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全民论文,健身运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新中国全民健身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百废待兴,但政府十分重视人民健康,把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政府的体育政策非常强调体育要为大多数人民服务。1952年6月10日, 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著名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确定了新中国体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这些重要文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发展体育运动的宗旨。
为了贯彻开展群众体育的方针,我国建立了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原国家体委设群众体育司,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县体委设相应的群体部门,代表各级政府对群体工作实施统一的领导、协调和监督。政府机关中教育、农业、民族、民政等各级部委及产业部门均设有相应的体育机构,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各行业的体育工作。部队的体育工作也有自己的管理体系,但各部门均受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正如《体育法》所规定:“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体育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
群众体育的非政府性组织包括工会、青年团和妇联,均设有体育机构。各社会和职业系统都有自己的体育组织。如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大学生、中学生体协,还有各产业和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乡镇都有基层的体育组织。
近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在高水平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各级体育组织为全民健身活动也做了大量工作。原国家体委先后编制了8套成人广播体操,7套儿童广播体操,5 套少年广播体操和一套幼儿广播体操。这些体操在相当一段时间形成一种生活制度,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机关和学校,不同年龄,不分性别都开展这一活动。每天上下午各15分钟。参加人数至少占人口1/3以上。 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已有5亿多人次达标。仅1996年达标的适龄学生就有1.15亿,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有50多万所。政府对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了多年的广泛调查,已达70万人次。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已初具规模。城市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下,有较快的发展,现已建立社区体育组织3854个,占全国街道办事处总数的69%。农村和民族地区体育也有较大发展,全国有60%的县有了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的计划,已具备“两场、一池、一房”体育设施的县已达532个。 全国已有6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获得等级证书。 为使全民健身活动走上法制化轨道,近几年各级政府共颁布有关法规130余项。
由于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国大陆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到目前的70.80岁。预计到2040年,中国65 岁以上老人将达2.07亿,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中国传统文化素有尊老敬老的美德,如何使老年人健康长寿,欢度晚年,这是中国全民健身历来关注的问题。1983年中国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目前全国已有80%以上的市和60%以上的县成立了老年体协,开展各种适合老年人的体育科学研究活动。据调查,中国各级各类老年体育组织已达5000多个。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建国初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体育设施只有4982个,而且大部分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资兴建了大量的体育设施。到1990年,各类体育设施已达到53.5万多个,相当于1949年的107倍。改革开放以来,仅10年左右, 新建体育设施多达22万多个,占建国以来的41.5%。这些场地还不包括企业、学校和部队的场地,其中大部分向群众开放。据最近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将1996年度体育彩票公益金3000余万元,建设511 项全民健身工程,其中包括289 条健身路或健身苑,228块1000 平米以上的室外体育场,138块综合球类场地,58块门球场,84块篮球场,26 块排球场,59块羽毛球场,45个乒乓球室,90个综合性活动中心,12个成年人体质测试站,354套成人体质测定标准器材。这些将分布在全国约1/3个城市的500个街道办事处,将有5000万人受益。 除国家体育总局投资外,地方投资已达4950万元,总共投资8000万元。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虽然场地的绝对数在不断增加,但人均拥有的场地面积仍大大低于体育发达国家。以北京为例,平均30万人才有一处公共体育设施。中学平均395名学生、小学平均850名学生才有一块场地,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各大城市的公园、海滨、广场,每天坚持锻炼的人群不计其数。仅以北京天坛公园为例,每天参加晨练的不下两万人。
2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背景与特点
如上所说,全民健身是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正因为如此,在我国深化改革和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时刻,国务院于1995年6 月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是建国以来政府颁布的重要体育法规之一,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和促进体育改革的深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有幸参加了这一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现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产生的背景和特点谈一些看法:
2.1 全民健身计划产生的背景
2.1.1 政府十分关怀国民素质的提高,面向21世纪, 要求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江泽民主席1977年10月在上海接见群众体育先进代表时说:“从毛主席开始,我们党和政府一直讲,开展体育活动,就是要增强全体人民的体质。……前不久,我为体育工作题了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健身运动,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有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提高综合国力,意义重大而深远,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1.2 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对人体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我国人均寿命目前已达到70.80岁, 但部分人群和少数地区健康状况仍有恶化趋势。同时现代生活对都市人口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2.1.3 生活水平提高,五天工作制增强了闲暇时间, 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懂得了“生命在于运动”和“花钱买健康”的必要性。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
2.1.4 体育发展本身的需要,只有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才能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才能为高水平竞技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1.5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健身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养生,具有4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健身方法已逐步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2.2 全民健身计划的特点
2.2.1 全民健身计划符合体育改革的总目标
原国家体委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1993年制定了深化体育改革的政策措施。文件指出:深化体育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总目标是: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化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完全服从和服务这一改革的总目标的。它是一项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育行政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行的、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国民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跨世纪的社会体育发展战略规划。
2.2.2 促进体育协调发展的有力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运动成绩辉煌,但长期以来成绩与问题并存,一直困扰决策领导并为广大群众所不满的是社会体育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不够协调。原国家体委早已发现这一问题,八十年代就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全民健身为基本内容的群众体育与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以训练竞赛为主要手段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群众健身活动处于滞后状态,这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协调问题就更加突出。原国家体委还同时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两个计划的实施,就反映了落实协调发展的决心。事实上要做到协调发展,必须在不影响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条件下,大力加强社会体育。
2.2.3 坚持体育运动的整体性,打好社会体育基础
体育运动虽然可按它的社会形态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整个体育的基础,特别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础。我国竞技体育确实出现了一批人才,但与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相比,显得我们力量单薄,后继乏人,就是由于我国社会基础太差。全民健身计划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竞技体育打基础的计划。整个国民体质增强,才可能源源不断涌现大批优秀选手。
2.2.4 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促进体育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尽管我们承认体育有多功能,但过去在发挥功能方面有片面性。教育、健身和娱乐是体育的本质功能,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是非本质功能。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非本质功能而忽略了它的本质功能。体育不仅能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而且在文明素质方面也有它们的独特作用。实际上体育教育本身就包括德、智、体的全面教育。全民健身运动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作用。
在建立体育市场方面,全民健身运动为我们提供了12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因此潜力很大。这不仅仅是体育商品市场,而且还有体育人才市场,体育科技成果市场和体育信息市场。
2.2.5 符合国际体育发展潮流和趋势 大众体育的兴起是近20 年来的重要国际趋势。在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已成为第二股体育力量。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大众体育委员会和国际健康与体质联合会等大众体育国际组织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和群众性竞赛活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使我国能尽早进入体育发达国家行列。
3 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与展望
3.1 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在《纲要》中对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3条
3.1.1 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
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体育必须服从于国民经济和发展,这是无可置疑的。至于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我理解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首先它是政府行为,是政府颁布的一项宏观的开展全民健身的整体战略规划,有指令性的目标和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侧重于体力或健康测试制度,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公民提出明确的指标。其次是全民健身计划实质上是针对我国体育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社会体育的重大举措,目的在于促进各类体育的协调发展。西方国家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已经比较自然地解决了协调发展问题。再次是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全民健身计划只能是原则性的指标,不可能提出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
3.1.2 《纲要》提出 到本世纪末,经济、 社会和体育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这说明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较差且很不平衡,因此我们不可能脱离实际,也不可能一哄而起,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并因地制宜地提出各地区的不同的指标。
3.1.3 在体制问题上,《纲要》提出 到本世纪末, 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这里对全民健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要求,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四个“化”的问题,只有实现这“四化”,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才能走上正规,才能形成体系,才有发展的保证。
此外,《纲要》还就开展对象和重点作出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同时对职工、社区、农民、军人、妇女、老人、残疾人和知识分子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对知识分子提了要“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国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根据对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和大学区的一项追踪调查,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这一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3.2 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健身计划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在2010年基本建成中国全民健身体系。但这一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采取如下一些得力措施:
3.2.1 加强宣传工作,形成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全民健身的重视程度。
3.2.2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法规制度, 认真执行体育法规,包括对本《纲要》的执行。
3.2.3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组织领导作用。目前全国已有30 多个省市区建立了领导小姐,希望它们发挥作用并要充分发挥全国和各地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全民健身的组织网络。
3.2.4 国家和各省市区体育行政机关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 逐步加大群体投入的比例。鼓励社会赞助,提倡家庭和个人的体育消费。大力发展全民健身的体育产业,拓宽体育市场。
3.2.5 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不同年龄的体质测定标准, 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
3.2.6 实施社会体育指导技术等级制度, 加强全民健身骨干队伍建设。
3.2.7 加强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的科学研究,建立专业的研究部门,培养专业人才,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2.8 体育场地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要向群众开放。
我想如果能切实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就可以顺利实施。按《纲要》的实施进程,我们目前已处于实施的第二阶段。从明年到2000年就进入第三阶段,即全面展开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所以说时间是很紧迫的。
4 结论
4.1
中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不仅符合中国体育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也符合国际体育发展潮流。在占全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推行这一计划,必将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尤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有示范作用。
4.2
中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本身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是我国与世界接轨的文明发展的标志,必将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
4.3 中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反映了中国体育正在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预示中国在21世纪必将进入世界体育发达国家行列。
4.4 全民健身计划只是中国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而不是全部。因此它必须与其它措施协调发展,尤其要与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奥运争光计划》协调发展,不可偏废,这样才能使中国体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4.5 中国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开展全民健身方面还有不少困难和差距,这是一项庞大的全民系统工程,没有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实现2010年的宏伟目标还有很大的困难,需要各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收稿日期:199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