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技师学院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潮流中,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资源利用率也稳步提升。暖通空调已经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暖通空调系统新技术的应用。本文将会对暖通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节能环保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优势,以更好的推动暖通空调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环保;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空调的使用。为了能将空调更好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在制造空调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有效提升空调的使用效率。节能环保技术作为一种符合绿色生活要求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空调使用现状,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温馨生活家园。
1浅析暖通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暖通空调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家园,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由于传统暖通空调在设计时不能合理采用科学技术,导致暖通空调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即空调系统能源利用过于浪费,空调系统制暖效果不明显,缺少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由于各种发明的诞生,例如暖通空调、火车、汽车,虽然为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也产生了很多环保问题,其中就包括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如果不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当前暖通空调的使用问题,那么,这些发明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是便利,而是破坏。因此,为了暖通空调的有效利用,一线空调设计者要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暖通空调系统中,培养人民群众绿色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
1.1空调系统能源利用过于浪费
我国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但是,由于能源的过度使用,资源储备逐渐匮乏,因此,我们必须减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但是,暖通空调是一种能耗较大的生活设施,首先,在暖通空调的使用中必然离不开电源的支持,如果缺少供电系统供电,暖通空调自然不能运行。其次,在暖通空调使用时还需要一定的水流量和制暖原料才能确保一定供暖效果。因此,为了符合绿色生活观念,我们必须减少在暖通空调上的能源使用。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很多暖通空调在使用时仍然发生很多能源利用过于浪费的现象。这是由于传统暖通空调系统工作效率较低和能源利用率低,再加上现代人资源节约意识差,导致能源浪费现象过于严重。所以,为了减少暖通空调的能源损耗,就需要一线设计者注重暖通空调的资源利用率和培养人们的节能意识。
1.2空调系统制暖效果不明显
对于暖通空调来说,暖通空调的供暖效果自然受到暖通空调购买者的重视。虽然很多暖通空调在刚使用时使用效果明显,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这些暖通空调供暖效果明显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供暖效果逐渐下降,往往需要过长的时间才能使室内温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这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问题,不符合绿色社会的发展观念。造成供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暖通空调系统设备老化和暖通空调自身的送风量不足。暖通空调内部设备的老化会造成能源使用效率过低,再加上传统暖通空调送风量不足,自然会导致供暖效果不明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缺少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
人们生活中的新型设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对于传统暖通空调来说也是如此。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很多空调制造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肯投资资金研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者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过于依赖传统暖通空调的基础科学技术,导致不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应用于暖通空调的设计中,造成暖通空调使用效率过低现象。由于暖通空调缺少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自然会造成能源浪费问题,不符合节约型社会发展观念。如果一线暖通空调设计者和暖通空调制造企业不能够意识到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合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仅会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还不利于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最后导致暖通空调的落后与淘汰。
1.4围护结构对暖通空调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围护结构包括内围护结构和外围护结构。内围护结构又包括了顶棚、地面、内隔墙等。外围护结构又包括了外墙、屋面和窗户(包括阳台门等)。在采暖建筑施工过程中,在总的热损失中围护结构的传热热损失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例如,以4个单元6层的混凝土楼板、砖墙的多层建筑为例:对于北京地区而言,在全部热损失中围护结构的传热热损失占到了大概77%左右,其中窗户24%、外墙25%、屋面9%、楼梯间隔墙11%、户门3%、阳台门下部3%、地面2%,通过门窗缝隙所发生的空气渗透热损失大概占到了23%左右。在沈阳地区,在全部热损失中围护结构的传热热损失占到了大概65%左右,其中窗户26%、外墙26%、屋面8%、外门1%、阳台门下部1%、地面3%,通过门窗缝隙所发生的空气渗透热损失大概占到了27%左右。
2节能环保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优势
将节能环保技术运用于暖通空调系统中,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空调使用问题,更好地减少空调工作时的能源消耗以及有害气体的排放,构建一个节约型社会。节能环保技术运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优势包括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有效的日常供暖,综合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了在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同时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合理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才能有效防止能源浪费与空气质量下降,为人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生活家园。因此,所有一线空调设计者应该注意到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而且,在对待传统空调制造技术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利用节能环保技术,只有确保了空调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1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
节能环保技术作为新生的科学技术,符合科学发展观念,将其运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中能够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节能环保技术立足于环保,通过转变传统暖通空调使用条件来实现可再生利用。首先,节能环保技术利用的能源来自于大自然,主要包括风能和太阳能,避免了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符合环保理念。符合环保理念是因为新型暖通空调通过利用风能与太阳能所提供的电能来进行供暖工作,减少了煤炭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而且,风能与太阳能都来自于大自然,都可以进行重复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重要的是,节能环保技术合理结合了可再生技术,不仅完美地解决了传统暖通空调的能源利用浪费问题,还缓解了我国电力的使用压力。总的来说,节能环保技术通过采用多种多元化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和有机结合,不仅推动了我国空调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还转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将节能环保技术运用于新型暖通空调系统中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2进行有效的日常供暖
将节能环保技术运用于新型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中还能保证供暖效果,进行有效的日常供暖。节能环保技术采用了地源热泵和空气处理技术,能够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结合了地源热泵技术的新型暖通空调能够在白天的时候将室内和室外的热量及时转入地下并将其储存起来,等到需要供暖的时候就将地下储备的热量排放出来,达到供暖效果,实现资源节约目的。而且,运用了空气处理技术,还可以过滤暖通空调排放出的气体,将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及时清除,保障了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节能环保技术还采用了蓄冷技术,将室内的冷气储存起来,防止屋内空气流通时带动冷气流传播,降低了供暖效果。对于传统暖通空调排风量较低的问题,节能环保技术重新设计了新型暖通空调排风口,新型暖通空调的排风口大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适当调节,使室内在使用者要求的时间内迅速形成暖气流,达到供暖效果。节能环保技术通过这些方式在保证供暖效果的同时避免出现供暖中断的现象,既满足了使用者的“物超所值”的购物心理,又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3综合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暖通空调系统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综合利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实现节约利用,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基础上,还能够保证暖通空调的供暖速度和供暖质量。节能环保技术采用的先进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变频节能技术、变水量技术、变风量技术。变频节能技术是新型暖通空调设计必备的技术之一,能够在有效改进暖通空调系统的不足之处的同时大大降低能源损耗,节约使用者的使用经费。变频节能是根据环境不同的负荷程度来进行调节,不仅避免造成能量的浪费,还使暖通效率得到提升,最终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智能化、环保化、节能化。节能环保技术通过结合变水量技术和变风量技术来对空调系统运行所需的水能量和送风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变水量技术是通过借助风机盘管空调系统来调节水流量大小,达到合理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变风量技术是通过空调的末端设置来感应室内负荷大小,同时进行风量的补偿,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达到供暖效果。总之,为了避免随着城市化不断进行而导致的社会污染加剧,就一定要合理运用节能环保技术。
3总结
节能环保技术从多方面出发,抓住现阶段空调使用中存在的各个问题,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有效完善暖通空调的使用,营造了绿色环保的生活气息。本文笔者不仅浅析了暖通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节能环保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的应用优势,希望广大一线空调设计者能够借鉴本文,共同建设一个环保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峰.解决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讨论[J].中国房地产业,2017,(2):172.
[2]任超,王记川.基于暖通空调系统在设计中的节能问题分析[J].河南科技,2014,(1):96.
[3]曾德军.新形势下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的节能问题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7):524,819.
论文作者:乔建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暖通空调论文; 节能论文; 技术论文; 空调系统论文; 暖通论文; 科学技术论文; 能源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