、图书馆数据共享及语义网角度阐释RDA。RDA编制方则在2010年11月中介绍“RDA工具套件:8月以来新进展”[24]。
最引人注目的会议是2010年8月在丹麦皇家图书馆召开的“RDA在欧洲”[25],显示出RDA在非英语国家的应用潜力,表明RDA的国际化努力是有成效的。与会者来自20多个欧洲国家,包括大部分的国家图书馆及大学、公共图书馆等。甚至周边的巴勒斯坦和突尼斯也有人参会。西班牙、法国、芬兰、德国或详或简地介绍了各国为实施RDA所做的准备,另有一个报告摘要介绍其他国家情况。其中德国是最积极的参与者,目前已开始RDA文本翻译。法国比较倚重IFLA的标准,从文化角度对仍以英美为中心的RDA有距离感,但也开始倾向于部分采用RDA。其余国家大多介于德、法两国之间,普遍关心RDA本国语言的译本,并等待美国国家测试的结果。
3.3 争议继续:经济与开放
尽管RDA从2006年的草案到2009年的最终版做了很大改变,但在“RDA:20世纪的编目规则”一文和书目记录未来工作组最终报告中提到的很多问题,在RDA最终版中并未改变。当年质疑RDA的那些人可能立场有所变化,但对RDA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质疑并未改变。
除了规则本身,对RDA的疑虑还来自经济方面。由于担心RDA联机版过高的定价令很多图书馆无力负担,而AACR2又不再更新,故而2009年中出现了“合作编目规则”维基[26],意在作为RDA的替代。如编目规则这样需要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受制于原有编目规则的版权,而以草根方式编制,显然难以发展,但此事件反映了小型图书馆面对RDA的困惑。
从目前情况看,RDA国际化会有所进展,但其延续自AACR2的复杂性,以及其需要订购访问的方针,无疑将阻碍图书馆界之外的应用。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准,开放性是广泛应用的基础。如同著名博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Jonathan Rochkind所指出的,把“标准”放在高昂付费墙后,必然葬送自己的数据被其他领域使用与互操作的机会[27]。
4 结语:迎接RDA的实施
RDA正式发布后,虽然有反对RDA请愿签名活动(Memorandum Against RDA Test)这样的小插曲,但总体上在应用方面反应还是相当平静的。编目员在RDA讨论组RDA—L中的兴趣多集中在某些情况如何使用、与使用AACR2在MARC字段、子字段上的差异等,总体上是一种接受状态。
目前来说,RDA测试的不利结果有可能来自其联机工具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率,因而编制方为增加易用性,方便熟悉AACR2、LCRI的编目员使用RDA,在8月底开放访问结束后,又对工具套件做了重大更新[24]:一则,在原有根据AACR2条款号查询RDA规定的基础上,推出了在工具套件的AACR2文本中直接链接到RDA的新功能。二则,把替代LCRI的LCPS加入工具套件,并与RDA条目互链。同时,为确保小型图书馆也有能力采用,除了按年付订购费的联机版外,将于2011年出版活页印刷版。
相关领域也有所进展。首先是图情教育领域,2010年3月,Diane Hillmann为华盛顿大学iSchool的图情学硕士在线开设了RDA课程[28]。其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方面,VTLS于9月率先宣布推出RDA沙盘项目[29],支持按RDA创建MARC记录。多年前其Virtua图书馆集成系统就尝试过FRBR化,此次使用现有的25万条FRBR化MARC关联记录,也可创建与修改记录。
综上所述,虽然RDA正式实施至少要到美国国家图书馆2010年3月结束测试以后,但由于AACR2已停止修订多年,一般而言作为替代品的RDA得到英美乃至国际编目界的认可不可避免,接下来恐怕只是什么时间、什么范围内实施的问题。从历史上看,RDA前身AACR2在1978年出版之初也曾受到诸多质疑,直到1981年才开始实施。编目规则的改变对图书馆界是一件大事,需要时间在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做好各种充分的准备。
收稿日期:20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