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数形结合教学方式具有数学信息转换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方便学生理解的直观图形,学生只需要观察数学问题相应的图案,就能快速理解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加精准的分析数学问题,通过观察图形细节,结合数学理论知识进行解题,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当中的函数、方程式、不等式等难点问题的教学效率。都可以来进行解析用数型综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出问题,还降低了大大的结题难度,这样也符合的所有中学生的认知度,所以说,让中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加方便的掌握数学解题思路,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可以更为透彻。初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很难独立总结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数形结合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将数形结合概念融合到数学教学实践当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将数形结合这一教学概念和学习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从对数形结合这种学习方式一无所知到慢慢熟悉,并且逐渐掌握其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这种思路进行理解和吸收,并逐渐转化为自身思路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在进行其他题目练习时,能够从潜意识当中有限选择这种解题模式,促进学生对其他数学问题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也要提高对学生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用渗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旧知识中引申出新的数学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的教学概率,总体来讲,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比较接近数学核心,所以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研究数学主要思想及方法,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合数形结合这一概念,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工作只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代数和几何都是小学数学的不断拓展和蔓延,这样才能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思维和方法。我们应该把教学的起点要定的低一点,要努力来创设形象的生动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让他们不断的去思考、尝试、操作、讨论和交流,从数到形,在由形到数,不断的来刺激最主要的要让学生们加深印象。在初中生的数学当中的推导问题,我们应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思考是否存在其他解题方式,哪种解题方式更加便捷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数学综合形成中,不但要注重通性通法的演练,而且要运用灵活的思维
(二)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效果
首先,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首先着力于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思路。教师应督促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学习模式让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和互相监督,鼓励学生共同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并且对得到的数学解题思路和结果进行总结,使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方式都能得到优化。再次,所有的团队的精神和毅力很重要的。通过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起互动,一个集体的任务就会分好次,这样每个组员都会有分担的机会,每一位小组成员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应当为结果做出贡献,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结语:本文结合教学方法是中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思想,这样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方法,尤其是数型结合的思想是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入先进教学方式,不能只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考试成绩方面,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合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使这种思路可以在学生后续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指导作用,并且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目标的形成,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要比数学定理公式学习更加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储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关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家宏.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9):175.
[2] 张立.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路[J].新课程,2014(12):72.
[3] 王美玲.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132.
[4] 许秀红.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3(35):20.
[5] 昝志文.论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6):132.
[6] 傅学府". 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83.
[7] 谢增岳.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5):97.
论文作者:钱花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思路论文; 初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思想论文; 方式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