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离与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化困境-基于S市流入青年的个案分析论文

青年现象

公私分离与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化困境
——基于S市流入青年的个案分析

□ 翁堂梅

摘 要: 随着血缘、地缘与业缘的断裂,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在制度的转变中分离,城市青年个体看似在努力寻求发展,实则困境重重。在公共领域的个人像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周而复始地工作,而私人领域的个人在追求自我发展和寻求在城市中的情感慰藉之间迷失。同时,处于公私之间的家庭对于流动青年而言变得若即若离,尽管在社会福利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亲人之间形成一个防御风险的安全网,但在日常生活中,流动青年与家人分离,亲人所能给予的陪伴减少、情感寄托减弱,城市青年独处且孤独成为常态。个体主义所倡导的自我发展只能局部实现,在这种还未实现真正的个体化的状态下,城市青年流动群体需要面临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三个维度上的困境。

关键词: 公私分离;青年流动人口;个体化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业缘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体的行为被社会制度约束着,情感联系也穿插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业缘关系之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密不可分,甚至于个体毫无私人生活可言。改革开放之前的城镇社会中,同样处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交互相融的状态,社会个体之间联系密切,单位为私人生活提供全面的福利,是一种高度融合的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改革,单位体制的瓦解,乡土社会与城镇社会同时发生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加之西方个体主义的引入,青年个体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幸福,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一部分,被个体推向更加私密的生活之外,从居住模式到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已经影响到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生活。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被学者广为探讨[1],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个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城市中的独居青年增加了,出现了“空巢青年”的现象[2][3];城市中的孤独症患者、社交恐惧症患者、宅男宅女趋于普遍化;家庭成员分散在社会各地的情况增加了,亲代与未婚子代异地,夫妻和情侣阶段性异地的现象随处可见[4]……这些都表明城市青年在追寻个体化发展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个体化所倡导的自由和人的潜能彻底释放并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尚未到来,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健全也未能免去个体的后顾之忧,家庭从传统社会的紧密团结到转型期出现了一种马赛克的景象——青年个体既想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发展,又不得不与家庭其他成员构成一个防御社会风险的安全网[5]。正是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城市青年群体的个体化路径未能畅通无阻,反而困境频发。

同时,在公共领域中,科层化的管理制度要求城市青年像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运转,公私分离的同时情感上的依托被瓦解,原本情感上能够给予慰藉的家庭因地缘上的隔离而变得若即若离。受制于高压力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竞争,个体在发展中畏手畏脚,瞻前顾后,不得不服从于规范的科层化制度,在缺乏社会整体健全的福利制度的保障的状态下,城市青年个体的发展只能是局部的,是不完全的。这种在制度的转变中形成的个体化状态,既是主动的,也是被迫的。工作中被要求抛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绝对的理性,被精细的社会制度束缚着却在其中寻求创新与发展;家人维持着经济共同体的关系却在空间上分离;私人生活的原子化状态是自由也是孤独;等等,这些都是城市中的青年流动人口所面临的困境。

二、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个体化理论是由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来的概念,个体主义是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一部分,也是第二现代性理论的重要组成要素。贝克将个体化与风险社会命题以及全球化命题三者放在一个框架内探讨,这三个命题在现代化发展中有相互强化的趋势[6]。齐格蒙特·鲍曼对个体化理论进行了扩展,认为个体化是个体融入社会制度但得到全面发展的趋势,但是同时提出,个体的自由化发展趋势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不平等,以及社会成员对公共领域的冷漠和对政治的疏离[7]。二者对于个体化理论的观点共同阐述了现代社会的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但齐格蒙特·鲍曼关注到这种个体化趋势可能会导致的困境。在中国的社会情形中探讨这种个体化困境,离不开对转型期社会制度的变化对于个体影响的关注,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对个体化时代的个体的影响。

1.公私分离与个体化困境的形成

公私分离描述的是转型期中国的一个社会转变过程,是从20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前期到改革开放之后制度上的变化引起的。本文所指称的公私隔离,也蕴含着社会成员参与工作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取向,即注重营造私人空间的隐私,并且在公共空间中尽量保持理性,这一层面是非制度性的。

发文量的历时性变化规律能够从侧面反映相关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趋势[4]。通过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核心期刊论文的发文时间进行整理得到图1。从图1看出,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历年来的发文量是呈波浪式增长趋势。这符合普莱斯曲线:即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的发文量在经历一个高峰阶段后会趋于平稳然后逐步下降,直至再次迅速增长,进入另一个高峰阶段[5]。因此从图1的年发文量变化趋势线可知,2017年后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的发文量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一方面,在转型前的中国,乡土社会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紧密交融,城镇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也密切相连,工作日常与生活日常接触的都是熟人关系网络[8]。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乡土社会的血缘、地缘与业缘发生了断裂,随着人口在地域之间的流动,血缘与地缘出现分离,业缘作为公共领域与地缘作为私人领域也出现隔离。另一方面,在集体化时代的城镇社会中,个体的私人生活也嵌入在公共领域,个人所在的单位包揽了私人生活的照料和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家庭事务,社会福利体系支撑着成员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大小诉求,社会成员生活在一种相互之间高度融合的状态中。

随着社会的改革,单位体制的瓦解,乡土社会与城镇社会同时发生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加之西方个体主义的引入,青年个体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幸福,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一部分,被个体推向更加私密的生活之外,从居住模式到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已经影响到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生活。个体化是一个伴随着现代化而生的现象,“把社会中的成员转变为个体是现代社会的特征”[9]。现代化理论往往正向看待这样一种个体的发展趋势,但是古典社会学家韦伯对于社会发展的趋势的预测表明,这种个体化的状态处于一种宏观的不受任何个体控制的背景之下,所谓的通过自由与独立人格的个体化趋势尚未完整显现,而其发展困境却频频发生。“这种个体主义的趋向和自我塑造的潮流最先带来了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实践,带来了自我中心的实用主义,从而将长久以来一直建立在文化道德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变成一种令人担忧的、可能会导致腐败的相互利用模式”[10]。现代社会的加速分化既需要个体紧密团结才能实现效益,又将个体塑造成为一个个不同的原子,无法处于相同的境况,也无法经历具有高同质性的生活。

(2)个体化困境的形成

(2)间歇、阶段化的地缘性隔断

城市青年在公共领域中的个体化困境有两个方面,一是倡导个体创新与独特性,却要求个体生活在这种严密的科层化制度下,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公共领域的同事是城市青年相处时间最久的对象,在绝对理性的工作环境中又难以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激烈的竞争更是让这种同事关系变得复杂,朝夕相处的同事之间不能建立亲密和真诚的关系,这容易对社会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在劳动中紧密相依的个体,在私人生活中越来越疏离,听惯了“永远不要把同事当朋友”的告诫,距离遥远的亲人只能通过现代化的沟通工具保持情感联系。如果个体化意味着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受他人约束,个体可以完全不顾及他人做抉择,那么现代社会的风险伴随着异质性而生,不可预测的情景越来越普遍,风险来临则无所依托。

私人世界被工作时间截断,变成片段化的空隙,现代社会个体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于公共世界的劳作,在这短暂的片段化的私人世界中,个体只能寻求短暂的享受和满足,却无法找寻合适的陪伴去摆脱独孤和恐惧之感。自由是现代化社会每个个体身心向往实现的生存方式,然而,伴随着网络社会的普及,自由给个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发酵。个体越来越理性、自由的生活,却形成了一种束缚于自身,无法逃离的困境,这种现代化的困境,是否与韦伯所说现代化的牢笼有异曲同工之处?

社会的分化使得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结越来越机械化,尽管缺乏客观标准来明确这种界限,但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隔离渐渐发生,而家作为私人领域的一个港湾,也被推向一个模糊的位置,青年在家中也宣示着隐私权,有关个人命运的重大抉择已经由长辈让位于青年人本身,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发挥其作用。家庭的重要性被重塑,个体的发展被推在前面,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惯习受到挑战。随着血缘、业缘、地缘三者之间亲密关系的瓦解,社会个体在个体化的过程中越发孤独,且相互孤立彼此。公私的分离以及血缘与地缘的隔离为个体化的发展提供基石,但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生活成本的增加又将个体推向家庭。

综上所述,城市的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个体化是个体自主的选择,但是城市青年流动人口在追求自由发展的同时又深陷孤独的境况中,这是个体化在个人层面上的困境。社会层面上,科层化的管理制度要求个体绝对的理性,并且严格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但同时又倡导独特性与创新性。家庭层面上,由于血缘与地缘的分离,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联系较传统社会弱,但是受制于社会福利体系的缺失,相互之间的互助却依然紧密。家庭被推向一个模糊的境地,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不像传统社会家庭成员共同居住且相互之间深入了解,又不是彼此割裂的状态。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流入S市的8位21~29岁青年的访谈进行分析。这8位青年流入S市的时间长的达9年,短则2年,其中有三位毕业于该市的大学,有两位目前仍是该市的在校学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其中,前面4位是从农村地区流入S市,后面3位是从其他城镇流入S市。公私分离是伴随着制度性的改革发生的,也是由于人口的地域间流动引起的。对于这些从其他地区流入S市的青年来说,血缘、地域与业缘的解体意味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同时,在城镇社区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也发生在单位制瓦解之后。

表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三、公私分离与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化困境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既发生在乡土社会,也发生在转型期的中国城镇社会中,因此,对于城市中的青年流动人口而言,这种或主动或被动的个体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情感依赖度较高的青年流动人口而言,这种从居住模式到交流方式的原子化状态是被动的;对于较为独立的青年个体而言,这种原子化的生活状态或许才是与个体主义相契合的发展状态。

1.公共领域实践:理性建构与情感解构

城市青年所处的公共领域是在韦伯所谓的科层制社会中,是与乡土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劳动生产完全不同的状态,也是与集体主义时代城镇的公私领域相嵌完全不同的情形。社会个体在公共世界的行为越来越趋于理性化,追逐于个人利益的获取,相互之间形成互相利用的模式,竞争与合作关系是公共世界的实践者的主流关系。

然而,公共事业的秩序约束了个体的自由。人既需要自由,也需要保障。自由与保障的绝对平衡是难以实现的,在实践中也是矛盾的。制度使个体感受到社会的压制,个体在被驯服与学习制度的过程中丧失了先天的部分潜力和能量,然而在被社会同化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生存保障,从外部来看是一个寻求支撑的过程,从个体内部来看是一个放弃部分“本我”的过程。这种对自由的追寻与对保障的渴望使人在新的处境中进退维谷,失掉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痛苦的。

(1)理性的建构

持久的长期雇佣被短期雇佣制度取代了,职业上的不稳定性也越来越普遍,社会风险的增加、广泛的贫穷使人将精力聚焦在钱财的获取上。在工作中,理性占据高位。情感联系上从群体走向个体,公私分明成为工作准则。价值中立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和价值判断带到工作中影响效率,这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现代化职业人的职业操守。“在工作当中最好不要带个人情绪呀,每天任务量这么大。”(SZC,2019-04-09)

生活成本增加给城市青年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多数个体不敢逃离当代的生存法则,购房和养育孩子的压力也成为城市青年进入婚姻的阻力。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加,竞争的加剧,社会成员逐渐学会将效益放在首位。正如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观点所述,劳动分工上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每个人只负责整个劳作的一小部分,必须与其他人精准地合作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率。所以,在工作中,个体之间团结协作且密不可分[11]。正是这种在生产方式上的相互依赖和牢不可分,使得个体趋于精通其领域内的工作,而其他部分则必须依赖他人,然而一旦脱离职业上的合作,回归私人领域,个体又变得异常独立,私人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明显。

(2)情感的解构

个体主义影响下的友情也趋于功利化,甚至于在国内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演讲者会评价当代青年学子正在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工作中的关系也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关系。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公共领域的城市青年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阶段性以及公私分明的特征。其一是阶段性的朋友。地缘隔离后就难以维持亲密的联系了。现代化的社会,友谊也几乎具有时效性,因为工作的流动导致原来的地缘性社会关系的疏远,而且在网络时代,也很难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其二,公私分明的同事关系。微博上屡次热议的话题,“永远不要把同事当朋友”[12],很多人评论说,同事之间往往会涉及利益竞争,因此难以成为友好的朋友。“同事情谊掺杂着竞争,但凡有利益接触就会发生质变。不像同学和朋友那样几乎没有利益纠葛,简单一些。”[(HWL,2019-04-15)]

朋友关系是基于情感建立起来的共同体联结,同事关系则更多的是基于工具性合作建立起来的。“同事关系在认识之初就觉得不是对等的,有三六九等的职级和高低之分,当然不能像朋友那样平等自由。”(WYQ,2019-04-12)

式中dij和分别为节点间距离的理论真实值和实际测量值。同时定义N个未知节点定位误差平均值与节点通信半径R的比值作为相对定位误差,即

2.私人领域实践:走向自由与孤独的悖论

这是一个经典再议的论题,叔本华认为“自由是孤独的最高境界”,以前的“独”是文人的,现在的“独”是大众的,“独”的普遍性发生了,以城市中的“空巢青年”“蚁族”和农村的“空巢老人”等群体最为显现。个体化与自由是个人的选择,然而,随着个体主义的盛行,城市青年走入一个悖论,独立还是独孤?自由还是束缚?在维持自由和维持生存所需要的保障和情感上的慰藉,二者如何兼得?这是个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两难困境。“被迫式社交”的盛行,描述的是城市中的青年群体不得不社交,但碍于情面,流于表面。在城市空巢青年热议的背景下,在“群体性孤独”普遍发生的现象中,不乏自由与孤独相生的社会情境。社交恐惧症、被迫式社交等等的出现,与孤独等级表的网络流传,也是个体化发展的悖论之一。

(1)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

“铁的牢笼”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官僚制的无孔不入。官僚制所带来的现实效率是优于其他组织制度的。在充满这种制度的社会中,理性和客观是个体应该维持的绝对立场,不容质疑,必须抛除个人的好恶和情感,以求达到最大效益。这种社会对全民的培养模式已经酷似在培养一个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机器。韦伯这样描述这个社会可能会形成的面貌,“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16]

长久而持续的地缘性隔断会导致淡薄的亲情观,比如外出务工的农民及其留守在家乡的子代之间的情感疏离。留守儿童因从小父母不在身边,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薄,与照料其的祖父母之间的感情更深。

这些青年流动群体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消耗在工作中,实际上是很受限制的。普遍的观点认为,不受外界强加的约束力限制即为自由,城市青年的自由往往只能在私人领域实现,也正因此,在经历了“像机器一样工作”之后的青年,往往将其“机器”之外的作为人的特征在私人领域释放。然而,他们似乎不知道该如何释放,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他们的私人领域更多地被网络世界侵蚀。追求独立与自主的个体,已经在这个旋涡里迷失了,短暂的行乐,消费主义的盛行,已经将个体塑造成为持续性理性生产,间歇性感官享受的“机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建筑行业的突飞猛进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优异成绩,经历了西部大开发工程建设、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诸多庞大工程项目。随着建筑行业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其资源的整合与分配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因此,建筑行业应该从企业自身寻找突破点,利用时代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契机,结合国内建筑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及时对企业的工程管理模式实施创新改革,达到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要求的目的[2]。

长年累月投身于公共领域的社会劳作中的青年,试图在其私人领域寻求着不完全性的自由,却往往被消费主义、及时行乐主义所吸引。消费主义的盛行,满足了个体及时行乐的欲望。从身心都与他人同在可以获得的情感满足,到从物质上获得满足感,以及从网络上的联系获得支撑和分享,与消费主义同时发生的是“娱乐至死”现象,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网络不仅为个体提供娱乐的渠道,也为个体在虚拟空间上与他人进行情感联系提供便利,在城市青年群体中,“网恋”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交友方式。另外一个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现代化消遣方式是旅游——间歇性“充电”。旅游是在青年群体中比较盛行的“充电”方式,法定节假日在国内多处著名景点出现“名为看景实为看人”的现象。

易太太不免要添些东西。抗战后方与沦陷区都缺货,到了这购物的天堂,总不能入宝山空手回。经人介绍了这位麦太太陪她买东西,本地人内行,香港连大公司都要讨价还价的,不会讲广东话也吃亏。他们麦先生是进出口商,生意人喜欢结交官场,把易太太招待得无微不至。易太太十分感激。珍珠港事变后香港陷落,麦先生的生意停顿了,佳芝也跑起单帮来,贴补家用,带了些手表西药香水丝袜到上海来卖。易太太一定要留她住在他们家。

同时,在这个越来越注重隐私权的社会,每个人都试图将私人领域的事情掩盖起来不被他人议论,但同时又习惯性地想要偷窥他人的隐私。这也是一个悖论。在现实生活中,在关门独处与开门接纳别人之间的度是什么?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关起门来的个人越来越多,冷漠与孤独就产生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2)孤立、孤独的个人

县级思想宣传机构发展缓慢,更有甚者举步维艰,公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得县级传统媒体快速流失用户,受到新媒体猛烈的打击。短视频可谓是更为彻底的手机原生态产品,流量大规模从传统媒体倾泻般涌入短视频,俨然已是当今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时,可以预见的是,2020年5G大规模商用之后,用户观看视频时长还将大幅度上升,大概率会出现视频APP使用时间多于社交通信APP的情况,而社交通信类APP也面临视频化和三维化的发展压力。基于此,短视频建设将是县级融媒体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重镇。

如果社会上所有的个体都关上门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意味着每一个个体都被其他成员在现实生活中所孤立,分享变得有限,面对面很难。对于这些城市中的青年流动群体目前的生活现状来说,最大的特点是居住方式上的孤立和私人空间被虚拟世界所侵蚀。

一方面是居住方式上的孤独,出现了“空巢”和“群体性孤独”现象。居住空间上的隔离也存在着悖论,独自居住的青年被冠上“空巢”的名号被社会和研究者评论,甚至受到社会的同情。然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独居模式,其中不乏青年人自主的选择,主观意愿上,他们乐于独居,然而真正的独居生活却是孤独寂寞的,让人试图抗拒。这也是个体化发展至今的一个悖论,青年群体主动选择这种空巢的生活方式,却被动地体会着孤独。此外,青年群体还出现了在一起的“独处”现象,与他人同在有线下还是线上的区别。线上的同在,最极端的共存是线上集体欢腾,达到虚拟空间的共情;线下的同在,也形成了一种“群体性孤独”的模式,身体在物理空间的同时存在,并不意味着个体之间产生联系,或者能够达到共情。即便在居住方式上是群居,城市青年也像是独自存在,即“群体性孤独”[14]。很多城市青年用养宠物的方式寻求私人空间情感上的慰藉,通过养猫和养狗甚至养猪养兔子等等来实现情感上的寄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人口的高流动性加速了血缘与地缘的分离,中国的户籍制度也限制了血缘向地缘的移动,尽管一些青年在城市中扎根之后想要将父母接到城市团聚,但户籍制度及其背后携带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是将社会个体固定在原来的地方。

另一方面,网络成为生活重心。生活的重心从现实转向网络,社交方式由线下转变成为线上。一旦从工作中解脱出来,城市青年就一头扎进网络世界里,低头族、青年宅的出现都与城市青年深陷网络密不可分。线上集体欢腾,线下孤身一人,在现实生活中孤独的个体在网络上实现同在的感受。分享已经从“面对面”变成了“屏幕对屏幕”,网络的便利,使得分享方式发生改变,城市青年的追求也由现实社会中的满足转变到虚假空间的自我包装,如朋友圈炫富。

3.“铁的牢笼”与进退维谷的个体

关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能量的博弈,传统的社会禁锢个人的思想与行为,这种情况已经遭到反抗,相反,现在的情况是激进的个体试图将社会秩序重塑,个体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让个体走出铁制的牢笼,这才是解放的最终任务和人类苦难的结束”。这种后现代性的思想认为人的自治和自决才是发展的终极方向,但是批评者发现,这种幻想中的个体的彻底解放的发展伴随着信任的瓦解、社会风险的增加,没有任何他人为自己的苦难负责,远离社会空间和依赖社会空间同时发展起来。

所以才有了韦伯所说的“铁的牢笼”“与现代的无信仰状况相适应的,是一个完全非人格化和客观化了的资本主义世界”[15]。正如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描述的那样,铁的牢笼象征着现代化的个体困境,现代秩序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束缚着人的行为,任何个体的自由都只是相对的。韦伯用这种状态来解释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个体困境,即在现代社会的无信仰状态下,个体存在的意义完全由其所从事的职业来决定的时候,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将会压抑其自由感。我们每个个体,都变成持续性理性劳作和生产,间歇性感官享乐的“机器。”

采用篇名词检索法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检索篇名词:群众体育;时间范围: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2018年5月24日21:39。由于学位论文存在发表期刊的情况,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本研究剔除检索到的学位论文,共检索到群众体育相关文献共计963篇,将963篇文献分别以“Refworks”格式及“End-note”格式导出。采用Citespace V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将文献中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反馈出来,从而更加直观、立体地对我国群众体育研究的时空分布特点、热点及历史演化进行分析。

青年的社会关系正在走向私化与隔绝。“这种私化与隔绝是指青年在对自我独特性及私人空间建构诉求的支配下,难以在社会群体中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陷入一种孤独的生活情境”[13]。城市青年在个体主义的影响下,既想冲出集体主义的桎梏,走出家庭,脱离长辈治理的约束,又无法真正实现其对于独立和自由的向往,导致依附与反抗并存,自由与孤独同生。自由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但是从公共世界回到私人世界之后,孤独却成为新的痛苦。自由之后,如何消解孤独?在现代化的社会,个人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排解其生活中的不快呢?抛开人与人面对面的倾述与分享的方式,独自消遣的青年个体,通过消费和网络来达到暂时行乐的目的。

比如,老版《梅葛》中,在讲到格滋天神造天造人时,金果造男人,男人再造天,金对应男人和天;而银果造女人,女人再造地,银对应女人和地。而新版《梅葛》,则刚好相反:银果对应男人,天;金果对应女人,地。这个差别,或许涉及到当地彝族的世界观,并不是一个小问题。笔者与郭晓炜核实,他认为确实是老版《梅葛》翻译错了。他说,梅葛演唱时,就是新版《梅葛》这样的表达,而且他强调,彝族的语言里,提到金银时,也通常是银在前金在后。

四、公私之间:个体主义视角下“家”的模糊处境

对于城市的青年流动群体来说,传统意义上与父母朝夕相处的那个家已经发生了变化,家人只能通过网络看到,或者只有在节假日才能见到。家的感觉已经变了,虽然心里知道远方有最为亲密的家人,但是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分享快乐或者悲伤的事情。传统意义上作为私人领域的家庭内部生活,已经被现代化的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出新的内容,城市的流动青年个体往往在居住模式上将家重新定义——“我家”与“我父母家”相区别,虽然尚未成家也未分家,但是在城市中打拼的青年依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无论是租的还是买的,这个在流入地新置办的家才是其最为熟悉的地方。反思现代性启发了人们对于隐私权的注重,这与家的窄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在对家庭的私密性增加之外,在居住方式上,家庭也尽量保证每一个成员的隐私权[17]

随着个体主义的发展,一直被视为私人领域的家庭生活内部,也被青年个体发展出更为私人的界限,注重个体隐私往往被视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但同时,也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稳固联系受到个体主义的挑战。而且,由于空间上的长期分离,对于城市青年流动群体来说,家是遥远的存在,无法成为日常生活中休憩的港湾。他们甚至受了委屈和经历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在电话中对父母言说,尽量做到“报喜不报忧。”

随着时间的演变,使用广泛的英语语言形式出现了各种区域性变体。英语方言也出现了具有区域性的语词(语音和词汇上的特点)和语法。一种方言的某一特征所占据的区域可能不同于同一方言的另一特征所占据的范围,但各种特征的区域大体上具有某种一致性,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谈论一种方言的区域界限[3]。这是一条宽度不等的地域带,在这里可能有两种方言的混合形式。

综合奉新县在南昌大都市区域规划中所处的空间层次,结合上述实际情况分析,奉新县在经济再发展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经济社会发展诉求点、自然资源的承载点、区域功能要求的契合点,综合三点考虑,发展社会经济,构建绿色生态产业,引导城镇共同发展。同时由于县内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大力构建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全域旅游。

1.空间上的分离与个体化的发展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联系,在缺乏变动的文化中,乡土社会的人们安土重迁,家族即是由血缘联结的,“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18]。传统的乡土社会是血缘与地缘的共存,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与农村社区血缘群体聚集不同的是,城市中的社区都是由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合而成的,这样就发生了血缘与地缘的隔离,乡土社会的那种浓厚的人情往来也就随之而淡薄。业缘取代血缘成为与地缘最为亲密的结合。

指数平滑法综合了全期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MA),是传统的时间序列法中的一种方法。在计算完平滑值后,根据平滑值,采用一种预测的数学模型进行建模,对未来某时刻值进行预测。指数平滑的基本原理是本期的滑值是本期实际值与前一期平滑值的加权平均后的值,指数平滑法可表示为

(1)长久、持续的地缘性隔断

(1)不完全的自由

“大概在我三岁的时候吧,家里欠债了,所以我妈先去广东进工厂了,隔了两年我爸也走了。我一直是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现在爷爷去世了,奶奶年纪也大了。我跟我爸关系不好,没办法沟通,有的时候过年都不想回家。”(WYZ,2019-04-18)

(1)采用三维N-S方程, 2阶Roe格式及有限体积计算方法. 得到的对称面流场结构与实验纹影照片符合较好, 在特定的纵向测量线上计算和实验的压力值进行了对比, 平板分离区内符合较好, 楔面上在再附线附近峰值位置有所偏差, 但是峰值大小基本一致. 表明数值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分离位置, 但对再附位置的模拟精度不足(风洞实验是否在再附区发生了转捩需要进一步探讨).

间歇性、阶段性的地缘隔离也时常发生,比如在城市家庭中青年个体到其他城市工作或者学习。亲子之间依旧可以靠着血缘维持亲密的感觉,但平日里只有电话两端的牵挂是真实的。子代在求学期间对父母往往是以经济依赖为主,情感沟通为辅,就连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也在其作品中描述与远在海外留学的儿子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不是因为缺钱,他是不会联系我的。”

本文的访谈对象之一27岁的ZJR说,“跟父母打电话其实也没什么话说,上大学那会儿缺生活费的时候才会打电话要一下生活费。工作以后,也感觉到他们年纪大了,现在基本上一周或者两周打一次电话,主要关心一下他们有没有生病。”(ZJR,2019-04-10)

对于青年流动人口而言,家人之间日常的支撑弱化了,家的实质性作用在慢慢改变着,可能会变成一种精神依靠,也可能维持着经济共同体的关联,但已经不是日常生活中能够互动的对象。日常生活中的“家”的概念狭窄到自己在流入地新置办的住所,唯有在节假日里才能回到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城市中的流动青年赢得了私密性和决策权,但是输掉了陪伴和支撑。

排卵时,卵巢产生的雌激素会有突然的波动,主要是雌激素水平下降。这样维持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会减弱,而孕激素又不能马上有足够的量来抑制内膜,就会引起子宫内膜局部脱落,经阴道流出形成出血。

2.个体主义影响下亲密关系的建立

亲密关系的建立是城市中的青年流动人口建立核心家庭的前奏,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中,也体现着原生家庭父母意愿与个体自身的意愿之间的博弈。在一线二线城市中的青年流动群体,受到个体化思想的影响较大,破除传统思维的禁锢程度更大,因此,他们拥有更加开放、自由的婚恋观,但同时,这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中,单身率也最高,择偶困境突出,以S市为例,城市的中心公园成为相亲角,为子女婚嫁着急的父母每天像上班一样在这种相亲角为子女寻觅合适的伴侣。

(1)更加开放、自由的婚恋观

首先是女性主义的崛起。女性主义与个体主义同样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在家庭中,女性对传统的家庭内部性别角色分工发起反抗。2019年4月,由联合国妇女署和智联招聘共同署名发布的《2019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在网络上受到关注,其中“成都男性家务时间超过女性”这一话题受到热议[19],可见女性的个体化发展的确改善了其在家庭内部的地位。同时,青年女性单独购房的比例上升。2018年,女性单独购房者比例整体达到近7年来的最高值46.7%,即将追平男性[20]。女性也试图从购房实践中实现性别上的平等,摆脱传统的男性附属品的命运。

其次是独身主义的盛行。在婚恋实践上,城市青年对自身的婚姻拥有更多的决策权。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个体本身过得很好,就不迫切希望建立亲密关系,形成了一种父母催促,子女反感的现象,也因此,在婚育观念上的冲突成为单身青年家庭冲突的主要内容。例如本文的访谈对象之一小周描述她的情况,“我在上海一个人过得挺好的呀,自己挣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我不想找男朋友也不想结婚,现在出去相亲完全是家里逼的,就为了让我爸不用再天天在我耳边絮叨,烦死人的了。”(ZJR,2019-04-10)在大城市中,当青年个体能够在经济上支撑自己的生活时,进入婚恋也许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从一开始,他就是我心中的历史人物。早在他少年时代,在衢州石梁乡间写下的《一事能狂便少年》《人比黄花瘦》即已预告了武侠小说家的他,他青年时在重庆受到齐邦媛父亲齐世英先生等启发,开始关注国际问题,《太平洋杂志》几乎预告了一代报人、政论家的诞生。如果要问我对他的评价,差不多已尽在这两副不考虑平仄的挽联中了——

(2)择偶困境

在择偶方面,城市的青年流动群体一方面拥有强烈的自我,另一方面,这种独特和个性化使得青年之间的异质性增大,双方难以达到百分百的吻合。尽管择偶自由了,但是更难了。在思想上自主性增加,拥有了决策权,但实际上受困于现实的环境,圈子小,靠强关系介绍,经济压力大,特别是男性结婚成本高,真正进行到婚姻这一步还是受制于传统的男婚女嫁习俗,彩礼和房车的压力成为阻碍,所以抉择仍旧受制于大环境。在地域之间的流动也导致了城市青年流动人口在交往上的局限性,一方面难以融入本地青年群体之中去寻找伴侣,另一方面与家乡的青年群体断了联系。家庭压力使得这种困境更加难熬,城市中的青年流动群体还会受到老家的父母百般催促和施压。但也有一些青年的思想更加开放了,认为组建家庭并不是人一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五、结 语

本文从个体化理论出发,探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在公私分离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困境。如前文所述,在公私分离的背景下探讨个体化困境主要涉及三个内容:其一是就个体而言,社会成员在信仰丧失的状态下,面临着成为机器与成为有情感的个人之间的博弈,以及成为自由的个体与不被孤立的个人之间的悖论;其二是家庭在个体化进程中的模糊境地,既在经济与情感上互助,又无法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伴随着个体化发展的是居住方式上的私密性,家庭与个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唯有靠现代科技的发达来维系,传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被网络化的沟通方式取代,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普遍,比如孤独症患者、社交恐惧症患者等;其三是个体化发展进程中整个社会的悖论,在生产过程中要求社会个体精准地合作,社会成员寻求个性化的同时被社会制度捆绑,而整个社会发展的水平又无法为社会成员提供足够的福利来支撑其生存所需的保障。

总的来说,个体化是青年个体自主的选择,但是他们在追求自由、发展和独特的同时却容易误入“空心”的陷阱中。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联系较传统社会弱化了,城市中的青年流动个体又无法与朝夕相处的同事建立亲密联系。这些青年流动人口正处于这样的阶段,家庭成员在流动中分离,他们需要在工作中成为没有感情的重复劳作的机器,但在私人生活中他们又更多地投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成为想要独立和隐私却也想拥有情感慰藉和生活保障的迷失个体。

参考文献:

[1]李荣山.现代性的变奏与个体化社会的兴起——乌尔里希·贝克“制度化的个体主义”理论述评[J].学海,2012(5):77-82.

[2]常进锋.“空巢青年”缘何“空巢”——一个时空社会学的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7(5):79-83.

[3]聂伟,风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分析与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2017(8):57-63.

[4]翁堂梅.转型期老年群体的双重挑战:隔代照料与夫妻分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2):88-95.

[5]Ji Yingchun.A Mosaic Temporality:New Dynamics of the Gender and Marriage System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J].Temporalités,2017,26(3).

[6][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52-156.

[7][9][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8-10.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3-122.

[10][美]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8-95.

[11][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1.

[12][16][德]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3.

[13]吕梦醒.论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个体化理论的研究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15(4):57-60.

[14]林滨,江虹.“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M].中国青年研究,2019(4):40-45.

[15]张钰.解读韦伯的三大隐喻探测韦伯对现代性的洞察[J].社会,2005(6):23-45.

[17][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51.

[18]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22.

[19]天府早报 . https://sichuan.scol.com.cn/cddt/201904/56861342.html,2019-04-28.

[20]中国青年报 . http://zqb.cyol.com/html/2019-03/26/nw.D110000zgqnb_20190326_1-02.htm,2019-03-26.

翁堂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守建

标签:;  ;  ;  ;  

公私分离与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体化困境-基于S市流入青年的个案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