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新华书店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华书店论文,别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华书店改革中到底谁的呼声最高?不是新华书店自己,而是它的上游供货商,即出版社。出版社的市场化改革走在了新华书店前面,特别是那些没有了教材和可以直接进入课堂的教辅的出版社,对市场的残酷性感受又更深一层。他们不愿意与衙门派头十足的新华书店打交道,但又不得不依赖他们的旺铺和遍布城乡的网络。所以这些出版社在外围鼓噪,对推进新华书店改革的期望就更殷切一些。
新华书店自己有没有必要急着去改革呢?那首先要看改革的对象是什么。撇开新华书店所售卖的商品具有意识形态特性不说,撇开新华书店这一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金字招牌及其优良传统不说,作为国企,改来改去,无非要解决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政企分开,二是产权机制。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承包制到90年代的股份制,摸索了20年,这两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别的行业的国企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到新华书店来就能解决吗?当然是不行的。这不是哪个单个企业的事,这是国家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那好,改革改不了,改良行不行呢?似乎也不行。先不去套用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单说新华书店第一把手,如果由政府任命,政企分开就绝无可能;如果改由董事会任命,就要对新华书店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其他国有资本或民营资本,这就牵涉到产权交易。然而,所有权一旦发生转让,新华书店的国有性质就会丧失,国家会不会允许其继续使用“新华书店”这个金字招牌?更要命的是,国家会不会收回这个非国有企业的教材发行权?如果失去了这两样东西,新华书店就变成一个普通的图书零售卖场,其赢利能力是否足以吸引体外资本就很成问题了。仅仅在第一把手任命这一个问题上,政企分开和产权机制拧成了一个结,解不开绕不开。即便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围绕国有资本人格化问题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但要最终解开这个结,仍需时日。
政企分开和产权机制的问题目前无法解决,那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没有明确的目的,新华书店就没有改革的理由。但是,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习惯了计划经济模式的老国企,新华书店也意识到自己的毛病很多,以至于原来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被民营书店蚕食了不少,是非改一改不可的。既然那两大问题不能靠单个企业自己解决,就先搁置起来吧。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改革就是要发展,做大也是一种发展,那就通过改革,把新华书店做大再说,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用发展的手段去解决。于是,全国各地以省为单位的发行集团纷纷组建起来。
回顾新华书店的历史,几十年来,基层店的“三权”是放了收,收了放,反复过几回。这次的集团化建设,意图在收权,把散落在省内各地的“三权”再收到省店来,把原来各自为政的多个书店,变成一家书店。我们不用怀疑这家大书店会比各自为政的时候更赚钱,因为,所有供货商的图书要想进入这个省的新华书店系统,只有一个入口,折扣难商量,你不走别人走,反正同质书多的是。而且,这个入口是非常人格化的,实际上就是那些个业务员看着,谁能进来谁不能进来,他们说了就算数。对于新华书店自己来说,这当然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图书市场惟我独大,不怕WTO挑战,更不怕民营书店的蚕食了。
但是,只要还把新华书店当成企业,那么,政企分开和产权机制问题是永远回避不了的,必须面对的。只是现在大家忙着做集团、做连锁,各级新华书店的管理层都为权力的分配而头疼,顾及不上这两件事。况且,集团化建设需要行政手段的推动,不但不能搞政企分开,反而是政企需要更加紧密地依存,再提政企分开就显然不合时宜了。产权问题也是一样,将来无论谁来行使所有者的职能(比如国资局),所有者与代理人之间,永远是信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很可能将那些耳熟能详的概念,如董事会监事会、现代企业制度、授权经营、股份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等,变成掌握企业实际权力的代理人谋取私利的幌子。目前理论界对国企股份制改造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中,比较公认的提法是实现“四化”,即所有权主体行为资本化,国有股股权分散化,公司产权独立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是相当完整的,但把它套用到新华书店的改制上来,就显得纸上谈兵,书生气十足了(本文不拟展开论述)。当做大的冲动平息之后,改革的结点终会被摆到桌面上来。从其他行业国企改革的经验看,对政企分开和产权机制提出最强烈要求的,还是企业自己,而不是来自外部。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看上去风风火火的发行集团,总有一天会痛切地感觉到,再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企业就办不下去了!
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是内外因长期作用,各种因素此消彼长的结果,时机不到,不会有质的突破,新华书店的改革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新华书店改革的最佳时机呢?
20多年前,安徽小岗村的村民们聚拢在昏暗的灯下,对自己的命运作一次重要的抉择:要么全村人出去讨饭,可能挨饿,要么实行包产到户,可能坐牢。最后,在挨饿和坐牢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当时在责任书上按手印的那群人,是做好了坐牢的打算的,支撑他们的信念非常简单,那就是,没有什么比挨饿更可怕。当然他们没有坐牢,却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令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深刻变革。也许,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的最佳时点,正是那个时候——不改革就要挨饿?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新华书店的改革急不来。
标签:新华书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