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理论研究_性心理发展论文

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理论研究_性心理发展论文

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心理辅导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3)02-0145-04

一、心理辅导模式及其分类

心理辅导模式是体现某种心理辅导思想、目标定向、促进其心理辅导功能发挥的操作思路。心理辅导基本模式的确立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心理辅导模式的分类会因为不同学派的理论、不同技术、不同的服务对象而有所不同。根据在心理辅导中采取的技术和理论可以划分为:个人中心辅导模式、心理分析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交互分析治疗模式等;从学科划分有:医学(生理)模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按照服务的对象和目标不同,还可以分为: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有心理障碍、患某种心理疾病,并已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的辅导对象,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来克服障碍、缓解症状、恢复心理平衡,因而障碍性心理辅导模式具有矫治功能;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是包括正常个体在内的心理服务,其目的是通过心理辅导,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因而适应性心理辅导模式具有预防功能;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所有发展中的个体,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心理辅导基本模式的确立,要根据心理辅导的目的、辅导对象的特点而定,基于我国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和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以及十多年来我国心理辅导实践经验的积累,把我国心理辅导确立为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导的心理辅导模式,已经为我国许多心理辅导工作者所认同。本文就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进行探索,以使发展性心理辅导获得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详尽的论述,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1]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曾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的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2]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强调辅导的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辅导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辅导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它把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成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心理上的变态与疾病。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

早期研究发展性任务的著名学者R.J.havighurst(1953年)和E.Erikson(1963年)指出,人生在每一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和任务(developmental task)。E.Eerikson提出了生命全过程发展观,他将人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在这八个成长发展阶段中大都有可能出现危机,这种危机同时也是一种促进成长的契机,他十分强调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年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后期和成年初期,青少年后期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身份角色的认同和身份角色的危机(identity vs.role confusion)。而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关系和疏离(intimacy vs.isolation)。在这个时期,除了智力在质和量两方面有发展外,他们对角色认定、身份的确认,包括自我认识、了解其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包括与异性相处的关系。E.Erikson的理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个人心理的成长,重视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内在冲突及解决冲突对个体成长的意义,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为发展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所提出的“发展课题”也是以发展为主导的心理辅导理论的重要基础。把人生划分为6个时期,即幼儿期(0~6岁)、儿童期(6~12岁)、青少年期(12~21岁)、成年期(21~40岁)、中年期(40~60岁)、晚年期(60岁起),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为:①学习与同年龄男女的新的交际;②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③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肌体;④从父母和其他成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⑤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⑧准备选择职业;⑦作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⑧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必要的知识与态度;⑨追求并实现有社会性质的行为;⑩学习作为行动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3]

哈维格斯特认为人生发展的课题是个体在某个时期应该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也是社会对各个发展阶段的人们所提出的要求,即发展课题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的产物,人的发展即是完成人生发展课题的过程,人的成熟是通过完成这些课题而实现的。按照哈维格斯特的发展理论,个体若顺利完成了该时期的发展课题,就会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并有利于他顺利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课题没有完成,他就会沮丧、不安,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影响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干扰下一阶段发展课题的完成。萨帕以职业取向为出发点也提出人生发展的五个阶段:成长阶段(1~14岁)。此阶段个体通过游戏、想象和模仿来发展自我概念,认识社会;探索时期(15~24岁)。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尝试职业角色,认识不同的职业,并不断改变对职业的期望;确立阶段(25~44岁)。这一阶段个体已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领域,并努力在其中确立永久的地位;维持阶段(45~60岁)。这时人们在工作中已取得了一定地位,一般不再寻求新的工作领域,而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衰退阶段(60岁以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逐渐衰退,职业活动范围开始缩小,活动兴趣开始发生变化,并由此引起职业转换,直到最后退出职业岗位。[4]此外,柯尔柏格(L.Kohlberg)皮亚杰(J.Piaget)等心理学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具体的发展课题可能有别,但其思想无疑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发展为主导的心理辅导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学校心理辅导,也是整个心理辅导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朱智贤所指出:“从世界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看,心理辅导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5]

“发展性辅导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心理辅导迈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障碍、重矫正的辅导模式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辅导模式,由服务于少数人转为面向多数人,由关注现实问题转向关注未来发展问题,由少数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发展为经培训后,众多教育、心理、医务、社会工作者都可以参与的活动,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并为心理辅导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6]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特征:“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在制定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这些尤其表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也就是说,发展性咨询模式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校的环境和学校的要求。”[7]

三、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促进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是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三个重要目标。成长目标,是指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出现某种困难与障碍,这些都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成长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每一次危机的处理,就意味着对青年学生的一次挑战,一次走向成熟和自我磨练的机遇。因此,心理辅导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个体的成长的过程。通过心理辅导这一过程促进青年学生积极面对成长危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通过对危机的妥善处理提高个人的自主意识、自助能力,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学习目标,是指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习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各种变化,使之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及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学会认识、评估、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困难面前能积极发现个人与周围环境的有利因素,找到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从而实现个体的顺利成长;发展目标是指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辅导的终极目的是在协助个体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够自我实现的人。”[8]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使他们成为会生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和会自我管理,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西方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心理辅导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台湾学者赖保祯按照辅导员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划分为八个方面:鉴别——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资讯——向学生提供学习,职业与生活方面的资料;咨商——帮助学生自我了解和自我发展;咨询——向教师、家长、学生提供背景性资料;定向——帮助新生认识环境,以便能在环境的转换中安定下来,把握住努力的方向;安置——帮助学生选课、进行升学与就业辅导,目的是使学生在求学与谋职上,各适其性,各得其所;延续——继续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提供必要的心理服务;研究——对于辅导的需求与辅导的实效进行研究与评价,以保持辅导工作的朝气与活力。

西方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内容从另外的角度也进行了阐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戚加宁(Chickering),他在1993年发表了大学生七个心理发展范围:①发展能力(developing competence);②管理情绪(managing emotion);③通过自主迈向互相依赖(moving through autonomy toward Interdependence);④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developing ma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⑤确立身份(establishing identity);⑥发展目的(developing purpose);⑦发展整合(developing integrity)。[9]美国高校人员协会(ACPA,1994年)指出,大学教育在发展学生方面,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复杂的认知技能,如反思、批判性思维、分析等;②有能力运用知识去解决个人所面对的家庭、职业及其他生活上的问题;③明白及其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human differeces);④实质的能力(competence)在决策时、处理冲突时表现出来;⑤整合的个人身份(identity),包括自尊、自信、诚信,美育及履行公民责任。[10]以上有关理论对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大多数是针对某一方面内容来开展的,比如学习辅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辅导、职业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耐挫能力的培养等。与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相对应,上述具体内容又可分别归属于生活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和职业心理辅导三大类中。

笔者以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为目标,从健康心理特质、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出发,认为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内容应该以以下七方面为重点:①自我认识的能力:促进青年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我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我如何改变自己成为理想中的人。其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建立一个稳固、健康的自我意识,有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尊重自己和他人,使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准确地感知自我、接纳自我、监控自我并完善自我;②情绪管理能力:帮助青年学生认识情绪的功能,能够主动体验情绪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情绪监控系统,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检测、评估、调整。对美好事物有较好的鉴赏能力,能经常体验美好的情绪情感,能够客观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克服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能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排遣,建立一种稳固的积极的情绪感知模式;③学习能力: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先进的学习手段。有良好的时间管理的能力。能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情绪、正确的学习行为和较高的学习效率。④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同学关系,掌握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规范,认知交往媒体,发展交往技能,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和障碍,缓解交往压力等。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并正视自己人格特质,预防不良人格的产生,养成优良的核心人格特点,并加以整合,使他们成为自尊自治、积极乐观、豁达开朗、有合作精神、有责任心、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⑥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的兴趣、创造的愿望,认识自己创造的潜能,掌握创造的思维方法与策略,发展创造性想象,进而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⑦职业发展能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了解职业的内涵和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明确目前的学习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同时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能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专业和职业。帮助青年学生在了解学习能力、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收集整理各种行业的职业信息、研究职业内容并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储备、能力结构和发展前景,从而使他们有的放矢地学习,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为今后职业理想的实现做好准备。

上述七个方面尽管各有不同的任务,有着不同的目标层次。但是,他们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心理辅导中,要建立一种系统观、全局观,使它们充分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又能协同活动。

标签:;  ;  ;  ;  

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理论研究_性心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