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的本质_武术论文

论武术的本质_武术论文

武术本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术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9)11-0005-08

本质特征是区别武术和其它事物的重要标志,是衡量武术内容的评价标准,是规范武术行为的基本准绳。武术的本质特征融会贯通在不同的武术表现形式之中,而且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由于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对武术本质特征的认识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而且各自都能在武术的内容中找到有力的证据。那么,武术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武术的本质特征会出现多种形态?武术的本质特征对于武术的发生、繁衍和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本文需要论述的问题。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观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武术形态,武术包括了我国大部分与人体格斗有关的内容。武术的本质是套路演练、格斗对抗、功法强身、艺术作品等表现形式中固有的,是保持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其性质、形态和发展脉络的根本属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武术界从来没有间断过对武术本质特征的讨论,种种观点,如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不是唯技击,是技击含义,是技击艺术,是技击思想,是技击文化,技击不是武术唯一的本质特征,等等,都没有脱离使用“技击”一词。

武术中“技击”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中的“齐愍以技击强”。当时,技击表示的意识是士兵杀敌的技术,清王先谦《尚子集解·杨注》:“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以至于到了现在仍然有学者将技击定义为人体格斗的技术。

虽然“技击”一词的本意是杀敌格斗的技术,但是,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特征,其含义就会随着武术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原始武术的内容主要以厮杀格斗动作为主;传统武术的内容主要以套路运动的形式出现,套路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不是格斗技术的原型,大部分动作只具备了技击含义;现代武术的发展不但有套路演练、散打对抗,还有相关的艺术作品,现代武术包涵了技击、技击含义和技击艺术的内容。

因此,“技击”作为武术中一个有起源、有流传、有特色的专有名词,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现实的观点进行定义。根据武术客观存在的具体情况,技击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技击,是指厮杀格斗最初的定义;所谓广义的技击,是指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特点的人体格斗技术和相关的思想文化形态。这个定义涵盖了技击含义、技击对抗、技击功力、技击艺术、技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还是用很久以前狭义的技击定义来理解继承发展变化以后的武术本质特征,不但不能够全面解释武术现实的客观情况,而且也不能正确地指导武术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1 武术的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条基本途径。武术现象是套路演练、散打对抗、技击功法、艺术作品等内容的客观反映。武术在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中国社会和自然综合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千姿百态、风格特点突出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以至于“博、大、精、深”成为大家对武术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由很多客观现象来支撑。

1.1 军事现象

武术的军事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原始武术冷兵器时代直接用于格斗厮杀的技能;另一个方面是传统武术平时能够练技强身,战时能够保镖护院、保家卫国;还有一个方面是现代武术中的军警武术,例如擒敌拳、捕俘拳、军体拳等,选择的都是伤害力很强的动作方法。武术与军事活动有紧密的联系。

1.2 体育现象

武术的体育属性就是以武术动作为运动手段,达到健康身体、增强体质,追求运动潜力的目的。武术作为东方体育的典型代表,不但动作独特而且历史悠久,强调“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用“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指导练习,达到防病治病、锻炼身体、提高技能的最佳效果。

1.3 文化现象

中国的古典哲学,儒家、道家、释家、周易、兵书、兵法等学说与思想,对武术的繁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武术套路的外层为技术行为,中层为传统文化思想,内层为折射出来的伦理精神。武术文化的核心就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的形态,以传统文化思想为线索对动作进行创造和加工,最后,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结构体系。

1.4 艺术现象

武术的艺术现象包含文学武术、影视武术、舞台武术等专门的技击艺术表现形式,它们直接通过文化的专门平台来展现武术的魅力。武术套路演练和格斗对抗等项目也充分反映了艺术的要素,套路演练动作是技击的艺术加工,格斗对抗动作相生相克所表现出来的无限技巧,也能给人一种格斗艺术的享受。

1.5 自然现象

武术中的醉拳、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等,模仿人和动物的形态而形成的象形拳,是传统认知方式经验理性的产物,也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联,它不但丰富了武术的内容,而且是武术文化的直接张扬。武术中的象形拳是大自然仿生的具体表现,它们以技击为本质特征,以人和动物的特殊形态为创编灵感。

1.6 地理现象

中国的领土疆域辽阔,南方的气候炎热,北方的气候寒冷,武术动作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武术套路形成了“南拳北腿”的格局。南方拳术多以上肢动作为主,北方拳术多以下肢动作为主,因为上肢比下肢动作的运动量小,以适应气候条件。另外,还有许多武术地方拳种,受不同地域民风民俗的影响创编出了有地域特色的拳术。

2 武术的共同本质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之后,将深入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这个论断提出了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两个概念,共同本质不但具有事物的普遍性而且还具有唯一性,特殊本质不但存在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而且还存在多样性。共同本质的唯一性是针对事物的整体而言的;特殊本质的特殊性、多样性是针对事物内部不同的具体事物而言的。因此,在分析、判断问题时,不能够用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多样性来代表或者否认该事物共同本质的唯一性。

再者,武术的发生、繁衍和发展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武术形态有很大的区别。原始武术主要以简单、直接、有效的单个格斗动作为主;传统武术以各种风格流派的拳种套路为主;现代武术主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功能多元化的技术形态进行继承和发展;武术艺术是武术现象在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对武术共同本质和特殊本质特征的认识,必须采用历史的、完整的、联系的、发展的综合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武术的共同本质是指所有的武术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具备的基本特征。虽然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枝繁叶茂,不同的分支存在不同的特殊本质,但是,如果从宏观的角度透过浩如烟海的武术现象看本质,“技击”就是武术唯一的共同本质特征,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2.1 技击是武术本身固有的

原始武术人体格斗的击打技术就是武术的基本内容。后来以武术套路和不同拳种形式出现的传统武术,在秉承原始武术格斗方法的基础上,虽然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动作的核心思想所要表达的人体徒手和器械格斗的技能始终没有变。

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发生变化,现代武术改革创新的关键只是打破了拳种流派的界限,以适应为不同人群服务的需要,在各个拳种中进行优选整合动作或对动作的重新构架,其技术基础踢、打、摔、拿、刺、劈、抡、扎等技击方法。虚拟武术把表现人体格斗的技能推向了人不能身体力行的极致,巧妙、神秘、玄虚、缥缈到了人能够想象到哪里就能够表现到哪里的程度。无论是原始武术、传统武术、现代武术还是虚拟武术,从中不难看出技击是武术本身固有的,可以说没有技击就没有武术。

2.2 技击能够决定武术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脉络

武术在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生产斗争、军事斗争构建了武术的骨架,传统文化发达了武术的肌肉,社会需要充实了武术的血脉。武术直接来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技能和部落战争人体格斗的技能,这些技能本身就是直接可用的技击方法。随着社会的进程,武术由单纯的格斗技能到形成套路以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各种风格流派的拳种迅速地得到繁衍,繁衍的武术内容必须保持技击的本质特征。武术和其它任何事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技击技术和思想文化。

到了近代,出现了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康乐武术、军警武术等现象。特别是竞技武术套路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按照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在传统武术套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改革主要是整合一些优秀的传统武术套路,创新主要是在原来武术动作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增加动作演练技巧的观赏性。在对传统武术套路动作进行整合、改编的过程中,对于所有的现代武术的新内容符不符合武术的要求,技击始终是一个衡量标准,用这个标准来防止武术出现艺术化、舞蹈化、体操化、杂技化的倾向,技击起到了规范武术套路动作形态的作用。

2.3 技击是武术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内在联系

武术是一个涉及到军事、体育、教育、艺术领域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动作形态、文字形态、还有画面形态。动作形态是指人能够身体力行的武术运动,以及武术运动衍生出来的舞台武术和康乐武术。文字形态是指文学武术,通过文字的描述来表现武侠人物的盖世武功。画面形态是指影视武术、动漫武术,这些都是以武术内容为主题,通过平面媒体的艺术加工来展现武术的魅力。

武术运动与武术艺术一个属于体育的范畴,一个属于艺术的范畴。体育的主要目的是锻炼人的身体,沟通人际关系。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对人的教化和娱乐。为什么武术运动与武术艺术都能够归属到武术的范畴,这就是因为武术技击本质特征这根内在联系的纽带将它们紧紧地相连。

武术从总概念、分概念、次概念到子概念,不同的分支存在横向和纵向多层次的结构,每一个结构具体内容的适用对象、表现形式、行为轨迹、技术特征、价值功能、属性划分等千差万别。但是,为什么它们都能归属到武术的旗帜之下?原因就在于不管它们怎么样地千变万化,不管为社会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只有技击才是武术这个大家族所有成员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内在联系。

2.4 技击由武术的内容构成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技击由武术的内容构成,武术与技击存在不能分离的关系,形成了军事、体育、教育、艺术多种元素互相渗透的庞大技击综合体,这个技击综合体通过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武术功法、武术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武术套路的内容由拳术和器械动作所组成,动作分为“型”和“法”两大类。所谓“型”,是指人的姿势状态塑造的相对固定的动作,手型、身型、步型要表现出符合技击要素的动作规范。所谓“法”,是指人体动态过程中反映格斗技能的动作,包括手法、腿法、摔法以及相应的眼法、身法、步法等。无论是“型”和“法”的动作都是为了再现技击技巧。

武术散打是以徒手的动作方法为基本内容,通过实战比赛的形式直接表现人体的格斗技能。运动员使用的动作必须符合人体格斗对抗的运动学原理,必须经受真打实摔的实践检验,动作都是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武术对抗形式是武术的根基和命脉,其它形式都是在对抗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演变和升华。

武术功法是指通过动作来体现击打或抗击打能力的运动形式。武术功法以单个动作为主,不能形成完整的套路,动作方法的杀伤力很大,形成对抗容易伤害对方,所以,武术功法表现形式独立成体。

武术艺术是指以武术动作为原型,经过加工之后,在文学、影视、舞台上展现的一种武术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品种分别发挥自己的技巧和优势,对技击动作的表现进行了技巧加工。这种技巧加工不是使技击动作艺术化,相反的是尽情扩大技击动作的功能,甚至于达到了人不能身体力行的虚拟境地,使武术更具有吸引力。无论是武术套路、武术对抗、武术功法、武术艺术都在以追求技击为最高目标而巧夺天工。因此,技击是由所有的武术内容来构成。

3 武术的特殊本质

3.1 武术套路的特殊本质是技击含义

武术套路是以徒手或器械格斗的基本动作元素为基础,对动作进行加工和串联后能够进行反复练习的一种固定程式。在对抗项目还没有独立成为武术的一个分支之前,武术指的就是武术套路,这种思维定势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人们的脑海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武术对抗项目独立成为武术的一个分支之后,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

武术套路和武术对抗项目都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套路以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眼法、跳跃、平衡为基本的动作素材,根据不同拳种不同风格特点和演练技巧的需要,从动作的创编到串连,要经过动作构架设计、流派风格加工、形象艺术加工、演练技巧加工等,大部分动作都是在格斗动作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技击含义是对武术套路表现形式本质属性的定性。

虽然武术套路各个拳种所反映出来的动作形态,受到了我国古典哲学、地理自然、宗教人文、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启发和影响,形成了武为外形、形神兼备,文为内涵、内外合一,体艺兼蓄、相得益彰,技击为本、千姿百态的特点,但是,不管武术套路动作的形态如何变化,武术技击共同本质特征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如果用技击的观点来解剖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直接有效的攻防动作

武术套路动作的内容含量很大,包含了所有徒手和器械所要表达的各种动作因素,而直接有效的攻防动作是各种动作因素必须围绕的核心。如踢、打、摔、拿、刺、劈、撩、挂等,基本上保持了格斗动作的原型,其它动作必须为这些动作服务。这些动作不但具备技击的实用价值,而且具备反映武术套路动作的技击功能。

2)动作结构发生变化的攻防动作

由于直接有效的攻防动作受到自身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形态变化少,不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拳种的形成。因此,对一些攻防动作在结构、节奏、发力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技击艺术加工,使武术套路能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这样,不但保持了武术套路动作能够“讲打”、“说招”的技击功能,而且能够通过武术套路动作表现出武士的精神。

3)对攻防起间接作用的动作

武术套路中的步型、跳跃、平衡等动作,主要是为攻防格斗提供必要的身体素质,步型动作用来锻炼下肢力量;跳跃动作发展人的灵巧性和爆发力;平衡动作能够提高人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这些动作不但是武术自身独有的基本动作元素,而且是东方传统体育项目锻炼身体的独特方法,能够充分体现武术套路的体育功能。

4)为形成完整套路服务的动作

武术要能够成为完整的套路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和结尾,必须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能够连贯流畅,这样起势、收势、定势、过渡等动作就应运而生。这一类动作本身没有很多的技击作用,主要是为武术套路的形成,为动作演练时的示形造势,为提高武术套路动作的难度起作用,能够进一步体现武术套路的审美功能。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武术套路动作的技击作用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加工的,有些是为形成完整套路的需要服务的。由于武术套路运动形式不是直接的格斗实践,虽然演练性质的武术套路的本质是技击,但是,并不是练了武术套路就会技击,虽然,武术套路中的大部分动作能“讲打”、“说招”,但是,并不表示在格斗实践中都能适用。尽管如此,武术套路动作反映技击的核心理念是始终如一的。

3.2 武术散打的特殊本质是技击对抗

武术散打是二人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技法进行徒手格斗的体育运动项目。技击对抗是对通过实战交手来衡量运动水平的武术散打表现形式本质属性的定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长期没有开展武术对抗性质的项目,以至于武术对抗性质的项目几乎失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一辈武术家积极倡导开展武术对抗性项目,我国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1979年开始了武术散打、短兵、太极推手的试点工作,经过十年的试验研究,直到1989年,武术散打才被国家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武术散打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与武术套路并驾齐驱的格局。虽然武术散打和武术套路同属于武术,但是,在表现形式上相互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个根本差别就在于套路是演练性质的,动作可以在技击理念的规范下进行各种技击艺术加工,而散打是对抗性质的人体格斗,动作必须受到人体格斗运动规律的制约。

虽然武术散打和武术套路的特殊本质不同,但是,为什么还是要把散打归属到武术的范畴?首先,武术不管内容多么丰富,自我表现方式多么复杂,其技术总是围绕着技击的本质特征展开的,而踢、打、摔、拿是武术技击方法的高度概括。散打的技术基础就是武术的核心内容,它们通过运动员对抗的形式直接展现。

其次,武术散打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理念,武术历来就有攻击人体的“三盘”之说,散打从人体的头部到下肢都能攻击,上至腾空动作下至地趟打法都能使用,动作的空间范围可以说达到了极限程度。武术还有“远用腿,近用手,贴身靠摔拿”之说,在不同距离,不同的格斗姿势状态下都能够使用进攻与反击的方法。这些技击理念在散打竞赛规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还有,武术散打和其它同类人体格斗项目相比较,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运动员在同台竞技时,能够充分地发挥踢、打、摔等技击方法综合应用的整体功能,充分表现出武术技击的完整性、实用的优越性、发招的灵巧性的技术特点。因为“相生相克”是推动武术技术繁衍发展的不竭动力,踢、打、摔、拿从技击方法上来讲,每一个方面的互相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形成整体之后互相之间也是互为制约的,在这个技击技术整体运用的过程中,通过运动员使用动作时产生出来的无限技巧,正是中国武术技击内涵的精华所在。

另外,武术散打使用技击方法的完整性,为运动员以巧制力、以巧制快、以巧取胜、以长制短、以矮制高等提供了客观条件。运动员可以发挥各种动作之间的时间差、空间差、支点差、力矩差、重心差等,充分利用人体运动学的原理、相生相克的原理,顺其力破之而为巧,做到借力破力,借用双方的合力,以最小的消耗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不但是武术散打技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且是表现武术散打技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以上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按照人体格斗的客观规律,武术散打所反映出来的武术技击特点是充分的、翔实的,表现了武术以“四击”为格斗手段,以相生相克、灵打巧取来制胜对方的技艺术。虽然由于武术散打运动员使用动作不是事先编排好的演练,加之教练员对技术运用的理解和运动员训练水平存在的差异,比赛场上经常会出现“死打硬拼”的情况,但这些并不影响武术散打实践是完全正确的这样一个结论。

3.3 武术功法的特殊本质是技击功力

武术功法是指提高击打和抗击打能力的专门方法。武术功法的特殊本质是技击功力。技击功力是对提高自身进攻和防守能力的武术功法表现形式属性的定性。武术功法是原始武术的主要表现形态,原始武术由于产生在武术套路的形成之前,只要是与提高人体格斗能力有关的内容都属于原始武术的范畴。

因此,原始武术的内容比较杂乱,包括站桩、击打、拍打、踢腿、角力、投掷、举重、刺杀、射箭、飞镖、飞刀等。后来,许多原始武术的内容独立发展成其它项目逐步地从武术中分离出去,而与现行武术相关的一些内容被保留了下来。武术功法主要以单个动作练习为主,虽然可以归属到传统武术的范畴,但是,武术功法没有形成完整的套路,不能归属到武术套路的范畴;虽然有些动作是直接攻击对方的方法,但是,又没有进行两个人互相之间的直接对抗,暂且不能归属到对抗性质格斗项目的范畴。由于这些原因,将武术功法独立列为一类,使武术功法在武术中有了自己明确的位置。

武术功法除了本身具有的技击功能之外,在历史上的社会活动中也曾经发挥过许多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武术功法来衡量武技的高低,可以用武术力量来显示武术的造诣,可以用单个武技来进行武举、武考,可以用击打或抗击打能力来表现武艺等。因此,当时社会练习武术功法的人很多,后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武术功法不能形成武术套路,互相之间没有进行对抗练习,武举、武考的制度又被废弃,武术功法长期处在被冷落的位置。

近几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了继承和发展武术的功法,专门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武术功力比赛。由于武术功法的特点是个性的张扬,所有动作都是以单个动作为主,因此,涉及的内容多而杂。在保持武术功法个性的前提下,如何采用共性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功力比赛,还需要在比赛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试验和探索。

武术功法作为武术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原生态基因,作为武术套路形成、繁衍之前的原始武术形态,虽然已经远离我们现在的时代,但是,武术功法是武术发展的前身。在其它武术形态蓬勃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武术功法的流传与推广,现在致力于推出的武术功力比赛,为武术功法的继承和发展搭建了展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杠杆作用下,能够使散乱的武术功法独立成体,能够使武术功法在社会上发扬光大。

3.4 武术艺术的特殊本质是技击艺术

武术艺术是指文学武术、影视武术、舞台武术、动漫武术等非体育性质的武术表现形式。技击艺术是对这些文化作品中的武术表现形式属性的定性,技击艺术是武术艺术的特殊本质。武术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影响力不但大大地超过了武术运动本身,而且为武术运动在国内外的宣传和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武术工作者缺乏博大的胸怀,把它们排斥在武术的范畴之外,采取不承认、不研究、不解答的办法,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武术艺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以武术内容为题材,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影视屏幕反映的人不能够完全身体力行的虚拟武术。虚拟武术主要包括文学武术、影视武术、动漫武术。虽然把它们定性为虚拟武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虚构的,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在武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夸张,既有实的部分也有虚的部分,虚实结合,相互渗透。由于文学、影视、动漫属于文化作品的范畴,对于武术中的内容进行夸张和虚构是为了文化功能的需要。

虚拟武术中的文学武术是以武侠人物为主线,以武术内容为素材,以文字描写为手法的一种武术形态。文学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它通过人物和事物形象的美感作用,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借此作用于社会生活。文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武术动作是一种行为方式,用文学手法来描写武术就形成了意识层面上的武术。

文学武术的技术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作者对武术技术的想象力,写实和虚构相互渗透,有各种各样的动作名称而无具体动作过程,以夸张和形容为主要手法,描写得越是神秘玄虚,越是虚无缥缈越能吸引人。因此,武侠一般都是通过仙传神授、闭关修炼、奇遇秘籍、依附托名、名师指点等途径来获得盖世武功。

文学武术的作者大部分不懂武术技术,懂武术技术的人对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武术不以为然,而广大的读者就对武术留下了先入为主的认识,认为小说中所描写的武术就是现实的武术。这样,武侠小说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它在传播虚拟武术的同时容易使人们对行为武术产生错误的看法。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情况,武术界不但应该继承和发扬行为武术,而且应该承担起文学武术研究和宣传的责任。

虚拟武术中的影视武术是以武侠人物为主线,以武术内容为素材,以电影、电视技巧为表现手法的一种武术形态。影视武术与文学武术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文学武术是“纸上谈兵”,靠人的大脑思维再现或想象文字所描写的形象。电影、电视是以人能够看得见的活动画面来塑造形象,因此,影视武术塑造的形象不但具有直观的感觉,而且再加上特技和配音就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影视武术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电影、电视的拍摄技巧,画面和声音的处理,再加上演员的形象和演技来反映武术的内容。为了教育和娱乐的双重需要,电影、电视在反映武侠人物的武功时,尽其所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处理。

影视武术的价值功能就是为电影、电视贡献了一个新的艺术题材和品种,使人民大众在闲暇观看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武侠人物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等优秀民族传统美德,而且能够欣赏到武术被夸张以后所表现出来的超人格斗技巧,对传播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术艺术的另一种类型是以武术内容为题材,以舞台和训练场所为阵地,通过动作、音乐、服装、情节、背景等艺术加工,进行表演或练习的武术形态。这种形态主要指舞台武术和康乐武术。舞台武术起源于武术表演,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了向世界宣传、推广、交流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不同的单位和部门经常组织运动员进行武术表演活动。初期的武术表演没有经过多少艺术加工,直接把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类型的武术套路内容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近几年,有人尝试在武术表演的基础上,利用舞台艺术的技巧对武术表演进行各种艺术加工,推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引起了业内和业外人士的强烈反响。

文化性质的武术艺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文化生活的繁荣,随着格斗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消退而产生的神秘感,随着武术自身具有的无限魅力,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文化性质的武术艺术在继续发扬特殊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越是需要坚持武术技击的共同本质特征,让武术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开阔,为人类服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巨大,这些也是武术价值功能的重要体现。

技击含义、技击对抗、技击功力、技击艺术的形态,融入到武术大家族中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不同的分支、不同的性质、不同的表现形式,除了表现不同技击形态的侧重点不一样以外,所有的表现形式中都有技击对抗、技击含义、技击功力、技击艺术的成分。

4 武术本质的成因

4.1 武术因技击而发生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斗争,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催生了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由于“人民少而禽兽众”[1],原始人受到了“鸷鸟攫老弱,猛兽食颛民”[2]的威胁,过着“日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3]的生活,禽兽成了人类的天敌,必与之群力拼搏才能够求生存。同时,禽兽也是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始人既要防范禽兽的侵袭,又要采用简单的方法猎获之,毛皮用以穿衣,肉食用以充饥,骨头用以制器。原始人在生产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与禽兽搏斗的方法。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够“剡木为矢”[4]、“削石为兵”[5]。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财富有了最初的积累,关于生产资料和剩余财富的占有问题,导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6]。战争出现之后,作战的武器应运而生,“尤作兵”、“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也”[7],“挥作弓、夷矛作矢”[8]等。为了战争的胜利,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御敌自卫,实战进攻的训练,“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9],徒手肉搏、兵器厮杀、排兵布阵就是原始武术的主要内容。

冷兵器时代军事斗争的手段成为了武术的雏形。原始武术从生产斗争、军事斗争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地产生出来,格斗厮杀的动作技能实不实用必须接受实战的检验,因此,动作直接模仿格斗姿势状态的原型而没有任何艺术加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武术不断地进行嬗变,兴于先秦的“武舞”是一种展现格斗技能的武勇活动,战争训练中有之,宴乐庆典祭祀中有之。盛于汉唐的“武艺”,使武术注入了文化娱乐的性质,不但有“武”的内容而且有“艺”的形式,把实战、强身、娱乐融为一体。

以实战技能为主要目的原始武术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作为武术源头的我国古代军事格斗术,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只能默默地恪守其几乎不变的功用,军事训练也是记录、记忆、熟练、提高格斗厮杀动作,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简洁明快的搏杀功效。虽然原始武术与后来传统武术庞大纷繁的门派拳种和玄机奥妙无穷的招法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原始武术毕竟是武术的源头,没有这个源头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因此,武术是由于生产斗争、军事斗争对技击技能的依赖而发生。

4.2 技击因感悟而繁衍

武术套路的出现是原始武术的性质发生改变的转折点。究其原因,这与当时的政治伦理型的宗法制社会形态,与儒家思想为社会主流意识的精神导向,与内圣外王的道德要求,与兵不厌诈的兵家之道,与农耕民族具有“守”、“善”本性的制约,与传授武术能得以谋生和武术有赏心悦目的作用有关。致使流传民间社会的格斗术变化为以套路演练为主体的模式,军事格斗术处于不彰显的位置,导致格斗技能脱离了实战的客观条件,而以口传心授、动作演练的方式,将“说招”、“讲打”的“招式”编串在套路中。

武术套路动作从原始的技击形态脱胎以后,开创了传统武术的新局面,传统武术创编的套路动作不再依赖格斗实践的检验,这样,就给人的聪明智慧提供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拳种的创作空间。对武术动作的创作起支配作用的是人的思想认识,人的思想认识决定了武术的动作形态,武术的动作形态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结果,人的思想认识对武术的动作形态起决定作用。因此,人是创编武术套路动作的指挥系统,而武术套路动作是思想认识的显现系统。

感悟是思想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武术拳种发明创编时的灵感和线索,受到中国社会和自然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启发,中国的古典哲学、儒、道、释家学说等传统文化,是感悟人们创编武术拳种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例如太极学说与太极拳,五行学说与形意拳,八卦学说与八卦掌,道家学说与武当拳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与武术拳种的技击技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最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和自然现象,既可以为武术套路的繁衍提供感悟的线索,也可以对武术套路动作的创编进行制约。例如醉拳、脱铐拳、猴拳、蛇拳、螳螂拳等各种仿生拳种的出现,动作的创编不但受到自然界人和动物各种形态的启发,而且动作的技击方法必须符合该人物和动物象形的特点要求。在创编各种武术套路动作的过程中,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武术技击的核心价值观,武术技击的主题思想都靠人的感悟作用通过武术动作来实现。

由于人、武术动作和器械是决定武术本质特征的基本要素,人的思维对武术套路动作的创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重感悟、轻实证的思维习惯,正好这种思维习惯和武术套路动作不需要格斗实践检验相吻合,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感悟能力在武术的繁衍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才会出现129个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传统武术拳种。

武术器械是武术动作的延伸,刀、枪、剑、棍等不同的兵器由于结构、形制不同而产生的用法和功能不一样。因此,使用不同兵器的动作一定要与兵器的形制和功能相吻合。方法准确、身械协调是练习武术器械的基本要求。武术器械本身就是格斗的武器,也是武术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武术的本质特征,武术器械的表现方式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3 繁衍因技击而立命

在人类逐渐远离人体格斗和军事战争的文明时代,武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使武术这颗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置身于现代文明社会中永不褪色,坚持突出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现代武术不断地向体育、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拓展,而且具体内容必须适应社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学校武术就是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教育,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相应的武术教材;竞技武术就是以运动员为适用对象,以武术动作为手段,以追求人的价值和运动潜力为目标;武术艺术就是要符合以人民大众寓教于乐的需要。

因为演练性质的武术套路和文化性质的各种武术艺术,都是人们通过感悟进行再创造的结果,武术套路动作具有重感悟、轻实证的特性,因此,通过武术技击本质特征来规范不同武术分支的外显行为不能动摇。不管武术怎么样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管武术分支的形态怎么样的发生变化,武术技击作为衡量武术动作的根本标准不能改变。否则,背离了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而表现出来的动作形态就不是武术动作。

虽然武术不同分支的性质、内容、形态存在千差万别,但是,都以追求人的技击能力为自己始终不渝的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通过人的技、艺、术的外显行为,充分反映一个武士的精神与面貌。武术的技、艺、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肢体语言以武术特有的基本动作为基础,以不同拳种、不同器械的攻防方法为内容,动作严格遵循具有技击价值、技击含义、技击艺术的原则,使武术动作的外形和神态达到“形似”技击的要求,表现出人们对技击方法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提高武术技击方法对人们的吸引力。

不管武术的不同分支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殊本质,武术技击的共同本质贯穿在所有分支的特殊本质之中,各种分支必须保持武术的技击性与体育性、技击性与艺术性、技击性与文化性的高度统一。虽然各种武术分支的具体内容、性质、形态可以随着社会的需要进行变化,可以增加新的内容,可以出现新的形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武术技击的共同本质特征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基本原则。

5 武术本质的原理

武术的共同本质和特殊本质特征存在于武术的表现形式之中,武术的表现形式通过人的动作姿势状态以及相应的武术器械来呈现。因此,人、动作、器械是构成武术技击本质特征的三个基本要素。阐述武术技击本质特征构成要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武术本质特征形成的机制上理解为什么武术会出现千姿百态的局面,为什么武术的触角能够涉及到军事、体育、教育、文化等广泛的领域,为什么武术能够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10]。

由于人的思想认识能够对武术的动作形态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之内的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动作的形态在保持技击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肯定会受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自然、地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肯定会深深地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武术以技术动作承载民族传统文化就能够成为现实。

武术动作是武术的显现系统。武术不管有多少个不同性质的表现方式,不管有多少个不同流派风格的拳种,武术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眼法、腿法、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是组成武术内容的基本动作元素。这些基本动作元素是形成武术完整动作的原生态基因,武术动作的原生态基因不但是组成武术的基本内容,而且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根本标识。武术每一个基本动作原生态基因形成的原理和所要表达的目的,直接或间接地都与人体格斗的各种因素有关。

武术内容的结构体系中,不同性质表现方式的形成,不同流派风格拳种之间的区别,都是通过各种基本动作元素的变化技巧和相互之间的不同构架来表达,武术动作的构架技巧不能脱离武术原生态动作基因的原理和原型,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武术动作。分析、判断、衡量武术的本质特征,正确认识武术的每一个动作和构成动作的元素是一个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知者才能言,如果言者不知,就不可能言之及理。

通过对武术技击本质特征的论述,能够充分地说明武术是一个服务对象、表现形式、行为轨迹、技术特征、价值功能多元化的大家族,家族的每一个成员为社会服务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无论是原始武术、传统武术、现代武术还是武术艺术;无论是武术套路、武术散打还是武术功法,都在不同的领域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因此,对于武术这个和谐大家族中每一个分支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角色,不要指责谁是谁非,互相干扰,而应尽情地让人类的体育、教育、军事、艺术、文化生活等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武术的更多魅力[11]。

收稿日期:2009-05-16;修回日期:2009-09-21

标签:;  ;  ;  

论武术的本质_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